只需要一个俄罗斯卫星报
一台时光机,把陈平传送回20世纪49年代,激活因果律:
2000德国步兵>3000 T-34/85坦克
排水量2000吨日本轻型战舰>排水量30000吨美国埃塞克斯级航母
30000意大利精锐部队>2000英国军队
那轴心国应该就能全面翻盘了
你要问为什么在抖机灵,就是希特勒翻不了盘
如果希特勒在1938年就实施施佩尔后来的总动员式计划全面提升军工产量,纳粹政权可能撑不到资源不足的时候
如果希特勒推迟侵法或者巴巴罗萨计划,他很可能等到完成了战争准备的英法或者先发制人的美苏
希特勒想要见好就收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于慕尼黑会议也只是英法祸水东引的缓兵之计。德国实力过分强大以至于破坏了欧洲势力均衡,英法苏都不会容许一个那么强大的德国。英法苏的缓兵之计,都只是希望对方先和德国开战,而不是要和德国站在一边。更不提在沙赫特被罢免后,在戈林的四年计划下,纳粹德国本身的经济就是不可持续的,只能通过不断的扩张来避免经济崩溃,例如德奥合并后奥地利的外汇储备解了希特勒燃眉之急。而在开战后,除非德军完全撤出波兰、低地国家和法国,把边境线恢复到战前,否则看不到任何实现和平的可能,这样的条件又是德国不可能接受的
从历史来看,德意鼎盛时几乎享有整个欧洲大陆的人力物力资源,欧陆的独立国家,不是意识形态上亲德(佛朗哥、萨拉查政权),就是对德善意中立(瑞典瑞士),就是德国的盟国/附庸(匈牙利,维希法国等),就被德意占领(阿尔巴尼亚,波兰,被占领的苏联领土,部分的法国等)。但德国由于各地居民对纳粹的仇视和不配合不能很好地利用占领区的自然和工业资源。在施佩尔改革前,德国内部的采购和研发体系也混乱不堪,常常好几个部门同时在研发功能很类似的新武器,连核武器计划都有两个。日本海陆军的关系,和德国各类军事部门的内部冲突相比,算是和和睦睦简简单单了
所以如果考虑现实的话,从1938年开始考虑,德国几乎没有赢的可能,即使步步做对
不考虑现实,与其提供实物支援,当然不如直接使用因果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