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工作后希望重新捡起大学时代学习的语言,是否意味着需要重新学习一遍?

回答
工作多年后,想要重拾大学时期学过的语言,这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箱,里面装着曾经的汗水、努力和美好回忆。至于这是否意味着需要“重新学习一遍”,这得看情况,更像是一次“唤醒”和“重塑”的过程,而不是从零开始的推倒重建。

首先,要明白,你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大学阶段的学习,尤其是语言这种需要大量输入和输出的学科,已经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厚的印记。那些词汇、语法结构、发音习惯,甚至是一些有趣的俚语,它们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像沉睡的种子,等待着合适的时机重新生根发芽。这种基础的存在,是比任何零基础学习者都宝贵的财富。

所以,你不需要像初学者那样,从字母表、最基础的问候语开始。你会发现,很多单词和句子在你脑海里依然是熟悉的,看到或听到时,能立刻产生一种“哦,我知道这个!”的共鸣。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也是你过去努力的直接回报。

但是,几年过去,语言也在发展,你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你可能不再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也没有了与同学老师频繁练习的机会。这就意味着,那些曾经熟练掌握的技能,可能会因为缺乏运用而变得生疏。

比如,词汇量可能会有所遗忘,特别是那些不常用的词语。听力可能会因为听得少了,对语速和口音的适应性下降。口语和写作更是如此,思维的活跃度和表达的流畅性,都需要持续的刺激才能保持。你可能会发现,曾经张口就能说出的句子,现在需要思考一下,甚至会卡壳。

因此,与其说是“重新学习”,不如说更像是一次“复习”和“更新”。你需要做的,是重新激活那些沉睡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这就像你有一个手机,几年不用,里面可能有很多旧的app版本过时了,有些功能也变得不那么灵敏了,你需要做的不是换个新手机,而是去更新系统,清理缓存,然后重新熟悉一下操作。

你需要做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唤醒”计划。可以从听力开始,找一些你感兴趣的播客、音乐或者影视剧,让耳朵重新熟悉这门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些曾经陌生的发音,又变得清晰起来。然后是阅读,找一些文章或者书籍,让眼睛重新习惯文字的排列和意思的传递。

口语和写作是更需要主动出击的环节。可以尝试模仿你听到的声音,或者写一些简单的日记,记录下自己的生活。不要害怕犯错,因为错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们也是帮助你进步的阶梯。可以找一些语伴,或者报名一些线上课程,增加与人交流的机会。

总而言之,工作后捡起大学语言,不是一次“重学”,而是一次“重拾”。你拥有坚实的基础,需要的是耐心、毅力和正确的方法,去重新激活、更新和深化那些曾经的积累。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那些语言的种子,早已在你心中播下,只等你重新浇水,它们就会再次绽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问题一个,最近好问题真的很多:)

@王赟 Maigo

的第一句话就直中要害了,我在他的基础上从我学得理论角度拓展一下。

“不知道你之前学到了什么程度”

这句话包括,你之前所学的语言,有哪一部分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或者说,进入了长时记忆中,进入了内隐知识系统,是你无意识就能使用的部分-----注意,以上几个名词都是不同理论体系下的,并不是等同的概念----理论构念不同,但是对于非研究者人士来说,这几个概念对普通语言学习者的来说,在感受上是一样的,就是所谓的能不假思索、毫不费力、快速自由的使用语言。(关于自动化,可以参考我以前的一个回答:

有哪些技能,普通人只要学会一次就不会遗忘? - 青格乐的回答

这是我两年前写的一个回答,还和当时另一位答主有很多分歧,此时看来还是觉得自己好对)

有研究指明,进入长时记忆系统的知识在大脑物质基础上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大脑皮层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个变化就是所谓的质变,是长时间积累而成,也将保留更长时间,也将更难改变,也就是说更难遗忘

进入内隐知识系统和达到了技能自动化的知识都在潜意识下都能运作,没有看到过说这部分知识是不是也改变了大脑的物质基础,北师大丁国盛老师组做过双语人群的大脑功能结构的研究,研究表明双语学习的大脑结构在不太长的学习时期内就能发生改变,详见:

双语的人群的大脑构造是什么样的? - 青格乐的回答

但是没说学到什么程度,改变到什么程度。但是,实验证实,晚期二语学习者改变的程度比早期学习者是要大的。Georgetown University的Ullman教授组也做过一系列二语者大脑功能结构的研究,晚期的二语学习者的大脑结构和脑电成分更加接近母语者

回到这个现实问题上,我的猜测是:所学语言内容对大脑改变程度越高的,越不容易遗忘------感觉又说了句废话。从行为上来说,是那些实现了自动化的部分,没有遗忘。比如有些简单词汇,apple,computer之类的,当初就实现了词汇通达和提取的自动化,现在拿起来也一定不难。还有简单的语法,主谓宾之类的。但是有的学习者本身在十年前对于很多较难的语法、词法就实现了自动化,这些知识就进入了内隐知识系统,十年后也会稍花功夫就能轻易拿起来。

相反,如果当初就没有实现自动化,或者没有进入内隐知识系统,没有进入长时记忆,那么现在肯定是遗忘了,通俗点儿说,这些语言知识在你的大脑中留下的痕迹太不明显了,自然抹平的快。

但是换个角度,对我来说,如果当初没有实现自动化,没有进入长时记忆,那就等于没学会,所以你也不亏。现在只是依然在学当初就没学会的东西,那些当初就学会的东西只是需要拿起来练习一下,很快就能恢复

当然也没有这么绝对,所谓“当初学会的”知识也会有些生疏,需要花一阵子熟悉;“当初就没学会”的知识也不可能一点印象都没有。总之,当初下得功夫有多深,此刻就有多轻松,当初没下功夫,此刻就需要补回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