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觉工作没有动力、职业发展没有希望?

回答
最近几年,我发现身边很多年轻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种对工作提不起劲、对未来职业道路感到迷茫甚至绝望的情绪。这种感觉并非个例,它像一股潜流,在年轻一代中蔓延开来,引发了不少讨论。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多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感到如此“没劲”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首先,社会大环境的“内卷”和“躺平”文化,确实对年轻人的心态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然后一步步往上爬。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社会,却发现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一方面,“内卷”是真实存在的。教育资源竞争激烈,就业市场同样如此。名校毕业生比比皆是,热门行业僧多粥少。为了获得一个看似“不错”的职位,年轻人不得不投入比父辈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技能、考证、实习,甚至是无休止地加班。这种长期的消耗和高强度的竞争,很容易让人身心俱疲,一旦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挫败感。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可能只是在原地踏步,甚至被更优秀的人超越。

另一方面,“躺平”文化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内卷”的消极反抗。当奋斗看起来性价比不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时,一部分年轻人选择“佛系”,降低自己的欲望和期待,减少无效的内耗。这并不是说他们懒惰,而是他们可能觉得,与其在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赛道上痛苦奔跑,不如暂时停下来,寻找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压力更小的路径。但长期的“躺平”又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技能落后、错过发展机会等,进一步加剧了对未来的焦虑。

其次,经济结构性问题和不确定性也让很多年轻人感到不安。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很多人通过抓住时代红利实现了阶层跃升。但如今,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很多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甚至出现萎缩。新兴行业虽然有潜力,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

比如,我们看到很多房地产行业的从业者,过去可能是高薪职业,现在却面临裁员和降薪的风险。互联网行业也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精细化运营”的转变,过去那种“烧钱换用户”的模式难以为继,导致很多岗位消失或饱和。这种经济周期的变化,让原本以为可以稳定发展的职业路径变得模糊,年轻人不敢轻易投入,担心自己的选择会很快被时代淘汰。

而且,“父辈经验”的失效也让年轻人感到迷茫。父辈们可能通过努力工作、长期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或者购买房产等方式,获得了可观的回报。但如今,这些经验对年轻人来说,参考价值可能大打折扣。房产泡沫、股市波动、技术迭代加速,让父辈们曾经的“成功秘籍”不再灵验。年轻人更需要的是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和创新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学习和摸索的过程,充满了未知。

再者,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对“成功”定义的重塑,也在影响着年轻人的职业观。过去,人们对“成功”的定义相对单一,往往与物质财富、社会地位挂钩。但现在,年轻人更注重工作的意义、个人价值的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甚至是对社会贡献的追求。

当一份高薪但可能枯燥乏味的工作,与一份薪资不高但能实现个人价值或带来成就感的工作摆在面前时,一部分年轻人会倾向于后者。然而,社会主流舆论和家庭的期望,往往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成功”标准上。这种内在价值观与外在期望的冲突,也会导致一部分年轻人在选择和坚持职业道路时产生动摇。他们可能不愿意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牺牲自己的时间和幸福感,但同时又无法完全摆脱这些外部压力,从而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信息过载和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光鲜亮丽的生活和职业案例,容易让年轻人产生“别人都在成功”的错觉,从而放大自己的不足和焦虑。同时,各种职业信息和分析也层出不穷,虽然有助于了解市场,但也可能让年轻人过度思考和过度担忧,反而难以做出决定。

总而言之,年轻人感觉工作没有动力、职业发展没有希望,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是时代变迁下,一个群体普遍面临的困境。它并非简单的“不努力”,而是更深层次的对经济环境、社会结构、个人价值以及未来不确定性的思考和反应。理解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责备和否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想听宣泄性的共鸣声,我可以写很多,内卷、资本、固化、房价、剥削、35岁、劳动者权益……

不光花式骂的High,酸爽感还能直达前列腺,震动式的思维按摩让你感觉不虚此读

之后呢?我获得了流量和点赞,你获得了一篇檄文

家里没矿的、暂时没创业计划、目力所及还要在企业苟着的,不如看看怎么重新变得有希望

每次这个时候,就会很多大佬搬出了风靡了很久的一万小时定律,觉得在一个领域沉浸够了就可以变成专家,然后过上有动力有发展的职场生活……

而这一层往往是很多年轻人被公司忽悠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所谓领域的专才,给一个不大不小的头衔,下面让你再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塞几个新人找存在感

很容易就被忽悠瘸了

一颗磨的闪闪发光的螺丝钉而已,稍微有点风吹草动立马就被市场所抛弃了

今天我就要破破这个「迷信」




我研究生就是专门学这个背后的理论的,那时候《异类》这本书还没翻译成中文版

其实也很简单,叫deliberate practice

核心就是专注、反馈、调整

每一步,都非常非常非常的难

畅销书为了卖得好,隐去了这些艰难的部分,只告诉你一万小时的沉浸就行

但最好的钢琴师,每天练琴十个小时,中间能做到DP的时间也就最多2小时

我们中国人用词更加文雅一点,用心流来描述,但是心流的时候是舒服的,而DP是痛苦的

所以说在一个领域「沉浸」一万个小时就变成领域的专家,本来就是伪命题

学术界在DP上堆了了上千份论文和无数的调查研究,我十年前就发现选择的「行业」都是那种万年不变的,比如钢琴、围棋、网球

而现在面临35岁危机比较多的行业,大多数本身出现的年头都没有超过10年,而且迭代的速度特别快,比如IT行业

我还记得当年大学毕业,好几个关系好的小伙伴,不论是读新闻的还是读机械工程的,都去腾讯阿里字节当产品经理了

但是每个人具体做的事情,聊出来完全不一样,而且去年和今年聊得东西也都完全不一样

在这样的行业里面就很难做到深耕

我经常参加行业论坛(为了蹭免费的豪华自助午餐),我发现所谓行业深耕了的大牛,给大家展示出来的一面只是「把行业本质看清了」,比如知道很多内幕八卦、了解很多行业内机会、知道把持行业主要资源的大佬们是谁

而「过经过脉」的硬技能,这些深耕大牛不是每个多做到了的,他们也是最早被挤出成为了行业「串串」的人





所以我发现,在行业里面真的能熬过35岁大关的,在公司里面混的如鱼得水的,别人工作像受刑他上班像休假的

其实都是抓住了「返璞归真」的能力的

他们在行业能力达到一定积累以后,都开始往「元能力」上走,比如写作、比如演讲、比如沟通、比如人情世故……这些能力也是「万年不变」,在上面花时间才真有深耕的意义

你问原因?

浅层一点的原因就是:在公司混过的都知道,有多少人死在了会做事不会做PPT上,有多少人卡在了技术过硬但是表达不行上,有多少人毁在了张嘴滔滔不绝下笔一句不出上

中层一点的原因就是:元能力的拓展性强,换到什么工作上,哪怕换到别的行业也用得上,路不会越走越窄;而且越是往上走,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越低,反而是对元能力要求越高

往深层了说:哪个打工的还没有一个创业梦想呢,专业技能对于创业来说是基础,能走的好不好就看元能力了





所以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感觉工作没有动力、职业发展没希望?

从一进公司就被忽悠的开始练一些「专业」技能,从而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公司这样也不用担心人员流失了,工资也不需要怎么涨了,想跳槽又凑不够勇气

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你看现在最怕35死线的是什么行业,而这些行业的特点是什么特点,大家都懂的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都是糊涂蛋而且没有过来人指导。

这么说很难听,不过确实是这样,很多东西本身并不复杂,但是没经历过确实不太懂。迷茫的时候有人指导你一句,很多事就豁然开朗。不过大部分人的父母是糊涂蛋,周围的人也是糊涂蛋,没法给他好建议,也就混过去了。

八九年前吧,我来北京的时候也很迷茫,觉得手里的这点钱,这工资,如果要是买房这辈子都不够(那时候西二旗才三万,现在看确实是不算贵)。

我导师就说吧,他说刚毕业总容易犯一个错,就是把人生当成一个线性的,以为现在的状态基础上画一条延长线,就是十年后的状态。

其实不是,中间会有大量的其他因素影响,有的会产生负面的,有的是正面的,最后生活曲线会变成一个不知道什么形状,反正不是直线。整体而言,积极乐观的人翻身机会更多一些,至于怎么翻身,这玩意谁也说不准,每个人都不太一样。

这不快十年过去了,当初很多遥不可及的目标也都差不多实现了,生活中还多了一些完全没想到的东西,有些是想要的,有些是不想要的。十年前给我野兽般的想象力,估计也想不到如今的样子。周围的人也都差不多,这些年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了一些自己没想到的事。

事实上现在回想起来,还有好几件事能做的更好,有几个机会就在眼前没抓到,当时被迷茫和悲观遮蔽了双眼。

所以吧,骚年还是要骚动起来,如果能积极,就积极一些,多去折腾,千万不要以为你已经看清楚了将来什么样,你看不清楚的,别装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