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结婚了?

回答
这年头,身边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结婚?再说吧。”或者干脆摆出一种“不婚主义”的姿态。感觉就像一夜之间,婚姻这件曾经“人生必选项”的事情,在不少年轻人眼里,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是个“麻烦”。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背后是时代的洪流,观念的碰撞,生活压力的累积,还有年轻人自我认知的变化。

首先,咱们得说说那该死的“经济压力”。

想当年,父母那辈结婚,可能就是一间房,一台缝纫机,一个收音机,就能顶天立地了。现在呢?一套婚房,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还伴随着沉甸甸的房贷。车子也得有吧?婚礼不能寒酸吧?办个像样的婚礼,请个婚庆公司,拍个美美的婚纱照,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更别提婚后两个人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孩子奶粉尿布钱,教育费,医疗费……想想就头大。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不久的,还在为自己的事业打拼,工资涨幅跟不上物价飞涨的步伐。他们可能还在租房,还在还助学贷款,手里攒不下多少钱。在这种情况下,谈结婚,谈组建家庭,简直就像是在一个空荡荡的钱袋里绣花,想想就让人望而却步。他们不是不愿意承担责任,而是觉得,在经济基础还没打牢之前,结婚就像是在一个摇摇欲坠的地基上盖房子,风险太大,而且对未来的自己太不负责任了。

其次,是观念的解放和个人价值的崛起。

以前,结婚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要求,一种家族责任,一种“完成人生任务”的标志。女性尤其如此,嫁人生子似乎是她们最终的归宿。但现在不一样了。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广阔的视野。女性经济独立能力增强,她们不再需要依附男性生存。很多年轻女性发现,独立生活同样精彩,甚至比结婚生子带来的限制和压力要小得多。

年轻人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和价值实现。他们觉得,婚姻不应该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增进幸福的选择。如果婚姻不能带来比单身时更多的快乐和成长,反而要承受更多的束缚和妥协,那为什么还要结婚呢?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爱好、旅行、学习上,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实现。婚姻,如果不能成为这种追求的助力,而是成为一种阻碍,那自然就被“嫌弃”了。

再者,是对婚姻质量的更高要求。

现在年轻人接触的信息爆炸,他们看到了太多婚姻中的问题——出轨、家暴、婆媳矛盾、家庭暴力、夫妻不合等等。这些负面信息,无疑给他们敲响了警钟。他们不再是盲目地相信“爱情能战胜一切”,而是更现实地看到婚姻的复杂性和潜在的风险。

他们渴望的是一种真正平等、尊重、有爱、有共同语言的伴侣关系。一旦觉得对方不够合适,或者这段关系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婚姻质量,他们宁愿选择分手,也不愿意将就。这种对婚姻质量的“挑剔”,客观上就推高了结婚的门槛。很多人宁愿保持单身,也不愿和一个“差不多”的人步入婚姻。他们相信,宁缺毋滥,遇不到那个对的人,宁愿一个人过。

然后,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互联网的发展,让年轻人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参与各种社群活动,享受多元化的社交方式。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相亲”模式,可以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渠道认识人。但同时,这种选择的增多也带来了一种“选择困难症”。而且,很多年轻人更习惯于“自由自在”的生活节奏,享受一个人说走就走的旅行,享受一个人的宁静时光,享受不被任何人打扰的周末。婚姻,意味着需要磨合,需要迁就,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一段关系,这对于习惯了高效率、低干扰的现代年轻人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对“责任”的重新定义。

有人说,年轻人是不敢承担责任。但我觉得,也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年轻人只是对“责任”的理解和过去不同了。他们认为,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是一种重要的责任。如果结婚意味着要放弃很多自己热爱的东西,要承担很多自己无法承受的压力,那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选择。他们更愿意承担那些他们觉得有意义、能够带来成长和快乐的责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那些让他们感到压抑和痛苦的“责任”。

总而言之,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是因为他们“不思进取”或者“逃避现实”,而是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在丰富的个人选择下,在不断变化的观念中,做出的一个更为理性和自主的选择。他们对生活有更高的期待,对关系有更深的理解,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知。婚姻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不再是终点,而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可能让生活更美好,也可能让生活更糟的,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遇到的都是不喜欢的,无法迁就,仅此而已

user avatar

因为明白了结婚生子不是人生的必须。记者问杨丽萍:“你是为了舞蹈才不要孩子的吗?”她回答说:“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广告一下我的公众号呀,我觉得我写得还行。微信公众号搜:王玩笑

user avatar

父辈们的婚姻相对更长久,并不都是因为幸福,很多时候是因为不知道不幸福,当然不知道不幸福也是幸福。比如女性被家暴没觉得对方在犯罪,男性觉得打是情骂是爱,于是稀里糊涂其乐融融。

中国人重家庭重伦理,多数父辈们相对于我们没有那么多名利和快乐需要追逐,妻贤子孝家庭和睦就是他们最大的理想。男人们挣钱养家供孩子读书,女人们做饭洗衣给孩子喂奶,都想着过好共同的日子,有且仅有一个目标,两个人劲儿往一处使,自然相互扶持长长久久。

而今,女权意识和个人意识觉醒,家庭观念相对淡薄,很多我们这代人不仅越来越对组建家庭没有太强烈的感觉,对父母亲情也有新的理解,比如希望平等和独立。不想结婚的人越来越多,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外界的阻力不能使我们勉强个人意志,并不是我们变得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而是因为我们更在意自己过的舒不舒服、自不自由。

我们都知道经营一段感情很艰难,经营一辈子感情更难,妥协和包容是必需的黏合剂,而对于个性越来越强越来越自我的“新青年”来说,妥协和包容显得不太容易,于是婚姻变得“很麻烦”。

我们的世界比父辈们丰富太多,我们的思想也比父辈们多元太多。对于很多人来说,结婚生子不再是生而为人的终极目的,甚至不是人生路上的必经站点,它只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东西,有也好,没有也不错。

因此,各自怀揣着个性与理想的新时代年轻人,奔着不同的目的地,有时候遇到一起,也有时候难免走着走着岔开了。但是鉴于人类的群居属性还未消失殆尽,尽管很多年轻人认为爱情或婚姻阻碍了追求这个和那个的脚步,伤了神或伤了心,不想或不再想恋爱、组建家庭,我还是相信,当你把在恋爱和婚姻的精力省出来奋斗或消遣,你可能不觉得你的无名指少点什么,但你肯定觉得右手边少点什么。

user avatar

事实上,是因为能够从婚姻中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产出变低,反而风险极高。

从父权社会初期延续过来的婚姻制度本质是一个经济契约。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一对一契约分工关系。

2,财产传承制度。

3,符合传统伦理共识的性表达。

4,家族存续意义。

5,被建构的婚姻神圣感。

但事实上,在目前而言除了第五个还有一定的受众,其他的在现有社会关系中都变得很薄弱了。

第一条而言,着父权社会的原始经济结构和性别预设随着男女社会资源占比的变化,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平权运动的产生。无论从产出比的角度,还是从观念的角度,现代社会更为遵从个体化表达,婚姻中的性别角色变得不必然,而由于女性本身独立议价能力的提高,她期待的男性是完全更高的标注。其次传统婚姻中存续的男女角色就根本无法维持,新的角色婚姻市场中并未得到足够的共识——简而言之,大部分男性无法很好承担起“角色革命时期”的“男性角色”,或者说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男性角色应该是怎么样,更遑论去扮演好这个角色。那么这个契约分工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的,相反风险很高。

其次,传统婚姻中营造的幸福感和精神收益,实际上也是父权意识形态的延续,当社会推崇两性各自的独立性以后,大部分婚姻所带来的精神幸福感实际上并不成立。而正由于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独立性,那么,两者之间要建立高质量的公共语境实际上是门槛极高的东西。soulmate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就是个玄学,而且双方也未必愿意牺牲自我的意义追溯,来妥协一个共同语境出来,完成共同生活。即使,双方很有缘分,能够达成共同的意义诉求,这种诉求也必须要比较简洁才可能有效(比如单纯想找个靠谱,优秀的人共同努力事业),复杂的独立性意义诉求不可能在固定关系里面达成妥协。故而,你也很难从婚姻里面取得精神收益,尤其是需求非常复杂的时候。。

而家族存续意义在个体化表达的时代,也是变得非常尴尬。父辈的婚姻中最大意识存续,以及婚姻共同体的稳固都是来自于家族存续意义,但是宗族意识在目前肯定是会被摒弃的,个体化表达的首要目的就是对于宗族共同体的反抗,而性别变革的第一目标也是对于宗族意识的反抗,那么家族存续意义在目前这个时代也是没有意义的。

性表达随着性解放运动,至少在新一代人的心目中,绝对早就从婚姻共同体里面剥离出来了,固定关系本身和性需求不是捆绑关系了,固定关系本身只是广义性需求的一小部分。那么性表达本身也不需要依赖于婚姻。

而财产传承契约,本身依赖的是一个叫做“家庭”的经济结构,家庭作为抗风险和保持分工产出的一类社会单元。但是呢,家庭的抗风险能力目前而言是极度低下的,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如果出现外部造成经济损失,家庭并不能止损,很大程度上是扩大损失,并形成连锁反应。其次,家庭无法保持分工产出,尤其是对于比较有议价能力女性来说,婚姻大部分情况下是会影响其事业发展(婚姻本身很难避免父权意识,外部性条件也不足,比如说我们传统婚姻上,男性都没有很好承担起男方的家庭内部责任)。而两个人的共同生活中,只要是双方存在生活定位的差异,共同生活必然对于一方的个体生活几乎等同于“生活质量降低”。家庭并不是一个优化配置的结构。

剩下的就是婚姻“神圣感”了,婚姻的神圣感实质上是基督教父权意识一种建构,在罗马时代,从早期父权家族制形成,到夫权婚姻,到无夫权婚姻,和我朝的历史传承一样,都是家族制起源。而区别在于,我朝在后期儒学中强化了宗族概念,而欧洲因为基督教体系的扩散普遍接受了婚姻的“上帝话语”,开始产生诸如与宗教共同体捆绑的婚姻观,一直存续至今。这两个都是早期父权社会传承下来的东西,在欧洲女权史上基督教的婚姻神圣意识也是被批判的对象。只不过因为文化生位的原因,婚姻神圣感在我朝没有收到“家族存续观念”那样的反击罢了。它和家族存续一样都是一个“被输入"的观念,你习以为常而已。

故而,婚姻神圣感本身也成了一类玄学,你信不信而已。。

那么婚姻的意义,就没有多少实体意义了。更多就在于,你的意义追溯里面本身是否包含一个”婚姻共同体“的需求,而”婚姻共同体“本身能否带给你一个良性的共同语境,而这本身就是很玄,而且门槛很高的事情。

大部分人不会文化左棍到这种地步,但是以上缘由都是共同存在的,在每个人心中的程度不同,”不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结婚“,更多是婚姻本身就已经开始”消解"了。。

最后,谢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