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火车和电影院宁愿剩座也不降价满座?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许多人在乘火车或看电影时会产生的疑惑。为什么这些行业似乎宁愿让座位空着,也不愿意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更多顾客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商业策略、成本结构和消费者心理。

一、 品牌定位与价值感知

首先,我们得明白,火车和电影院并非简单的“商品”销售,而是“体验”的提供者。他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牌形象和顾客对其服务价值的感知。

避免“廉价”标签: 如果火车或电影院经常通过大幅降价来促销,很容易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不值钱”、“只能靠便宜吸引人”的印象。一旦形成这种低端定位,日后即使提价,消费者也可能觉得不值。尤其是一些高端影院或者特定线路的优质火车服务,他们更希望维持的是一种“品质”和“舒适”的形象,而不是“打折货”。
维护核心客户群体: 许多定价策略是围绕着那些愿意支付更高价格来换取更好体验或更便捷服务的核心客户群体制定的。如果为了吸引价格敏感型客户而大幅降价,可能会疏远这些忠诚度高、贡献度大的客户,导致整体利润下降。
避免价格战恶性循环: 一旦开始降价,为了抢夺市场份额,竞争对手也很可能跟进。这容易引发价格战,最终导致所有参与者利润都受到损害,而消费者虽然一时受益,但也可能因此损害了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 成本结构与边际成本

这是最核心的经济学原因之一。

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 火车和电影院都属于重资产行业,有着非常高的固定成本。比如,修建铁路、购买火车头、建设影院、购买放映设备、支付员工工资(即使座位空着,列车员、检票员、放映员的工资也照付)等等。这些成本在运营前就已经投入。
边际成本极低: 一旦列车或电影院已经开动或放映,增加一个乘客或观众的边际成本其实非常低。多一个座位坐人,几乎不会增加额外的燃油消耗、电力消耗或折旧。
“宁愿剩座也不降价”的逻辑: 假设一趟列车或一场电影的票价是100元,总成本是10000元。如果满座(100个座位),总收入10000元,刚好收回成本,没有利润。如果只卖了50张票,收入5000元,亏损5000元。
如果降价到50元,那么需要卖200张票才能收回成本(200 x 50 = 10000)。但座位只有100个,所以即使降价也无法满座,最多只能卖100张。那么降价到50元,卖100张,收入就是5000元,比不降价的5000元收入更低,亏损更大。
反过来想,如果本来定价100元,只卖了30张票,收入3000元,亏损7000元。但座位空着,这“空”本身并没有产生额外费用,而维持运营的10000元固定成本是必须支出的。
问题就在于: 即使降价,也可能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的“新”顾客来填补空缺。那些因为价格而愿意来的人,可能本身就不会来,或者他们来的时候,正是原本高价会满座的时间段。如果价格降到某个点,例如30元,也许能卖满100个座位,收入3000元。但如果这30元只能覆盖一部分边际成本(例如座位上的清洁费,但几乎没有),而无法覆盖任何固定成本,那么比起“空着”的座位,它依然是亏损的。
关键在于“期望收入”: 运营商会预估一个“正常”的客流量和票价。当他们发现实际客流量远低于预期时,他们更倾向于“赌”一把,期待在“高价”时段能卖出一些票,以弥补一部分高固定成本。大幅降价如果吸引不到足够多的人,反而会稀释了高价时段的收入潜力。

三、 消费者心理与“价值锚定”

消费者对价格的感知并非孤立的。

价值锚定效应: 最初设定的价格(例如100元)会成为一个“价值锚点”。即使有打折,折扣后的价格(例如70元)也会因为这个锚点而显得“划算”。但如果一开始就降到30元,即使仍然有座位,消费者可能反而觉得“不值”,因为他们没有经历那个“锚定”过程,他们看到的直接就是低价。
“稀缺性”的吸引力: 尤其在电影院,好座位、黄金场次的票往往需要提前预定。这种“稀缺性”本身就能刺激一部分人消费。如果座位一直都有,这种稀缺感就消失了,反而可能降低人们的购买欲望。
“心理门槛”: 很多消费者会将一次出行或一次观影视为一种“体验消费”,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心理预算。如果价格降得太低,可能会超出他们对这种“体验”的价值预期,反而觉得不划算。
“沉没成本”的考量: 即使座位空着,火车也可能得运行,电影院也可能得放映(为了遵守排片计划或合同)。这些已经发生的、无法挽回的成本(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当前的决策。决策的依据应该是“当前的边际收益是否大于边际成本”。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会考虑“机会成本”——如果降价卖了,是否会错过将来高价卖给其他顾客的机会?

四、 需求弹性与市场细分

需求弹性: 并非所有人都对价格敏感。总有一部分顾客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来获得便利、舒适或在特定时间观影/出行。如果大幅降价,主要吸引的是那些原本就不会来,或者即使不降价也可能会来的顾客。
市场细分: 许多火车线路和影院会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不同价格的产品。例如,火车有卧铺、硬座、软座;影院有普通厅、VIP厅。但即便如此,在核心产品上,如果核心时段的需求不足,直接降价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式(如推出时段优惠、套票、会员积分等)来刺激,可能会破坏整体定价体系。
“非理性”的市场信号: 如果价格过低,可能被市场解读为“产品不好”、“经营不善”等负面信号。

五、 运营策略与灵活性

灵活的定价机制: 现代的票务系统越来越灵活。例如,一些火车票会实行浮动票价,越早买越便宜,临近出发价格可能上涨。电影院也会有平日票、周末票、早场优惠、晚场优惠等。他们并非完全“不降价”,而是选择更精细化的定价策略。
避免“贱卖”机会: 即使某个时段座位很多,但如果是在一个重要的节假日或活动期间,即使不降价,也可能在临近时间卖出。大幅降价可能会“贱卖”了这份潜在的高需求。
维护供应链: 如果火车和电影院经常降价,可能会影响其向上游供应商(如制片方、铁路设备商)的议价能力,或者影响其吸引投资的能力。

总结一下,火车和电影院宁愿剩座也不大幅降价,主要是因为:

1. 品牌形象和价值感知: 避免低端化,维护核心客户。
2. 成本结构: 高固定成本使得必须追求一定的票价来覆盖成本,低边际成本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降价。
3. 消费者心理: 价格锚定、稀缺性、心理门槛都会影响购买决策。
4. 市场细分与需求弹性: 并非所有人都对价格敏感,精准定价比一刀切降价更有效。
5. 运营策略: 灵活的定价、避免贱卖机会,是更稳健的经营方式。

所以,下次你看到火车空荡荡或者电影院座位不少,可以从这些角度去理解他们看似“固执”的定价行为。他们不是在“浪费”座位,而是在权衡品牌、成本、心理和未来收益等多方面因素后做出的商业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祝贺题主,你已经开始像一名经济学人一样,在边际上思考问题了。

在边际(margin)上思考,可以理解为关注每增加 / 减少一单位 XX(产出、投资等)所带来的改变。以电影院的例子来说,如果影片无论如何都会放映,在开场前降价多吸引一位观众,边际成本微乎其微(充其量也就是增加了 3D 眼镜的折旧),但边际收益却是实打实的票款。如果从边际收益的角度来思考,电影院的确应该在开场前降价促销、最大化自己的单场收益。

但现实中,我们却几乎没有见到过这种现象。一些回答提到了影片发行方的限制,我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谈谈经济学会如此解释。

一个解释是,电影院在眼见要剩座的情况下降价,可能会创造不利于自己的激励。

同样的商品,按照不同价格卖给不同的人,经济学上称为「价格歧视」。学生票就是一个例子:学生消费能力较低,如果不降价,电影院会损失学生市场;同时,电影院又不想针对消费能力较高的已工作人群降价、损失本来可以获得的利润。于是,电影院通过学生票的形式,把电影票区分成了学生和非学生两个市场,在两个市场使用不同的定价、分别获得了利润最大化的定价策略,同时依靠查验学生证,确保两个市场之间不会倒卖套利。

然而,经济学上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常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只要存在低价票的市场,人们就有激励混进去。对于电影院来说,最理想的结果是给「富人」卖贵的票、给「穷人」卖便宜的票,但单纯从购票时间来说,难以区分谁是富人、谁是穷人。晚买票,未必是因为穷,保不齐是王思聪临时起意想要看看竞争对手的情况,或者存粹是偶然有了看电影的念头。

如果电影院开始实行「剩座降价促销」的模式,人们对于这一激励做出反应的方式,可能会彻底违背商家初衷 - 人们通过晚购票,「伪装」成穷人,买到更便宜的票(而本来就算不降价促销他们也会买)。

你也可以反驳,说愿意等待的人,本身就暴露了自己支付意愿较低的特性,有钱人看到就买,不屑于等待。这也是一种思路,但「剩座降价促销」依然是一种不太明智的价格歧视策略:支付意愿较高的人,可能纯粹只是较晚了解到了上映信息,就被误认为是因为舍不得买票而等待的低支付意愿群体,导致电影院没能从他们身上榨出足够的油水。

题目中还提到了火车票,这个其实到有一定操作空间,可以类比欧美国家的「候补(standby)机票」。候补机票有两种,一种是购票了但不确定有没有座、如果临起飞前发现坐不满,持有候补票的旅客才可以登机;另一种是,旅客已经有了一张正常票,但可以再买一张更早班次的候补票,如果有机会提前走就提前走。

上述第一种候补票是一种成功的价格歧视:有的旅客对时间不敏感,甚至对能不能走得成也不敏感,通过候补票,航空公司可以从他们身上赚取更多边际收益。这一点类比到火车上,也同样有经济学上的合理性。但正如一些回答所说,我国火车票具有公共品的性质,不是完全的市场主导,所以「候补火车票」也就是开个脑洞了。

user avatar

我有一块馕,这块馕已经放了一个星期了,上面还有灰。

场景1:

2014年的上海

我对你说:我把这块馕给你吃,条件是把你最漂亮的小女儿送到我家,陪我一个晚上;

场景2:

2014年的阿勒颇

我对你说:我把这块馕给你吃,条件是把你最漂亮的小女儿送到我家,陪我一个晚上;

这两者可以作比较吗?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活动。

看电影是在满足了以上条件以后,为了丰富精神世界而进行的娱乐活动,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火车关系到人民的出行,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它是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它首先要可以满足人民的出行要求,要尽可能地体现公平,同时杜绝一切寻租空间。

就火车而言,由谁决定降价?在什么时候降价?怎样判断火车具有空位?降价票由谁来出售,火车站还是火车补票柜台 ?降价的幅度和依据怎么确定,等等。

计算和管理模式越复杂,其中蕴涵的风险和腐败成分就会越大,因此火车票是不具备这样的操作可能性。

而电影票为满座而降价更不可能,因为发行方要根据上座率和电影院分账,电影院是否降价,发行方不管,发行方只按照上座率按比例分钱。哪怕你这场电影以公益形式放映,一分钱也没有收,发行方也可以按照上座率问电影院要钱。发行方判断的依据就是上座率。

这也就出现了有的电影院将A电影放映场次,通过篡改数据的方式,替换成B电影放映场次,从而将A电影的票房计算成B电影的票房数据。因为这两家发行方的分红比例不一样。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放映加密数据可以记录放映场次的,除非内鬼之间相互勾结,但是这属于犯罪行为,可操作性趋向于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