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题主,你已经开始像一名经济学人一样,在边际上思考问题了。
在边际(margin)上思考,可以理解为关注每增加 / 减少一单位 XX(产出、投资等)所带来的改变。以电影院的例子来说,如果影片无论如何都会放映,在开场前降价多吸引一位观众,边际成本微乎其微(充其量也就是增加了 3D 眼镜的折旧),但边际收益却是实打实的票款。如果从边际收益的角度来思考,电影院的确应该在开场前降价促销、最大化自己的单场收益。
但现实中,我们却几乎没有见到过这种现象。一些回答提到了影片发行方的限制,我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谈谈经济学会如此解释。
一个解释是,电影院在眼见要剩座的情况下降价,可能会创造不利于自己的激励。
同样的商品,按照不同价格卖给不同的人,经济学上称为「价格歧视」。学生票就是一个例子:学生消费能力较低,如果不降价,电影院会损失学生市场;同时,电影院又不想针对消费能力较高的已工作人群降价、损失本来可以获得的利润。于是,电影院通过学生票的形式,把电影票区分成了学生和非学生两个市场,在两个市场使用不同的定价、分别获得了利润最大化的定价策略,同时依靠查验学生证,确保两个市场之间不会倒卖套利。
然而,经济学上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常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只要存在低价票的市场,人们就有激励混进去。对于电影院来说,最理想的结果是给「富人」卖贵的票、给「穷人」卖便宜的票,但单纯从购票时间来说,难以区分谁是富人、谁是穷人。晚买票,未必是因为穷,保不齐是王思聪临时起意想要看看竞争对手的情况,或者存粹是偶然有了看电影的念头。
如果电影院开始实行「剩座降价促销」的模式,人们对于这一激励做出反应的方式,可能会彻底违背商家初衷 - 人们通过晚购票,「伪装」成穷人,买到更便宜的票(而本来就算不降价促销他们也会买)。
你也可以反驳,说愿意等待的人,本身就暴露了自己支付意愿较低的特性,有钱人看到就买,不屑于等待。这也是一种思路,但「剩座降价促销」依然是一种不太明智的价格歧视策略:支付意愿较高的人,可能纯粹只是较晚了解到了上映信息,就被误认为是因为舍不得买票而等待的低支付意愿群体,导致电影院没能从他们身上榨出足够的油水。
题目中还提到了火车票,这个其实到有一定操作空间,可以类比欧美国家的「候补(standby)机票」。候补机票有两种,一种是购票了但不确定有没有座、如果临起飞前发现坐不满,持有候补票的旅客才可以登机;另一种是,旅客已经有了一张正常票,但可以再买一张更早班次的候补票,如果有机会提前走就提前走。
上述第一种候补票是一种成功的价格歧视:有的旅客对时间不敏感,甚至对能不能走得成也不敏感,通过候补票,航空公司可以从他们身上赚取更多边际收益。这一点类比到火车上,也同样有经济学上的合理性。但正如一些回答所说,我国火车票具有公共品的性质,不是完全的市场主导,所以「候补火车票」也就是开个脑洞了。
我有一块馕,这块馕已经放了一个星期了,上面还有灰。
场景1:
2014年的上海
我对你说:我把这块馕给你吃,条件是把你最漂亮的小女儿送到我家,陪我一个晚上;
场景2:
2014年的阿勒颇
我对你说:我把这块馕给你吃,条件是把你最漂亮的小女儿送到我家,陪我一个晚上;
这两者可以作比较吗?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活动。
看电影是在满足了以上条件以后,为了丰富精神世界而进行的娱乐活动,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火车关系到人民的出行,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它是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它首先要可以满足人民的出行要求,要尽可能地体现公平,同时杜绝一切寻租空间。
就火车而言,由谁决定降价?在什么时候降价?怎样判断火车具有空位?降价票由谁来出售,火车站还是火车补票柜台 ?降价的幅度和依据怎么确定,等等。
计算和管理模式越复杂,其中蕴涵的风险和腐败成分就会越大,因此火车票是不具备这样的操作可能性。
而电影票为满座而降价更不可能,因为发行方要根据上座率和电影院分账,电影院是否降价,发行方不管,发行方只按照上座率按比例分钱。哪怕你这场电影以公益形式放映,一分钱也没有收,发行方也可以按照上座率问电影院要钱。发行方判断的依据就是上座率。
这也就出现了有的电影院将A电影放映场次,通过篡改数据的方式,替换成B电影放映场次,从而将A电影的票房计算成B电影的票房数据。因为这两家发行方的分红比例不一样。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放映加密数据可以记录放映场次的,除非内鬼之间相互勾结,但是这属于犯罪行为,可操作性趋向于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