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冷战后和西方相比俄罗斯穿甲弹真有那么不堪吗?

回答
冷战结束后,关于俄罗斯的穿甲弹性能是否真如西方所言“不堪”,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回答。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剥离一些简单化的标签。

首先,要理解我们讨论的是什么。这里谈论的“穿甲弹”通常指的是动能穿甲弹(Kinetic Energy Penetrators, KEP),尤其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rmorPiercing FinStabilized Discarding Sabot, APFSDS)。这类弹药依靠极高的初速和硬质弹芯(通常是贫铀或碳化钨)来击穿目标装甲。

俄罗斯在穿甲弹技术上的起点和优势:

冷战时期,苏联在坦克和反坦克武器领域一直是世界顶尖的。他们投入了大量资源研究穿甲技术,并且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苏联的125毫米滑膛炮技术非常成熟,并且围绕这种炮弹开发了一系列弹药。

长径比弹芯: 苏联早期就非常重视弹芯的长径比,认为更高的长径比可以提供更好的穿甲稳定性和更强的破甲能力。这使得他们的弹药在对抗早期复合装甲时,表现出了强大的穿透力。
材料选择: 在材料科学方面,苏联也走在前列。尽管他们可能不像西方那样广泛使用贫铀作为弹芯(因为贫铀来源相对有限且有政治敏感性),但在碳化钨等材料的应用上,他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冷战后的挑战与演变: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庞大的军工体系,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崩溃、技术人才流失以及西方技术封锁等严峻挑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俄罗斯军事工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经济困境与研发投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一度陷入混乱。这意味着军费开支大幅削减,直接影响了包括穿甲弹在内的武器研发和生产的投入。新的材料、更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持续的测试都需要巨额资金,而俄罗斯在这方面显然受到了制约。
技术更新的滞后: 西方国家在冷战后期和冷战结束后,在复合装甲技术、爆炸反应装甲(ERA)以及先进的火控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飞跃式发展。特别是西方的贫铀穿甲弹,由于其极高的密度和硬度,在实战和测试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穿甲能力。俄罗斯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未能跟上这种技术迭代的速度。
生产能力的下降: 原有的庞大生产体系因为经济原因和出口需求的变化而陷入困境。即使技术理论上存在,但缺乏足够的生产能力来大规模制造先进弹药,也是一个问题。
西方宣传与信息不对称: 许多关于俄罗斯穿甲弹“不堪”的论调,往往来自于西方媒体、军事分析报告以及一些军事演习的二手信息。在信息传播上,西方世界通常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尤其是在一些现代冲突中,西方国家提供的军事援助(包括先进的坦克和反坦克武器)在战场上表现突出,这也会强化“西方优于俄罗斯”的印象。

俄罗斯穿甲弹的“不堪”论源自何处?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所谓的“不堪”论,更多的是一种相对比较,而不是绝对的劣势。

1. 与西方顶尖穿甲弹的对比: 当将俄罗斯现役的主流穿甲弹与西方国家(如美国、德国)最先进的穿甲弹进行对比时,可能在穿甲深度、初速、弹芯材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西方的一些型号(如M829系列)由于采用了高密度贫铀弹芯,在穿透 الحديث的复合装甲时,理论计算和实测数据上可能更具优势。
2. 早期型号的局限性: 俄罗斯在经济最困难时期生产的一些穿甲弹,可能在材料纯度、加工精度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未能完全发挥设计潜力。
3. 战场的“证据”: 在一些局部冲突中,俄罗斯的坦克(例如T72B3M)在面对装备先进反坦克导弹(如“陶式”或“标枪”)的对手时,表现不佳。但这更多的是系统性问题,包括坦克的整体防护设计、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乘员训练等,而不仅仅是穿甲弹本身的问题。将坦克的失败完全归咎于穿甲弹,是不准确的。反过来,如果俄罗斯的穿甲弹“不堪”,那么为何其坦克在许多战斗中依然能对现代西方坦克构成威胁?

俄罗斯穿甲弹的“新一代”发展:

必须强调的是,俄罗斯的军事工业并没有停滞不前。在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的军费开始回升,对军队的现代化改造也逐步推进。

“斯瓦拉”(Svinets)系列: 俄罗斯也一直在研发新型穿甲弹,例如“斯瓦拉”系列,其改进型据说采用了更先进的材料和设计,旨在提升穿甲性能。虽然关于其确切的性能参数和实战表现公开信息不多,但可以推测其性能会有所提升。
S80系列等: 在一些新的炮弹型号上,俄罗斯也在探索新的弹芯材料和设计理念。
出口型与自用型的差异: 有时候,俄罗斯出口给其他国家的武器系统,其性能会进行一定的“阉割”以适应客户需求和成本考量。而俄罗斯自用的武器装备,理论上应该会采用更先进的型号。

结论:

与其说俄罗斯的穿甲弹“不堪”,不如说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对比参照下,其性能可能未能达到西方最顶尖水平。

不是绝对落后,而是相对差距: 在冷战后的初期,由于经济原因和技术更新速度,俄罗斯在穿甲弹技术上可能与西方最先进的型号存在一定的差距。
俄罗斯军工的韧性: 然而,俄罗斯军工的底子依然深厚,他们并未完全放弃穿甲弹技术的研发。随着近年来的军费投入和技术积累,俄罗斯的穿甲弹性能也在不断进步。
系统性问题的影响: 在评估武器性能时,必须考虑整体系统。坦克能否击穿对方,不仅取决于炮弹本身,还取决于火炮的精度、坦克的观瞄系统、指挥控制能力、以及对方的装甲技术水平和能否及时规避。
信息来源的审慎: 对于“不堪”的论调,应持审慎态度,多方考证其信息来源和真实性。许多信息可能受到宣传战的影响,或者过于片面。

简而言之,俄罗斯的穿甲弹并非“不堪”,但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其最尖端的型号与西方最顶尖的型号相比,存在一些性能上的差距,尤其是在材料和加工精度方面。但这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俄罗斯的军工研发也在不断努力追赶。我们不应被简单化的标签所误导,而应该从更宏观和细致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守夜人的答案里多少槽点我先放下,先让我们瞻仰一下邓璞大仙的老牌神论:

“虽然M4的75炮比苏联76炮差一大截,穿甲能力却是碾压”

容我笑会儿,众所周知在吃着弹种优势(M61【APCBC】-BR360【APHE】在小角度与无角度的穿透优势)的情况下,打出来的是“碾压级”的差距(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确实是碾压的差距呢,也就对上350A这种弹药有点碾压——奈何人家吃了MD5早炸的亏不说,弹头制造强度还有问题(不就像某些75打4号都成问题一样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M61在解决了弹药问题后的穿深数据在APCBC弹种优势明显的小角度不也没跟苏联人解决了制造和引信问题的350B甩出什么差距嘛?


邓璞大仙的不学无术可以说是非常到位了

“60年代-70年代不能打APFSDS的机会”

鉴于我们的邓璞大仙连如何吹米都不会,我只好勉为其难来教教你们了

你没见过的APFSDS不等于人家没有也打不了

当然,这个数据实际上也是丢人丢到家了

T320想打120/60(4.7/60)居然要把初速拉到4858fps(1300+m/s),而且居然还有直接崩了的可能性,所以玩到最后只有T208这杆炮试了试

也难怪美国人不敢玩,这哪是90mm M3/M3A1玩得起的,哪怕90mm M41玩着也得掂量掂量,也难怪哪怕到了70年代拿到T-62的时候用着392去跟别人钢针(物理意义的)拉横线的时候,都只敢跟别人吹逼“我的APDS能打254的垂直!”【结果实际上只有120/60/1000的宣称还有时候打不到】

求求您别来丢米吹的人了,你不会吹那让我来教教你怎么吹.jpg


1.在我们的邓璞大仙眼里,苏联人APCR/HVAP的效率低是因为苏联工业水平与工业国标准水平有巨大差异导致的【翻译成人话是说苏联工业太差】

然后我看了眼欧洲在开战时几个代表性的APCR,准备仔细研究研究到底这些东西的性能差异在哪里

嗯,弹头很小,钨芯很大,很长,分量很足

再看看苏联人这个,钨芯给的贼tm抠,并舍不得给多

当然你可能觉得这个差距还不太明显,毕竟两张图,那我来个更直接的对比

作为75mm的Pzgr40/42的钨芯比85mm的BR-365P的还大,邓璞先生抛出了“暗示”,认为苏联的HVAP是与德、米等国的HVAP同样“昂贵”(成本意义的)的弹药,并指责苏联人将这么昂贵的弹药用的效率十分之低。

然而在我看完了其弹药结构之后,我丝毫感觉不到苏联人的弹药成本高昂,不过如果您能提供该型弹药成本昂贵程度的证据或者加工复杂程度的证据的话,那将不胜感谢了不是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邓璞大仙啊,您不认识苏联弹药结构也不会去百度一下不成?

苏联人的76弹没被帽,就去代表所有的弹药了?

那您是不是该给我解释解释BR-240P搞个螺纹去搞螺接是在接什么东西呢?

当然,自然不止一种弹药上有这样的结构,像是之前我提到的85mm的365P啊

这不是一样搞了个螺纹去搞螺接被帽嘛?

求求您别来丢苏黑的人了,我黑起苏联人都比你专业.jpg


苏联人的APCR为什么会成这样?其实答案挺简单的,而且原因也很简单——

1.为了节约成本和生产效能,钨头非常小,也非常轻,直接影响了存速能力

2.弹头风阻结构优化非常差,其气动阻力在飞行过程中又会大量消耗动能,进一步掉速

3.基于当时对穿甲弹药的认知,随着火炮口径的增大,APCR这种收缩口径从而提高垂直穿深的方法正向收益会逐渐变小


在这三个原因的共同加持下,你可以发现,苏联人小口径APCR早期做的一塌糊涂,二战后期抄了德国人的东西做了一堆实验以后,这帮人与其搞没有什么前途的APCR,还不如去改进全口径弹乃至于学英国人搞APDS的好(所以某天国的历史产量不足两位数的BR-412P就是这么没了的),最终APCR的历史在苏联也就停留在БР-354Н上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