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星际穿越》风评被害?

回答
关于《星际穿越》的风评问题,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在我看来,与其说“风评被害”,不如说它本身就具备了引发两极分化评价的特质,而一些后续的解读和传播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象。

首先,咱们得承认,《星际穿越》上映之初,整体评价是相当高的。诺兰导演的作品,本身就自带流量和话题度。加上它在视觉特效上的突破(黑洞卡冈图雅的呈现堪称史诗级),科学理论的引入(虫洞、黑洞、时间膨胀等),以及感人至深的父女情感线,这些元素组合起来,让它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很多影评人和观众都赞誉它为一部兼具硬科幻、哲学思辨和人类情感的伟大作品。

那么,为什么后来会出现“风评被害”的说法呢?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1. 硬科幻与大众接受度的矛盾:

《星际穿越》试图在商业电影的框架下,尽可能地还原和探讨一些高深的科学概念,比如广义相对论、时间膨胀效应、黑洞的物理性质等等。对于那些对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观众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惊喜,他们会去深入研究,甚至乐在其中。
但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这些科学理论听起来就有点“烧脑”。影片中的某些段落,比如关于引力对时间影响的数学计算,或者“五维空间”的设定,对非科学背景的观众来说可能理解起来有些吃力。当观众的理解门槛被提高,而影片又不愿意为了迎合而牺牲科学的严谨性时,就容易出现一部分观众觉得“晦涩难懂”、“故弄玄虚”的评价。
这种“硬”的成分,注定了它无法像一些更纯粹的娱乐科幻片那样,获得所有观众的普遍喜爱。它吸引了一批深度粉丝,但也劝退了一部分只想轻松观影的观众。

2. 叙事节奏与情感表达的争议:

诺兰的导演风格一向是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多线索并行。在《星际穿越》中,他试图将科学探索、地球危机、个人情感、人类命运这些宏大的主题织在一起。
但这种野心勃勃的结构,在一些观众看来,可能显得有些“割裂”。比如,影片前半段关于地球环境恶化、粮食危机的描绘,以及库珀和孩子们的分离,情感铺垫是足够强烈的。但到了太空探索部分,尤其是遇到黑洞、进入五维空间后,叙事重心似乎又完全转向了科学的奇观和哲学的探讨。
一些观众认为,在穿越虫洞、进入黑洞,甚至最终“升维”的这些关键节点上,影片的情感表达反而有些苍白或者说不够“深入”。当库珀为了人类牺牲自己,并目睹女儿衰老时,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本该是影片的爆发点,但很快就转到了更为抽象的“爱能超越维度”的论断和库珀对女儿的拯救。这种节奏上的跳跃,以及情感的“升华”方式,有人觉得感人至深,也有人觉得不够细腻,甚至有些“工具化”了情感来服务于科学概念的表达。

3. “爱是力量”的哲学解读引发的讨论甚至嘲讽:

影片的核心论点之一,也是最引发争议的部分,就是“爱能够超越维度”、“爱是驱动一切的力量”。在影片的最后,库珀进入五维空间后,正是通过爱与女儿沟通,传递了信息,解决了危机。
对于相信科学和理性的人来说,将“爱”作为一个可以量化、可以作用于物理世界的变量,显得过于浪漫化、理想化,甚至有些“玄学”的意味。他们会觉得这部分有点强行煽情,或者说,这是对科学解释的偷懒,用一种模糊的哲学概念来填补科学上的空白。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观众将这视为一种充满希望和人性的哲学表达。他们认为,在冰冷残酷的宇宙面前,人类的情感,特别是爱,是最珍贵、最能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这种解读虽然不那么“硬”,但却 resonates deeply with many people.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爱是力量”的解读逐渐变得泛滥和简单化,甚至被一些人用来作为调侃《星际穿越》的标志性梗,这就进一步加剧了“风评被害”的感觉。明明是想表达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却被一些碎片化的解读和戏谑给淹没了。

4. 诺兰粉丝群体的极致化解读与外部批评的叠加:

诺兰拥有一个非常忠诚和庞大的粉丝群体。这部分粉丝往往会对他的作品进行非常深入和细致的解读,挖掘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哲学含义。这种深度解读无疑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然而,当这种深度解读被无限放大,并且与那些认为影片存在明显瑕疵的批评声音对立起来时,就容易形成一种“饭圈化”的争论。支持者认为批评者根本不理解影片的伟大之处,而批评者则认为支持者是在盲目吹捧。
当影片的某些争议点,比如科学的严谨性、叙事的流畅性、情感的表达深度等等,被一部分粉丝用“神作”、“教科书级”来形容时,自然会引起另一部分观众的反感,觉得这种评价过于夸张,或者说掩盖了影片本身存在的不足。

5. 科学发展的现实进展与影片设定的对比:

虽然《星际穿越》在当时对黑洞的描绘非常前沿和科学,但科学总是在不断进步的。随着后续天文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
当有观众带着更现代的科学认知回看《星际穿越》时,可能会发现影片中的某些设定或解释,在当前的科学界看来,可能已经不是最前沿或最准确的了。这虽然不影响影片本身的艺术成就,但在一些极其看重科学准确性的观众那里,可能会成为一个评价的扣分项。

所以,与其说是“风评被害”,不如说是《星际穿越》本身所承载的复杂性,注定了它无法成为一部让所有人都满意、“零差评”的作品。 它是一部极具野心和艺术追求的科幻片,成功地在商业电影中融入了深刻的科学和哲学思考,并且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但同时,它在叙事和情感表达上的选择,以及对科学概念的处理方式,也确实为不同观众留下了差异化的体验和解读空间。

那些认为它“神作”的观众,往往是其科学设定、哲学思辨和情感核心的深度拥趸;而那些认为它“言过其实”甚至“烂片”的观众,可能更关注的是叙事的流畅性、情感的细腻度,或者觉得其科学解释不够严谨、哲学升华过于抽象。

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和持续的讨论,让《星际穿越》似乎成了一个“风评被害”的典型。但说到底,一部好电影,即便不是人人叫好,也应该能引发有意义的讨论,能触动不同层面的观众,而《星际穿越》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带来的震撼、思考和争议,本身就构成了它成为一部影史经典的重要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京强迫人类思考,导致欣赏水平提到了人类所达不到的发指标准。

现在的标准是京基标准,也就是含京量。

按照京基标准。

《肖申克的救赎》狱长都把圣经拿手上了觉不出不对么,铁和纸一样重么。这个片是不是所有人都残疾啊。一京滚粗

《蝙蝠侠黑暗骑士》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小丑都抓不住,全篇战斗力报表,枪都打不中,全篇其他人都是傻子么,人类半张脸没了露出肌肉不可能保持住的,为了扭曲而扭曲。三京滚粗

《狂怒》一辆报废坦克抵挡一个连,导演连基本军事知识都没有,一发铁拳就能解决的事。YY神剧,一京滚粗

《变形金刚》汽车成精还学会魔法了,全程尬演,二京滚粗。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小黑帮都开武装直升机和鱼鹰了打地标建筑了,日本警察都是傻子么 ,抗日YY剧,十京滚粗

《黑豹》领先世界科技水平的振金长矛阵,作者就不该拍科幻,滚回去好好拍中世纪骑士片吧,五京滚粗

《木星上行》《星际穿越》为啥一起说,一个科幻主修拿童男童女炼丹续命,一个主修黑洞渡劫飞升。跳大神神剧,百京起步。


如果按他们所谓的吴京标准规定烂片,很遗憾的是人类没拍过好的战争动作科幻片。奇了,居然一个都没有。

user avatar

因为我国的影评环境不健康。

正如高票答案所说,外国的影评给电影找bug,找穿帮,是为了找乐子,算是创作同人作品。而某些人给国产电影找bug,纯粹是为了秀优越。

当然,这并不只是因为崇洋媚外,也是因为我们曾经盗版横行,人们接触电影太容易了,所以就不懂得珍惜。外国人看电影要花钱,看影评虽然不花钱,但油土鳖的影评作者能赚钱,所以会很负责任的制作。那些无伤大雅的毛病,恶搞一下;那些确实影响影片质量的毛病,就中肯的批评,有利于下次改善。

而我国的影评呢?

把一个细节上的毛病无限放大,对于改善电影质量没有任何作用。

这些东西根本算不上批评,就是谩骂。而在《流浪地球》之前,几乎所有的国产电影,都在被这些谩骂所包围。我之前犯了个错误,误以为美分在集火《疯狂的外星人》,后来有人提醒我,喷《疯外》的美分数量,并没有喷《球》的多。特殊的不是《疯外》,而是《球》,《流浪地球》有人保护。而《疯外》不过是跟着其他国产电影一起,享受了“国产降一分”的待遇。

因为《疯外》被美国撤档,我为它说了两句话,评论区有人说:现在已经从《流浪地球》不能批评,发展为所有国产电影都不能批评了吗?我想说,他们对“批评”这个词真的有误解。

所以,所谓《星际穿越》风评被害,不过是让好莱坞电影,也享受一下我国糟糕的影评环境罢了。而且《星际穿越》也确实不配给《黑暗骑士》一个分数,不配只比《盗梦空间》低0.1。

user avatar

显然,人数翻倍智商减半的规律不光作用于对面,也作用于友军。

科幻迷都应该还记得,三体粉大量井喷的时代,很多喜欢三体的科幻迷都不愿明确表示自己喜欢三体。那个时代存在一堆只看过三体,或者连三体都没看完的睿智们在一切其他科幻相关的作品下面大加贬低。

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今天的流浪地球上面。流浪地球同样是难得的佳作,于是也同样吸引来了大量粉丝,粉丝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睿智。

按照同样的标准,流浪地球是垃圾,因为地壳分分钟碎掉。三体是垃圾,因为大刘显然对量子纠缠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星际穿越也是垃圾,因为魔改了广相。基地也是垃圾,因为阿西莫夫这个五六十年代的人完全没能预见到互联网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总之睿智们别看科幻了,都是垃圾。建议自行购买舒幼生老爷子编写的物理教材,通俗易懂,而且你应该挑不出毛病。

这些人就好比是在质问辩手为什么要为自己不认同的观点辩论。如果不是装X,那就真的睿智了。

匿了,怕睿智

user avatar

建议豆瓣将《流浪星球》分数修改为历史上第一个“永久十分”,以正视听!用户评分不再对该分数产生干扰,四星以下评价不予显示,五星评价先审后播,这样知乎各位才能满意。

另外,其他科幻电影最高分上限定为8分,以显示对这部现象级里程碑般的旷世之作的致敬。

user avatar

那么又到了愉快的贴数据时间~

《星际穿越》imdb8.4,豆瓣9.2~(之前打成9.6了)

《火星救援》imdb8.0,豆瓣8.4~

《阿凡达》imdb7.8,豆瓣8.6~

最可笑的是这两部:《2012》,imdb5.8,豆瓣7.8;《后天》,imdb6.4,豆瓣8.1~


最后:

《流浪地球》imdb8.0,豆瓣7.9~


国产电影逆加成可还行。


回到问题。

这个问题针对性很强,很明显就是剑指维护《流浪地球》的那群人。

当然我可能也得算一个。

这群人里有客观的,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拿出同类作品做对比的;也有不客观的,因为极端喜欢而极端贬低同类作品的~但是这不重要。

(补充一下,还有一类人是原本就看不上《星际穿越》,同时也看不上《流浪地球》,事实上你去问他,他会告诉你任何科幻片都是垃圾。这种人的评价毫无意义。他根本不是科幻类型片的受众。)

所以我不准备评价黑星际穿越怎么黑,以及在什么情境、什么心态下黑这种事了。因为不重要。

我只能模仿一些黑《流浪地球》的说法,来宏观评价一下这一波操作:

1、经典怎么了?经典就不能批评了吗?

2、这不是黑,不过是回归它应该有的评价。

3、如果批评不自由,那么赞美无意义。

所以说,如果某些人对流浪地球的莫名其妙的苛责一直存在,那么对好莱坞科幻的苛责也会长期存在下去。这种批评包括但不会限于过去的《星际穿越》,《火星救援》、《阿凡达》~等等经典。

同时也请做好以后的好莱坞大作会享受比现在严格得多得多的审视和批评的准备。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好事。毕竟我在看《2012》两个平台的数据时真的是惊了,高出两分啊!什么概念?整整高出一个毕志飞!国际上评价不及格的东西,中国人拿来当宝贝。

有双标,自然有逆双标~你把它当做是反击也好,当做是粉红也好,当做是觉醒也好~无非是观念的交锋~要么大家一起理中客,要么一起站队呗,看谁人多咯。

不好意思,不要谈理性,人就是这样的动物。想让人类保持理性,是一种奢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