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SpaceX 星舰 SN15 终于成功着陆没有爆炸?具有哪些意义?

回答
星舰 SN15 成功着陆,这可不是件小事。要知道,之前的几个原型机,包括 SN8, SN9, SN10, SN11, SN13,都以各种方式“爆炸性结束”了它们的试飞任务。所以,SN15 的这次成功,就像是在一片失败的海洋中,终于看到了一座灯塔,充满了振奋人心的意义。

为什么这次意义这么重大?

要理解 SN15 的成功有多么关键,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星舰项目本身的“不寻常”之处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

星舰项目的野心与风险: SpaceX 的星舰项目,其目标之宏大,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他们不仅仅是想造一个火箭,而是要建造一个能够完全重复使用、成本极低,并且能够将人类和货物运送到月球、火星,甚至更远的太空的交通工具。这是一个全新的范式,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材料到发动机,从飞行控制到回收技术,都必须是革命性的。而这种革命性的尝试,本身就伴随着极高的失败风险。每一次试飞,与其说是例行公事,不如说是一次在未知领域进行的探索,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例外。

“爆炸”的常态化: 在 SN15 之前,每一架星舰原型机在完成飞行后,都未能幸免于难。有的在下降过程中控制失灵,直接撞击地面;有的在触地后引擎未熄灭导致爆炸;有的甚至在空中就解体了。这些失败固然令人沮丧,但它们也并非毫无价值。每一次爆炸,都是一次宝贵的“故障模式分析”机会,让 SpaceX 的工程师们能够深入理解问题所在,找出设计上的缺陷和操作上的不足。

SN15 的“不一样”: SN15 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在那一系列“爆炸”之后,终于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飞行动作:起飞、高空飞行、减速下降(翻转成垂直姿态)、发动机再启动,并且最终以可控的方式,相对平稳地降落在发射台上。虽然它着陆后也发生了一些小问题(例如起落架变形),但最关键的“不爆炸”目标,它实现了。

SN15 成功着陆,具体意义在哪?

1. 验证了“翻转再启动着陆”这一核心技术的可行性:
翻转过程的控制是关键: 星舰在下降过程中需要从水平状态翻转回垂直状态,以便利用猛禽发动机进行减速着陆。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精确控制姿态和发动机推力。之前的原型机在这个阶段都出现过问题。SN15 的成功表明, SpaceX 已经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方案来管理这个高难度的动作。
发动机再启动是难点: 在真空环境下或大气稀薄的高空中,重新启动猛禽发动机并非易事。需要确保燃料和氧化剂的供给、点火系统的工作状态等都处于最佳状态。SN15 能够成功地在空中再次点火,为后续的顺利着陆提供了动力保障。
低速可控着陆的实现: 能够控制火箭以较低的速度、垂直地降落在预定位置,是实现可重复使用的关键一步。SN15 的成功,证明了星舰的设计在气动控制和着陆推进方面是有效的。

2. 积累了宝贵的实战数据和经验:
调试与优化迭代: 工程师们得以在真实的飞行环境中收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优化星舰的设计(如空气动力学外形、控制算法、发动机参数等)至关重要。每一次成功的飞行,都是一次对理论模型的验证和修正。
故障排查的经验: 即便 SN15 着陆后出现了一些小插曲,这些也都是宝贵的经验。工程师们可以分析具体原因,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要知道,火箭的每一次失败都隐藏着解决问题的线索。

3. 证明了 SpaceX 的工程能力和迭代速度:
“快速迭代,快速失败”的模式奏效: SpaceX 一直推崇“快速迭代,快速失败”的工程哲学。这意味着他们不怕失败,而是将失败视为学习的过程。SN15 的成功,是这种哲学下长期努力的成果,证明了他们能够从失败中学习并迅速改进。
团队的韧性与决心: 面对连续的失败,保持团队的士气和继续前进的决心是极其困难的。SN15 的成功,是对整个 SpaceX 团队辛勤工作和坚定信念的最好回报,也证明了他们拥有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强大能力。

4. 为星舰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载人任务的可能性增加: 星舰的最终目标是载人登陆月球和火星。能够安全着陆和起飞,是实现这些宏伟目标的最基本前提。SN15 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载人任务在技术上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商业和科研应用前景广阔: 星舰的低成本、高运载能力和可重复使用性,将极大地改变太空探索和商业活动的格局。它可能用于部署大型卫星、太空站,甚至开启太空旅游的新时代。SN15 的成功是这些未来愿景实现的基石。

5. 提振了整个航天产业的信心:
对商业航天是重大利好: SpaceX 作为商业航天的领军者,其星舰项目的进展直接影响着整个行业的信心和投资方向。SN15 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商业公司在大型运载火箭领域可以达到的高度,无疑会激发更多的创新和竞争。
激励太空探索的普及: 当普通民众看到火箭能够如此“酷炫”地飞行和着陆,并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时,自然会激发出对太空探索的更多兴趣和热情。

总结来说, 星舰 SN15 的成功着陆,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 SpaceX 工程团队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学习和改进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里程碑,更是对“敢于梦想,勇于实践,不怕失败”精神的最好诠释。这一步,让人们对星舰项目乃至人类迈向更广阔宇宙的未来,充满了更坚实的希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步验证了星舰目前起降流程、燃料管路和机械结构等设计,对于项目而言有里程碑的意义。

还记得当年ORBCOMM-2发射任务中F9芯一级首次成功陆上回收的情景吗?在直播中,控制室掌声欢呼声雷动,远渡重洋的直播屏幕外爱好者们也一片振奋,不久后的CRS-6发射任务又首次实现海上回收。虽说我们作为普通爱好者,实际上跟SpaceX并没有半毛钱的利益关系,但回想在此之前SpaceX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时期,从所谓俄罗斯专家到地摊自媒体都在带节奏唱衰,甚至爱好者说句公道话都要被扣各种帽子。还有最近SpaceX星舰方案中标NASA阿尔特弥斯项目的登月器,却被蓝色起源、Dynetics、洛克希德马丁和诺斯洛普格鲁曼等竞争厂商抱起团来阳谋阴招一起上,导致招标暂停。

就一句话,ざまーみろ!

在接下来的迭代开发中,星舰和SuperHeavy的原型机还会有更进一步的测试项目,难免再遭挫折,总体设计应该不会大改,但很多细节肯定还有或多或少的改修,然而这就是快速迭代的必经之路,愿SpaceX一路披荆斩棘,无畏无惧,快步前行!

user avatar

舒服,之前的科普回答已经说了星舰的意义,舒服是因为美国那几个小左官员和贝索斯又开始作妖了,拿NASA给SpaceX登月项目中标说事,现在SpaceX上来就是两巴掌打个脸。

至此星舰探索的项目基本全部通过:

多猛禽发动机并联控制 成功

猛禽发动机重复点火 成功

belly flop机动降落 成功

控制翼面与矢量发动机合作完成垂直水平反复切换 成功

箭体受控返回指定地点 成功

箭体降落完成回收 成功

隔热瓦测试 未知

SN15根据介绍有上百项改进,但是具体怎么改进的细节未知,但是从现象来看似乎发动机与箭体的融合度更好了,起码不用动不动换一台猛禽。

不锈钢箭体的成本仅有碳纤维与合金箭体的3%,如果真的成功真的是突破历史了,重大里程碑。

如果不出意外,后续的测试按照马斯克的风格,一定会不断地降低不锈钢的厚度,相当于压力测试直到箭体安全性低于一个阈值。

后面的大戏就是星舰与一级的合练了。

user avatar

四射四炸,第五次终于成功!

6个小时前,在美国德州的发射场,星舰原型机SN15,重启发动机向地面降落,掀起阵阵浓烟和沙尘。



烟雾散去后,SN15成功回收着陆,没有立即爆炸、没有着陆后再爆炸,也没有倾斜。



这是星舰原型第一次完全成功的实验,只在落地后,发动机喷口起了一点「没有大碍」的小火苗。

但这次,马斯克却不像之前几次那样亲自到场观看。



而且,星舰原型首次成功,时间点也十分巧妙:

5月5日,是美国首次将本国宇航员送上太空的日子。

而5月6日,也是SpaceX成立19周年纪念。

SN15意义的确非凡。

SN15,这次姿势对了

SN15的发射,也向之前一样数次推迟,本来计划是当地时间4月30日,然后推迟到5月2日,最后又推迟到5月5日。

原因是天气不佳。

看来,SpaceX吸取了上一次SN11的教训,没有顶着恶劣条件贸然试飞。



直到几个小时前,北京时间早上6:20左右,SN15终于升空。

这次试飞,和我们熟悉的前几次失败实验一样,依然是验证火箭姿态控制。

流程都是点火升空-悬停-关机下落-二次点火姿态修正-落地。

其中在下落阶段,火箭处于短暂的自由落体阶段,三台发动机全部关闭,腹部朝向地面。



这一阶段称为95%自由落体阶段,也叫「腹部拍水式俯冲」,通过舰体上的襟翼,像翼装跳伞者张开手脚那样,对火箭进行姿态控制(俯仰、翻转、偏航等控制)减速飞行,这一系列动作是星舰火箭首创的。

之后,SN15 在空中又一次翻转,打开两台发动机,将姿态从水平调整为着陆前的竖直状态:



随后,SN15就完成了首次完全成功的回收着陆。

而在它之前,SN8、SN9都在着陆时爆炸,而SN10则是着陆过后8分钟爆炸,而上一艘SN11,根本没等到着陆阶段,直接在空中解体了。

而马斯克在SN11失败后说,SN15相较之前的原型,做了上百项改进,集中在软件、舰体结构、航电系统上。



图源:微博@iBingo

所以,SN15算得上是一架全新的飞船,SpaceX也跳过了12-14的编号。

对了,之前SN11失败时,有分析认为马斯克之所以如此密集试射,主要是希望尽快成功,为4月底的NASA载人登月项目竞标加分。

结局我们都知道了,NASA选了SpaceX的方案,但在贝佐斯的蓝色起源等对手的抗议下暂停了。

但是,很快马斯克就用SN15证明了自己。而此刻他的竞争对手们仍然停留在模型阶段,一次成功试射都没有。

星舰回收为什么这么难?

四射四炸,五射功成,马斯克为何如此执迷于这惊险的“神龙摆尾”?

星舰从SN8到11的四次试飞失败全都是卡在了星舰从水平转为垂直并点火反推着陆的过程中。

但猎鹰9已经成功着陆超过70次了,直上直下已被证明是非常可靠的方案。



虽然SN15已经成功,但为什么SpaceX在星舰上反而放弃这个“简单而成熟的选项”,而是非要搞一个只是看似炫酷却十分高难的“神龙摆尾”,结果导致四次失败呢?

原因很简单,机腹朝下是为了尽可能减速。

一个物体下落时的阻力越大,最终它达到的终端速度就越低。


来自youtube频道Everyday Astronaut

当然接触面积越大,阻力就越大了。



终端速度下点火降落,能最大程度节省燃料,所以能带的载荷也就越多。

而猎鹰9在进入低层大气后,其较小的表面积使其在离地面十分近的时候仍然无法达到终端速度,所以也就不采用机腹朝下的着陆方式。

马斯克一共损失了10艘星舰原型,其中有地面点火爆炸,有舰体结构实验事故,还有前几次的着陆爆炸事故。

按照马斯克预期,至少测试到SN20,才有望定型1.0版星舰,即能够执行任务的成熟版。

而这一目标瞄准2021年~2022年。

按照这个时间线推算,我们今后平均每1-2个月,就能观看一次星舰试飞。



具体什么时候能登上火星?之前马斯克本人在网络聊天室有网友们交流时,立了一个flag:五年半以内

能不能成,拭目以待。

user avatar

8月更新

之前提到的进度已经不准了,bn3将不再进行低空飞行测试(非常惊讶),sn16-19看上去计划已取消。

目前spacex计划直接进行星舰组合体的入轨测试。下面级bn3和上面级sn20都分别组装完毕。

bn3+sn20的组合体将直接进入太空,bn3下面级在墨西哥湾海降,sn20上面级在环绕近地轨道3/4圈后于夏威夷附近海域再入海降。由于海上回收平台未建成,两枚箭体都不会进行复用,但是发射流程严格按照真正回收的流程进行。即两枚箭体最终都会尝试以0米/秒的速度和完全垂直的姿态接触海平面。

如果发射成功,spacex在重型猎鹰之后短短3年内再次刷新运载能力记录,人类将重回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00+吨的时代,甚至有可能刷新土星五号的记录成为第一。



更新:居然1000赞啦

请各位理性看待,SpaceX的成就算是行业公认的,Starship目前暂时并没有形成直接的威胁和竞争,本次试飞技术上值得肯定

此外,各位也应当看清我国航天近些年的飞速发展,成果也相当喜人。而且哪怕是spacex,他的发展理念也是值得并且已经被我国参考和学习的。

我始终认为航天还是比较命运共同体的一项事业,请大家少点戾气,理性讨论。任何扣帽子yygq不讲理的人,我请你自重。


首先,本次sn15是真正的着陆成功+回收成功。sn10是着陆成功+回收失败。

(为了照顾某些生物的情绪删除原说法)

我之前提到过,starship要取得不错的进展可能得等到sn16,好吧这一目标提前达成了。

如同马斯克所说的,sn15在着陆腿、发动机和储箱上均有比较大的改动。现在看来这些改良终于成功解决了之前着陆压力不足、发动机点火失败、着陆过重等疑难杂症。从工程上真正验证了starship可以完美回收。

那么本次回收真的就是完美的吗?未必

第一,着陆后依然出现了不小的火势。如果星舰真的要实用化,不可能每次着陆都需要主动灭火。

第二,落点精度问题


蓝箭头对应那条路,红圈圈对应sn15落点,可以看得出来还是有点偏的。这还只是10km,如果未来近地轨道再入精度需要有更大提升。


难度多大?

不大,也就一个自由女神原地起跳10公里半空360度转体自由下坠平稳落地。



2018年2月8日重型猎鹰发射成功后,Spacex正式将主要资源投入到星舰的开发中。

2019年Spacex在得克萨斯州Boca Chica建厂。

2021年星舰上面级回收成功。

短短两年时间,spacex从建厂到完成试飞,效率极其恐怖。

很不厚道的对比一下,长征五号,2006年立项,2013年进行模态试验,花了7年。

(长五研发效率在同行里算很不错的了,我没有半点黑长五的意思,怎么老有人要抬gang?)



那么接下来呢?

sn16-sn20的测试应该还会继续。

Superheavy的bn系列试飞测试即将开始(bn2)

starship目前进行的测试都是10km高度,以后可能会加回到20km,甚至到50km、亚轨道测试。毕竟最终starship是要从近地轨道返回的。

另外,Starlink27即将发射,使用的是B1051.10一级。如果发射成功+回收成功,我们将见证历史上第一枚十手火箭、十次复用、十次回收的诞生。马斯克吹过那么多的牛(猎鹰9B5能复用十次)又将实现一个。

user avatar

酿希匹,拉黑的人还能邀我,敢情我白拉黑了(不是说 多潘立酮)。

有哪些意义?

别的意义我是没看出来,美国佬作妖的意义,倒是少不了。

外媒又陈词滥调炒“中国火箭残骸失控”,中国航天专家此前已多次回应解释

最近,我们不是发射了“天河”核心舱嘛,然后主推火箭不是回收,现在在天上转过呢,过几天就会在太气层中烧毁。

航天专家邢强博士此前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火箭本身结构是“皮薄馅多”,内部燃料在发射过程中消耗后,剩余的火箭壳体质量并不大,而且以铝合金为主的壳体很容易在大气层中焚毁。因此与空间站或大型卫星相比,火箭残骸对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同时它的飞行轨迹也并非媒体报道的“不受控”,而是经过精密计算,并利用火箭钝化技术,有意缩短在轨飞行时间。

可是,美国一些作妖的人,却按捺不住了,开始炒作起来,大肆炒作“中国火箭残骸威胁”。

还叫嚣要索赔呢!

中国火箭碎片会破坏地球?美媒逼问美国是否会对华索赔,白宫回应


要我说,美国佬已经魔怔了。太需要别人赞美它的成功了,太希望别人认同它能做到的而别人还没做的小把戏。

心想:劳资现在大火箭残骸也可以回收,从此可以放心的指责它国的火箭残骸问题了。


心术不正!



关于太空垃圾及美国上世纪故意向太空抛散10亿颗铜碎片,请移步:

频繁发射火箭与卫星对地球周围太空造成了许多垃圾,有什么影响?各国的态度是怎样的?

user avatar

我有预感:星舰系统(Starship System)将会成为有史以来开发最透明、公众最关注、影像资料最繁多的火箭。

从18年12月开工至今,无数长枪短炮昼夜蹲守在工地外,24小时不间断记录着星舰乃至整个博卡奇卡地区的成长。大到一座原型、一块部件,小到发动机上的每条管路都尽收眼底。

这些照片和录像为SpaceX粉丝及航天爱好者们不断提供着及时、清晰的第一手资料,让他们能够制作出非常准确、详尽、观感良好的科普。也正是这样,每一次设计变化众人都能快速编写出资料和分析;每一次开发迭代网上都会涌现出大量设想图和CG。

随着测试的继续、媒体的报道、再加上这些由专业人士制作的科普在网上逐渐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关注星舰系统;越来越多的人激发了对航天的兴趣,重新抬头望向那无垠的深空。

相比50多年前的土星5号,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SpaceX一反常规的开发方式与对待“失败”的态度相结合,让星舰还未正式发射就已名扬天下。一支直径9米、高122米、FFSCC、28台并联、无着陆腿设计、超大规模低温推进剂在轨加注(1200吨)、加注后地 - 月/火载荷100吨以上、加压空间近1000立方米(相当于一个ISS)、两级均可回收复用,无论体积还是技术难度都超越土5甚至是当今SLS的超重型火箭——对世界各地的航天爱好者而言,有生之年能见证这样一支火箭的出现实乃不虚此生。

就在当下,SpaceX正在制造SN16、SN17,以及用于入轨测试的SN20;正在制造下面级超重(Super Heavy)的原型BN2和BN3;正在改造低价买入、将来会用于海上发射的两座钻井平台Deimos和Phobos;正在扩建发射场,建设地面支持系统、推进剂工厂和高达143米的轨道级发射台,将博卡奇卡一步步打造成未来的航天港。

作为星舰系统的坚定支持者,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失败”的报道接踵而至;也相信历史总是会重复,彼时SN15取得的成就一定会被选择性遗忘——正如通过加压和静点的SN4、起跳150米的SN5、飞行12.5公里的SN8、以及成功着陆的SN10那样。

但SpaceX不会因为这些所谓“失败”的流言蜚语而就此作罢,他们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无论世人看好与唱衰,他们都将在这条前无古人的道路上继续披荆斩棘。


图片来源

user avatar

听一位朋友吹水,说现在官方航天研究院所有许多技术方案都没钱实现,管钱的充分弘扬“用爱发电”精神,在机制上怂恿各院所自带干粮先搞出个前期成果,然后再考虑立项正式拨款。我寻思着马一龙跟NASA搞旋转门也搞出名堂了,要不然中国也试一试?财政一时半会儿没力量支持的“技术储备”拿到市场上碰碰运气,遇到合适的老板通过市场化手段运作成熟了,总比技术方案在文件柜里睡大觉强吧?当然,要交给适合的老板,避免技术外泄和流失。现在造车新势力和新能源、锂电池的题材够多了,也该分航天领域几个发财机会了。

user avatar

任何上天的成就都是属于全人类的,祝再接再厉。

虽然我日常看不上马应龙,但如果马应龙是把炒币、卖(电动)爹噶韭菜赚的钱拿来射火箭了的话,那我觉得也是一件好事,反正这些钱在睿智韭菜手里也是浪费,不如拿来射火箭,为人类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

希望有关部门在这方面技术勾兑一下,希望那些真正研究上天的人之间,而不是卖天价咖啡杯的百万漕工能够勾兑在一起。太空没有国界,宇宙属于人类。

user avatar

Excited!!! 当然这本来迟早的事,SN17有防热瓦期待几个月后的轨道试飞那个更重要,如果成功那对人类就像从鱼类进化成两栖动物一样打开了更广阔、有更多可能的新生活空间。更广阔的空间更多的资源也能大大延长人类文明寿命,永续发展。

也希望其他企业跟进别让马家垄断低价航天。不过如果轨道级试飞也成功并且重复的话蓝色起源、ULA、阿丽亚娜等绝对坐不住,没有谁会坐以待毙。然后有关机构、院校可以合作卖技术给有关企业或者从技术储备里复活有关计划例如X33/冒险星、DC—X/三角快帆等。

另外希望特斯拉安全问题也尽快像SN系列试飞一样完善解决,不要starship商用了特斯拉还刹不住车。

user avatar

警惕对低轨的垄断性占有。

user avatar

NASA登月52年了,对中国有啥意义?美国送了中国一克月壤,其他中国没有的得到任何有价值信息,技术严防死守。

美国主导的国际太空站升空23年了,对中国有什么意义?刺激中国自己研发,并且从俄罗斯学习,自己研发了空间站。

2011年美国法律《沃尔夫条款》,禁止美国太空总署icon(NASA)与中国从事技术交流。

马斯克这个火箭有啥意义?没任何意义,科技是有国界的,那些高喊狂欢的人省省吧!

马斯克本人有什么跨时代的科学贡献吗?答案是并没有,他只是参与创办了新行业的趋势项目。

第一个就是被人津津乐道的PayPal,一个网络支付系统,这个网络支付系统是互联网时代,汪洋大海一样的创新里比较常见的一个。

之后的特斯拉,马斯克只是投资者,他不是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和马克·塔彭宁(Marc Tarpenning)联手创办特斯拉,并且技术路线由这两个天才创始人搭建。

马斯克投资后,马斯克还把创始人赶出公司,技术上继续两人的路线,马斯克不过发现电动车浪潮,并且主动跟上电动车浪潮的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掀起一阵电动车浪潮,原因是各种环保呼声下,美国各州政府制定了严苛的环保法案,通用汽车想到电动车的解决方案。

通用在八十年代末投入了十亿美元进行电动车开发,项目最开始被命名为“桑塔纳”,因为和大众子品牌重名,然后改名为“冲击力”,并且找到当时的电动车大神阿伦(Alan Cocconi)带领通用电动车项目。

阿伦带领通用电动车项目组研发出来了EV-1原型。

1990年通用EV-1原型车亮相洛杉矶车展,这辆车由成本2万美元的18.7KWH铅酸电池系统提供电力,137马力,续航两百公里,1996年开始量产,只租不卖,很多电影明星开始踊跃提交申请。

通用在EV1上市的第一年里只生产了200多辆车,在EV1整个生涯中也只生产了1117辆。

2001年小布什担任总统,签订了宽松的排放法律,通用在2003年放弃了EV-1电动车项目。

阿伦成了自己的电动车公司,他在1992年成立了专门研发交流电传动系统的AC Propulsion公司,后来还推出了一款名叫AC Propulsion Tzero的纯电跑车。

2003年通用EV-1被通用下令扔进垃圾场 ,这一年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和马克·塔彭宁(Marc Tarpenning)成立了特斯拉,这一年全世界都认为电动车没有前途。

这时候的特斯拉从阿伦公司获得了大量专利,这时候的电动车被认为没有希望,特斯拉的早期专利都是白菜价买来的。

2004年特斯拉需要A轮融资的时候,两人找到马斯克,马斯克敏锐的发现了特斯拉的价值,拿出750万美元成为大股东和董事长。

这时候技术开发和主导在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手中。

2006年,特斯拉Roadster在圣莫妮卡发布,马斯克在调动媒体上天赋异禀,当天发布会异常高调,媒体蜂拥而至。

这一天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在媒体面前风光无限,有趣的是马斯克先接受采访,自诩为创始人,一番话高调吹嘘之后。正式发布会上马丁.艾伯哈德以创始人身份出现,让马斯克恼怒不已。

2004年马斯克入股特斯拉就开始布局,引入技术天才斯特劳贝尔,斯特劳贝尔在原有技术基础上,以锂电池为主要方向。特斯拉引进的电动车技术是EV-1铅酸电池蓄能,特斯拉改为锂电蓄能,同时斯特劳贝尔还发明超级工厂和汽车软件控制系统 ,这一切都和马斯克无关,马斯克没发明任何东西。

Roadster发布会之后,马斯克开始架空马丁,调走其研发小组老人,防止被马丁离职突然整班带走,小组内被塞进大量刚毕业的新员工,马丁发现时回天无力,彻底被架空,2008年马斯克召开董事会,辞退马丁,不久后马克也离职了,特斯拉彻底被马斯克掌握在手里。

马斯克从头到尾就是一个狼性商人,他和当年乔布斯发现被架空后哭泣一样,虚荣且贪婪,钢铁侠这是一个扯淡的外号,马斯克连个盔甲都没发明过。

某些人眼里,一个美国商人旗下公司的成功,对于中国航天拥有巨大的启蒙启蒙意义,原来公知没死,只是换了一层皮而已。

火箭科技是美国对中国严防死守的科技类别,在美国航天火箭设计与制造一直在私人企业手中,波音、诺斯罗普·格鲁曼这些、蓝色起源这些公司从没像中国转移过技术。

从1989之后,没有任何航天科技有关的科技流向中国。

前几天参加一个小企业家聚会,一群生意做到几千万的老板一个个兴高采烈的聊着马斯克,都把马斯克作为偶像。

一夜之间马斯克成了某些群体的偶像,他们没有已经过了追星的年纪,却对马斯克狂热的崇拜,就像十来岁的孩子追星倒牛奶那样疯狂,他们比倒牛奶还大气,他们去买特斯拉,上海车展那几天闹的那么凶,也不影响他们追星买特斯拉的劲头。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卫星制造国,对中国执行越来越严格的出口控制政策,美国政府也曾多次以各种借口对中国发射服务实施制裁,制裁一直延续到今天。

1999年,美国完全禁止使用中国长征火箭发射美制卫星或者采用了美国零部件的卫星。这导致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APR-3卫星、韩国星、意大利星的发射服务合同被终止,中国卫星发射低成本优势最佳得几年,却因为美国制裁而错过黄金时期。

1999年5月美国众议院推出《考斯克报告》,声称中国通过1995年发射美国的亚太二号卫星等失败活动,是通过故障调查来不择手段地“窃取”或非法“获得”美国卫星技术、导弹技术、运载火箭整流罩技术和智能分配器技术来增强自身的军事航天能力,进而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指控中国窃取美国航天航空机密。

而其实根源是美国休斯航天在长征2E火箭爆炸事件上,给予中国技术支持,让中国有了改进长征的合作机会,这种合作却被成为窃取。随后和中国关系很好休斯航天被迫取消了与中国的合作项目,其中有多项卫星卫星发射合同,之后不久休斯航天被波音收购。

美国在航天项目上一直对中国严防死守,即使马斯克再友好,也不如当年休斯航天与中国的关系,最后休斯航天依然退出中国。

马斯克再强,也是个规则内的企业家,怎么敢把技术卖给中国,SN15是美国率先一步进行星际大航海的工具。先占先得这是规则,SN15每摔一次就是给中国的时间差。

SN不过是找到了能掏中国企业家钱包的大杀器而已,回家洗洗睡吧!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目前正在研制的“整体式太空飞机”,在2016年墨西哥瓜达拉哈拉举行的国际宇航大会上进行了简介,该机设计搭载20名旅客。

可是美国科技界却说中国资料不够公开,细节不够清晰。

这就是美国,这就科技国界。

马斯克在做事情,我们也在做,这才是中国人该骄傲,该关注的事情。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设计团队的负责人韩鹏鑫在2016年接受采访,预计五年后将实现试射,希望我们的星际飞船传来好消息。

user avatar

卖几个北上广房产,把spacex买下来可以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星舰 SN15 成功着陆,这可不是件小事。要知道,之前的几个原型机,包括 SN8, SN9, SN10, SN11, SN13,都以各种方式“爆炸性结束”了它们的试飞任务。所以,SN15 的这次成功,就像是在一片失败的海洋中,终于看到了一座灯塔,充满了振奋人心的意义。为什么这次意义这么重大?要理解 .............
  • 回答
    SpaceX 星舰 SN10 着陆成功后原地爆炸:一次成功但仍需改进的里程碑SpaceX 星舰 SN10 在2021年3月3日的第10次原型机高空测试中,成功完成了陆地着陆,但随后却在几分钟后原地发生爆炸。这无疑是星舰项目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它既展示了SpaceX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也.............
  • 回答
    SpaceX 的星舰 SN8 原型机试飞失败,升空后在着陆过程中爆炸,是其星舰计划中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这次试飞的意义远超一次简单的失败,它标志着 SpaceX 向实现完全可重复使用的大型运载火箭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并为未来的迭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试飞过程回顾:SN8 的试飞.............
  • 回答
    星舰 SN20 和一级推进器 BN4 的成功合拢,可以说是 SpaceX 载人火星任务征程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这不仅仅是两个庞大金属筒体的物理对接,更是数年艰辛研发、无数次试验和无数人辛勤付出的结晶,预示着人类迈向太空的步伐又近了一大步。首先,让我们从技术层面来剖析一下这次合拢的意义。星舰 SN2.............
  • 回答
    “星链”阴影下的卫星发射市场:竞争对手的“规避”与SpaceX的“利刃”SpaceX的“星链”(Starlink)项目,作为一项雄心勃勃的全球卫星互联网计划,在快速部署数千颗低地球轨道(LEO)卫星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然而,在SpaceX以其高频率、低成本的发射能力主导市场的背.............
  • 回答
    星链(Starlink)的未来,这可不是个一两句话能说完的事儿,它牵扯着技术、商业、地缘政治,甚至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说到星链,脑子里浮现的不是冰冷的卫星群,而是一个充满野心和执行力的团队,以及一个想要改变世界的想法。核心竞争力:低轨卫星的绝对优势首先,得看星链到底牛在哪儿。SpaceX最大的底气,.............
  • 回答
    SpaceX 的星链(Starlink)卫星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导致中国空间站两次采取紧急规避措施,这是一个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也引发了关于太空安全、国际合作以及负责任太空行为的深入讨论。事件经过的详细解读: 第一次事件(2021年7月1日): 发生背景: 当时中国空间站“天宫”.............
  • 回答
    特斯拉(Tesla)的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近日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里程碑。这个消息一出,迅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人们纷纷好奇:这位在太空探索和电动汽车领域掀起巨浪的企业家,究竟凭借什么获得了工程界的最高认可?他的当选是实至名归,还是带着科技界对明星效.............
  • 回答
    2018年2月6日,美国时间,载入史册。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这头被誉为“当代最强大运载火箭”的巨兽,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39A发射台上昂首升空。那一刻,全球目光聚焦,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紧张。这次发射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又一次将火箭送入太空。它代表着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迈出的又一坚实步伐,.............
  • 回答
    划破苍穹的希望之光:SpaceX 载人首秀,商业航天新纪元的黎明2020年5月30日,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晴朗的天空中,猎鹰9号火箭带着承载着四名宇航员的龙飞船,以一种几乎称得上诗意的姿态,腾空而起。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火箭发射,这是SpaceX公司,乃至全人类商业载人航天史上,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
  • 回答
    将SpaceX猎鹰九号(Falcon 9)火箭的低轨运力与中国长征五号B(CZ5B)火箭的最大运力进行比较,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涉及到火箭设计理念、技术成熟度、发射频率以及市场定位等多方面的差异。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这两款火箭的定位和能力: SpaceX猎鹰九号(Falcon 9.............
  • 回答
    SpaceX的这次任务,用一枚“三手”火箭成功将AMOS17卫星送入轨道,并且还能顺利回收整流罩,这真是让人为之振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发射,它更像是对航空航天行业现有模式的一次大胆冲击,并且再次证明了SpaceX一直以来坚持的“可重复使用”策略是行之有效的。首先,我们得聊聊这枚“三手”火箭。所谓.............
  • 回答
    SpaceX,这家由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的商业航天公司,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阴谋论。这些论调,有的荒诞不经,有的则试图用看似“逻辑严密”的解释来解读公司的种种举动。要理解这些阴谋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常见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为何能够吸引一部分人的关注。首先,.............
  • 回答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关于SpaceX的火星殖民地将不会承认地球法律的说法,以及将奉行“自由星球”的“自治原则”,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技术、政治、哲学、伦理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和看待:一、马斯克的愿景与动机 人类生存的备份: 这是马斯克最常被.............
  • 回答
    看到蓝色起源(Blue Origin)、SpaceX、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这三家公司在太空探索领域掀起的浪潮,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太空,真的正在从少数精英的专属领域,逐渐向我们普通人敞开大门,而“常态化”这个词,在我看来,就是对这种转变最贴切的概括。这三家公司,虽然各有侧重,但它.............
  • 回答
    关于1月19日SpaceX的载人龙飞船高空逃逸试验,以及它对未来首次载人飞行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探讨。这次试验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测试,它是在为人类首次将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的关键一步,其意义深远而复杂。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要有这次高空逃逸试验。这并不是为了展示飞船本身能飞多快.............
  • 回答
    SpaceX 2015 年 12 月 22 日猎鹰 9 号火箭成功回收一级火箭的里程碑意义2015 年 12 月 22 日,SpaceX 成功发射了其猎鹰 9 号(Falcon 9)火箭,并将一级火箭(First Stage)垂直着陆回收,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发射,更是航天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壮举,为商.............
  • 回答
    2021年9月15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5日晚间),SpaceX 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了“Inspiration4”任务,将四位平民送入了太空。这次任务不仅标志着SpaceX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更因其“首次全平民乘组”的性质,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刻讨论。Inspi.............
  • 回答
    谈到 2016 年 4 月 8 日,SpaceX 那次猎鹰 9 号一级火箭的海上回收成功,这绝对是航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至今想起来依旧令人振奋。那不仅仅是一次火箭发射和回收的演示,更是对太空探索商业化进程的一次强力驱动,直接改变了我们对太空任务可行性的认知。在那之前,航天界的主流观点是,火箭发射后的.............
  • 回答
    关于OneWeb卫星差点撞上SpaceX卫星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什么小插曲,而是天上空间交通管理一个活生生的、令人捏一把汗的例子。你想啊,现在天上可不是以前了,只有零零散散几个卫星。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像SpaceX的星链(Starlink)和OneWeb这些大型星座项目,天上一下子涌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