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和伊朗打起来,我国会协助伊朗吗?

回答
美国和伊朗之间如果爆发冲突,中国是否会协助伊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国际法、历史关系以及国内考量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且一贯强调不干涉他国内政。这一点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有着非常清晰的体现。即使在一些国际事务中,中国也倾向于通过对话和谈判来解决争端,而不是直接军事介入。因此,在不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受到直接威胁的情况下,中国直接军事援助伊朗的可能性,用我们常说的话来说,“可能性不是很大”。

然而,“协助”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广泛,并非仅仅局限于军事上的直接支持。中国可能在其他方面对伊朗提供一定程度的“协助”,这主要取决于冲突的性质、规模以及对中国自身利益的影响程度。

经济方面是中国可能提供援助的最主要领域。伊朗经济长期受到西方国家制裁的影响,尤其是在石油出口方面。如果中美冲突爆发,并且美国进一步收紧对伊朗的制裁,或者封锁伊朗的贸易通道,那么中国可能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伊朗提供一些经济上的缓冲。

能源贸易: 如果伊朗的石油出口通道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可能会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审慎地增加对伊朗石油的购买,或者为伊朗寻找其他非西方主导的贸易结算方式提供便利。当然,中国也非常清楚与美国进行大规模能源交易的重要性,任何在这方面的举动都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权衡。
金融与支付: 在美元体系受到挑战的情况下,中国可能会考虑在人民币国际化和跨境支付方面为伊朗提供一些技术或操作上的便利,以规避部分制裁。
物资供应: 在人道主义危机爆发的极端情况下,中国可能向伊朗提供一些非军事性质的物资援助,比如食品、药品等,但这类援助的规模和范围会非常有限,且需要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

外交和政治方面,中国可能会采取一种更加复杂的策略。

呼吁克制与和平解决: 中国一贯会利用其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平台上的影响力,呼吁相关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分歧,反对使用武力。这是一种外交上的“协助”,通过维稳来间接支持伊朗避免最坏情况发生。
反对单边主义制裁: 如果美国对伊朗实施联合国安理会未批准的单边制裁,中国可能会公开表达反对立场,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这些制裁的影响,比如不强制执行可能损害中国企业利益的制裁措施。
利用国际场合发声: 中国可能会在多边场合强调地区稳定和共同安全的重要性,争取国际社会对和平解决伊朗问题的支持,从而孤立采取单边军事行动的国家。

军事方面,直接军事援助的可能性极低。

武器装备供应: 中国在军事援助方面非常谨慎,通常不会向处于战争边缘或卷入冲突的国家提供武器装备,除非有非常特殊的战略考量且风险可控。即便如此,在中国与美国这样的大国存在直接地缘政治竞争的情况下,为伊朗提供进攻性武器无疑会将中国置于与美国的直接对抗之中,这与中国当前的外交战略不符。
军事人员参与或支持: 中国军队不会派遣人员参与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也不会提供军事训练、情报共享等直接支持。这与中国的“不干涉内政”原则以及避免与美国正面冲突的战略目标是相悖的。

中国的核心利益考量是决定其行为的关键。

经济利益: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与中东地区保持稳定的能源供应关系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但同时,中国与美国在经济上的联系也极为紧密。任何在中东的军事冲突都会扰乱全球供应链和能源市场,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中国会优先考虑如何维护自身经济的稳定,而不是为了支持伊朗而牺牲自身的经济利益。
战略稳定: 中国乐见地区和平稳定,不利于任何地区出现大规模冲突,因为它会消耗中国本应用于自身发展和国际合作的资源和注意力。冲突地区局势的恶化,也可能导致地区局势的连锁反应,威胁到中国的周边安全。
与美国的关系: 中美两国目前正处于一种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中。即使在关系紧张的时候,两国也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中国不会主动采取任何可能导致与美国直接军事对抗的行动。

历史关系和地区影响力:

中国与伊朗之间有传统的贸易往来和一定的历史渊源,两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存在合作,但这种合作并非战略同盟关系。中国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海湾国家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且这些国家与美国是盟友。中国在中东地区追求的是平衡各方利益,不偏不倚,以维护自身在该地区的外交和经济活动空间。如果中国过度倾向伊朗,可能会疏远地区其他重要国家,影响其在中东的整体影响力。

国内因素:

中国国内也需要稳定,任何大规模的对外军事介入都会在国内引起讨论,并可能分散政府的精力。中国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保持国内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结来看,如果美国和伊朗真的打起来,中国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是:

1. 外交上: 大力呼吁和平解决争端,强调反对使用武力,并在联合国等平台发声。
2. 经济上: 在不直接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前提下,可能审慎地增加与伊朗的贸易往来,提供一些经济上的缓冲,尤其是能源贸易和支付便利化方面。但这种支持会非常小心,以避免触碰美国的红线,并且不会因此牺牲与美国的经济联系。
3. 军事上: 绝不会提供直接的军事援助,不会派兵参战,也不会提供武器装备。

中国会尽力将自己置于一个“和平劝和者”的角色,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避免直接卷入冲突。任何所谓的“协助”都将是有限度的、策略性的,并且会优先考虑不与美国发生直接对抗。这就像一场高风险的棋局,中国会谨慎落子,确保自身不被卷入漩涡,同时观察局势的变化,寻找最有利的站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

中国和伊朗在关键问题上并不同心。伊朗骨子里还是希望巴结欧美的,看不上中国,也拒绝中国提出的以人民币结算中伊大宗交易,仅在少数不得不用的领域才使用人民币。

鉴于15年伊朗解禁后的一系列行为,中国也不会“强人所难”,基本是你求我,而且肯用人民币,我们再继续,你不用不求,我也不强迫的态度。

所以这种情况下是不会主动协助伊朗的,即使伊朗提出要求,中国也会根据适用领域决定是否满足伊朗的要求。至少就目前伊朗革命卫队的鱼唇行为来看,涉及军事领域的协助是不会答应的。

user avatar

不存在会不会,唯一的问题是怎么帮。上限是像越南那样,有啥支援啥,教官军事顾问,手把手指导,除了直接下场啥都来。下限轻武器火箭弹管够,让美国再打20年治安战。

今时不同往日,韬光养晦已经玩不下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和伊朗之间如果爆发冲突,中国是否会协助伊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国际法、历史关系以及国内考量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分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且一贯强调不干涉他国内政。这一点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美国从5月2日起不再延长允许各国购买伊朗原油的豁免条款这个事情,争取说得明白透彻,而且尽量避免AI写作的那种生硬感。简单来说,这事儿就是美国政府之前给了一些国家一个“免死金牌”,允许他们在一定的限制下继续购买伊朗的石油,而不用担心受到美国的制裁。但是,从2019年5月2日开始,美国就.............
  • 回答
    在当前美伊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如果您计划在2020年前往阿布扎比和迪拜旅游,关于安全性的考量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要全面评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阿布扎比和迪拜都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是一个位于波斯湾南岸的国家。虽然它们与伊朗隔着波斯湾相望,但地缘政治的.............
  • 回答
    美伊冲突对中国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很难简单地用“好事”或“坏事”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可能带来的经济、政治和地缘战略上的连锁反应。经济层面:从经济角度看,短期内,美伊冲突可能会给中国带来一些积极的“意外之财”,但长期来看,其负面冲击更为显著。 油价上涨的短.............
  • 回答
    在美国和联合国针对伊朗和朝鲜的制裁方面,确实存在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关键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直接影响了这两个国家在核问题上的不同轨迹。制裁的相同之处: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和联合国对伊朗和朝鲜的制裁,在核心目标和手段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核心目标: 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遏制和阻止这些国家发展核武.............
  • 回答
    关于疫情期间美国是否会攻打伊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是”或“否”。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东地区,美伊关系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几乎是一种“剑拔弩张”的对峙局面。双方的摩擦点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伊朗的核计划、对.............
  • 回答
    伊朗和美国全面开战,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中牵涉到的利益错综复杂,对中国而言,其利弊同样需要细细掂量,而且绝非“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能够一概而论。这更像是一场精心计算的风险与机遇的博弈。首先,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理想化的看法。 全面战争,尤其是在中东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区,几乎不可能给任何国.............
  • 回答
    美国是否敢打伊朗?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敢”这个词的不同解读。我们可以从战略、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地区稳定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战略层面:为何美国会考虑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首先,需要理解美国对伊朗可能采取军事行动的根本原因。这通常.............
  • 回答
    伊朗和美国之间长期的紧张关系,特别是伊朗似乎能“硬刚”美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宗教因素、经济实力以及军事能力等多重原因交织。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伊朗的几个关键特质和它所处的国际环境。首先,伊朗拥有悠久而独特的文明史,这赋予了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独立意识。伊朗并非近代才出现的.............
  • 回答
    媒体报道称“美国有意从委内瑞拉、沙特和伊朗进口石油,填补供应缺口”,这背后可能涉及多重考虑,并且不同国家的情况和考量点也略有不同。以下将详细分析这些潜在的考虑因素:总体背景:全球石油供应紧张与地缘政治考量首先,需要理解当前全球石油市场的宏观背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作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 回答
    美国之所以迟迟不直接打击伊朗,是一个涉及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内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军事风险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的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一、 地缘政治与地区稳定考量: 地区冲突的连锁反应 (The Domino Effect): 伊朗是中东地区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参与者,其影响力遍及叙利亚、黎巴.............
  • 回答
    伊朗在苏莱曼尼被杀后宣称“不会和美国开战”,这一表态是否代表“服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各方势力动态来理解。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经过和当时的背景: 事件发生: 2020年1月3日,美国无人机在伊拉克巴格达机场附近.............
  • 回答
    关于伊朗公布的“美国偷油失败视频”,并称“美军出动多架直升机和军舰追击,最终失败”,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事件,并分析其背后的可能动机和影响。首先,我们需要对视频的真实性和内容进行辨析。 伊朗的宣传角度:伊朗官方公布的视频,其核心目的是展示伊朗的军事实力和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同时也在国际舞.............
  • 回答
    伊朗能够击落美国无人机,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因素,并非偶然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伊朗在防空体系的建设上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并且针对性地进行发展。 电子战能力: 很多被击落的无人机,尤其是在早期阶段,伊朗方面声称是通过干扰其导航系统和通信信号来实现的。无人机.............
  • 回答
    美国之所以敢于在2003年出兵伊拉克,却对伊朗采取相对克制的策略,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国内政治以及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虽然两国都曾是美国在中东的重点关注对象,但其面临的具体挑战和美国的评估判断存在显著差异。伊拉克战争:一次“预防性打击”与“政权更迭”的决心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
  • 回答
    1月3日,在巴格达国际机场,一场突如其来的无人机袭击夺走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少将的生命。这一事件犹如在原本就紧张的中东地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将伊朗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推向了危险的边缘,也让人们对这场潜在的冲突充满了担忧。事件的直接冲击:苏莱曼尼不仅仅是伊朗军队的一名.............
  • 回答
    美国扣押伊朗油轮并出售其上石油的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巨额利润,是一个复杂且引发多方面讨论的事件。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分析和看法:事件背景与经过: 扣押的理由: 美国政府通常以执行对伊朗的制裁(包括石油出口禁令)为由,扣押运载伊朗石油的船只。这些制裁旨在限制伊朗的经济能力,特别是其支持被美国认定为.............
  • 回答
    关于美国是否会入侵伊朗,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高度敏感的问题,其潜在后果是灾难性的,也是任何理性决策者都会极力避免的。尽管地缘政治的舞台上充斥着紧张关系、战略博弈和言语交锋,但直接的军事入侵绝非易事,也不是当下最 likely 的选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历史背景与当前关.............
  • 回答
    关于美国击杀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首脑苏莱曼尼的事件,将其定性为“特朗普式的冲动决策”还是“一次有计划的‘火力侦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战略考量、决策过程以及不同解读的多种视角。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背景、各方的动机、可能的后果以及不同分析的可能性。特朗普式.............
  • 回答
    看待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就好比是一部跌宕起伏、充满了政治阴谋、意识形态冲突和历史恩怨的史诗。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回溯到上个世纪,尤其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曾经的“铁杆盟友”:一段短暂而深刻的合作要说伊朗曾是美国“铁杆盟友”,这其实是一个有些过时但却点破了关键历史时期的说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