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又高于预期了啊。预期从0到1到1.9到2,最后定格在2.3
2021年要破10了。
不知道有些人阴阳怪气啥,现在的经济局面是可以交个90分卷的,天灾是没办法的事。还有说都是房价的问题,不知道你们那边情况怎么样,我所住的省会城市房价有所下降,二手房价格较最高时期有7~8%的降价,这是基于我所知的真实成交价格,所以我家的房子也便宜了,虽然我并不在乎这些。爱去上海卷的就去上海卷,反正我是不会去的,至少在二三线城市,现在的房价的确控下来了,但是炒房的热情在一线城市应该是停不下来了。不想说啥还是你不努力的话,高考完后努力就没有选择重要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做自己的选择,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要当巨婴。
正增长2.3%,美元汇率要按全年平均来算,基本与上年持平。美国全年计算大概衰退4.3%;
中美GDP占比追至73%左右。
但汇率变化在2020年没法体现出来,2021年才是有更大变化的一年。
1.美国经济gdp今年1季度肯定比去年要严重下滑,如果乐观估计明年2-3季度复苏。那么全年转正可能性有,但增速应该合计2以下。
而今年的中国1季度肯定比去年要强很多,如果美国2-3季度都开始复苏,那中国增速只能更快,预计明年会有7%以上的增速。
2.美元会继续放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概明年会看到6,平均汇率可能要看到6.2。比今年6.9大概升值11%,按10%计算。
忽略名义通胀,则2021年中美gdp占比可能为73%*1.07*1.1/1.02=84%左右。
如继续推算。假设未来汇率不变,2022年只按增速差5%计算。84%*1.06/1.01=88%;
2023年中国经济普查,预计会采用新的gdp核算方式,规模可能会增加5%左右。
假设发展速度和汇率不变。则大概占比会88%*1.05*1.06/1.01=97%;
如果这三年内汇率发生了变动,升值到1:6,则占比为97%*6.2/6=100%;
2024年后,如果增速保持和美国4%领先不变,持续增长12年。占比约为1.05^12/1.01^12=1.6
如远期人民币汇率升值从6升值到5左右。那么占比约1.6*6/5=1.8;
到2035年底,基本实现总gdp1.8倍美国,人均gdp1.8/4.2=42%,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知乎平常,人均百万刚下飞机,一公布年度数据,与我无关拖后腿,挺魔幻的
说明我国实行的防疫措施是正确的,能最大化保障经济发展,人民也能最大概率免于染上新冠病毒。
犹记得年初实行严厉的封城措施后,全国的疫情得到控制,彼时很多知乎大V质疑是否有必要采取这么严厉的封城,经济停摆,是否用力过猛?
当时有很多个体经营者现身说法,封锁确实对经济有负面影响,对服务性行业的打击更大。加上彼时大洋彼岸还流传瑞德西韦神药,万能的医疗船等神话,还有被公知推崇的更高级的人道主义,日本式防疫,瑞典全民免疫的样板戏刚开始……
等到上述各类神话全部破产后,才发现我国的防疫措施是对的,快速,大量的核酸检验,及时的,大范围的封城,可以确保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病毒被围歼后,再开放市民日常活动,最终才能保住经济发展。
可喜可贺。
外贸狗表示今年上半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下半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开始,国内有疫情,国外没疫情,所以,相比往年,我们的国外得订单是正常的,但是国内因为封城,隔离等,工厂产能有限,拿不到货。
后面我们疫情逐渐控制,工厂产能逐渐恢复了,国外很多国家开始封城隔离了,然后我们订单开始出现萎缩。
上半年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结果到了下半年。一方面各国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稳定纷纷放水,导致实际需求下滑并不明显,但是国外竞争对手因为疫情隔离,物流受阻等导致产能急剧下滑,而我们这边已经全面恢复,所以国外的竞争对手被我们打的节节败退。
于是乎,下半年,我这边的业务遇到了从业十年以来最好的几个月,而且根据了解到的客户意向,公司产品发展态势,以及竞争对手情况,推测,至少未来几个月,依旧会非常景气。
想起了,在年初遇到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能做到逆天改命,用“天佑中华”已经不足以形容现在的我们了,应该用哪吒电影里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只要我辈继续努力,我们就可以让国运继续昌盛!
更新:
谢谢大家点赞。
针对很多人担心的运费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担心多余了。不赚钱的生意我们怎么可能会做?毕竟我们不是慈善家,客户也没法逼我们卖啊。
我们这边货物跟运费单独报价,运费是客户出的。核心产品货值,毛利很高,大部分客户选择空运,部分低附加值的产品客户选海运。亏运费的基本是新手,能力不行不能怪时运不济。
另外我们是偏科技行业,不是传统的血汗工厂。即便是订单高峰期,也基本靠提高效率,晚上六点前下班,周末双休。努力提高效率吧,勤快点,上班专注点,很多工作其实都可以很快完成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速)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增长3.8%,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0378元,增长2.9%,是平均数的9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5204元,增长5.7%,是平均数的88.7%。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下降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增长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1%。
个人认为,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有喜有忧,总体保持了稳定态势,恢复状况较好,但基础仍有不牢固之处。
这正是中国在2020年为世界贡献的又一份“高分答卷”,正是中国智慧将世界推向更好的远方的又一明证。
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是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站在100万亿元大关之上,前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大概率会比过去只增不减。
如何运用中国智慧建设更美好的世界,更多更好造福我国乃至世界人民,这需要我国不断向世界贡献越来越多的“高分答卷”。
好物推荐:
本人 @乐舟川 的其他几个知乎回答:
中国网1月18日讯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今日消息,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中国经济年报,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生猪生产持续较快恢复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长0.9%,增产565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4286万吨,增长0.9%;早稻产量2729万吨,增长3.9%;秋粮产量49934万吨,增长0.7%。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1186万吨,增长1.1%;小麦产量13425万吨,增长0.5%;玉米产量26067万吨,持平略减;大豆产量1960万吨,增长8.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牛肉产量672万吨,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长7.5%;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2020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1.0%、35.1%。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2%;股份制企业增长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4%;私营企业增长3.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0.5%,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6.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3.8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分别增长19.1%、17.3%、16.2%、12.7%。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比三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0%。2020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比三季度上升1.3个百分点。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5%,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服务业逐步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与上年持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7.0%,增速分别快于第三产业14.8、4.9个百分点。四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比三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5%、9.9%,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11.9、8.3个百分点。
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8%,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其中,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1%,连续6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
四、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3323亿元,下降1.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9119亿元,下降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862亿元,下降3.2%。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9527亿元,下降16.6%;商品零售352453亿元,下降2.3%。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四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0%、21.2%、17.3%,分别比三季度加快16.0、7.1、5.0个百分点。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三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环比增长1.24%。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制造业投资下降2.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增长2.6%;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部转正,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民间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和9.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4%、22.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2%、15.2%。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9%,快于全部投资9.0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9.9%和12.3%。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2.32%。
六、对外贸易实现正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26亿元,增长4.0%;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出口总额的5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2005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18587亿元,增长10.9%;进口13419亿元,下降0.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168亿元。
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上年2.9%的涨幅,也低于3.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3.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8.3%,衣着下降0.2%,居住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3.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医疗保健上涨1.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4.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2%,鲜菜价格上涨7.1%,猪肉价格上涨49.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8%。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7%。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8%,12月份同比下降0.4%,环比上涨1.1%。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3%,12月份同比持平,环比上涨1.5%。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上年水平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与上年同期持平。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12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继续缩小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869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9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1172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0294元。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名义下降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
总的来看,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同时应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下一步,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1、主要经济体,在没有发债的情况下,惟一个正增长。
2、主要经济体,惟一个外贸正增长。
3、对美国的出口,恢复到了2018年的正常水平。3年关税打压,没咋滴。
4、汇率恢复到2018年正常水平。
5、正式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
这一点尤为重要。美国过去的几十年能够左右很多国家,就是因为美国几乎是所有国家最大的商品采购国。
美国只要威胁对任何一个国家加征关税,或者宣布那个国家为汇率操纵国,那个国家就要跪地求饶。
而我们国家,不光是能卖,更重要的是能买。
从此以后,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忽略我国市场的力量。尤其是在目前世界上生产其实是过剩的这么一种大背景下。
6、芯片产业仍然获得了23.4%的增长。
7、反观美国,举债5万亿美元,GDP还下降。说明美国2020年GDP其实已经下降到17万亿美元。
而我们是15万亿美元。已经相关不大。
百万亿,当然是个重要的台阶,但关键不在数字,在阶段,在进程。
古代的中华文明是水利文明,在季风气候的制约下,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大规模排水灌溉等水利工程催生了耕作-集权组合。这与地中海气候天然催熟的商业-民主文明一样,没有孰高孰低,只有来龙去脉差异。既然在错过了技术爆发的工业革命之后也没有灭绝,就没必要在二元对立的误区中互相歧视然后互相伤害。
疫病,与水利一样,很可能逼迫后工业化的人类不得不再次集权。新的高传染性致病病毒频发,本身会不会是气候变冷的兆象,没人知道。但大规模高效率防疫,必须剥夺人们一部分的隐私与自由,换取医学与经济意义上的存活,这会是防疫文明的滥觞吗?或许这才是百万亿的意思所在。
高兴。
不过,实事求是的讲,突破100万亿跟突破90万亿一样,只是一个心理门槛,这些数字背后的经济意义并没有太大区别。
此前,大家甚至都在讨论何时超过美国的问题。
疫情前的讨论认为,假设美国维持年均2%的增长,中国维持6%的增长,同时汇率保持稳定,那么到2030年中国GDP会超越美国。如今因为疫情的影响,大家普遍预计会提前(英国智库“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称中国GDP经济总量将在2028年超过美国。更有一些外媒认为是2025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处处长牛犁也认为中国会在2025年前后超过美国)。
为什么对这一判断这么坚定,因为大家认为经济发展是线性的、稳定的。在这条路上,没有意外的内外部干扰的话,中国GDP今年100万亿,以后还会150万亿,最后中美两国的GDP只能迎来这个结果。
不过,我想说咱们不能这么简单的线性外推。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接近美国,增长率也会向美国不断趋近,这也是这些年中国GDP增长率不断下降的原因。
假设 ,那么在生产组织模式,尤其科技不变的情况下,GDP只跟投入的规模有关(K是资本,L是劳动力)。
简言之,在没有科技推动的情况下,GDP只能靠资本和人口来推动。
中国比美国占优势的地方在于,中国还有广袤的西部尚待开发,而美国已经是发达经济体了。
因此中国还有靠要素投入来增长(注意是增长,而不是发展)的空间,而美国只有科技创新这一条路。
反过来,在生产模式和科技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即f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中国没有广袤的西部,没有巨大的人口,那么GDP的中速增长恐怕也已经到头了。
因此,对于中国GDP的持续增长,我也持相同的观点和信心——只要内外部环境不出现大的变化,中国GDP超过美国确实是迟早的事。至于是2025年,是2028你,还是2030你,甚至是2050你,那都不重要。但这信心不是源于线性外推,而是源于我们还有大量生产要素可供粗放式投入。
但科技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天花板。如果我们承认是美国科技引领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的话,那么就意味着:
1、中国越接近美国,GDP增长率就会越低。
2、中国的GDP增长率,别管是保六还是保几,都只能靠基建投入来推动。
这样的话,就意味着即使有朝一日中国超过了美国,那么也是我们的砖头瓦块的总量超过了美国,而从质量上论,我们仍然排在后面。
我们正处在转型和转轨的改革关键期,在这个阶段,生产率比生产力要重要,因为是生产率可以让我们可以由大变强。
所以,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落实结构性改革,而不是总量改革。GDP增长率也不是终极目标,总量改革只是在给结构性改革争取时间。
基建当然重要,但基建不等于房地产。要坚决遏制GDP对房地产的依赖,校正市场结构的畸态,把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的引领作用落到实处。
只有这样才能打开经济增长的天花板,而这样的GDP才是既有质又有量的GDP。
突破100万亿值得高兴,不过高兴完了咱还得接着干活去。
是不是侧面反映了,不完全依赖房地产,即使遇上黑天鹅也未必见得经济就会衰退!
去年并没有使用类似15年125bp的降息,来触发像16年那样的房地产涨价去库存来刺激经济,只是象征性的降息15bp,房地产还是相对稳定的,此前很多人说我国经济体离开房地产就会出问题,2020年不仅没有用涨价去库存,甚至添加了几条非常严厉的措施,且在放水的源头施加限制:1)房企融资三条红线,富豪排行纷纷易主;2)2020年最后一天出台房贷集中管理办法,限制各商业银行在房贷方向的贷款占比,釜底抽薪。
另外与我国世界工厂的定位有关,当疫情肆虐全球的时候,我们经济体率先恢复生产力,此消彼不涨也是优势,大量的产能需求归于我国,供需关系决定价格,源源不断的为国际提供必要的产能,且只有我们最稳定的时候,大的经济体中成为全球进出口贸易额正增长经济体也是理所应当。
高兴之余,还是要列举一些成本,经济学是一个讲究成本与收益的过程,12月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为10.1%,自疫情以来长期维持高位,余额达到218.68万亿,甚至超过西方几个主要经济体货币供应量之和,每次的GDP与M2背离之后,往往是资产泡沫或者生活成本推高的时期,所以央行所说的21年物价会温和上涨也就不难理解了,房贷集中管理办法限制钱不让去房地产,刺激经济采取的较为宽松的货币不推高资产泡沫就要推高生活成本,这也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大洋彼岸又要推出1.9万亿美元的刺激政策,全球都在用,我们也算非常克制了,自己纵向对比,也要比过去几次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要克制的多!以五年期贷款利率为例,你就能很清楚的看到货币政策使用的周期,这次的特点不仅降息少,还要控制流向,以前是一方面承诺维持房价,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放水,哪一次不是大几十到上百基点的降息,货币供应量增速在09年甚至接近28%,前一年的降息幅度在180bp以上,资产泡沫不可能不涨,而现在是真的在落实房住不炒!
第二个成本与第一个对应,宏观负债率,发钱不是真的印钱,而是让市场多借钱,比如你赚的钱不够吃饭了,借到钱以后今天的饭钱有着落了,同时你的负债就增加了,未来也要连本带利的还回去,所谓的扩展性货币政策期间,往往对应宏观负债率的上涨,根据中国宏观杠杆率数据的数据,截止3季度,宏观负债率上涨24.7%,17~19三年去杠杆总上涨也不过5.2%,这还是不计算第四季度的结果,都知道宏观负债率高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就会越大,但基本都会通过债务不停的给市场补血,短期内不会出问题,甚至还会展现出资本狂热,你看今年全球经济再差,富豪的财富还在以比平时更快的速度增加,不得不怀疑,扩张性货币政策到底在救谁,又是谁在主张。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成本,比如2万亿的忒别国债,金融体系让利给实体经济,以及对于企业的社保退还、税务减免等等,都是应对疫情时所付出的成本,成为唯一正增长的大经济体也能说明这些成本是非常值得的。
我们往长期看,不能盲目乐观,也会有一些不得不面临的挑战,房地产从上次一涨价去库存(上图最后一个圈),就已经证明不能够继续承担刺激经济的职能,疫情下全球产能出问题,订单堆积到我国自然是好事情,长期来靠人口红利堆积的中低端产业链并不能支撑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14~15年以后随着人口红利的开始下降,已经出现这个趋势了,坐拥上千万的房产却不敢消费,不得不接受企业开出的996条件,只是人们还沉溺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的资产泡沫的货币幻觉中,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疫情之后别的国家中低端产能不会恢复过来,届时会出现高端产品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廉价劳动力无法与东盟国家竞争的局面,这是未来少子化下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我本人对于未来不悲观,还是能见证下一次经济上行周期的来临,大概率是在结构转型成功之后,难点在于西方核心技术壁垒的突破,这也是本人文章一直存在的一个观点,弯道超车在某些领域可以,剩下的多是难啃的骨头,比如芯片,需要长期的耐心,好大喜功是会出问题的。另外一个很好的迹象是民生,很多发展指标中加入了民生相关的问题,GDP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指标,能反映平均产出和平均消耗,但并不能反映居民真实的生活质量,比如人均医疗情况、教育成本、社会保障、闲暇福利等等,内循环意在改善居民在生产中的分配占比,14亿人口经济体的产能不能仅仅依赖国际市场需求,人均产出越多,意味着人均可消耗就要求更高,有更好的生活水平和闲暇福利,辛劳的人也理应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而不仅仅是一个GDP增长的指标,当核心技术壁垒得以突破,我们也不需要再去和贫穷国家竞争劳动力成本,或许有一天年轻人不再需要996也能享受到更好的薪资和社会保障,比GDP增长可能更具有意义吧。
补充,我们可以对比下什么叫做房地产增长驱动型:
2016年全球房价涨幅前十五名中13名在我国,前十名全部在我国,涨幅都在20%以上!当年经济增速也并没有09年和13年那样的回暖峰值,16年是普涨,65个是涨的,平均涨幅达到11.7%,跌的也是比较偏远的,不过1.3%
2020年70个大中型城市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线城市同比上涨也不过3.9%,二手房到时可以到达8.6%,说明买房还是要买稀缺的,以前炒房的人还是不亏,但二三线炒房就没那么幸运了,新房涨幅虽然4%,但二手房只有2.2%,如果还有杠杆,炒房赚不赚只有变现了以后自己知道。尤其是还出现了分化,其实从去杠杆开始70城中房价已经开始出现分化,20年二手房的涨跌中可以看到,47城上涨,23城下跌,趋势可不是闹着玩的,省会城市该跌的也跌,一旦不同地方上涨的信仰没有了,资产泡沫的结局也会分化,这还是没有考虑资金成本以及通胀的影响,赚不赚有时候也不全是数学题。
一个里程碑了。
第一二产业增长大于第三产业,说明疫情对经济基础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这一关暂时可以说我们是扛过来了。
难得的增长,也反证说明我国经济的韧性是很强的,实体经济基础总体是稳固的。
但因第三产业增加下降,感觉失业率六年来连年下降的趋势在去年应该是打住了,或许也正是因此去年才会一度提到地摊经济……
同时,因为第二产业增长再次高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也开始回升,世界工厂的属性目测进一步提高了。
从12年开始,近八年来人均GDP数据肉眼可见地飞速增长。
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上(尤其工资收入)并没有这样的增长态势。
而对比近八年的物价增长,结论也不会很乐观。
近七年来各种价格指数
1978年至今GDP总量变化
1978年至今消费水平变化
同时,富裕阶层的总体变化情况,要明显好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增长和国家总体增长。
从2020年胡润百富榜的细节看各地区和产业的状况
世界富豪增长财富率
从1999年和2020年的胡润百富榜对比看财富量级以及产业格局变化。
结合去年整个世界总体经济状况都不好,或许又要陷入一定时间的“比烂”,所以感觉或许下一步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重点在于让财富分配格局进一步合理,和各种社会保障的进一步完善与落实吧。
GDP破100万亿背后的一些小细节:居民收入和消费才是真实的情况。
今天国家统计局终于把2020年的考试成绩拿出来啦,果然不负众望,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实现同比增长2.3%。
GDP考试有点像一所中学的升学率,学校统计的是一届学生的总体情况,但是在这个大数据下面还隐藏了很多小数据,比如有多少人考上清华北大,有多少人考上山东蓝翔。
对于个体学生来说,这些数据恐怕才是最需要关注的。
同样的,GDP的大数据对底层老百姓来说,除了增加民族自豪感,似乎也没啥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今天特地把某个小数据拿出来晒一晒,这个数据是全体国人都关心,并且想深刻了解的数据——2020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这种数据我不敢造谣,官方报告在这里:
1. 收入中位数只有平均数的85.6%
首先,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
这个告诉我们,大家收入都涨啦,涨了2.1%,平均月收入为2682元。
有不少人对“平均”两个字是极其反感的,“平均”意味着不负责任,一个马云不知道可以平均多少个中国人,平均数一点意义都没有,要看就看中位数。
好吧,这种言论咱先不论对错,反正这次统计局很贴心地把中位数也展现出来了,一点都没有报喜不报忧的意思。
2020年收入中位数是27540元,增长3.8%,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6%,折合到月收入的话是2295元。
所以平均数有水分吗?其实是有的,水分还真的不少,差不多接近15%。
我查了一下历年的中位数,基本都在15%左右晃悠。
而中位数才是最最接近中国老百姓真实收入情况的数字。
从中位数年27540(月2295)看,至少有50%的中国人收入少于这个数,同时也意味着中国那一小撮富裕群体可以把全体中国人的收入硬生生地抬高15%。
不得不说,这个贫富差距之大,是相当的刺激。
我很好奇最近几年的中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遗憾的是,在网络上我并没能搜到相关的数据。
除了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矛盾,还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
第一个是农民工收入。
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既然已经定义为农民工,那就不存在中位数的说法,平均数应该是可以说明问题了。
从人口的角度看,农民工占了全国人口的20%,而他们的收入却远远高于全国中位数水平,几乎翻了一番。
如果再结合总理说的6亿人口(占总人口42%)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这些农民工才是真正拉动中国经济的脊梁。
第二个是收入结构。
收入结构分为工资性收入,营业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
前面我们说到的年收入27540元是包括以上四个收入,然而实际上人们在讨论收入的时候更关注你每个月工资多少,或者做生意赚了多少钱。
至于房产增值,或者炒股票的收益,根本不再考虑其中。
因为房产你不可能卖了变现,不然要住桥洞;股票么就更不用说了,大部分人是亏损的。
但是工资性收入和营业净收入的总和,却让人感到非常惋惜,两者加起来只有23224元,折合月收入是1935元。
月收入1935元,这个数字才是2020年中国人最真实的收入情况。
除了月收入,财产净收入的涨幅达到了6.6%,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增幅。
财产净收入包括通过动产和不动产获得的所有收入,比如股票,房产,房租,利息等,简单地说,就是你的理财收入。
结合今年房地产的走势,这6.6%的绝大部分应该算在房产的增值上,我觉得应该没人反对吧?
最后一个是转移净收入,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增加越多,危机越大。
转移净收入指的是政府对居民的资金转移,包括养老金,失业金,政策性补贴,救灾款,捐款等等。
从这8.7%的增幅来看,今年疫情的确消耗了政府不少资金,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笔钱居然都是算在居民收入里面的。
2. 消费简直惨不忍睹
说完收入,接下来我们看看消费。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占了总收入的77%。
也就是说,2020年中国人赚的钱花出去超过3/4,其中能存下来的只有不到1/4,为6330元。
那么这些钱具体消费在哪些领域呢?
吃和住依然是大头,两者相加为54.8%,占了总收入的41.59%,这个数字确实有点高啊。
那么相比去年的情况又如何呢?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吃和住是大幅增长的,吃涨了5.1%,住涨了3.2%,其他消费清一色为负。
甚至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已经跌破-10%,前者甚至快接近-20%了。
如果我们结合前面的收入情况,会得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矛盾:
GDP增加2.3%,居民中位数收入增加3.8%,而消费却降低了4.0%;尽管总消费是降低的,但是其中生存性消费(吃和住)却大幅上涨。
两边大幅的剪刀差,预示着2020年大家过得并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好。
其实老百姓并看不懂那么多经济学数据,他们的需求非常简单粗暴——让钱值钱一点,可以多消费点提升生活质量的产品,而不仅仅把钱扔在吃和住上面。
不管怎么说,拉动内需已经刻不容缓了,这也难怪被提上了2021八项经济重点任务之一。
希望这一切都是疫情所带来的的负面影响,等2021年经济完全恢复以后,各项数值可以全部变正吧。
公众号:【头部大号】
茶余饭后,酒足饭饱,闲谈,聊天,吹水的谈资,看这就足够了。政治,历史,经济,科技,社会,深度解剖,吹两个半小时没问题。
2020年的经济增速为2.3%,高于IMF预期的1.8%,但低于中金预测的2.6%。
中金的背景众所周知,这种预测就是事实上的官方预测,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因为疫情的不断反复,经济复苏很不顺利,也让增速其实比夏季预测更低。
当时知乎上一片乐观,有人觉得能达到3%的增速,但意外可不听你指挥。
2020年的增速是几十年来的新低,不是唱几句赞歌就能抹平的,由此而来的失业、破产、倒闭都将影响未来多年。
2021年的经济复苏....还有谁相信?
该面对现实了,疫情不结束,占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第三产业就会持续萧条,增速根本提不起来,只能陷入恶性循环。
科罗娜大流行让贫富差距迅速拉大,民间显著贫穷,而奢侈品消费还创下新高。如果这些不能解决,后果很严重....
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改善人民生活,而不是让你们跟其他国家比烂的。
2.3%的增速,基本不产生积累,新增就业岗位也很少,实际发展趋于停滞。
许多家庭面临生活困难,完全是靠过去的积蓄和借新还旧死撑着,还有些家庭干脆一朝返贫,都不知道该怎么过。
2020全年消费下降3.9%,靠投资拉动的增速无法持续。而且本来各地持续多年的去杠杆在2020年前功尽弃,各地都拼命发债搞投资,地方债务更加恶化了。
坚持不放水固然有利于金融稳定,但民间的压力可更大了,这却少有关注。
这还没提各门类纷纷涨价,而薪资却不升反降,增速能保持正增长固然是好消息,但也别想着一切都能向好。
这个增速下,许多人是无法分到红利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