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月薪一万很难吗?

回答
月薪一万在当今社会,是否“很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取决于多个维度,包括你的个人情况、所处地区、行业、学历、经验、技能、以及你的“难”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从宏观角度看:

社会平均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0693元,月均约10057.75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8340元,月均约5695元。
这意味着,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月薪一万已经超过了私营单位的平均水平,并且接近非私营单位的平均水平。
从统计数据上看,月薪一万并非“平均数”,而是处于中上水平。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随机抽取一个中国劳动者,他拿到月薪一万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

地区差异:
一线城市(北上广深): 在这些高生活成本、高就业竞争的城市,月薪一万可能只是一个入门级或初级岗位的薪资水平。很多白领或技术岗位的月薪会轻松超过一万。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拿到月薪一万可能需要一些优秀的表现或者进入特定行业。
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 在这些城市,月薪一万通常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收入,能够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很多专业技术人才、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员工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三线及以下城市/县城: 在这些地区,月薪一万可能是一个非常高的收入,是很多家庭的家庭月收入总和。很多基层岗位、服务行业、体力劳动者的月薪可能远低于一万。

行业差异:
高薪行业: 互联网、金融、高科技、医药、法律等行业通常薪资水平较高,月薪一万是很多初级或中级岗位的起薪或普遍工资。
中等薪资行业: 制造业、教育、部分服务业、传统零售业等,月薪一万可能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能,或者担任一定的管理职务。
低薪行业: 服务业(如餐饮、零售基层)、农业、体力劳动密集型行业等,月薪一万可能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需要长期积累、晋升或者掌握稀缺技能。

二、 从个人角度看:

学历:
高学历(硕士、博士): 通常在进入职场时就有更高的起点,尤其是在研究型或技术密集型岗位,更容易拿到月薪一万以上。
本科学历: 这是目前就业市场的主流学历,月薪一万是许多本科毕业生的努力目标,在一些热门行业或公司,本科毕业生达到月薪一万是比较常见的。
大专学历: 月薪一万对大专毕业生来说,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或者掌握市场急需的技能。
中专/高中学历: 如果没有掌握特定的热门技能,或者进入特定行业,月薪一万会比较困难,可能需要通过培训、考证或长期在基层岗位努力晋升。

工作经验和技能:
缺乏经验/技能单一: 对于应届毕业生或工作经验较少的人来说,从零开始月薪一万是有挑战的,通常需要通过实践学习、提升技能来达到。
拥有市场稀缺技能/专业知识: 例如高级程序员、数据分析师、AI工程师、某些领域的专家、有经验的销售精英等,他们的价值更容易体现在薪资上,月薪一万甚至更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管理经验/领导能力: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如果能积累管理经验,带领团队,月薪一万是非常有可能达到的,甚至会远超这个数。

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
主动学习和提升: 愿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是达成高薪的重要因素。
积极进取和创新: 在工作中展现出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更容易获得领导的认可和升职加薪的机会。
沟通和协调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让你在职场中更受欢迎,也更容易获得发展机会。
抗压能力和执行力: 职场总会有压力和挑战,强大的抗压能力和高效的执行力能让你在困难面前脱颖而出。

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
选择高薪行业: 如果你想快速达到月薪一万的目标,选择一个薪资普遍较高的行业是明智的。
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目标,例如考取相关的职业证书、争取内部晋升机会等。

三、 “难”的标准是什么?

“难”是一个主观感受。对某些人来说,月薪一万可能意味着:

轻松达到,甚至远超: 对于在一线城市有几年经验的IT工程师来说,月薪一万可能只是起步价。
需要付出较大努力,但可实现: 对于在二线城市有几年经验的普通白领来说,通过提升技能、争取升职,达到月薪一万是可行的目标。
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 对于在小城市从事基层服务行业、缺乏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来说,月薪一万可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总结来说:

月薪一万,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一个“非常非常难”达到的目标,但也不是一个“轻易就能达到”的目标。

它需要你在某个特定的领域(行业、技术、管理等)具备一定的价值,并且这个价值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够得到相对较高的体现。
它通常需要一定的学历背景、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它与你所在的城市、所处的行业以及你自身的努力程度和个人能力密切相关。

如果你身处高薪行业、一二线城市,并且拥有市场需要的技能,月薪一万可能会相对容易。但如果你身处低薪行业、小城市,或者缺乏专业技能,那么月薪一万就意味着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或者做出更明智的职业选择。

更重要的是,“月薪一万”只是一个数字,一个衡量价值的维度。 关注个人的成长、能力的提升、职业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的幸福感,可能比单纯追求一个数字更有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2018年媒体统计的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显示,毕业工作5年后学生平均月薪超过1万元的大学有70所左右。按照每所大学平均招生人数在3000人左右计算,这些毕业生的总数也就是21万人左右。而2013年我国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有多少呢?700万。

也就是说,工作5年后,能达到月薪1万元的大学生也只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3%。

而1991年我国出身的总人口是多少呢?接近2000万。

如果把这21万人除以2000万的话,那么能达到月薪1万这个标准的,就只有同龄人的1%。

当然了,有些人会说,那些没读过大学的人也有开公司当老板的,那些排名70名之后的大学里也有不少月收入过1万的,那些排名前70的大学里肯定也有人被平均的。

这话说得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凡事都得讲概率。读过全国最好的那几十所大学再加五年的工作经历,这样的人工资也才能勉强突破1万——排在榜首的清华大学,学生平均月薪也只有12000元左右——那些大学一般甚至还没上过大学的人,月薪能破1万的概率有多高?

如果你硬要算,那我就假设这些人也有20多万,可两者加起来,这也才只占同龄人的2%。

最后还得多说一句,一般来讲,毕业生薪酬这事,大多数学校都是往高里报的——这样才能显得自己学校就业质量高嘛。


PS:

这里统计的只是毕业5年的大学生的薪酬。

毕业时长更长、工作经历更多的人,收入会高一些,但也不会高出太多。这是因为一方面任何行业越向上岗位越少,一个公司总经理的收入可能是100万,但公司只有1个总经理;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在到一个年龄后都会遭遇职业瓶颈,收入很难再有大的提升空间,能突破这个瓶颈的人也是少数。

另外,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通过兼职、外快的方式获得远超过1万元的收入,但这里问的是“月薪”,主要指的就是每月固定的工资收入。毕竟,兼职和副业收入也不稳定,可以算到年收入里面,但说是月薪也不合适。

user avatar

记得之前看过几个统计,月入1W,哪怕在北上广深,你是前15%

实际上你在公司里留点心稍微打听下,月入1W是哪个级别岗位的人,心里就应该有点数了,那个位置坐上去,并不是“简单”可以描述的。

知乎很多用户都是互联网IT从业者,这个行业属于爆发式发展还在红利期,所以平均薪资起点就很高。有些人拿着1W月薪感觉周围貌似1W月薪的也不少,就觉得全世界别的行业1W也很容易了,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我们羡慕他们薪资高的同时,也该看到他们顶着秃顶996,中年35岁随时失业的焦虑,大家生活都挺不容易的,就别互相伤害了吧。

user avatar

赚钱不难,但是自制力比较难。

如果说想刷着抖音、吃着火锅,天天不耽误玩的情况下月薪一万,是有点难度。

学英语难吗?把英语考到6级,大专毕业就行。去海外找个翻译或者商务工作,非洲迪拜啥的,管吃管住,收入过万很容易。

风雨无阻的在路上跑,难吗?能遭罪的话,在北上广送快递,每天干12小时,收入过万也可以。

有点高中数学基础的人,去网上1000块钱买点好的教程(盗版的淘宝几十块钱),就学编程,然后找个游戏公司啥的,要低工资,跟着拼命学,学上两年,参与一两个项目,跳槽,月薪过万。

良子足道的技师,按一个足道,提成30元,如果是常客,50元~80元,用心按,服务态度好点,空余时间多练引体向上,回头客多一些,北上广过万也可以啊。

每天在LOL练补兵5小时,练微操5小时,看比赛视频2小时,所有英雄练上钻石水平,练一年,当代练,一个月10000也没啥啊。

去报个配音班,或者还是网上买盗版教程,每天练嗓子,练上半年,然后去喜马拉雅啥的接念书的活,每天念12小时,没俩月你月收入也过万了。

把初中的所有课程重新学,所有题库刷上20遍,把盗版的教学视频都背下来,去培训机构当家教,钱少没关系,努力形成口碑,然后过三年自己开小班,包成绩,就做熟人推荐的孩子,一年20万也不难啊。

以上。

关键是你有没有这个自制力。

user avatar

高学历≠高薪

我一发小,211毕业8年了。月薪不到5000。职位是某银行某科室副主任(某四线城市),还是熬了7年没跳槽刚刚才提升的。人家没啥雄心壮志,就是图个安稳。你会瞧不起他吗?

拜托大家,少看点毒鸡汤,少看点分分钟让你月入过万的赚钱套路。还有那些一言不合就说自己年入百万的答主,对方可能编完了,就在想今晚是吃红烧牛肉味的泡面还是小鸡炖蘑菇味的泡面。

抛开那些家境殷实,人脉很广的普通人。

单单聊普通大学本科及以下家境一般的这类人群,想要月入过万到底需要什么。

无非就是魄力,思维,坚持,学习,运气这五点。

魄力。我一高中同学,高中毕业就不读书了,找了几个混社会的,干上了高利贷的买卖。人不狠站不稳。去年和他吃了一顿饭,他一年能赚七八百万,现在开了个公司,准备洗白了。开了一台幻影。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除了杀人放火没干过,什么都干过。

月入过万算个啥,这个月入百万的买卖,你能干不?

思维。思维很重要,以前认识一个老板,他初中文化水平,最早是个农民工。农民工的艰辛就不说了,反正摸爬滚打好几年后,把赚的钱拿来买了个工地设备。有了这个小设备再找几个老乡,他就能从大包工头那,分到一点工程。从此进化成小包工头。这样,赚的就多了,赚的钱再购入设备,慢慢的一步步的,就成为大包工头了。周而复始。

坚持。一夜暴富都是做梦,想在公司晋升,你需要坚持吧。我大学刚毕业花了两年时间就成为了部门主管,看似风光的背后,是我第一年每天都12点以后才睡觉,去学习,去改进。有些东西,你坚持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就像现在的网红一样,你想火,不也要天天更新内容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火不起来的。

学习。在你的领域不断进修,永远不会错。如果你对你的工作没有兴趣,那么可以培养其他技能,也许以后你的副业收入会远超主业收入。

运气。如果之前那个包工头遇到大老板卷钱跑了,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不过,只要努力,总归好运气要多一些的。

综上所诉,你觉得月入过万难吗?可能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样。

最后,我想说月入过万最开始就是营销号炒作出来的一个概念。为的就是贩卖点焦虑,骗点流量。

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去努力就好。不要让月入多少成为一个衡量的标准。


唉,那么多人说我发小骗我。说我无知,说我井底之蛙。我也只能说你们是真厉害。啥都知道,啥都明白。你们这么厉害,咋没上天呢?

地方和地方的福利待遇是不一样的,国有银行和地方银行待遇也不一样。题目聊的是月薪,很多人非要说福利津贴补助。按照这个逻辑,每个行业有可能有灰色收入,要不要全部计算进去?是不是算完了发现,你没月入过万,你就没用?

抬杠这种事,谁都会。

user avatar

月薪上万,要么累个半死,要么智商过人。你觉得你能到哪点,我家亲戚是修电动车,每个月都上万的收入,但是每天从早6点到晚9点多都在那个小店里忙活,对付吃口饭,身上很脏,晚上回家吃点东西就睡了。你愿意干这个吗。像我们楼不的中介公司,里面的员工有的一个月也能赚提成上万,但是每天也是忙个不停。所以月薪一万,不难,难的是你是否能吃苦。

user avatar

这取决于是什么群体,国(集体)企或事业单位OR私营单位、个体户,以及你所在地区发达程度,行业和学历等等。

  • 如果是国(集体)企或事业单位,月入过万的可能性有20%(后文会有计算)。

国(集体)企或事业单位(非私营)平均工资高达82413/年,平均年工资超过10W的有能源(电热气)、信息、金融、科研。而月工资超过1W的只有信息类和科研类。

通常情况下,工资结构图接近于这个样子(陀螺形态):

对于陀螺状的高薪分布,下层员工的薪资平均数总是会被提高。所以,哪怕一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是月薪1W,能达到这个平均工资的概率也低于50%。每个行业的比率是多少,还必须考虑行业的特殊性。例如金融行业的薪资跨度,自然会比餐饮行业的薪资跨度更大。

总的来说,即便是在国(集体)企或事业单位,也只有一两个行业的平均薪资达到月薪一万。估摸平均薪资超过1W的不足20%(可以通过二八定律,简单估计),而诸如农林、餐饮等比例将会更低。

接下来看看收入分布:

虽然收入分布,国家统计局只有2012年以前的数据,但可以明显看出,不同阶层收入的增长,和居民人均收入基本上是线性相关的。可以作为比率,大致推算2012年之后的情况(当然,需要假设近几年来,中国各个阶层的结构分布大致不变)。

通过平均工资可以计算得到:

非私营单位最高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

69877.3X82413/26959.0=213613元/年。即,17801元/月。

非私营单位较高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

43471.0X82413/26959.0=132890元/年。即,11074元/月。

非私营单位中等偏上20%的人均薪资为:

32758.8X82413/26959.0=100142元/年。即,8345元/月。

同理:

非私营单位中等20%的人均薪资为:74992元/年。6249元/月。

非私营单位中等偏下20%的人均薪资为:56171元/年。4681元/月。

非私营单位较低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41956元/年。3496元/月。

非私营单位最低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28153/年。2346元/月。

非私营单位困难户收入5%的人均薪资为:22991/年。1916元/月,全国最低工资中线位置(和现实情况相符)。

由此可以知道,在非私营企业,做到前10%,月薪资可达15K+;做到前20%,月薪资可达题主的提问标准10K+。(经过计算,应证了我之前的猜测,符合二八定律)

前40%为8K+;60%的人,薪资平均水平分布在4.5k~8k这个区间,而且分部比较均匀;20%薪资水平为3.5K,收入最低的10%为2.5K,有5%收入仅2K。(在非私营单位,还只有2k收入,有人中枪了吗?)

  • 根据非私营单位(国企、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的平均工资可以得出:

信息技术,前70%,月入1W。

金融行业,前60%,月入1W。

科研,前50%,月入1W。

能源行业(电热气),前40%,月入1W。

文体娱乐,近40%,月入1W。

卫生等社会工作,近40%,月入1W。低于文体娱乐。

教育,约前35%,月入1W。

交通运输,前30%,月入1W。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等,前30%,月入1W。稍低于交通行业。

租赁和商务,约前25%,月入1W。

采矿业,20%出头,月入1W。

批发零售行业,20%,月入1W。

房地产,20%,月入1W。低于批发零售。

制造业,近20%,月入1W。

建筑业,前15%,月入1W。

水利环境,前15%,月入1W。低于建筑业。

居民等服务,前15%,月入1W。低于水利环境。

住宿餐饮,前10%,月入1W。

农林牧渔行业前10%收入只有8K,保守估计前5%,收入才能达到月入1W。

至于需要再细化到国企(集体)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计算。

以上数据,虽然不是绝对精准数据,但对于计划选择国企或者事业单位的人员来说, 作为参考已经足够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所在地(城市)来计算:

例如,北京2018年非私营平均工资145766元/年,则计算可得,能达到1W月薪的比例高达70%。符合二八定律(20%的人)的薪资水平高达2W+。

如果我们假设这个薪资是均匀分布在北京各行各业的,那么北京月1W收入最高比例的IT行业比例为:90%。

哪怕薪资水平最低的非私营农林牧渔,月1W收入比例为:15%,是全国本行业1W月薪占比数的3倍(关于其它城市,其它行业月1W收入的比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下去计算)。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一线大城市来说,在非私营企业,只需要勉强达到半数水平,则可以月入1W。当然,对于行业的选择也是十分的重要。有的行业的确很轻松月入1W,但有的行业十分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在非私营单位,想要月入过万,对于城市和行业的选择都十分的重要。有兴趣的朋友,足以通过所在行业分类,以及所在城市平均薪资计算出你月入1W需要挤进同行业位置的百分比。

  • 如果你不是在国(集体)企或事业单位,而是在私营单位,那么要月入过万的可能性会空前降低:

城镇私营企业平均工资49575元。

根据同样的数据处理,可以算一算,私营单位的情况:

私营单位最高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128498元/年。即,10708元/月。

私营单位较高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79939元/年。即,6662元/月。

私营单位中等偏上20%的人均薪资为:60240元/年。即,5020元/月。

私营单位中等20%的人均薪资为:45111元/年。即,3759元/月。

私营单位中等偏下20%的人均薪资为:33789元/年。即,2816元/月。

私营单位较低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25238元/年。即,2103.元/月。

私营单位最低收入10%的人均薪资为:16935元/年。即,1411元/月。

私营单位困难户收入5%的人均薪资为:13830元/年。即,1152元/月。

有数据可知,私营企业,必须做到前10%,薪资才能达到月入前1W;(符合一九定律。)

20%的人薪资6.5K+;中位区间60%人数薪资为3K~5K。有20%的薪资,低于2K,甚至有5%薪资在1K左右,这一部分应该大多数属于三四线城市的最低薪资标准。

总的来说,私营企业收入达到月入一万,困难度是非私营企业的两倍。

  • 接下来看看,私营企业各行各业的情况下:

计算可得,月入1万百分比:

信息技术,20%。

金融行业,15%。

科研,15%。

租赁和商务、卫生等社会工作、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制造业,10%+~15%-。

教育、批发零售行业、文体娱乐、能源(电热气)、采矿业:10%-。

水利环境、居民等服务、住宿餐饮:5%+~10%-。

农林牧渔:5%。

和非私营对比可以发现,私营企业各行各业的差距,收入水平比前者小很多,除了排在前面的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以及排在最后的农林服务业等,绝大部分的行业都比较平均,处在平均水平上面。

同时,互相对比也能发现,中国的高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非私营企业。

中国城镇非私营就业人员17258.2W人,私营人员13951.6W人。可知排除个体户之外,城镇就业人员,非私营人员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收入,全国总和收入,前者是后者的2倍。

除此之外,城镇内还有10440.3W个体就业人员,由于个体户缺少数据(通过收罗其它数据,应该能算出平均薪资来,偷懒不算了),可以勉强使用私营的占比数据(总的来说,不应该会相差太多),1W收入占比应该10%左右。

另外,城镇内还有失业人数974万人,这一部分人月薪一万比率为0%。

  • 前面考虑的仅仅只是城镇的情况,如果在农村呢?属于另外的44%,那么请看: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年。城镇消费水平33308元/年,农村消费水平13689/年。由上可知,在农村从业薪资超过月薪1万的概率,至少低于城市的37%。

由于农村绝大部分都是非私营,可粗糙地把百分比用在城镇非私营的比例上:

那么可得农村月入1W比例为5%-,实际数据可能低于3%。

10%收入位置为4K,20%收入位置在2.5K,中间区域60%的人收入为1k~3k。20%月收入在1k以下。10%年收入在6K以下,还有5%年收入不足5K。

以下数据,也恰恰佐证了我的计算结果:

2018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1.7%,农村低保对象1903万户,3520万人

总结一下:

全国平均非私营企业月入一万符合二八定律,为20%。

全国平均非私营企业一线城市(北京为例)月入一万比率,高达60%~70%。

全国平均私营企业月入一万符合一九定律,为10%。

全国平均私营企业一线城市(北京为例)月入一万比率接近二八定律为,20%-。

全国平均农村月入一万比例,为5%-。

综合全国所有从业人员的平均情况,则勉强符合一九定律10%-,粗略计算估计为8%左右。也就是说,全国范围内,所有的从业人员里,每12个人里面有1个人月薪高于一万。值得说明的是,一线城市非私营2个人就有一个人月薪一万。私营企业,则5个人中有一个。全国城镇平均数,则是10个人有一人,农村则二三十人有一个。

  • 除了计算全国平均、城市平均、就业平均,其实也可以延伸到特定的群体,例如大家最关心的应届生情况:

可以看出,虽然应届毕业生里面期望薪资月入1W比率9.11%,但实际只有3.71%达到这个薪资。

虽然,这仅仅只是某招聘网站的数据,但薪资分布结构可以作为参考。比起全国薪资分布来看,应届生薪资陀螺塔顶端明显收紧,比率明显更小。可简单计算出,图表上2019年的平均工资大约为5K(实际此类网站上的薪资数据并不符合全国平均,而是相当于一线城市的本科应届毕业生水平,高于二三线城市)。

由于相关数据在国家统计局管网并没有,依然只能通过网络寻找。

寻找数据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高校应届生平均工资1W+的数据,都是综合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的所有数据,而博士生则可能把本科生的均数拉高很多。

尽量寻找官方数据,找到了上海教育部《上海市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的数据,上海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4484元、本科毕业生为平均月薪为5307元、硕士研究生平均月起薪达到8967元。

这是梧桐果上的薪资数据,虽然是2019年的数据,但可以明显发现本科薪资比2018年的上海还高出不少。而硕士、博士的薪资也和上海硕士、博士生薪资相当。所以,我再次说明,类似招聘网站的数据(非官方数据),往往更接近一线城市的数据。

根据《上海市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的数据,通过上面某招聘网站的薪资分布图,大致可以推出:

上海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起薪1W比率3%左右。

本科毕业生,1W+薪资占比5%。

硕士研究生,1W+薪资占比30%。

通过网络数据可知,上海博士平均工资15000。类比可得,月薪1W+占比高大90%。

从薪资上也可以看出,中国硕士文聘有一些高不成低不就。

虽然单纯使用某招聘网的薪资结构图推算,有一定的瑕疵,但至少可以得出大致的比例。

至于其它地区,则可以用上海的数据,结合中国统计局上各地区平均工资来进行类推:

例如,以非私营企业来说,四川平均薪资是上海的55%,那么在四川非私营入职的平均起薪则只有上海的50%~60%(当然,如果是计算成都的,需要单独拿出成都的平均薪资来计算,毕竟成都平均薪资大大高出整个四川的平均数)。按比例推算,四川的本科生平均月薪也就只有3K+,接近实际情况(远低于某些招聘网上的数据,某些数据颇为夸张)。

当然,对于全国顶尖的高校,由于本身就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应届生求职也主要在一线城市,倒是数据会更加的贴近真实情况。

  • 最后附录一份高校应届平均薪资排行(会比实际情况更高一些)(文末):

根据我前面数据的推算,这种招聘网站统计的数据,通常应该和一线城市非私营机构就业的薪资差不多。如果在二三线城市,或者私营,工资很难达到这个均数。

有兴趣的在校生,可以根据我本回答提供的计算方式,简单推算一下,自己毕业之后起薪1W的比率有多大。(注,如果按照清华平均1W来算的话,月入1W的比率大概是45%左右。)

如果想要得到一个足够精确的数据,必须考虑是否非私营,是否一二线城市。

值得强调的,本硕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低于所在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的。各个高校毕业生进入相关企业月入1W起薪的占比,会远远低于行业月薪1W的比率(高校的学历往往起到筛选作用)。

例如,上海非私营平均工资14k, 私营平均工资5.7k;其中非私营的平均薪资是远远高于本硕应届生的(参考《上海市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的数据),哪怕是私营的平均工资也比本科应届生的平均薪资更高一些。

个人推测,由于一流高校50%左右能够进入非私营单位,在一线城市的确可以达到50%比率月入上万的起薪。但由于地方高校,大部分的人只能进入私营企业,排在前面的IT,金融、科研等尖端人才进入一流的私企,可能达到起薪1W,占比极低。考虑到顶尖高校的学生占总数的小比例,我倾向于认为,所有应届毕业生里,起薪1W的比例少于5%。如果排除前100名的高校(这些高校学生占据绝大部分的一流企业),这个比率甚至可能低到1%以下。

user avatar

事实证明,即便是本科毕业,985毕业生也能月入过万。


日前,清华、北大、南大等多所高校相继发布了《2019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从毕业生角度,把985高校的含金量最直观展现出来。

参考资料如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就业报告显示,平均年薪18.13万。其中,本科生平均年薪12.12万,月薪超1万。


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本科毕业生的薪资更高一点,平均签约年薪13.51万元,月入过万妥妥的。


南京大学发布的《2019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平均年薪为16.26万,其中本科生平均年薪高达14.62万,平均一月超过1.2万。


相比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薪资还徘徊在纳税起征点左右,差距从初步踏入社会上就拉开了。

哪些行业已经月入过万?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


NO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47678元

NO2.金融业129837元

NO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3343元


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9倍、1.57倍和1.5倍。按月薪来算的话,这三个行业都已过万。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在不同的行业发展,结果差别真的很大!


02 那月入过万,难吗?

月入过万难吗?其实很难。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3万元,意味着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550元。

换句话说,每月收入达到万元,那已经是全国人均水平的近4倍了。当然这个数据是包括全体国民的平均数,如果和“在职职工”比较,那么:

在2018年,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群,占比约38%;月收入2000元到5000元之间的,占比46%;月收入为5000元到1万元的,占比约13%;而月薪达到1万及以上的,占比仅仅约为3%。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月收入上万,已经超过了全国97%的人。

而根据腾讯最新发布的《2019国人工资报告》显示,我国工作10年以上月薪过万的人数仅为22.44%。也就是说,近8成的人工作10年后月薪还没过10000。


03 为什么感觉大多数人月薪都过万?

从数据来看,月薪1万按照百分比已经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一群人了。

那为什么我们感觉满眼望去,月薪1w是如此普遍,与现实的数据却有如此大的割裂感?

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哪里出了错?我很赞同知乎网友张殚的这个回答。访谈节目《十三邀》里,许知远认为,当今社会过分“娱乐致死”,变得越来越粗鄙,丧失了过去年代的精致感。马东纠正他说,并不是社会变得粗鄙,而是越来越多的人识字,有了自己的发言权。

让原本被5%精英阶层掌握的话语权,现在正变得大众化。人和社会都没有变,只是发声的群体变了而已。

这让原本就属于5%精英阶层的许知远感到不习惯,甚至产生社会倒退的错觉。而“月薪1万+”的那群人,恰好就是一个个许知远,他们是这个社会的5%,但却掌握着社会95%以上的话语权。这5%的人频繁发声,让大家产生一种错觉:月薪1万+的人遍地跑、月薪1万只是社会中的赤贫阶级。

user avatar

说句实话,别说一万,同龄人还在拿着5K的一抓一大把,倒不是说我自己有多牛逼什么的,但拿这5位数的月薪,确实是需要个人努力和机遇。出来工作已经20年了,中专毕业,出来工作没有靠学校的分配去银行,而是走起做卖手机的,2000年的时候,底薪640,没看错,坐标广州,第一份工作底薪640元加提成奖金,每月到手1500左右,其后转过中国移动,数码通等等的所谓大公司,一直到09年才摸到了5K,然后到14年,才被挖走了,月薪8K,蛰伏了5年,期间不断考证,ITIL,MCSE,CISP什么的,还有PMP,今年在领导的赏识下升上中层,终于破5位数了,别问为什么考了这些证还这么低人工,年龄和学历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感恩,我花了19年,身边同龄的同学,旧同事还有很多挣扎在5K左右的。小结:月薪上万,真的很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