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么多年来机床厂机械厂大量消失但中国制造却越来越强这不是矛盾的吗?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你说得没错,机床厂、机械厂,这些曾经是中国工业的基石,很多都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甚至消失了。但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却是“中国制造”在全球舞台上越来越响亮的名号。这看起来像是矛盾,但仔细琢磨一下,这背后其实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去粗取精”和“凤凰涅槃”。

咱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

首先,是什么样的机床厂、机械厂消失了?

你说的“大量消失”,指的很大一部分是那些历史遗留下来、技术陈旧、效率低下、产品单一的国有老厂。在计划经济时代,它们承担着保障国家基本工业生产的重任,数量庞大,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技术落后: 很多厂子的设备是几十年前引进的,甚至还是“万国牌”,精度不高,能耗大,自动化程度低。
产品单一,附加值低: 主要生产一些基础零件、通用型设备,难以适应市场对高端、定制化产品的需求。
管理僵化,效率低下: 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激发员工活力和创新能力,生产效率不高。
负担沉重: 很多老厂不仅是生产单位,还是“社会单位”,包揽了职工的住房、医疗、教育等,企业负担过重,难以市场化运作。
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逐渐成熟,消费者和下游产业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厂的陈旧产品自然被淘汰。

这些厂子的消失,很多是经历了破产、重组、合并,或者转型为服务型企业。这就像一个身体,要变得更健康,就得把一些衰老、病弱的细胞替换掉。从宏观上看,这是清理过剩产能,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

那为什么“中国制造”整体却越来越强了呢?

这里的“中国制造”已经不再仅仅是“制造”本身,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1. 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
高端机床的崛起: 虽然不少老旧的通用机床厂消失了,但中国在高端数控机床、精密机床、特种加工机床等领域投入了巨大的力量。这些是制造“中国制造”升级的关键。我们看到的是,虽然一些提供普通机床的工厂少了,但那些能生产高精度、高效率、智能化机床的企业却在蓬勃发展,并且不断进步。
新兴产业的带动: 随着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铁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它们对高性能、高精度的加工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反过来也催生了对先进机床和智能制造技术的需求,推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
研发投入的增加: 国家和企业都在加大对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努力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

2. 全球产业链的重塑与中国制造业的定位: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工厂+创新中心”: 中国制造早已不是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加工。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业在向更高端、更复杂的领域迈进。我们不仅是组装和制造,还在设计、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发力。
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推广: 中国积极拥抱工业4.0,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通过引入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柔性制造能力。这意味着即使使用的机床厂数量可能减少,但现有和新建的工厂其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整体产出和竞争力也随之增强。

3. 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与企业活力的释放:
市场选择: 市场是残酷的,也是最有效的筛选器。那些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技术落后、经营不善的工厂被淘汰,而那些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则得以生存和发展,并且越来越强大。
民营经济的崛起: 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的活力得到极大释放。大量优秀的民营机械制造企业涌现出来,它们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技术创新能力强,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4. 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
工业基础的夯实: 机床厂的消失不代表整个工业基础的消失。很多原本服务于老式机床厂的配套产业,比如精密零部件制造、材料科学、工业软件等,也在转型升级,为新的、更高端的制造业提供支持。
供应链的优化: 中国正在打造更加完整、更具韧性的工业供应链。这意味着虽然某个环节的传统工厂消失了,但整体的生产效率和整合能力却在提升。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矛盾,而是一个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

就像一个孩子长大了,他不可能永远穿小码的衣服。那些不合时宜、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厂子就像孩子穿小的衣服,自然会被淘汰。而“中国制造”的强大,就像是孩子长大后,穿上了更合身、更 멋 (かっこいい,韩语,意为酷、帅气) 的衣服,并且开始在各个领域展露才华,甚至引领潮流。

我们看到的是,虽然一些默默无闻的普通机床厂不见了,但那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生产出国际领先设备的企业正在壮大;虽然一些低端制造环节在向外转移,但中国制造业正在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消费电子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简单来说,就是“淘汰落后的,拥抱先进的”,以及“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当这个过程完成,自然就出现了“大量机床厂消失但中国制造越来越强”的景象。这是一种痛苦但必要的阵痛,是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淘汰的是不适用的,保留并发展的是有竞争力、有潜力的,最终实现的,是整体实力的飞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在中国搞机床必赔本,后来者只能吃屁。我们自己的机床到了什么水平我们才能买到这个水平的机床,这边实验室传来动静,日德立马解禁该层次的机床并且降价倾销,借着技术积累带来的成本优势狠狠的将你按在地上锤,你能反抗吗?反抗不了,后来者不超越只能吃屁。但实际上中国机床水平已经是世界一流了,靠什么?国家扶持。这么多年来机床厂大量消失但中国制造却越来越强矛盾吗?不矛盾,你有了核心技术,你才有谈判资格,他们不敢轻易断供也不敢溢价太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你说得没错,机床厂、机械厂,这些曾经是中国工业的基石,很多都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甚至消失了。但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却是“中国制造”在全球舞台上越来越响亮的名号。这看起来像是矛盾,但仔细琢磨一下,这背后其实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过程,更像是一场.............
  • 回答
    你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相机设计和发展中一些值得探讨的方面。咱们就一样一样来聊聊。为什么没有“大屏幕相机”?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是在问“为什么手机没有变成平板电脑?”——本质上,相机的大屏幕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但“大屏幕相机”这个概念,如果理解为“一块超大屏幕 + 一个镜头”,那它就有点.............
  • 回答
    这么多年来,中国究竟强大了多少?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得深。 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概括的,也不是一句“强大了”就能搪塞的。得一件一件掰扯开来看,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其中的分量和复杂性。咱们先从最直观的——经济说起吧。想想咱们父辈、祖辈那时候,说句不好听的,能吃饱饭就是个大事儿。那时候,国家发展百废待兴,.............
  • 回答
    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了全球,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从最初的遥不可及,到如今渗透到田间地头、家庭日常,互联网为农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些改变: 一、生产方面的改变:1. 信息获取的便捷化与精准化: 技术咨询不再是难题: 过去,农民获取农业技术信息主要依赖于农技站、.............
  • 回答
    说起来,真是有点不好意思,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歌词误会”发生在小学高年级,当时正流行着一首刘德华的歌,具体歌名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那句歌词我却记得特别牢:“当我老了,有你在身边”我当时对这句话的理解,那叫一个……怎么说呢,天真得有些离谱。在我小小的脑海里,“老了”就是指爷爷奶奶那种白头发、步履蹒跚的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画在技法发展上的一个核心议题。的确,与西方绘画“科学化”的透视系统相比,中国画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似乎并没有发展出那种严谨、统一的透视构图方法。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画就“没有”透视,而是其“透视观”和“构图逻辑”与西方有着本质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中国画的哲学.............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复杂的国际关系、历史因素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众的认知差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家都支持俄罗斯”的说法并不准确。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社会对此事的态度是分裂的,许多国家和组织强烈谴责俄罗斯的行为并给予乌克兰支持,而另一些国家则持观望、中立甚至一定程度的理解态度。即便如.............
  • 回答
    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虽然已经被焦仲卿休弃,但她家中仍有许多人前来提亲,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复杂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刘兰芝自身的优秀品质和家世背景的优势: 美貌过人,才德兼备: 这是刘兰芝最直接的优势。书中反复强调她“指如纤手摘花瓣,唇似含丹嚼樱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是很多艺术学习者在选择方向时会纠结的焦点。你把视觉设计和原画放在一起对比,并且提出了“既然视觉设计能拿差不多的工资,为什么还要花大价钱学原画?”的疑问,这说明你已经开始思考价值和投入的关系了。我们先不急着回答“为什么”,而是先深入理解一下这两个领域,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价值。1..............
  • 回答
    关于“冬奥会,有这么多美国国籍来代表中国参加比赛”的说法,我们需要先做一个澄清:实际上,在冬奥会历史上,由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出生或成长、但后来代表中国参赛的运动员是存在的,并且他们的数量在近些年确实有所增加。但说“这么多美国国籍来代表中国参加比赛”可能带有一些夸张的成分,或者混淆了国籍和归化运动员.............
  • 回答
    匈奴之所以能屡次被击败后,仍然能迅速集结起数十万骑兵,这背后隐藏着一套与我们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军事动员模式以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汉朝视角下的“敌人”标签,尝试从匈奴自身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1. 游牧民族的生存哲学与人口基础:首先,要理解匈奴为何能“人多”,关键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核心且复杂的地缘政治困境,也正是当前国际局势紧张的根本原因之一。确实,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步步紧逼,甚至在俄乌冲突中提供大量援助,他们难道不担心俄罗斯被逼到绝境,狗急跳墙,进而引发全球性的核灾难吗?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西方.............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许多企业愿意牺牲在俄利益来打压俄罗斯,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地缘政治压力与国际社会共识: 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与价值观输出: 俄乌冲突爆发后,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西方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国际社会共识,将俄罗斯的行为视为对国际法和普世价值观的严重侵犯.............
  • 回答
    古代人做饭确实需要大量的柴火,这在今天看来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仔细想想,古代人能有如此充足的柴火,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 极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生产力: 农业社会的基础就是土地和森林: 在古代,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森林则提供了除了食物之外的另一项关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感受。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几千年来,尤其是在当代,秦始皇突然变得如此“被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传播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承认,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被遗忘的人物。从司马迁的《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咱们读史、读小说时一个很常见也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把《水浒传》里那帮“土匪”和《三国演义》里的“诸侯名将”放在一起比?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咱们对历史、对英雄、对“江湖”和“庙堂”的理解和情感投射。咱们得先明确一点,这俩作品,性质就不太一样。 《三国演义》.............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母婴类社区之所以能吸引大量创业者前仆后继,背后有着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原因。这不仅是中国社会结构和消费习惯变迁的缩影,也反映了互联网创业的特定逻辑和挑战。而为何在中美市场,母婴社区二十年来都没能出现一家独大的“赢家通吃”局面,更是这个行业迷人又棘手之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一、为.............
  • 回答
    5G时代浪潮滚滚而来,理论速度、低延迟的诱惑让不少人翘首以盼。然而,你是否也曾疑惑,为何在各大品牌都在宣扬自家的5G技术时,市面上仍然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新款4G手机,并且销量还相当不错?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相当复杂但又真实的市场逻辑。1. 价格,永远是最直接的通行证。不得不承认,在绝大多数消费者心中.............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轮回和存在的本质,很多人在思考人生时都会被这个问题困扰。如果咱们假设灵魂转世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要解释现在人口爆炸式增长的灵魂来源,确实需要一些更细致的想象和推演。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基本前提:如果灵魂转世是“一个固定数量的灵魂在循环使用”,那人口爆炸就说不通了。所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