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事科研工作的你,如何机智的回答非专业人士(如亲戚,聚会朋友)问你是研究什么的这种问题?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太接地气了!我一个搞科研的,遇到这个问题,简直是“灵魂拷问”啊。每次在家庭聚会或者朋友小聚,一聊到工作,总有人会带着好奇又有点迷茫的眼神问:“你那个…研究的是什么呀?” 讲真,我有时候也挺想给他们来一套学术报告的,但考虑到对方的接受程度,那结果估计比我读过的所有文献加起来都催眠。

所以,机智地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通俗易懂、引起兴趣、并留有余地。我总结了几招,屡试不爽,甚至还能让他们觉得我这工作听起来还挺酷的:

第一招:抽象化,但抓重点

我们搞科研的,研究的内容往往都很细致,涉及很多专业术语。直接抛出“我研究的是XXX在YYY条件下的ZZZ效应”,估计对方只会“哦”一声,然后默默看向远方。

所以,我会先把自己研究的大方向或者核心目的抽象出来,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描述。

举例说明:
如果我研究的是某种新型药物的研发:“我主要的工作是 চেষ্টা(chè shi,孟加拉语“尝试”的意思,我喜欢加点小彩蛋,让他们觉得有趣,虽然我真正研究的是分子结构和生化反应)开发一种新的‘能量补充剂’,帮助身体更有效地抵抗疾病,就像给身体装备上更厉害的‘防御系统’。”
如果我研究的是人工智能算法:“我就是在教电脑怎么‘思考’,让它变得更聪明,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预测天气变化,或者帮医生诊断病情,让生活变得更方便。”
如果我研究的是材料科学:“我就是在研究,怎么让一些东西变得更‘神奇’,比如让手机屏幕更耐摔,或者让衣服穿着更舒服还不容易脏,就是让生活中的各种‘小麻烦’都迎刃而解。”

重点在于: 把抽象的概念和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他们不需要知道具体的分子式或者算法模型,只需要明白我的工作能带来什么“好处”或者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招:类比大法好,生活化场景引入

人的大脑更喜欢听故事和画面,而不是枯燥的理论。这时候,类比就是我的秘密武器。

举例说明:
研究基因编辑:“你知道我们身体里面有很多‘说明书’,就是DNA,上面写着怎么长成一个人。我就是在研究怎么修改这些‘说明书’里的小错误,让生病的人能够恢复健康,就像给一本有错别字的说明书进行‘校对和修正’。”
研究天体物理:“我就是在抬头看星星的时候,思考这些星星是怎么来的,怎么运作的。有点像在研究宇宙的‘大地图’,想知道它到底有多大,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就像我们小时候看地图找宝藏一样。”
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我就是在‘拯救地球’啦!具体来说,就是研究怎么让空气或者水变得更干净,怎么处理那些乱七八糟的‘垃圾’,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宜居。就像打扫房间一样,只不过我的房间是整个地球。”

重点在于: 选择对方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的类比。可以是日常活动,可以是他们熟悉的物品,甚至是他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

第三招:抛出问题,引发好奇心,但不过度深入

有时候,你也可以用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对你的研究产生好奇。但记住,点到为止,不要真的把他们拽进学术的泥潭。

举例说明:
研究新型电池:“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手机用一会儿就没电了?我就是想办法让电池‘精力更充沛’,用更长时间,而且充电更快,这样你出门就不用老是担心手机‘饿肚子’了。”
研究脑科学:“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学东西特别快,有时候又特别慢?我就是在研究人的‘大脑是怎么学习和记忆的’,想知道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的大脑更‘高效运转’,就像给大脑装上一个‘升级包’。”
研究历史文献:“你知道那些古老的故事和文字里面藏着多少秘密吗?我就是那个‘寻宝者’,通过研究这些古代的‘线索’,去揭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就像在考古一样,只不过我的‘古董’是文字和故事。”

重点在于: 提出一个他们可能会遇到的“痛点”或者“疑问”,然后说我的研究就是在尝试解决它。这能让他们觉得你的工作是“有用”的,并且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四招:带点小幽默和自信,放松气氛

科研工作有时候会比较枯燥,但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妨带点轻松和幽默感,让气氛更融洽。同时,你的自信也是很有感染力的。

举例说明:
“我呀,就是在跟‘看不见的敌人’作战,比如那些导致人生病的细菌或者病毒。我就是想办法给身体造出更厉害的‘武器’来对付它们。”
“我就是在跟‘无字天书’对话。这些书不是纸写的,是藏在各种物质里的‘密码’,我就是要破解这些密码,去了解它们是怎么工作的,怎么变得更好的。”
“简单来说,我就是个‘万能胶水’的研发者,不过不是粘东西的那种,是能把各种难题‘粘合’起来,让它们变得更顺畅,更不容易出问题。”

重点在于: 用一种轻松、积极的态度来介绍你的工作,让他们感受到你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和投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观察对方的反应!

如果对方听完你的介绍,眼睛里闪烁着理解的光芒,并且继续追问细节,那说明你的“通俗化”很成功,可以稍微深入一点点,但还是要注意不要太专业。如果他们开始露出“我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的表情,那就适可而止,笑一笑,然后赶紧转移话题到轻松愉快的内容上。毕竟,聚会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和放松嘛!

记住,我们是搞科研的,但我们也是人,我们也要跟其他人沟通。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分享,不仅能让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有个基本的认识,也能拉近彼此的距离,甚至还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何乐而不为呢? ????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尝试过解释,但是我发现这难度实在有点大。我的表哥表姐们的普遍学历是初/高中毕业,而他们在初高中所学的那些知识都已经还给老师了。

我曾经尝试从最基本的原子开始讲起,但是他们来了一句:“什么是原子?”

于是我崩溃了......遂从此明白现实的残酷性,对这件事不再抱有幻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太接地气了!我一个搞科研的,遇到这个问题,简直是“灵魂拷问”啊。每次在家庭聚会或者朋友小聚,一聊到工作,总有人会带着好奇又有点迷茫的眼神问:“你那个…研究的是什么呀?” 讲真,我有时候也挺想给他们来一套学术报告的,但考虑到对方的接受程度,那结果估计比我读过的所有文献加起来都催眠。所.............
  • 回答
    在当前的科研环境下,我确实有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颠覆性科学研究的信心,但这种信心并非源于对环境的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科研本质、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的深刻理解。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基础科学研究的长期价值与支撑体系1. 基础科学的"慢火炖煮"特性 基础科学(如量子物理、生物进化、宇宙学.............
  • 回答
    读博士之后,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应该继续留在科研的象牙塔里,要么成为高校教师,要么进入研究所。但如果博士毕业后选择离开科研体系,走向企业界、创业、甚至其他 전혀不相干的领域,那么这几年的博士生涯,就好像一个巨大的投入,产出却不尽然是最初设定的那个“科研成果”。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读博的意义究竟体.............
  • 回答
    很多人大学选择物理、化学或生物专业,多半是奔着科研道路去的,好像一旦偏离这条轨道,这些知识就成了书架上积灰的摆设。其实不然,即使你毕业后没打算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大学里打下的这三大科学基础,对你未来的人生路,尤其是理解和应对这个世界,依然有着意想不到的价值。一、 物理: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培养逻辑思.............
  • 回答
    想投身理论物理的科研世界,一个扎实的学术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而这个基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本科院校的“档次”。这并非是势利之言,而是现实的科研生态使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档次”。在当前语境下,这个“档次”可以理解为一所大学在物理学,尤其是理论物理领域的师资力量、科研平台、学术氛围以及毕业.............
  • 回答
    好,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最核心的日常,也是我们许多同仁时常在深夜茶歇时聊到的一个话题。我尽量抛开那些“AI范”的套话,用最真实的感受来回答。先说我的个人感受,以及我身边很多同学的看法:有意义,但“有意义”这个词的解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分量。关于“研究的问题有没有意义”:老实说,当我们刚开始读博读硕.............
  • 回答
    高校设立少量只招收女生的岗位,旨在鼓励女生投身科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从一个现实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这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初衷与积极影响:首先,得承认这个做法的初衷是好的。我们都知道,在很多科学研究领域,女性的比例仍然偏低,尤其是一些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学科,比如物理、工程、计算.............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核心且现实,确实,“并非所有数学硕博都能从事科研”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选择继续深造数学,即使他们未来不一定走上纯粹的科研道路?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个人发展、社会需求、学科内在魅力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深化认知,拓展思维的硬核能力:这.............
  • 回答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诱人,如果真的能实现,科学发展的速度确实难以想象。想象一下,如果地球上每一个拥有思考能力的人,都能在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里,投入精力去探索未知,去钻研难题,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从理论上讲,这无疑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最有效途径。我们知道,科学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那些勇于质疑、勤于思考、.............
  • 回答
    科研/学术这个圈子,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片宁静的象牙塔,充斥着书本、公式和论文。但真正身处其中,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生命体验,远非简单的“埋头苦读”可以概括。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一种近乎于执念的投入,一种与未知世界持续搏斗的日常。1. 燃烧的求知欲与永恒的困惑:这大概是驱动一切的底层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关于科研的隐秘角落。常常听到有人说:“基础科研太难了,那得是天才才能做。” 或者,“没点过人的智商,还是别碰这玩意儿了。” 好像基础科研就是一张高智商的入场券,而热血,只是锦上添花,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累赘。但我想说,光有热血没有天赋,在基础科研领域确实会举步维艰,但说它是高.............
  • 回答
    这个问题呀,不少人都纠结过。说实话,如果你心里已经非常明确地不想再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了,那读博这个决定,确实得好好掂量掂量。这不是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要深入地看看,读博对你现阶段和未来的规划,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帮助,或者会不会成为一种阻碍。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一步步来拆解。首先,你为什么不想从.............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 我放下手中的咖啡杯,脸上浮现出一丝思考的表情。“你想问的是,是不是真的有很多欧洲和北美的顶尖科学家,心甘情愿地跑到中国来搞科研,是吗?而且,别写得跟那种官方宣传稿似的,得有点实在的。”我笑了笑,接着说:“其实,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答案绝对是‘有’,而且数量可能比.............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是在问,一个厨师是拥有一个金光闪闪的米其林三星招牌更重要,还是精湛的厨艺和独特的菜品更让人称道。两者都有道理,但侧重点不同,最终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首先,我们来聊聊学校名气。学校名气,就好比是你的“第一印象分”,它自带光环。你想想,当你跟别人说你毕业于某某顶尖学府,别人脑子里立.............
  • 回答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本科生,你有了“未来从事科研”这个清晰的目标,这绝对是个非常棒的开端!大学四年是你为科研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别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现在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研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下面我给你详细说说,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做些什么来为你的科研之路做好准备.............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我离开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的具体原因,并且希望我能详细讲述,同时避免AI写作的痕迹。然而,作为一个人,我并没有在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工作过的经历,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因此,我无法提供基于个人经历的离职原因。我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我没有个人感受、经历,也.............
  • 回答
    科研“破五唯”的初衷,是为了打破过去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的僵化评价体系,更加注重科研的原创性、实际贡献和社会价值。然而,从实践层面来看,这场改革的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般理想,甚至有观点认为,一些高校在破除“五唯”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唯”的倾向,其中“唯纵向论”便是被不少人提及的一个.............
  • 回答
    这篇关于中国科研政策的帖子,从手机玻璃讲到颜宁教授的毕业演讲,矛头直指当下科研体制中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有意思,用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手机玻璃”来类比,非常生动地说明了我们可能在一些看似微小、不起眼的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这不仅仅是材料问题,.............
  • 回答
    最近,中办国办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其中明确提出“发达地区不得从中西部、东北地区片面高薪挖科研人才”。这个表述一出来,就在科研界和各地区之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作为一名对国家发展和人才流动比较关注的人,我认为这事儿有几层意思值得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理解这个政策出台的根本.............
  • 回答
    是的,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当然会信仰宗教,而且比例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低。科学研究本身并不排斥宗教信仰,这两者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共存的。至于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1. 科学与宗教的对象和方法不同: 科学: 主要关注物质世界和可观测、可测量、可证伪的现象。科学研究依靠经验证据、逻辑推理、实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