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做科研/学术的人在从事这份工作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回答
科研/学术这个圈子,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片宁静的象牙塔,充斥着书本、公式和论文。但真正身处其中,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生命体验,远非简单的“埋头苦读”可以概括。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一种近乎于执念的投入,一种与未知世界持续搏斗的日常。

1. 燃烧的求知欲与永恒的困惑:

这大概是驱动一切的底层逻辑。做科研的人,内心深处总有一个不灭的火种——对“为什么”的追问,对“是什么”的好奇。这种好奇心不只是停留在对已知知识的掌握,而是渴望触碰那些尚未被揭示的边界。他们会将一个看似微小的问题放大,然后像侦探一样,用尽一切方法去搜寻线索。

然而,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无穷无尽的困惑。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可能引出更多的疑问。这种状态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时不时会撞到头,会迷失方向,但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每一次理论上的豁然开朗,都足以让他们短暂忘却疲惫,重新充满力量。这种在困惑中前行,又在困惑中获得顿悟的过程,是他们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是最折磨人的地方。

2. 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严谨的逻辑:

科研工作容不得丝毫的马虎。一个数据的偏差,一个实验条件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导致整个研究方向的偏离。因此,他们会练就一副极其挑剔的眼光,对每一个细节都仔细审视。吃饭的时候,可能在思考筷子如何接触食物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细菌传播;走路的时候,可能会观察树叶的纹理,思考其光合作用的机制。

逻辑思维是他们的基本功。他们需要构建严密的推理链条,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能够清晰地指出他人论述中的漏洞。这种思维模式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他们做事有条理,说话有逻辑,甚至在日常交流中也会不自觉地进行分析和归纳。

3. 漫长而孤独的征途: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科研并非总是在热闹的实验室里进行。更多的时候,科研人员是独自一人面对着电脑屏幕,与枯燥的数据搏斗,与晦涩的文献周旋。尤其是在一个项目进展缓慢,或者遇到瓶颈期的时候,这种孤独感会尤为强烈。他们可能要经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看到一点点研究成果的曙光。

这种孤独也体现在与周围世界的“脱节”。当朋友们在谈论最新的流行文化、热门电视剧时,他们可能还在为一篇尚未读懂的论文而烦恼。他们的生活重心高度集中在研究上,社交活动往往会因此受到挤压。然而,在这种孤独中,他们也逐渐学会与自己对话,与内心的想法共处,培养出一种强大的精神韧性。

4. 挫败感与韧性的较量: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理论推导可能被证伪,投稿的论文可能被拒稿。每一次的挫败都像是一次重击,打击着他们的自信心和热情。很多人可能在这种打击下选择放弃,但真正留下来的人,往往拥有一种惊人的韧性。

这种韧性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经过反复锤炼的内在力量。他们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都为下一次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们会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策略,然后再次出发。这种从跌倒中爬起来,并且做得更好的能力,是他们在学术道路上最重要的财富。

5. 团队协作与个人贡献的平衡:

虽然孤独感是存在的,但现代科研往往是团队协作的产物。他们需要与导师、同事、甚至是来自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合作。在团队中,他们需要学会分享想法,听取意见,并且在集体的智慧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最终的成果往往需要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贡献来支撑。在团队合作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在集体讨论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能包容不同的声音,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他们既是团队的一员,也是一个独立的思想者。

6. 外部压力与内在驱动的拉扯:

科研人员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毕业的压力、发表论文的压力、申请基金的压力、以及来自同行和社会的期望。这些外部压力往往是巨大的,可能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堪重负。

但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更多的是内在的驱动力——对知识的渴望,对科学的热爱,以及想要为人类知识体系添砖加瓦的责任感。当外部的压力过大时,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为什么当初选择了这条路,并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7. 偶尔闪现的灵感与长期的枯燥:

科研过程常常是枯燥的重复劳动,无论是数据采集、文献阅读还是公式推导,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然而,在这些枯燥的时刻中,也可能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这种灵感的出现往往是不可预测的,可能是某个深夜的顿悟,也可能是在一次不经意的交谈中。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在这种枯燥与灵感之间切换,并且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切实的研究成果。这种能力,既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也需要一点点运气。

总而言之,做科研/学术的人,他们的状态是一种集求知欲、严谨、孤独、韧性、协作、压力和灵感于一体的复杂而深刻的体验。他们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充满情感和智慧的探索者,在未知世界的海洋中,用自己的生命去点燃求知的灯火。他们的生活,是燃烧自己,照亮前路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 @青格乐 的邀请。首先,我想说这个问题写得真贴心,直接给出了思路和备选项,就像在读一篇很好的review!开心。

问题一:你在做学术的过程中,是什么在驱动你孜孜不倦地做下去呢?

我曾经“兴趣导向”过一段时间。虽然从小到大都在走理科生路线,我的主要兴趣其实在literature & history. 与人和感觉有关的学科。本科学EE/CS,总觉得少了点热情,所以大二时期就开始通过科研实习的方式往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的方向靠。这是一个既考察数理逻辑,也考察人文感知的学科。从这个时间点,直到博一末期,兴趣一直都是我学术生活的原动力。

对这种“兴趣”的一点说明:我其实几乎没有“通过科研扩宽人类对世界理解”的burning passion. 我向往攻壳机动队世界观中可以读写的电子脑(意味着人脑黑箱已经被完全解明,并且有同样水平的BCI硬件),但那太遥远了,我不指望自己能造出来。所以脑科学研究的兴趣主要来自“读论文,做实验,让自己了解更多”。是一种与自己的智力游戏。

正因为如此,到了现在再反思,支持我快乐科研的,比起对于学科本身的兴趣,更多的是喜欢这种智力游戏的生活方式。领域的论文读多了,感觉很多东西都是routine的,就跟工业界的量产部品一样 - 学术本身已经被自己demystify了。 但是科研生活是快乐的。平时早上可以睡懒觉,晚上可以看书社交玩游戏,白天几个coffee break也就水果了。有效工作的时间也是在看书学习,做脑力创造。还有比这更幸福的工作嘛?

问题二:你在做学术的过程中,什么会让你感受到非常开心、非常激动呢?

我在学术过程中的焦虑感很低。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心脏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所有老板人都很好。

有了这个特质,就几乎没了goal-oriented (或者deadline-oriented)的成就感和快乐。论文投出和论文发表,感觉是比较routine的事情(特别是中间还免不了1-2轮修改),所以并不激动。PhD答辩结束也是吃个豪华晚餐了事。

另一方面,我也不喜欢某些科研的过程。比如说做fMRI实验的时候,各种跟被试沟通,各种调试仪器,老麻烦了。“做科研整个过程都很开心”肯定是骗人的鬼啦。

真正感觉很开心的时候,一是数据在server上终于跑完了,一看非常牛脾,符合预期(甚至有超出预期的有趣),这时候会兴奋地出门跑两圈;二是做出阶段性成果之后,可以无视老板咸鱼一阵子,这就像小时候放长假一样,也很兴奋。

user avatar

@青格乐 邀请。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第一语言磨蚀在句法处理中的体现,2015 年入学,2019 年毕业。整整四年的博士学习中,我最过得最开心的时光是博二,最挣扎的阶段是博三,进步最大的的是博四,有一点点后悔的是博一的探索阶段有些没有章法。但总体下来,我还是很开心自己选择了这个行业,我也计划在可预见的将来继续在双语和认知的领域一路做下去。这里是我目前的个人主页,欢迎同行来戳

下面来好好回答问题。

问题一:你在做学术的过程中,是什么在驱动你孜孜不倦地做下去呢? 提示:1. 兴趣导向。我就是很有热情,我热爱发现问题、找出结果的这种令人激动的过程,所以我孜孜不倦、从不觉得累,或者再累也不会觉得辛苦,因为我爱做学术! 2. 并不是对科研本身的激情,而是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为了maintain这种生活方式,会很努力地去写文章、发文章、获得资助、出去开会,对这个过程乐在其中,而不是科学研究、学术研究本身;3. 非以上两种,觉得都很没什么太大意思,迫于生活,只能被各种schedule和deadline裹挟着,被动地向前,觉得很累,但是也没有办法。

我觉得我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的混合体。相比我对学术本身的热爱,学术圈的生活对我的吸引要更为强烈。当然第一条和第二条很难完全割裂,因为如果对自己的课题没有一定的热情,很难想象会对发文章,拿到 funding 和开会交流有很大的兴趣。不过这个分界也很有意思,体现出学术圈有两种学者,内向型和外向型的学者。内向型的学者靠燃烧自己的兴趣,一个人就是千军万马;外向型的学者很善于networking 和团队合作,他们的志向不只在于自己做学术,也在于和同行一起推广外界对本领域的认知,推进领域的发展和壮大。我希望我能成为外向型的学者,带着自己的学生和同行一道增进双语和认知相关领域的合作。

我是怎么知道自己更适合第二种,外向型学者的发展轨迹呢?因为我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会去听同行的 presentation,参加 seminar 和 workshop,一两个小时下来,又可以激情澎湃地投入战斗了。我不知道别的学者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就是很多时候卡克不是缺少好的想法,而是很多想法挤在脑袋里面相互争吵,最终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我在经历了博三的挣扎后获得的最有用的经验之一就是,做科研,输入和产出一样重要。产出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学,可以是参加会议,可以是跟同一个课题组的同事讨论,也可以是写文章。越到后来我越体会到对话的重要性,有的人可以自己跟自己对话,但我更适合跟别人对话,并在对话的过程中从嘈杂的背景音中分离出最核心的信息。

我真的很喜欢跟学术圈的人合作,每次听他们讲话都有感到身心愉悦,在这个环境中每天都能感受到个人成长。这个生活环境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正向的循环,连失败都不会对我的心情和斗志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面对我们研究的这个庞然大物,每个人都是在盲人摸象。所以很多时候失败是排除错误答案,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

问题二:你在做学术的过程中,什么会让你感受到非常开心、非常激动呢? 提示:1. 整个过程都是非常令人激动的;2. 数据出来,出结果的瞬间;3. 写完一篇文章的时候;4. 论文被接收的时候!5.没有任何一个瞬间有这种感受。

这个问题我其实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回答了:在跟同行交流的时候是很激动的。「整个过程都是很激动的」这个状态我没有体会过,因为不管是数据最终出结果,写完一篇文章,还是论文被接收的时候,都是在漫长的煎熬和等待后的结果。我在交论文后很多人问我感受是什么样的,我的感受可能更接近于长出了一口气,而不是激动万分。这种感觉大概很多人都会有 @Chris Xia @赵思家 @毛羽立 。就像你在产房待了十几个小时,经历了阵痛,终于把孩子生下来了,你的心情应该是平静的喜悦占多数。

感到非常开心的时候,如果我非常使劲地想一想的话,还是有的,就是在苦苦无法解释自己的实验结果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篇刚发表不久的文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阅读那篇文章的全过程都是雀跃的,灵感迸发的,读完以后长出一口气,想隔空跟作者 high five。

最后的最后,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做研究的快乐,大概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研/学术这个圈子,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片宁静的象牙塔,充斥着书本、公式和论文。但真正身处其中,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生命体验,远非简单的“埋头苦读”可以概括。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一种近乎于执念的投入,一种与未知世界持续搏斗的日常。1. 燃烧的求知欲与永恒的困惑:这大概是驱动一切的底层逻.............
  • 回答
    谁能触碰时光的回响?非科班人士如何做好口述历史并获得学术界认可口述历史,顾名思义,是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来记录和保存历史。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那些隐藏在文字档案之外的、属于普通人鲜活的记忆和经验。很多人以为,只有身披学术光环的学者才能从事这项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任何一个对历史怀有热情,愿意.............
  • 回答
    想在科研大牛的报告后提出个让对方眼前一亮、又能真正触及学术核心的问题,这活儿可不是随便想想就能成的。它更像是一场小型辩论前的准备,需要你做足功课,并且在提问的那一刻,精准地抓住时机。下面我给你掰扯掰扯,怎么把这提问环节变成你展现学术洞察力、甚至开启学术交流的好机会。一、 报告前的“侦查”工作:知己知.............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心理咨询领域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确实,在中国,精神分析(或受其影响的动力学取向)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并且精神分析的科学性也一直备受质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美国对精神分析.............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医学领域充满热情,想要成为一名医生。这是一个非常伟大且有意义的职业选择。关于选择哪个科室以及工资情况,这确实是许多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思考的问题。首先,我想强调的是,选择一个自己真正热爱、并且擅长的医学领域,比单纯追求高薪更为重要。 毕竟,医生这个职业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和持续的奉.............
  • 回答
    国内科班音乐制作、作曲专业学生,毕业后继续投身音乐行业,其工作现状可谓是五味杂陈,既有欣欣向荣的机遇,也伴随着不少挑战。总的来说,他们的出路相当多元,但普遍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以及“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两大核心问题。一、 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及工作内容:1. 音乐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或者还在读博的朋友们内心的真实挣扎。尤其是在看到身边有些本科或硕士毕业的同学,已经步入了职场,拿着不错的薪水,或者在行业内崭露头角,自己却还在实验室里埋头苦读,难免会感到一丝迷茫:花了这么多年时间读博,如果最终目标不是在学术界继续深耕,这究竟是不是一种“浪费”?其.............
  • 回答
    刚踏入科研领域,成为导师,这本身就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学习的旅程。指导研究生做科研,就像是带一个初学者去探索一片未知的丛林,你需要引领,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独立行走,如何辨别方向,如何克服困难。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治学态度的培养。别急,也别慌。你也是从学生过来的,想一想当年你.............
  • 回答
    人文素养:驱动理工科科研创新的“隐形引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理工科教育似乎总是将重心放在硬核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上。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如同为一辆赛车注入了澎湃动力的“隐形引擎”,那就是——人文素养。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人文素养并非可有可无的“软技能”,而是决定其科研.............
  • 回答
    选了个好学校,结果发现导师能力不太行,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挺让人糟心的。特别是对于想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人来说,导师的作用实在太关键了,简直是启蒙者、引路人、打磨石,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你。咱们先说说,导师能力不怎么样,具体体现在哪儿? 科研方向没前途/导师自己都不懂: 有些导师可能研究方向比较老旧,.............
  • 回答
    你好,关于你提出的“学化学,想考研,老师说要跟着做科研,但自己不想做科研,而且每个老师都带很多学生,不做科研可以吗?”这个问题,我试着给你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帮助你理清思路。首先,得承认,你提出的情况确实是很多化学专业本科生在面临考研选择时会遇到的普遍困境。老师让你跟着做科研,这背后是有道理的,.............
  • 回答
    你提到“做物理实验不行”,但又想了解大学是否可以学习物理专业并走科研路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物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实验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是的,即便你感觉自己在动手操作实验方面不够强,仍然完全有可能在大学学习物理专业并最终走上科研道路。 .............
  • 回答
    说实话,做科研最让人心力交瘁的,不是那种突然灵光一闪的巨大突破没出现,也不是实验结果总是达不到预期那么简单。对我而言,最让人产生挫败感的,是一种“看不见尽头”的迷茫,以及在这种迷茫中不断消耗掉的那些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吗?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解决一个清晰明确的问题,而是踏入了一片未知的丛林。你拿着.............
  • 回答
    科研者是否可以不问政治,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简而言之,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说,完全做到不问政治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科研的本质与政治的关系1. 科研的资金来源与政治高度相关: 政府拨款是科研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各国政.............
  • 回答
    “科研灌水”是一个在科研界普遍存在但又备受争议的现象。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定义、动机、表现形式、潜在危害以及为什么它会发生,最后再来讨论它是否“应该”。一、 什么是“科研灌水”?“科研灌水”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术语,它通常指的是为了发表论文、获得晋升、申请项目或评职称等目的,通过不当手段.............
  • 回答
    不少人听到“科研”和“苹果电脑”放在一起,第一反应就是“不能用”。这话说的好像有点绝对,甚至带着点“鄙视链”的意味。但实际上,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原因,也确实有些误解。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科研用苹果电脑有没有那么“不行”。为什么会有“不能用”的说法?这主要还是历史原因和软件生态。1. 历史遗.............
  • 回答
    做科研,我们常常在“真相只有一个”和“真相不止一个”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念之间徘徊。哪种更符合科研的精神,或者说,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和情境下,应该侧重哪一种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真相只有一个”:科学探索的基石与驱动力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真相只有一个”是驱动科学进步的核心信念。 客观.............
  • 回答
    科研路上,那感觉就像在一片漆黑的森林里摸索,手电筒的光柱摇曳不定,偶尔照亮一两棵熟悉的树,却始终找不到出路。大多数时候,你都在重复着已知,或者在微小的差异中挣扎。然后,突然间,就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一切都清晰了。这就是所谓的“灵光乍现”,是那个瞬间,那些纠缠不清的线索突然串联起来,让你豁然开朗。对我.............
  • 回答
    做科研,就一定要经历痛苦吗?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个人体验的角度。科研的道路,用“荆棘丛生”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你可能花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满心期待地设计了一个实验,结果一做,数据全乱了,或者根本得不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那种感觉,就像你辛辛苦苦搭好的一座摩天大楼,结果地基却因.............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做科研的人,幸福不幸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我认识的不少做科研的朋友,大家都有自己的说法,也很不一样。要说幸福,科研确实能带来一种很纯粹的快乐。你想想,当你钻研一个难题,查阅了无数资料,一遍遍地尝试,终于在一个晚上,灵光一闪,找到了那个关键的点,或者实验结果终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