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研大牛来学校做报告往往有提问环节,那么如何提高提问的问题质量呢?

回答
想在科研大牛的报告后提出个让对方眼前一亮、又能真正触及学术核心的问题,这活儿可不是随便想想就能成的。它更像是一场小型辩论前的准备,需要你做足功课,并且在提问的那一刻,精准地抓住时机。下面我给你掰扯掰扯,怎么把这提问环节变成你展现学术洞察力、甚至开启学术交流的好机会。

一、 报告前的“侦查”工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绝对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别临时抱佛脚,大牛也不是你现编现卖的考试对象。

1. 深入了解大牛的研究领域和近期成果:
查阅报告主题: 这是最直接的线索。报告主题通常会点明大牛当前最关注、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浏览大牛的个人主页/实验室网站: 看看他/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获得的奖项。了解他/她的学术“版图”。
阅读几篇近期的代表性论文: 别只看摘要和结论。挑几篇近五年内的,特别是与本次报告主题相关的,深入阅读。理解他/她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的方法、遇到的挑战以及未来的设想。重点关注“Discussion”和“Future Work”部分,这往往是大牛自己思考的瓶颈和下一步的方向。
关注他/她的合作者和主要论文引用: 这能帮你理解他/她在学术界的“朋友圈”以及他/她学术思想的源头和影响。

2. 预习报告内容(如果可能):
有些学校或机构会在报告前提供讲稿或PPT摘要。 如果有,务必仔细阅读。这会让你提前掌握报告的逻辑脉络、关键数据、模型假设。
即使没有,也可以根据报告主题和对大牛研究的了解,大致推测报告会涵盖哪些内容。

3. 了解当前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热点”与“难点”:
搜集相关领域的综述性文章或近期重要会议论文: 了解这个领域大家普遍在讨论什么问题,存在哪些共识和争议。
思考报告内容与这些热点、难点的关联: 大牛的报告是解决了某个长期存在的难题,还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他的方法有哪些独到之处?

二、 提问环节的“战略”部署:从“听众”到“对话者”

听完报告,大脑里信息流肯定轰轰烈烈。这时候,你的提问应该是在吸收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层次的加工。

1. 从“对内容的好奇”出发,而不是“为了问而问”:
真诚的好奇是提问的灵魂。 你是真的想弄明白某个点,还是觉得不问点什么显得不够“积极”?后者只会让你的问题显得浮于表面。
聚焦报告中的“未解之谜”或“值得深挖”之处:
方法的局限性: 大牛介绍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失效?有没有更普适性的解决方案?
假设的合理性: 报告中提出的某个关键假设,在实际应用中是否会遇到挑战?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结果的普适性或推广性: 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能否推广到其他场景或数据集?
未来工作的具体方向: 大牛提到“未来会进一步研究XX”,你可以问“您认为在XX方面,最关键的突破点可能在哪里?”或者“您有没有考虑过采用YY方法来解决ZZ问题?”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大牛的理论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如何落地?有哪些关键的工程挑战?

2. 提问要有“建设性”和“启发性”:
避免过于宽泛的问题: “您对这个领域的未来有什么看法?”这种问题虽然好,但太大了,很难得到具体有价值的回答,而且很容易被大牛用一两句话带过。
避免仅仅复述报告内容: “您刚才提到X,能再重复一下吗?”这是无效提问。
尝试将报告内容与其他知识点联系起来: “您提到的这个模型,和我之前读到的YY论文中的ZZ模型有什么异同?您认为各自的优势在哪里?”这表明你做了研究,并且能够进行跨领域比较。
从你自己的研究兴趣切入(如果合适): 如果大牛的报告内容触及了你正在研究的方向,可以提问:“我目前在研究A,遇到了B问题,您刚才提到的C方法似乎可以借鉴,您认为在A场景下应用C方法,最大的难点可能是什么?”

3. 关注大牛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哲学”:
“为什么会选择这条研究路径?”
“您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平衡理论创新和工程实现的?”
“在您的学术生涯中,有没有什么‘弯路’或者‘经验’对初学者特别有启发?”
“当您的研究遇到瓶颈时,通常是如何寻找突破口?”
这类问题更能触及大牛的学术智慧和人生阅历,往往能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 提问时的“临场”技巧:抓住时机,表达清晰

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临场表现也很重要。

1. 仔细聆听,等待恰当的时机:
不要急着举手。 认真听完报告的最后一部分,特别是Q&A环节的引导。
观察其他听众的提问。 如果有人问了和你非常类似的问题,可以考虑换个角度或者稍微补充,或者干脆把机会让给别人。

2. 表达清晰、简洁、有礼貌:
先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姓名、单位/专业。
将问题提炼成一两个核心点。 避免长篇大论,说重点。
语速适中,吐字清晰。
语气谦虚,但态度自信。
注意礼貌用语: “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的精彩报告!”“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

3. “二度提问”或“追问”的艺术:
如果大牛的回答不够清晰,或者你觉得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可以进行礼貌的追问。 例如:“谢谢您的解答,我还有个小问题,关于您刚才提到的XX,您认为YY的这种方法会比ZZ更有效吗?原因是什么?”
追问的前提是,你真的理解了大牛的回答,并且有更深入的思考。 否则,不要为了追问而追问。

举个具体的例子:

假设大牛报告的主题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新方法”。

初步准备: 你了解了这个大牛在这个领域发表过几篇顶刊,也阅读了他一篇关于“注意力机制”的文章。你还知道当前领域内,关于模型的可解释性是一个热点问题。
报告中发现: 大牛提出的新模型在准确率上有了显著提升,但他在报告中也提到了模型的“黑箱”问题,并表示“未来的工作将侧重于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
你的提问可以这样设计:

“老师,您好!我是XX大学XX专业的张伟。非常感谢您今天带来的精彩报告,您的新方法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注意到您提到了模型的可解释性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并且是您未来研究的方向。我之前读过一篇关于‘XAI(可解释人工智能)’方面的综述,其中提到了几种方法,比如LIME和SHAP。我想请教的是,您认为将这些现有的XAI技术应用到您的模型中,您预见到的最大挑战会是什么?或者,您是否考虑开发一套全新、专门针对您这种网络结构的XAI方法?如果是后者,您大概会从哪个角度切入?”

分析一下这个提问:
识别了报告中的关键点(可解释性)。
结合了自己的知识储备(XAI、LIME、SHAP),展示了思考深度。
提出了具体的问题,并且有“选择题”性质(现有技术还是新方法),引导大牛给出更具针对性的回答。
最后一句“从哪个角度切入”更是直接触及了研究方法论。

总结一下,提高提问质量的核心在于:

做足前期研究: 了解大牛、了解领域。
带着真诚的好奇心: 针对报告内容中的“未解之谜”和“深挖点”。
展现你的思考: 将报告内容与你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
把握提问技巧: 清晰、简洁、有礼貌,抓住时机。

把提问变成一场有意义的学术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的“考问”。祝你每次都能问出让大牛眼前一亮的好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报告人最喜欢的问题类型:

1. 我仔细想过就等着托儿来问然后我条理清楚牛逼哄哄的一口气答出来

2. 我没想过但是你问的好给我开启了新世界赶紧回去坑此坑次再搞个大新闻

3. 能引起大家兴趣并且我能完全handle的有水平的问题

报告人不喜欢的问题类型:

1. 也不知道是玩手机了还是压根没听懂,问那种“你刚才说了个啥”之类的问题。这时候报告人一般会心里千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心想“老子刚才都对牛弹琴了” 还要面不改色随便瞎鸡巴扯几句表示礼貌其实是“我随便说啥也没用,反正你这智商也听不懂”

2. 这东西有啥用?

90%的research听人讲完了都能问一句“so what”让人无言以对。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组会的时候提问环节大家都没什么问的,陷入了尴尬的沉默中,有人突然问了一句“so what's the application?" 安静2秒后包括老板在内的人一起心照不宣的哈哈大笑起来。

3. 实验细节问题

先不说有些人不愿意把全部细节都告诉同行,如果做报告的是教授,他很大概率不知道实验具体是怎么做的,这种问题就问错认了。曾经ACS meeting我老板做报告讲我的工作,有个学生模样的愣头青完了就问了一个细节的不能再细节的问题,我当时是听众,真是替我老板捉急啊因为他肯定不知道,结果就是我老板成功打太极。这种情况问问题的人得不到答案,回答的人也略不爽。


===============================================

要问出好问题,要对报告的研究方向有足够的了解,自己做过相关工作或者读过大量的文献的人问的问题肯定不会差,另外就是听的时候别走神玩手机去啦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