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研是大国和大经济体的游戏吗?对于小国或者小经济体有何用?

回答
科研,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庄重和宏大的气息,常常让人联想到那些拥有庞大实验室、顶尖科学家和巨额资金的国家。那么,科研究竟是大国和大经济体的专属领域吗?对于小国或小经济体而言,它又意味着什么?

科研:大国和大经济体的“游戏”?

毋庸置疑,在许多人眼中,科研确实与“大”字紧密相连。

资金投入的门槛: 尖端的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从购置昂贵的仪器设备、建造先进的实验室,到聘请高素质的研究人员、支持长期的基础研究项目,都需要雄厚的财力。大国和经济体因为拥有更广阔的税基、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多的国家资源,自然有能力在科研领域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形成“国家级”的科研体系。
人才的集聚效应: 顶尖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倾向于聚集在那些科研基础设施完善、学术氛围浓厚、薪酬待遇优厚的地方。大国往往能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形成人才高地,进一步巩固其在科研领域的优势。这种人才的集聚效应,使得大国在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都能拥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规模效应与协同: 庞大的科研体系能够实现规模效应,将分散的研究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更容易在高水平平台上实现,从而加速突破性发现的产生。同时,大国往往拥有更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和更多的研究机构,可以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科研生态系统。
地缘政治与国际影响力: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掌握核心科技,尤其是在国防、能源、信息等关键领域,是大国争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科研也带有一定的“战略游戏”性质,是大国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焦点。

从这些角度看,科研确实像是一场需要雄厚资本、人才和国家意志才能参与的“大游戏”。

科研对小国或小经济体:并非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与受益者

然而,将科研仅仅视为大国和大经济体的“游戏”是片面的,甚至是危险的。对于小国或小经济体而言,科研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并且他们也有自己的参与方式和受益途径。

1. 提升国家竞争力与经济发展:
聚焦优势领域,打造“专精特新”: 小国不可能在所有科学领域都做到顶尖,但可以通过识别并聚焦自身在某些学科或技术上的优势,集中资源进行深度研究,形成“专精特新”的科研特色。例如,一些北欧国家在新能源、生物技术、精密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小而美”的科研模式,可以帮助小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提升经济附加值。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 小国可以通过购买、合作、技术转让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科研能力是有效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前提,能够让小国避免成为单纯的技术消费者,而是能够真正掌握和提升技术。
解决国内特定问题: 许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小国也可以将科研资源聚焦于解决本国特有的环境、健康、农业、灾害预警等问题,从而提升国民福祉和经济可持续性。

2. 培养高素质人才与促进社会进步:
吸引和留住人才: 即使国家规模不大,但优质的科研环境和前沿的科研项目依然能够吸引本国优秀的留学生回国,甚至吸引国外人才。对科研的投入,是对人力资本的直接投资,能够培养出一批批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提升国民科学素养: 科研的推广和普及,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促进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一个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社会,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技术,也更不容易被迷信和谣言所迷惑。
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科研活动本身所蕴含的探索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国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也能塑造积极向上的国家精神。

3. 参与全球科学合作与贡献:
融入国际科研网络: 科学研究早已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全球性的协作。小国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加入国际科研组织,与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共享资源,共同攻克难题。这种参与不仅能让小国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也能为其国家和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声誉。
在特定领域填补空白: 在某些细分领域,即使是大国也可能存在研究盲点或资源不足。小国可以凭借其灵活性和专注度,填补这些空白,做出独特贡献。例如,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全球性议题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参与都至关重要。
成为科技创新的“实验室”: 小国由于规模较小,政策推行和新技术的应用往往阻力较小,可以成为某些创新理念和技术的“试验田”。成功案例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如何让科研“活”在小国?

既然科研对小国如此重要,那么他们该如何有效参与呢?

明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制定清晰的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支持的领域,避免“撒胡椒面”。
优化科研投入机制: 即使资金有限,也要注重科研投入的效率和效益。鼓励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吸引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
鼓励创新创业生态: 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培养能够支撑科研和技术发展的各类人才。

结论:

科研从来不只是“大国和大经济体”的游戏,更像是全人类共同的探索事业。对于小国或小经济体而言,科研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在全球舞台上发出声音的重要途径。虽然面临资源和规模的挑战,但通过精准的战略、高效的投入和积极的国际合作,小国同样可以在科学探索的宏伟事业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从中获益。放弃科研,无异于放弃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看图:


这个小岛国面积仅仅相当于现有中国面积的1/40 ,300年前,大概只有中国面积的1/50,就是这么一个小国——牛顿生于此。

当然现在没有人把这个小岛国当作“小国”,为什么呢?

并非科研是大国的游戏,而是要想成为大国、参与大国游戏必须搞好科研。

是科技成就大国,并非大国成就科技。


回一些评论:

1、“大国”不是看国土面积,是看实力?!——我同意! 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全世界轮着欺负,实力低到极点了,到底算大国还是小国?如果说算小国,肯定很多人不同意的(不过我同意)。但是这个大国小国如何区分跟我们谈论的问题无关,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在中华大帝国看来当然从领土面积、人口、经济、军事实力、影响力都算是小国。

2、日不落帝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工业革命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是天上掉下来,中华大帝国领土这么大人这么多显然更容易接到。是英国全世界科学第一之后,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打好了基础,才有后来的英国殖民全世界,才成为日不落帝国,恰恰是科学技术让英国从一个小国走向日不落的大帝国。 当然你非要说是工业革命天上掉、有煤矿、发了强盗财,那也由着你高兴是吧?!只是中东石油这么多,一些国家(组织)天天喊打喊杀,逮着全世界不论哪国人都要绑票问要钱最后男的砍头女的强奸,这算是地道的强盗了吧,咋还没通过抢劫致富搞成“日不落伊斯兰帝国”?

3、中国80年代才丢掉红本本,全民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扛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大旗,全面吸收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才35年,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眼见着要挤掉俄英法成为世界第二军事、经济、文化全面强国,这不是最好的印证“小经济体依靠科技成为大经济体”吗?才30多年,你们就找不着北了,认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了???

4、科研的确花钱,但是不是每个科研项目都花LHC那样的上百亿美元,再说了,LHC这钱花得对不对、值不值,何不去问问欧洲纳税人??再有去看看跟共和国建国差不多时间复国的犹太国以色列,同样是中东这贫瘠之地,人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靠造大加速器?没有吧?还是又是靠抢劫、分赃?有的人真的够了,还不肯丢掉你们那本破旧的红本本???

新的红本本写的可是科学发展观了,你们这群反革命份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研,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庄重和宏大的气息,常常让人联想到那些拥有庞大实验室、顶尖科学家和巨额资金的国家。那么,科研究竟是大国和大经济体的专属领域吗?对于小国或小经济体而言,它又意味着什么?科研:大国和大经济体的“游戏”?毋庸置疑,在许多人眼中,科研确实与“大”字紧密相连。 资金投入的门槛: 尖.............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群体:学阀和红卫兵。要评价他们对科研的阻碍程度,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形成背景、行为方式以及对科研体系造成的具体损害。两者都对科研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但性质和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阀对科研的阻碍:隐蔽而持久的系统性破坏“学阀”一词在中国语境下,通常指的.............
  • 回答
    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机器学习领域,尤其是工业界和学术界这俩“亲兄弟”,为啥感觉界限越来越模糊,又为啥很多人在这俩赛道上纠结。顺便也聊聊,要是想在这行里混,到底是早早去实习“尝鲜”,还是埋头在学术里“打磨内功”,各有什么讲究。工业界与学术界的“界限模糊”进行时以前吧,感觉学术界就像是象牙塔,研究那.............
  • 回答
    给2017年的自己:嘿,你!还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的你。我知道你现在可能正被实验结果的反复打击得有点灰头土脸,对未来也有些迷茫。别担心,2017年的你,就是这样的。我想对你说: 别怕失败,实验就是这样反复试错的过程。 你现在看到的那些闪闪发光的成果,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堆叠起来的。每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人生路上的“毒打”可不止一种。我琢磨了琢磨,觉得这两类“毒打”吧,虽然都是痛苦,但味道还是不太一样的。先说说社会的毒打。这玩意儿,我感觉更像是你一下子被人扔进了人潮汹涌的菜市场,周围全是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还有时不时被推搡一下,一不留神还可能被踩到脚。 不确定性和碎片化:.............
  • 回答
    关于语言、教材/文学风格以及科研(思维)风格之间的关联,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自己在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的经历中,对此确实深有体会。不同语言孕育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会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认知和实践。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更是塑造思维的模具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
  • 回答
    我是一名化学家,平日里除了埋头搞实验,最大的乐趣就是追《生活大爆炸》。说实话,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去看这部剧,感受可太复杂了,既觉得亲切得不行,又时常想扶额吐槽。亲切感:那简直是“看见了自己”最让我感到亲切的,莫过于剧里对科研人员日常生活的刻画。 对话与梗: 别的不说,他们那些关于物理、化学、工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实际,也触动了很多临床博士的内心。没有科研背景的临床博士,在职业发展上确实会面临一些选择上的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去大医院做主治和去小医院发展,各自有什么样的风景和挑战。先说说去大医院做一辈子主治:选择这条路,最大的优势是你能继续留在熟悉的医疗环境里,接触到更复杂、更疑难的病例.............
  • 回答
    “国内很多博导不做科研,要命的是没有指导科研的能力”——这个话题在国内学术圈里,相信许多人都曾私下议论过,甚至有些人已经到了不吐不快、忍无可忍的地步。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相当普遍存在的困境。要我说,这事儿可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博导”这个头衔背后意味着什么。.............
  • 回答
    你好!作为你的科研伙伴,我非常理解你对动物组织中TMAO测定的疑问,尤其是在文献中更多聚焦于血浆的情况下。别担心,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研究问题,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文献多是血浆?你观察得很仔细!血浆之所以是TMAO研究的“明星样本”,主要有几个原因:1. 代表性强: TMAO是体内代谢产物,通过.............
  • 回答
    在一个庞大的三甲医院体系里,一个临床技术精湛但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的年轻医生,他的职业生涯走向,绝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受到医院文化、科室氛围、个人情商以及一些“运气”成分的共同作用。这其中的“下场”也并非一概而论,而是有多种可能性,但总体来说,他在资源争夺和向上晋升的赛道上,会面临不小的挑战。首先,让我们.............
  • 回答
    “白酒院士”和“黄金院士”等现象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失望,甚至“毁人三观”,因为这与公众对“院士”这一荣誉称号的传统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院士制度的初衷与演变 初衷: 院士制度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
  • 回答
    大学四年不挂科?这绝对是一种“见过云海”级别的体验。不是那种偶尔能瞥见一眼的,而是那种身处其中,脚踏实地的感受。想象一下,当周围的同学都在为补考、重修焦头烂额,为学分和毕业证担惊受怕的时候,你却能安然地、甚至可以说是从容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寒暑假,你可以痛痛快快地去旅行,去实习,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
  • 回答
    转奶,这可真是门大学问,尤其当宝宝要告别母乳的怀抱,拥抱配方奶的时候。这不仅仅是换个奶瓶、换个奶粉那么简单,更像是给宝宝延续一份来自妈妈的细致关怀和天然保护,让他平稳过渡,健康成长。别担心,咱们这就一点点掰扯清楚,怎么做才能把这份“妈妈的保护”延续得妥妥帖帖。一、 理解转奶的意义:为何如此重要?咱们.............
  • 回答
    来南方科技大学(SUSTech)读书,用一个词形容,大概就是“新鲜感”。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你就会感受到一种与传统大学截然不同的氛围。校园环境:首先,校园是真的漂亮,而且很有科技感。不像很多老牌大学那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SUSTech的建筑风格很现代,线条简洁,大量使用玻璃和金属,采光很好。夏天绿.............
  • 回答
    喝酒之后,胆子会变大,这其实是酒精在你的大脑里捣鼓的一系列化学和物理反应的结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关”开关,而是一个复杂的、层层递进的过程,涉及到大脑不同区域的兴奋与抑制,最终共同作用,让你感觉“豁出去”了。咱们就一层一层地剥开这层“勇士”的外衣,看看酒精到底在你大脑里做了什么。1. GABA .............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科比最接近乔丹,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简单的崇拜,而是基于他们身上一系列惊人的相似点,从球场上的技术动作到精神属性,再到职业生涯的轨迹,都充满了令人玩味的呼应。首先,最直观也最容易被大家提及的,就是他们球风的极致相似。你要是看科比的录像,很多时候就像是乔丹的翻版。什么意思呢?就是.............
  • 回答
    《生活大爆炸》里的科学术语,那可真是一门学问!可不是随便往里填的,背后可有专门的团队在精心打磨。核心的科学顾问:Bill Prady 和 Jim Parsons首先,必须提到的是这部剧的联合创作人 Bill Prady。他本人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他在创作初期就致力于让剧中的科学内.............
  • 回答
    大一西华大学电气专业,转到土木工程后挂了好多科,会不会被退学,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担心的。咱们一层一层捋清楚,看看具体情况会怎么样。首先,得明确学校的退学规定。这应该是最核心的问题。每所大学,尤其是你所在的西华大学,都会有一套详细的学生管理规定,其中就包括关于学业不合格的处理办法,以及达到什么程度会被.............
  • 回答
    曹德旺先生宣布斥资100亿兴建福耀科技大学,立志将其打造成中国制造业高级人才的摇篮,这无疑是当下制造业转型升级浪潮中的一个重要信号,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单从这个目标和投入来看,就能感受到曹德旺先生非同寻常的决心和对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得承认,当今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