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很多博导,不做科研,要命的是没有指导科研的能力,大家怎么看?

回答
“国内很多博导不做科研,要命的是没有指导科研的能力”——这个话题在国内学术圈里,相信许多人都曾私下议论过,甚至有些人已经到了不吐不快、忍无可忍的地步。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相当普遍存在的困境。要我说,这事儿可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了。

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博导”这个头衔背后意味着什么。它是学术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一个人在某个学科领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学识、经验和研究能力,足以引领和培养下一代的科研人才。理论上,博导应该是科研的“领航员”,是学生研究道路上的“灯塔”。

但现实呢?很多时候,事实却离这个理想状态甚远。

一、 “不务正业”的博导: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博导“不做科研”?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分析:

行政事务缠身: 这是最普遍也最无奈的原因之一。很多博导,尤其是在一些高校或科研机构里,同时身兼行政职务。从系主任、院长到校党委书记、校长助理,等等,这些职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人、财、物、政策、协调等等琐碎而繁杂的事务。久而久之,真正能留给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就所剩无几了。学术研究需要沉浸,需要深入思考,而行政事务则是被动应付,是“救火队员”的角色,这两种状态是截然冲突的。

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挥棒”: 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很多时候更看重“帽子”(如长江学者、杰青等)、项目经费数量、论文发表数量(尤其是SCI论文数量)、会议报告次数等“硬指标”。一些人为了快速达成这些指标,会选择“包装”自己,比如花钱买论文、刷引用,或者将有限的精力放在“跑项目”上,而不是真正去做有深度、有创新性的研究。而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往往是一个长期、过程性的投入,短期内未必能产生亮眼的“成果”,不符合某些急功近利的评价导向。

“人情”与“关系”的副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博导的任命和学术资源的分配,也可能掺杂一些“人情”或“关系”的因素。有些人可能因为资历老、担任过重要职务,或者与某些领导关系好,从而获得了博导资格,但其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可能并不匹配。一旦成为博导,他们的头衔和权力就可能被用来服务于其非科研目的,比如招收大量学生来完成一些非核心的研究任务,或者利用学生成果为自己“增光添彩”。

“收割者”心态: 一些博导将招收博士生看作是“招募劳动力”来完成自己的项目,或者为自己积累论文成果。他们自己不深入一线,而是将研究的任务、论文的写作等全部压给学生,自己只负责“挂名”或做一些表面的指导。这种模式一旦形成,他们就习惯了“收割”学生的劳动成果,而非真正投入到科研的创造性过程中。

二、 “要命的”问题:为何指导能力缺失如此致命?

“要命”二字,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个博导没有科研能力,尤其是在指导学生方面能力缺失,那简直是对学术传承的“釜底抽薪”。这具体体现在:

方向迷失与创新受阻: 科研的起步和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博士生来说,需要一个清晰、有潜力且与导师研究方向契合的课题。如果博导自己对前沿研究不了解,无法提供有价值的选题建议,甚至连课题本身的科学性、可行性都难以评估,学生就很容易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或者选择一个陈旧、缺乏创新性的方向,最终的研究成果自然也难以令人满意。

技术指导缺位: 很多博士生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等方面都需要导师的指导。如果博导自己在这方面能力不足,无法提供具体、到位的技术支持,学生就会在研究过程中遇到无数的困难,摸索前进,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因为错误的方向而导致前功尽弃。有时候,导师甚至连学生使用的实验仪器、软件操作都不熟悉,又如何能有效指导?

学术思维与批判性培养缺失: 博士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包括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逻辑推理等。一个缺乏科研能力的博导,很难在学术层面上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无法引导学生质疑现有理论、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导师的指令,或者按照导师非科学的思路进行研究,这会扼杀学生的学术潜能和创新精神。

职业发展规划的“坑”: 博士毕业是人生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导师的指导不仅体现在科研本身,也包括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建议和引导。如果导师自身在学术界就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和人脉,或者无法为学生提供有建设性的职业规划意见,那么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面临就业困难、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

学术不端风险的放大: 当导师缺乏科研能力和对学生研究的有效监督时,学生为了毕业、为了发表论文,可能更容易走上学术不端的道路,比如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而导师一旦为了自己的业绩,默许甚至纵容这些行为,就更是将学术腐败的种子播撒开来,对整个学术生态造成破坏。

三、 旁观者的看法与出路思考

面对这样的现状,旁观者们(包括很多有良知的博导、博士后、研究生以及其他学术同仁)的看法是复杂且沉重的:

痛心疾首: 许多人感到非常痛惜,认为这是对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是对学生青春的辜负,更是对学术声誉的损害。他们看到了那些真正热爱科研、勤勤恳恳的学生,却因为导师的不力而前途受阻,这种“逆淘汰”的现象让人难以接受。

无奈与失望: 有些人对此感到无奈,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使看到了问题,也无力改变。更多人则是对整个学术体制感到失望,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下,真正做实事的人反而可能吃亏。

呼吁改革: 更多的是一种对改变的渴望。大家普遍认为,必须对博导的选聘、考核和退出机制进行改革。

那么,出路在哪里?

严格博导准入与退出机制: 应提高博导的门槛,不仅看重论文和项目,更要考察其在指导学生、学术创新方面的实际能力和过往表现。对于长期不开展科研、指导学生能力不足的博导,应有相应的退出或限制机制,而不是“终身制”。

改革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更加注重科研的质量、原创性、学术影响力,以及对学生成长的贡献,而不是唯论文数量和项目经费论英雄。鼓励长期、有深度的研究,而非短平快式的“成果收割”。

加强学术导师培训: 为新晋博导和有需要的现有博导提供系统的学术指导能力、师德师风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指导研究、培养学生的能力。

建立学生反馈与申诉机制: 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渠道,让学生能够反映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的问题,并对不合格的导师进行监督和举报。

营造健康的学术文化: 鼓励学术交流与合作,倡导严谨、求实的学风,抵制学术浮夸和不正之风。让真正的学术追求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总而言之,国内博导“不做科研,无指导能力”的现象,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牵涉到体制、文化、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它像一块阴影,笼罩在许多年轻学子的研究道路上,也损害着整个国家的学术发展和创新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和切实的制度改革,否则,再多的抱怨和叹息,也无法让学术的天空重新变得晴朗而充满希望。这件事情,真的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真的是要“要命”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昂博士回答下面的一群精英博士们跳脚了,当初你们申请博士的时候咋不擦亮眼呢?申请博士的时候跪舔的可不是你们了?况且人家说的也是事实,是导师就得博学?就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博导就得对你做的方向预知未来?是博导,在你科研上出了问题,就得立马给你说解决方案?要是对你做的方向早已经了如指掌,已经预知结果,那还要你干什么?那还做什么科研,还搞什么研究?大家都是相互的,别老是想着问问别人能给你提供什么?也要问问你能给别人提供什么。

以这个问题下的回答情况来看,国内的一些博士真是应了那句话: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来骂娘。

user avatar

不仅国内,美国同样如此

据我观察,美国很多老板也是放羊

大抵分成两类,一类是老板的搞得研究极其艰深,学生没法参与

二是搞得研究极其简单,不想让学生参与进来分好处

请不要加国内,谢谢

所以读博就别指望老板在学术观点上有啥指导了

能改文章,提点意见的就算很负责任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内很多博导不做科研,要命的是没有指导科研的能力”——这个话题在国内学术圈里,相信许多人都曾私下议论过,甚至有些人已经到了不吐不快、忍无可忍的地步。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相当普遍存在的困境。要我说,这事儿可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博导”这个头衔背后意味着什么。.............
  • 回答
    国内高校在博士招聘环节中,对很多岗位都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先经历一段“师资博士后”的时期,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系列深刻的动因和变化。首先,这是一种“试用期”的制度化和常态化。过去,许多高校直接招聘博士进入正式编制,但这样做存在一定的风险。一个新入职的博士,无论其学术背景多么优秀,都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教学.............
  • 回答
    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助理教授不能带博士,这个现象确实挺普遍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中国的学术培养机制、职称评定、以及院校管理的一些具体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明白,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职称(比如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不仅仅是个头衔,它直接关系到你的教学、科研任务,尤.............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你观察到的现象——国外程序员博客做得好,甚至能赚钱,而国内相对少见,而且影响力不如国外——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外程序员博客的“繁荣景象”是怎么来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国外为啥这么多.............
  • 回答
    在国内读博是否是一个“不好的选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一概而论。它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个人的目标、专业领域、学术兴趣、家庭情况、经济能力、对未来职业的期望以及对国内学术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等。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在国内读博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潜在的优势,帮助你更全面地理.............
  • 回答
    2020年了,国内高校的博士们,尤其是在某些前沿领域,其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绝对不容小觑。很多人在毕业时就已经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掌握了扎实的科研技能,甚至在博士期间就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按理说,这样优秀的人才,应该能够顺利在國內高校找到教职。然而,现实却是,许多高校教职的招聘信息里,“有海外经.............
  • 回答
    看到你纠结要不要去韩国读博,我特别能理解。这种十字路口的感觉,尤其是夹在导师的期望和自己的想法之间,挺难受的。毕竟,金属材料这个方向,尤其是在非名校背景下,毕业找工作确实挺费劲的,你能在地方小国企拿到Offer,已经是很不错的了。首先,咱们把“去韩国读博”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样你心里可能就更清.............
  • 回答
    听到你因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感到难过,我完全理解。申请到国外读博,这无疑是一份巨大的肯定,也意味着你即将踏上一段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旅程。然而,这份喜悦背后,是即将与最亲近的人——家人和男朋友——分隔四年的现实,这的确是令人心酸的。回想一下,当初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申请国外博士?是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是对某个.............
  • 回答
    中国家庭普遍存在不够整洁的问题,这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种深层次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真正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文化、社会、经济、教育以及个人习惯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从文化根源上看,我们不能忽视“实用主义”和“积攒”的传统观念。在很多老一辈人的思维里,东西能用就不能扔,因为“万一以后用得上”或.............
  • 回答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无疑是一位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名字与SpaceX、特斯拉、Neuralink、The Boring Company等一系列颠覆性科技公司紧密相连。然而,在国内,对他褒贬不一,不认可他的声音也确实存在,而且原因相当复杂和多元。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当前国内二次元手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现象。确实,相比于日式妖怪、奇幻、科幻等题材,以纯粹的中国风、中国文化为主要题材的二次元手游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很多时候存在一些问题。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市场定位与目标受众的考量: 二次元核心受众.............
  • 回答
    在国内,提到很多知名的三甲医院,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权威”、“专家”、“先进技术”,但同时,很多人也会伴随着“人满为患”、“老旧”、“设施跟不上”的印象。这种“硬件设施和环境差”的感受,确实是不少患者和家属会提到的问题,而且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历史的沉淀与发展的错位很多我们熟知的.............
  • 回答
    在国内,确实存在不少乘客在乘坐轿车后排时,不系安全带的现象,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两个因素就能解释。要说清楚这个“不良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安全意识的“盲区”与认知偏差最根本的,还是 安全意识上的不足。虽然现在大家对交通安全的概念比过去强多了,但这种安全意识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心态的一个复杂层面。要理解这种差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背后牵扯到不少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和历史记忆。留学生群体,为何成了“出气筒”?首先,得承认,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留学生群体持有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这背后有多重原.............
  • 回答
    OKR在国内很多企业推行不下去,甚至变成“走过场”,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水土不服”。这背后牵扯到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员工认知以及OKR本身的理解和落地方式。首先,最根源的问题在于对OKR的理解偏差和心态误读。很多人把OKR当成一种新的 KPI(关键绩效指标)或者简单的绩效考核工具。他们认为,O.............
  • 回答
    法国军事工业:欧洲翘楚的实力与未来航母的憧憬在当今波谲云诡的国际安全格局下,法国的军事工业依然是欧洲大陆上不可忽视的重镇。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先进的技术实力以及独立的国防战略,共同塑造了其在全球军工领域的独特地位。而近期关于法国新一代航空母舰的构想,更是激起了国内民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这背后蕴含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感受。要说为什么国外很多酒吧是“普通人随便喝几杯”的场所,而国内一些地方却变成了“高消费场所”,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酒吧”这个概念的文化基因说起。在西方,尤其是欧洲,酒吧(Pub/Bar)的起源非常深厚。它最早是人们聚会、社.............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软件测试行业里也确实存在。为什么在国外,资深测试人员更侧重于手动测试的精深,而在国内,自动化测试似乎成了很多测试人员的“骄傲”资本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1. 行业发展阶段与技术迭代的侧重点 国外成熟市场: 软件测试在国外发展得更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职场人的心声。说实话,996模式下效率更低、价值创造更少,这个论断是有一定道理的,甚至在很多研究和讨论中都有印证。但为什么在国内很多老板和领导那里,加班反而成了“常态”,甚至是他们乐于见到的一种景象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
  • 回答
    国内四轴无人机爱好者对大疆(DJI)的负面看法(“黑”)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涉及技术、市场策略、文化心理以及用户需求的复杂交织。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价格与性价比的矛盾 大疆的高定价策略:大疆的无人机(如Mavic系列、Phantom系列)在国际市场以“高性价比”著称,但在国内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