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做科研者可以不问政治吗?

回答
科研者是否可以不问政治,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简而言之,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说,完全做到不问政治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取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科研的本质与政治的关系

1. 科研的资金来源与政治高度相关:
政府拨款是科研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各国政府通过国家科研基金、特定科研项目支持、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运营拨款等方式,为科研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而政府的财政预算和科研投入的优先级,无疑是政治决策的结果。政治家们会根据国家战略、经济需求、社会问题、地缘政治等因素来分配科研经费,决定哪些领域值得投入,哪些方向需要优先发展。
企业赞助和投资也受政治影响。 许多企业会资助与自身业务相关的研究,而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往往受到国家政策、产业规划、贸易关系等政治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国际合作也离不开政治。 科研的国际合作项目,如大型科学设备共享、联合研究计划等,往往需要国家层面的协议和支持,并可能受到国际政治关系、科技交流政策的影响。

2. 科研方向与社会需求及国家战略紧密相连:
解答社会问题: 许多科研课题的产生源于社会现实需求,如环境保护、公共卫生、能源危机、粮食安全等。这些问题往往是政治议程的核心,也是政府需要投入资源解决的。
国家战略发展: 科技被视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国防科技等领域,国家战略的制定直接引导着科研的方向和资源分配。例如,某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投入,背后是国家科技自主和经济安全的政治考量。
基础研究的间接影响: 即便是看似纯粹的基础研究,其长期影响也可能被政治力量捕捉并利用。例如,对粒子物理的探索,虽然看似与生活遥远,但其技术突破可能在未来催生新的能源或军事技术,而这些都是国家政治关注的焦点。

3. 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政治决策息息相关:
技术转化与政策法规: 科研成果要转化为实际应用,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法规制定和监管。例如,新能源技术的推广需要政府的补贴和标准制定;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需要伦理审查和法律规范;疫苗的生产和分发也离不开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
知识产权与国际竞争: 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和竞争中的地位,都受到国家法律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4. 科研活动的“中立性”是理想状态,但现实并非如此:
科学家作为个体: 科学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其研究活动难免会受到其所处社会的政治环境、文化价值观和伦理观念的影响。
学术自由与政治压力: 虽然学术自由是科研发展的重要基石,但在某些政治体制下,科学研究可能面临审查、干预或政治压力,甚至可能被要求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反之,政治的开放和支持也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 科研者“不问政治”的尝试与困境

1. “纯粹的科学”的追求:
一些科学家可能更倾向于追求“纯粹的科学”,专注于解决科学难题本身,认为科学的价值在于认知世界的真理,而非服务于特定的政治或社会目标。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不受政治干扰,能够自由探索。
这种理想是可贵的,但现实中很难完全实现。即使是基础研究,其研究活动所在的国家或研究机构,也必然受到该政治环境的影响。

2. 回避政治可能带来的后果:
失去话语权: 如果科研者完全回避政治,当涉及科学政策、科研伦理、技术应用方向等与科研密切相关的议题时,他们可能会失去发声的机会,导致决策被非专业人士或带有偏见的人士主导。
科研资源分配的被动: 如果科研者不关心政治,也就难以理解科研经费的分配逻辑,更难以有效争取到研究资源。
科研成果的误用或被歪曲: 如果科学家不对其研究成果的潜在应用后果负责或发声,其研究可能被误用或用于不符合伦理或社会利益的方向。例如,核能技术的早期研究,科学家们对核武器的潜在军事用途负有一定的道德责任。
科学民主的缺失: 科学发展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的事业,也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科研者不问政治,可能导致科学与社会脱节,公众对科学产生误解或不信任。

三、 科研者应如何“与政治共处”?

与其说是“不问政治”,不如说是如何以科学家的身份审慎地、有策略地处理与政治的关系。

1. 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
独立于政治宣传: 科研者应警惕将科学研究工具化,抵制将科学研究简单化地包装成政治宣传的手段。
批判性审视政策: 对影响科研的政策保持批判性审视,基于科学证据和专业判断,提出建设性意见。

2. 积极参与科学政策的讨论:
提供专业建议: 当政府在制定科技政策、公共卫生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与科学相关的议题时,科研者有责任以专业知识参与讨论,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科学普及: 通过科普活动,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培养科学素养,也间接影响公众对科学相关政策的态度。

3. 关注科研伦理和社会责任:
思考研究的潜在影响: 科研者在进行研究时,应思考其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的伦理、社会和环境影响,并对此负责。
勇于发声: 在发现科研被滥用或出现不道德现象时,科研者应勇于发声,利用自己的专业身份和影响力,揭示真相,维护科学的尊严。

4. 维护学术自由的边界:
抵制不当干预: 在政治力量试图干预学术研究的自由和独立性时,科研者有责任联合起来,维护学术自由。

结论

科研者“不问政治”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可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科研活动本身就植根于社会之中,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科学发展需要政治的支持和引导,同时科学也需要独立于政治的操纵,并对社会负责。

一个理想的科研者,应该是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精神、深厚专业素养,并且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他们不需要成为政治家,但需要理解政治如何影响他们的研究,并在适当的时候,以科学的方式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为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简而言之,科研者不能“不问政治”,但可以而且应该“审慎地问政治”,以专业和负责的态度与政治互动,服务于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啊,这要看你做什么研究了。

如果你致力于改进抽水马桶,问不问政治都无所谓。

你改进一台终极马桶,希特勒可受益,罗斯福也可受益,但是没什么人受害。这就等同于“不过问政治”了。非说希特勒坐了你发明的马桶痔疮痊愈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带来损害,那是杠精钻牛角尖的理论。

如果你搞飞机,怎么搞都会涉及到政治。因为飞机这东西天生是武器。投弹、运货、运兵,什么都能干。

给盟军搞,就是民主政治。给德三搞,就是纳粹政治。给瑞士搞,就是中立政治。无论何等立场,都是政治。

如果你是美国老军医,攻克前列腺疾病。蒋介石利用这个技术,把身体上的报废零件给修好了。龙颜大悦的他干预前线指挥更加频繁。你这就是为人民立功,该发勋章。

如果你的科研没搞好,把他给搞死了,导致解放战争晚胜利一年半。这倒也不算罪过,因为你的初心不想这样啊。

总的来说,想要不过问政治,就去做对大家都有益的事情吧。

user avatar

先把“政治”定义清楚再讨论

是学院内各层人物之间的亲疏远近,厉害纷争?

是学术界相关的基金,论文合作,项目申请的相关的沟沟坎坎,明争暗斗?

还是国家科研投入的大方向以及背后考量?

什么都不说就在这里政治政治,好像政治的定义有多清晰明确一样

这种讨论和贴吧引战或者自说自话没什么区别

自身定义都不明的概念,硬要讨论和科研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要是这么研究问题的话,还是先暂停,多集中精力关心自己的研究方法比较好

user avatar

最坏的处境是已经身涉政治而不自觉甚至以不问政治而自豪,等到你被政治关心的时候还一头雾水。

(以下非挂人)

这个回答其他方面都没问题,但是拉瓦锡被送上断头台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在旧制度时期对法国政治有过介入,他曾经当过旧制度下的包税人,而这个职务是旧制度下民愤最大的职务。而且拉瓦锡根本就没法为自己辩白,因为包税本身就是一种对公权力的“合法”占有并用其牟利的方式,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拉瓦锡通过包税人职务牟取了多么巨大的利益,但是包税这种形式在人们眼中就是最大的罪恶(当然这不等于把包税人送上断头台就是合理的)。

而在革命运动进入“恐怖时期”,拉瓦锡的旧账也就被翻了出来,他的悲剧不在于他不问政治,恰恰在于他自身就在政治漩涡之中。

ps:另外辟个谣,拉瓦锡真的不是马拉杀的,毕竟马拉不能秽土转生

user avatar

记得几年前在伦敦申请美签的时候,面试官看我是做材料的,随口问了一句你知道nickel-based superalloys吗,我当时就懵了,心想着这是镍什么合金啊,哎呀妈呀大学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我翘掉了呀,这玩意干嘛用的呀,脑袋里飞速思索了半天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只能一脸疑惑地问了面试官一句:what's that?

然后面试官摆摆手说算了。

最后虽然拿到了美签但是每次想到自己被一个签证面试官在专业领域问懵就觉得很丢脸,难受了半年,有一天在看文献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个nickel-based superalloys,然后一看应用领域:航空发动机叶片。

这才反应过来,多亏我当时基础知识薄弱,否则很有可能就被拒签了。

user avatar

不可以。

学术圈也是圈,有人就有政治。政治并不只是新闻里面播放的东西,它是社会多人(超过两个)互动的重要方式。

九十年代到零零年代,我们国家很多人对于政治感到厌烦,幻想国外纯粹的环境,于是移民。然后被移民国的政治吃得死死的。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亚裔的上升天花板。

现代已经不是一位科学家接受一位有钱人的赞助就可以做出重大发现的时代了。尖端科学研究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大量资源,花费大量时间,才有可能做出成果。那么,募集人力,获取资源,运营管理,都是政治。

所以,自称不搞政治的科学家,要么是虚伪,只承认国家级别的政治是政治;要么是水平极高,自己再任性都有人求着做研究;要么,大概有靠祖上余荫的(欧洲某些文科研究者是这样的,家族很有钱,在一些冷门方向上钻研,地位高)。

政治并不只有尔虞我诈,官大一级压死人,踩着同僚的尸体上位这种阴暗面。它只是多人之间互动的方式,是中性的。作为科研工作者,如果能够懂政治,利用好政治,就能募集超越自己力量的人力,获取超越自己所得的资源,完成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做出超越自己想象的科学成果。

user avatar

naive。

不入世,焉得出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研者是否可以不问政治,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简而言之,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说,完全做到不问政治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科研的本质与政治的关系1. 科研的资金来源与政治高度相关: 政府拨款是科研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各国政.............
  • 回答
    你好,关于你提出的“学化学,想考研,老师说要跟着做科研,但自己不想做科研,而且每个老师都带很多学生,不做科研可以吗?”这个问题,我试着给你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帮助你理清思路。首先,得承认,你提出的情况确实是很多化学专业本科生在面临考研选择时会遇到的普遍困境。老师让你跟着做科研,这背后是有道理的,.............
  • 回答
    天赋不够的人是否可以从事数学科研? 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周密的计划。“天赋”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它常常被用来解释一些人在特定领域表现出的超凡能力。在数学领域,“天赋”可能表现为: 直觉和洞察力: 能快速捕捉数学问题的本质,看到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甚至提出一些别人从未想过的想法。.............
  • 回答
    你提到“做物理实验不行”,但又想了解大学是否可以学习物理专业并走科研路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物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实验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是的,即便你感觉自己在动手操作实验方面不够强,仍然完全有可能在大学学习物理专业并最终走上科研道路。 .............
  • 回答
    看到浙大博士因为买橘子做科研,被店主免费赠送一箱,这事儿挺让人暖心的。其实,普通人想为科研出力,方式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且很多门槛不高,甚至可以说是随手可为。1. 参与“公民科学”项目,成为数据收集者这绝对是普通人最直接、最有效的参与方式。很多科研项目,尤其是那些需要在大范围、长时间内收集数据的,.............
  • 回答
    太好了,你热爱科研,这绝对是迈向成功最关键的第一步!别把“创新性”这三个字想得太吓人,它不是凭空变出个“新玩意儿”,更像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梳理、深化、延展,或者找到一种更高效、更精确、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有点偏颇,觉得就是要颠覆性的、划时代的。但事实上,科研的进.............
  • 回答
    选了个好学校,结果发现导师能力不太行,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挺让人糟心的。特别是对于想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人来说,导师的作用实在太关键了,简直是启蒙者、引路人、打磨石,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你。咱们先说说,导师能力不怎么样,具体体现在哪儿? 科研方向没前途/导师自己都不懂: 有些导师可能研究方向比较老旧,.............
  • 回答
    说实话,在我的科研圈子里,家财万贯的还真不多见。大家基本都是普通家庭出身,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往上爬。所以,当你说到“富二代做科研”时,我脑海里首先闪过的画面,并不是那种衔着金钥匙出生、生活奢靡的形象,而是那些同样穿着白大褂、泡在实验室,只是可能在某些方面,比如设备、机会上,起点更高一些的年轻人。我.............
  • 回答
    科研/学术这个圈子,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片宁静的象牙塔,充斥着书本、公式和论文。但真正身处其中,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生命体验,远非简单的“埋头苦读”可以概括。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一种近乎于执念的投入,一种与未知世界持续搏斗的日常。1. 燃烧的求知欲与永恒的困惑:这大概是驱动一切的底层逻.............
  • 回答
    说实话,做科研最让人心力交瘁的,不是那种突然灵光一闪的巨大突破没出现,也不是实验结果总是达不到预期那么简单。对我而言,最让人产生挫败感的,是一种“看不见尽头”的迷茫,以及在这种迷茫中不断消耗掉的那些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吗?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解决一个清晰明确的问题,而是踏入了一片未知的丛林。你拿着.............
  • 回答
    “科研灌水”是一个在科研界普遍存在但又备受争议的现象。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定义、动机、表现形式、潜在危害以及为什么它会发生,最后再来讨论它是否“应该”。一、 什么是“科研灌水”?“科研灌水”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术语,它通常指的是为了发表论文、获得晋升、申请项目或评职称等目的,通过不当手段.............
  • 回答
    不少人听到“科研”和“苹果电脑”放在一起,第一反应就是“不能用”。这话说的好像有点绝对,甚至带着点“鄙视链”的意味。但实际上,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原因,也确实有些误解。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科研用苹果电脑有没有那么“不行”。为什么会有“不能用”的说法?这主要还是历史原因和软件生态。1. 历史遗.............
  • 回答
    做科研,我们常常在“真相只有一个”和“真相不止一个”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念之间徘徊。哪种更符合科研的精神,或者说,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和情境下,应该侧重哪一种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真相只有一个”:科学探索的基石与驱动力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真相只有一个”是驱动科学进步的核心信念。 客观.............
  • 回答
    科研路上,那感觉就像在一片漆黑的森林里摸索,手电筒的光柱摇曳不定,偶尔照亮一两棵熟悉的树,却始终找不到出路。大多数时候,你都在重复着已知,或者在微小的差异中挣扎。然后,突然间,就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一切都清晰了。这就是所谓的“灵光乍现”,是那个瞬间,那些纠缠不清的线索突然串联起来,让你豁然开朗。对我.............
  • 回答
    做科研,就一定要经历痛苦吗?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个人体验的角度。科研的道路,用“荆棘丛生”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你可能花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满心期待地设计了一个实验,结果一做,数据全乱了,或者根本得不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那种感觉,就像你辛辛苦苦搭好的一座摩天大楼,结果地基却因.............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做科研的人,幸福不幸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我认识的不少做科研的朋友,大家都有自己的说法,也很不一样。要说幸福,科研确实能带来一种很纯粹的快乐。你想想,当你钻研一个难题,查阅了无数资料,一遍遍地尝试,终于在一个晚上,灵光一闪,找到了那个关键的点,或者实验结果终于.............
  • 回答
    在科研领域,简化一位领域内“大佬”的证明,是否值得发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绝对,它取决于简化的方式、深度、影响以及你自身的学术积累。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力求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正在和我交流一样。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简化”的含义。这里的简.............
  • 回答
    看到自己的科研想法早已被他人先行一步,这种感受对于一名博士生来说,无疑是沉重且令人沮丧的。仿佛在浩瀚的星空中,你以为自己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新星,结果却发现它早已被收录进星图。这种失落感,甚至会让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方向。不过,请允许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或者说一个和你一样曾经在科研道路上摸索过的人的角度.............
  • 回答
    做科研会让人上瘾,这绝非虚言,很多投身科研事业的人,一旦踏入这个领域,便常常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甚至愿意为此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乐此不疲。这种“上瘾”并非贬义,而是一种深度投入后的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科研如此迷人,以至于让人“戒不掉”呢?首先,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驱.............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朋友都曾纠结过。一边是“科研”,这个词自带一种神圣感,承载着探索未知、推动人类进步的使命;另一边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听起来就充满了自由和快乐,是内心深处的呼唤。我们先聊聊“做科研”。科研,它的魅力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它像是在一片辽阔的未知领域里,一点一点地挖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