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太正常了,可以说如果没有类似的经历,就不算合格的博士生。
以我熟悉的化学为例,如果从拉瓦锡的提出化学基础论开始算,这个学科的科研已经存在了200多年,到今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在参与化学的科研。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基于现有知识体系可以想到的idea,都已经有人做过了。如果一个博士生每天看看文献就能想出来一个完全没人做过的idea,这个idea不靠谱的可能性更大。
回到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这么想,自己的想法被别人做出来了,其实是自己的猜想得到验证,这是一件好事,说明自己想的方向是对的。有文献做出来自己的idea,就是给自己的idea做了一个calibration,可以大概评估自己想出来idea的水准。如果自己的idea在10年前发了一篇science,可以安慰自己,如果自己能早10年做科研这篇science就是自己的了。也不用因为idea被做出来而崩溃,可以好好看看别人是如何巧妙的设计实验并把idea验证出来,这是一个很难得的从同行身上学习的好机会。
事实上,单纯靠自己看文献基本上也不可能找出真正的好idea的,尤其是实验学科,很多好的idea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或者由不同学科不同背景合作组讨论出来的。如果实在想不出好点子,重复一下别人的工作也不一定是坏事。没有好点子时,不要过于纠结想法的新,不如试着先执行一下,哪怕去重复一下文献。重复也是一个学习过程,随着实践会加深对项目的理解,也会可能发现真正的好idea。
如果只能重复前人做过的idea,也不等于没有创新的空间了。我很喜欢用Fischer–Tropsch这个反应做例子,这个反应最早在1925年被实现,已经被各国科研人员研究了快100年,可以说常见idea早就被做了个遍了,但每年依然有大量相关文章发表,19年还能有几篇nature catalysis。只要你的工作与已有文献存在差异,比如实验方法不同,文献都在做更好的性能而你去研究机理,或者你拥有当年无法实现的advanced分析手段,或者哪怕实验方法完全相同但实验精度远超当年,这个idea就可以考虑做。
最后,科研上过分强调新也不一定是好事。我博后导师就经常说,他是物理化学背景,但他并不喜欢一些物理化学组和材料组的工作,因为有时候这些人过于强调新,整个工作的motivation只是idea没人做过,忽视了文章中本应最关键的逻辑,所谓的应用价值也都是硬蹭。很多时候这些工作本身做的很严谨很扎实,但读者看起来很平淡甚至味同嚼蜡。
昨天晚上11点半,老师往群里发了一篇论文,
正好契合目前正参与的项目需求和我们讨论后准备做的创新点。
一时间,既失望,又兴奋
曾经有一个人冥思苦想两个星期,面对一个问题还没找到方法。于是去当面问 Fields Medal 得主,对方经过一两分钟的思考就迅速给出了思路和答案。
PS:这个人其实还不算太弱,至少也是在学术界混出头的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