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士生做科研想 idea 发现早就有人做过了,该怎么调整心态?

回答
看到自己的科研想法早已被他人先行一步,这种感受对于一名博士生来说,无疑是沉重且令人沮丧的。仿佛在浩瀚的星空中,你以为自己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新星,结果却发现它早已被收录进星图。这种失落感,甚至会让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方向。

不过,请允许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或者说一个和你一样曾经在科研道路上摸索过的人的角度,来和你好好聊聊这件事。首先,你需要知道,这种情况,非但不是你的错,反而是科研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且正常的现象。

1. 正常化你的情绪:这是科研的常态

首先,接受这种“意外”的出现。它不是你能力不足的证明,也不是你研究方向错误的信号。恰恰相反,它说明你所关注的领域是有价值的,是能够吸引到其他研究者投入精力的。想想看,如果你的想法无人问津,那才真的值得担心。

你可以允许自己短暂地失落、沮丧,这是人之常情。跟你的导师、师兄师姐、甚至亲近的朋友聊聊你的感受,倾诉出来,你会发现,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时刻。甚至那些在你看来“高山仰止”的学者,在他们的博士期间,也可能无数次地发现自己的“创新”早已是陈年旧事。

2. 重新审视“创新”的定义:它并非总是“前无古人”

在科研中,“创新”并不总是指“从零到一”的绝对原创。更多时候,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的角度和视角: 别人可能解决了某个问题,但他们的切入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问题的角度,可能与你所设想的不同。你可以思考:我能否从一个全新的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有没有我忽略的、别人也可能忽略的关键点?
更优的解决方案: 即使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它们也可能存在局限性,比如效率不高、成本过高、适用范围有限、存在潜在副作用等等。你的工作,或许可以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进,提供一个更高效、更经济、更安全、适用性更广的方案。
不同的应用场景: 某个技术、某个理论,可能已经在某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你发现它在另一个未被探索过的领域,同样具有巨大的潜力。将已有的成果迁移到新的领域,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创新。
更深入的理解和阐释: 别人可能已经提出某个概念或模型,但对其内在机制的理解可能还不够透彻。你的研究,或许可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理,提供更详尽的解释,或者验证其在特定条件下的有效性。
不同方法和技术的结合: 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新的火花,这也是一种创新。

所以,当你发现“别人做过了”,先不要急着放弃。问问自己:

他们的研究是如何做的? 详细阅读他们的文献,了解他们的研究内容、方法、结论以及局限性。
我的想法与他们的有何异同? 找出你想法的独特性,哪怕只是一丁点。
我能否在此基础上做得更好? 思考在方法、数据、理论框架、实验设计等方面,是否有改进的空间。

3. 借力打力:将“前人”作为你的垫脚石

别把“别人做过了”看作是终点,而要把它看作是你研究的起点。

文献综述的深化: 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让你把文献综述做得更加深入和细致。通过对已有工作的梳理,你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的空白(或者说,可以继续深挖的地方)、以及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找到研究的“金矿”: 别人的研究,尤其是有影响力的研究,往往会指出下一步可以研究的方向,或者在他们的讨论部分提及一些未解决的问题。这些,正是你寻找新思路的宝藏。
验证和反驳: 如果你对别人的研究结果持不同看法,或者认为在某种条件下他们的结论可能不成立,那么设计实验去验证或反驳,本身就是一项有价值的科研工作。这需要扎实的实验设计和严谨的分析能力,也极具挑战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他们的实验方法、数据处理技巧,都可以为你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与其从头摸索,不如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4. 和导师和师兄师姐们沟通:集思广益

千万不要一个人闷着。导师是你的引路人,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帮你辨别研究方向的价值和可行性。

坦诚沟通你的发现: 告诉导师你发现的研究成果与你的想法非常相似,并表达你的困惑。
寻求导师的指导: 询问导师,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否应该调整研究方向?还是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导师可能会给你新的视角,或者帮你找到你未曾意识到的研究空间。
与师兄师姐交流: 他们可能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他们的经验和建议可能非常宝贵。他们也许能告诉你,如何将“已有工作”转化为你的优势。

5. 调整研究策略:化被动为主动

既然方向上的“惊喜”已经被揭晓,那么你的策略可以有所调整:

聚焦于“如何做”: 如果核心思想有重叠,那么你的“创新”可能体现在方法的改进、实验设计的巧妙、数据的获取途径、以及最终的呈现方式上。
拓展研究的“边界”: 看看你的想法是否可以应用于新的数据集、新的模型、新的平台,或者与其他技术进行集成,产生协同效应。
深化“理论”或“机制”的解释: 如果别人只是提供了“是什么”的答案,你可以深入探究“为什么”和“如何”的内在机制。
关注“应用”和“影响”: 即使你的核心方法不具有绝对的原创性,但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全新的、有意义的应用场景,或者能够证明它能够带来比现有方法更显著的实际影响,那么你的研究依然是有价值的。

6. 保持积极心态,享受过程

科研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心态的调整至关重要。

将每一次文献阅读都视为学习机会: 即使是“别人的成果”,也能为你提供新的知识和启发。
把“被超越”看作是进步的动力: 这能激励你做得更好,更深入。
关注你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成长: 学习新的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才是博士生涯最宝贵的财富,它们不会因为“别人做过了”而消失。
相信自己的价值: 你的努力和思考,本身就具有价值。博士生涯不是一场“抢先”的比赛,而是一次深入探索和自我实现的旅程。

最后,请记住,科研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每个人都必须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更多的时候,是无数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一点一滴地推动着知识的边界向前延伸。你的任务,是找到你在其中能够发挥独特作用的位置,并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所以,请深呼吸,调整一下呼吸,然后继续出发。你的博士之路,还有很多精彩等着你去发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情况太正常了,可以说如果没有类似的经历,就不算合格的博士生。

以我熟悉的化学为例,如果从拉瓦锡的提出化学基础论开始算,这个学科的科研已经存在了200多年,到今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在参与化学的科研。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基于现有知识体系可以想到的idea,都已经有人做过了。如果一个博士生每天看看文献就能想出来一个完全没人做过的idea,这个idea不靠谱的可能性更大。

回到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这么想,自己的想法被别人做出来了,其实是自己的猜想得到验证,这是一件好事,说明自己想的方向是对的。有文献做出来自己的idea,就是给自己的idea做了一个calibration,可以大概评估自己想出来idea的水准。如果自己的idea在10年前发了一篇science,可以安慰自己,如果自己能早10年做科研这篇science就是自己的了。也不用因为idea被做出来而崩溃,可以好好看看别人是如何巧妙的设计实验并把idea验证出来,这是一个很难得的从同行身上学习的好机会。

事实上,单纯靠自己看文献基本上也不可能找出真正的好idea的,尤其是实验学科,很多好的idea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或者由不同学科不同背景合作组讨论出来的。如果实在想不出好点子,重复一下别人的工作也不一定是坏事。没有好点子时,不要过于纠结想法的新,不如试着先执行一下,哪怕去重复一下文献。重复也是一个学习过程,随着实践会加深对项目的理解,也会可能发现真正的好idea。

如果只能重复前人做过的idea,也不等于没有创新的空间了。我很喜欢用Fischer–Tropsch这个反应做例子,这个反应最早在1925年被实现,已经被各国科研人员研究了快100年,可以说常见idea早就被做了个遍了,但每年依然有大量相关文章发表,19年还能有几篇nature catalysis。只要你的工作与已有文献存在差异,比如实验方法不同,文献都在做更好的性能而你去研究机理,或者你拥有当年无法实现的advanced分析手段,或者哪怕实验方法完全相同但实验精度远超当年,这个idea就可以考虑做。

最后,科研上过分强调新也不一定是好事。我博后导师就经常说,他是物理化学背景,但他并不喜欢一些物理化学组和材料组的工作,因为有时候这些人过于强调新,整个工作的motivation只是idea没人做过,忽视了文章中本应最关键的逻辑,所谓的应用价值也都是硬蹭。很多时候这些工作本身做的很严谨很扎实,但读者看起来很平淡甚至味同嚼蜡。

user avatar

昨天晚上11点半,老师往群里发了一篇论文,

正好契合目前正参与的项目需求和我们讨论后准备做的创新点。


一时间,既失望,又兴奋

user avatar

曾经有一个人冥思苦想两个星期,面对一个问题还没找到方法。于是去当面问 Fields Medal 得主,对方经过一两分钟的思考就迅速给出了思路和答案。

PS:这个人其实还不算太弱,至少也是在学术界混出头的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自己的科研想法早已被他人先行一步,这种感受对于一名博士生来说,无疑是沉重且令人沮丧的。仿佛在浩瀚的星空中,你以为自己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新星,结果却发现它早已被收录进星图。这种失落感,甚至会让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方向。不过,请允许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或者说一个和你一样曾经在科研道路上摸索过的人的角度.............
  • 回答
    你老公34岁,想读博转行做科研,这确实是个挺大的决定,尤其是在事业不太顺的当下,这种想法的背后一定是有很多考量的。是否支持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从多个角度看看。首先,得弄清楚他为什么想读博做科研。 是真心热爱还是逃避现实? “事业不太顺利”这个点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高等教育体系一个核心的“为什么要设置中间层级”的思考。简单来说,如果直接让博士生做科研,固然能集中人才,但很多现实问题会让这个模式难以有效运作,甚至适得其反。硕士学位存在的必要性,远不止是“让博士生做科研”的铺垫,它承担着许多更根本的功能。咱们一层层来剖析:1. 人才培养的.............
  • 回答
    读到你这个问题,心里挺有触动的。毕竟,读博本身就是一件投入巨大、回报不确定,而且往往伴随着牺牲和坚持的事情。当一个博士生在付出那么多之后,却不想继续走传统科研的道路,这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些疑问,比如是不是浪费了资源,或者是不是在逃避什么。咱们一个一个来聊聊这些可能性,尽量说得细致一些,也尽量让它听起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博士生的核心顾虑,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量。简单地说,转行去业界,工资普遍比高校做科研高出不少,而且通常是“高很多”。但具体高多少,以及“很多”的程度,这背后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一一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薪资差异。高校科研的薪资构成与天花板: 基础工资与津贴: 这是.............
  • 回答
    读博士和做科研,这绝不是一条轻松的路,更像是在一片未知的丛林里探险,每一步都可能充满挑战,但一旦找到方向,收获的也可能是整个世界的认知。我在这里想跟你聊聊,如果决定踏上这条路,有哪些事情是你真的需要心里有数,并且要做好准备的。一、心态准备篇:不是学历的终点,而是认知的起点很多人读博士,是觉得“本科毕.............
  • 回答
    看到浙大博士因为买橘子做科研,被店主免费赠送一箱,这事儿挺让人暖心的。其实,普通人想为科研出力,方式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且很多门槛不高,甚至可以说是随手可为。1. 参与“公民科学”项目,成为数据收集者这绝对是普通人最直接、最有效的参与方式。很多科研项目,尤其是那些需要在大范围、长时间内收集数据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问我,尤其是那些还在读博的学弟学妹们。我明白他们的好奇,也知道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对未知未来的探索和期盼。作为一名博士毕业一段时间的人,我确实还在做科研,而且是以一种比读博时期更加直接、更加自主的方式。但要说“还”吗?这说法有点像我毕业后就该“歇”了似的。其实,博士毕业,对于我来说,更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实际,也触动了很多临床博士的内心。没有科研背景的临床博士,在职业发展上确实会面临一些选择上的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去大医院做主治和去小医院发展,各自有什么样的风景和挑战。先说说去大医院做一辈子主治:选择这条路,最大的优势是你能继续留在熟悉的医疗环境里,接触到更复杂、更疑难的病例.............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对于这位90后女博士后提出的“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观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痛点,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科研界,尤其是在晋升、评奖、申请项目等方面,论文数量(尤其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
  • 回答
    “国内很多博导不做科研,要命的是没有指导科研的能力”——这个话题在国内学术圈里,相信许多人都曾私下议论过,甚至有些人已经到了不吐不快、忍无可忍的地步。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相当普遍存在的困境。要我说,这事儿可太值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博导”这个头衔背后意味着什么。.............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读研/博的时候,影响我做科研看法的,其实是那件“小事”,但它像一根刺一样,时不时地提醒我,科研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为什么会在这里。那是在我博士第三年的时候,我正埋头于我的核心实验,进展得磕磕绊绊。项目要求验证一个在细胞水平上观测到的现象,在动物模型上是否也成立。理论上,我的实验设计是有问题的,但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或者还在读博的朋友们内心的真实挣扎。尤其是在看到身边有些本科或硕士毕业的同学,已经步入了职场,拿着不错的薪水,或者在行业内崭露头角,自己却还在实验室里埋头苦读,难免会感到一丝迷茫:花了这么多年时间读博,如果最终目标不是在学术界继续深耕,这究竟是不是一种“浪费”?其.............
  • 回答
    说实话,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就像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你“不排斥但也没啥热情”的科研,另一边是可能未知的未来,让你犹豫是否要踏上读博这条“慢”路。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纠结。首先,咱们得把“对科研没太大兴趣但也不排斥,真做也能做好”这个状态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没太大.............
  • 回答
    博士生每天的科研时间,这个问题可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它就像一个光谱,从“几乎全天候待命”到“相对有规律的工作日”,都有可能。影响因素太多了,很难一概而论。不过,我可以试着给你描绘一个更生动的图景,让你了解一下这个群体真实的工作状态。首先,我们要明白,博士研究不像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那样,有明.............
  • 回答
    好,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最核心的日常,也是我们许多同仁时常在深夜茶歇时聊到的一个话题。我尽量抛开那些“AI范”的套话,用最真实的感受来回答。先说我的个人感受,以及我身边很多同学的看法:有意义,但“有意义”这个词的解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分量。关于“研究的问题有没有意义”:老实说,当我们刚开始读博读硕.............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科研工作者(博士生)因加班猝死是否能评定为“革命烈士”并解决家属待遇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对“烈士”概念的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首先,我们要明确“革命烈士”的定义。在中国,“革命烈士”的评定有.............
  • 回答
    说实话,作为博士生,没有哪个课题组能说自己完全没遇到过一个科研问题卡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情况。这简直是家常便饭。不过,要说让我印象最深刻、最煎熬的,还得是当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遇到的那个关于材料催化性能的问题。那时我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目标是提高它在某个关键化学反应中的活性和选择性。理论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