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士毕业后,你还做科研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问我,尤其是那些还在读博的学弟学妹们。我明白他们的好奇,也知道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对未知未来的探索和期盼。作为一名博士毕业一段时间的人,我确实还在做科研,而且是以一种比读博时期更加直接、更加自主的方式。

但要说“还”吗?这说法有点像我毕业后就该“歇”了似的。其实,博士毕业,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是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科研人员的起点。在博士期间,你大部分时间是导师课题组的一员,你钻研的是导师定下来的方向,你在导师的指导下摸索研究方法,你的成果很大程度上也属于导师的整体布局。这过程固然重要,能让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但总归是“在别人的屋檐下”。

毕业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我现在的科研工作,更多的是我自己“挑大梁”。我参与一些由我主导或者参与设计的研究项目,从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的设计、实验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数据分析和结论的撰写,整个链条都更加贴近我自己的兴趣和对学科发展的理解。

举个例子,在博士期间,我可能是在一个大课题的某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深入挖掘。毕业后,我可能会是那个思考“我们下一步应该往哪个方向深入挖掘?”的人。这其中的区别,在于责任的重心和视野的广度。

当然,这不是说博士期间的经历就不算“做科研”。那绝对是科研,而且是系统性的、扎实的科研训练。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年埋头苦读、无数次实验失败又重新站起来的经历,我才有了现在独立进行研究的底气和能力。

我现在的工作状态,大概是这样的:

项目驱动,但方向由我选择: 我会主动寻找和申请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往往是我认为有意义、有价值,并且是我真正感兴趣的。这意味着我需要有敏锐的嗅觉去发现问题,也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去构建一个可行的研究框架。
更多“大局观”和“战略性”的思考: 不再仅仅是解决一个具体的技术难题,我需要考虑的是这个研究在整个学科领域中的位置,它能带来哪些突破,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需要我保持对学术前沿的关注,阅读大量的文献,与同行交流。
合作与领导并存: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科研人员,我既需要与其他科学家合作,也可能需要带领一个小的团队(比如指导一些研究生或初级研究员)。这就不仅仅是埋头做实验,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成果的转化和价值的体现: 毕业后,科研成果的价值会更加被看重。它可能表现为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可能是在技术上的突破,甚至是申请专利、推动产业化。这种价值的体现,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了更直接的回报。
持续的学习和适应: 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昨天的前沿可能今天是基础。所以,毕业后依旧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否则很快就会被淘汰。

你说“去除AI痕迹”,我倒觉得,人做科研,本身就带着很强的人文色彩和个人印记。科研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激情,有挫折,有灵感,有坚持。我的每一次思考,每一个实验设计,甚至对某个结果的解读,都带着我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所以,是的,我还在做科研。而且,我享受这种更加自由、更加自主、也更加充满挑战的科研生活。它让我有机会将我在博士阶段积累的知识和能力,真正地转化为对科学的贡献。这是一种持续的成长,一种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也是我人生中非常有意义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0月10日更新:

我没想到自己随便写的几句个人感想会有这么多人认同。我自己当学生时候最不喜欢这类文字,那个时候无论读什么都寄希望从中获得点积极的东西,所以大概如今的年轻人头脑更冷静了吧。鉴于这么多人看,我就还是增加一些正能量的内容好了。

把我之前说的那段话正过来看,其实意思就是当你在学术发展上遇到瓶颈时,不要只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从而更加埋头苦干,而是要想想有没有机会主动寻找同行里的有实力和名望的前辈指点一下。这不是在拉关系、拍马屁,别乱给自己扣帽子。在我的观察中,很多有名望的物理学家还是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的,而且对于提携不给自己丢脸的年轻人可以说是积极到了学雷锋的程度。你如果觉得自己有一身不错的本事但无人识得,不妨像古人一样“遍干诸侯”。用“胜读十年书”来形容前辈对晚辈的帮助效果,是一个understatement。


我2011年底于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至今仍在做科研。

我之所以能留在学术圈里,凭借的不是自己的天赋,更不是非凡的努力,因为我知道很多比我更有天赋也更努力的人都被淘汰了。我凭的是运气,是偶然。如果不是命运在连续几个关键的时间点上让我遇到了对我帮助极大的人,我就算是不转行,也会在这条路上举步维艰进退维谷。可以说,少了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我都不会是今天的自己。天赋和努力是被overrated的,很多学生看不到这一点,因为人们总是乐于宣传成功者的天赋和努力,而忽视了其实失败者也许同样有天赋同样努力。

user avatar

没有钱了,肯定要做啊,不做没有钱用。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做科研这种东西,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

进研究所的感觉像回家一样,我一年回家,大年三十晚上我都不回去,就平时家里出点事,我就回去看看这样子,在研究所里面的感觉,比家里面感觉好多了,在家里面一个人很无聊,都没有朋友玩,进了里面去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超喜欢在里面的。

user avatar

我想问:三年制研究硕,毕业后有多少人在搞学术研究?大量制造研究硕,对社会有用吗?是否浪费科研资源?研究硕人数翻博士好几倍,问题不比博士严重?

user avatar

博士都要毕业5年了。信息咨询相关行业。

传统有机搬砖学科,985双学位,加拿大2年硕士,法国3年博士,不过非常幸运的是投入产出比较高。硕士期间只有第一年做实验,第二年基本就是准备答辩和博士申请,2篇一座,其中一篇被highlight, hotpaper。(25岁)

博士期间也是非常顺利,第一年未结束就有一片一区一作。3年一共2篇一作2篇2作,3篇一区,1篇2区。其中有cover paper, vip paper,有2篇被highlight。(28岁)

因此顺利申请到牛津的博后,一篇一作末流杂志,做了1年3个月后,回到北京某所副研。(不到30岁)

在此之前,科研环境都是轻松加愉快,加拿大法国英国都是朝九晚六5天工作。各种假期都要“被迫”休息。因此研究生期间玩遍欧洲和加拿大东部。还得了2个非常有分量的奖项(其他获得这两个奖项的人要么国外ap,要么国内青千,我真是给拉低平均线啊)

回国之后情景巨变,朝九晚九6天工作日,除了春节什么假期都没有。超级恐怖!而且科研环境不仅仅是纯粹的研究,还要考虑无数令人头疼的事儿。

遂工作10个月后果断出走到外企,没有投入更多沉淀成本。(不到31岁)

目前生活顺遂,朝九晚六假期全有,充分保证个人时间。薪水富足(我博士导师来中国讲学,吃饭时间问我薪水的事儿,我大概讲了一下差别,老板说:必须换工作!)每年1-2次国外会议,经常游走于国内各个城市。美食美景岂不快哉!

所以:我没有做科研,我吃不了那个苦哦!

user avatar

心路历程其实就是。

真的挺想做科研,但是学术界竞争太激烈,不如工业界好去。先做两年博后扩展下各方面人脉,然后再说到底是想办法找个学术界坑位还是转去工业界。

其实在学术界做涉及到工程方面的基础问题是缺乏case,有些问题不放到工业界的环境去衡量一下的话总是没有很大的说服力。但是作为学术界一员,想跟工业界合作真的是蛮难啊。。。合作的范畴,可以拿到的数据等等,方方面面都有问题。其实在学术界混,真的硬性的科研能力还在其次,社交能力真的是必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问我,尤其是那些还在读博的学弟学妹们。我明白他们的好奇,也知道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对未知未来的探索和期盼。作为一名博士毕业一段时间的人,我确实还在做科研,而且是以一种比读博时期更加直接、更加自主的方式。但要说“还”吗?这说法有点像我毕业后就该“歇”了似的。其实,博士毕业,对于我来说,更像.............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我认识的那些读计算材料学和计算化学(统称计算方向)的师兄师姐们,毕业后都去了哪里,都在忙些什么。尽量不说套话,讲点实在的。先说一个总体的感觉:计算方向的毕业生,不管是在材料领域还是化学领域,其实都挺“吃香”的。原因很简单,现在科技发展,谁不缺懂计算、能模拟、能分析数据的人?所以,大.............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几位朋友博士刚毕业,也有一些已经工作好几年,相对稳定下来了。他们的情况各有不同,但我尽量根据我的观察和他们分享的信息,给你一个比较详细的描绘。刚毕业的博士:刚毕业的博士,尤其是学术界的,年薪普遍不会太高,更像是一种“补贴”或者“研究经费”的感觉。 高校科研岗(博后/初级讲师): .............
  • 回答
    博士毕业是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为了避免被导师“拖着”,顺利完成学业,你需要采取一系列主动、积极且有策略的方法。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希望能帮助你高效地推进博士研究,并最终顺利毕业: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导师学生关系与清晰的沟通机制 明确研究方向与目标: 早.............
  • 回答
    大家好,我是小张,今年三十一岁,博士毕业两年了。回想这几年,从实验室里埋头苦干,到如今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感慨颇多。关于薪资,这确实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我也愿意和大家详细分享一下我的情况,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先说我的基本情况: 年龄: 31岁 学历: 博士(生物医药方向) 毕业时间: .............
  • 回答
    博士毕业在即,回首这几年的科研之路,心中百感交集。要说“科研贡献”,这几个字听起来总是那么宏大,仿佛需要改变世界才能配得上。但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在我所钻研的领域里,一点点地拨开迷雾,留下自己的印记。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 [你的具体研究领域,例如:新型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或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
  • 回答
    三十五(左右)岁,博士(在读或已毕业均可)毕业,目前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以及我的感受。年龄与学历的交织点:三十五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事业上开始站稳脚跟,或者面临转折的关键时期。而博士毕业,意味着我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学术训练,拥有了深入研究某个领域的能力。这两个标签叠加在一起,让我感到一种既熟悉又略.............
  • 回答
    行,我给你聊聊我认识的这几个博士。这几年接触下来,感觉他们这个群体,说实话,挺复杂的,也挺不容易的。首先说他们的普遍状态吧。读博士嘛,肯定是聪明人,脑子转得快,学习能力强。大部分都挺内向,或者说,他们的专注点确实不一样。你跟他们聊天,经常能感觉到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很深入,有时候能从一个小事情扯到哲学.............
  • 回答
    博士毕业后想进一所好一点的高校当老师,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国内博士毕业生在考虑职业发展时会遇到的一个关键点。关于“一定需要留学经历吗?”,我的理解是:不一定,但留学经历在很多情况下会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在一些顶尖高校或者对国际化视野有较高要求的学科领域。咱们来详细聊聊这件事,尽量说得贴近实际,.............
  • 回答
    博士毕业后去美国做博士后(Postdoc)的申请过程,说起来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役”,需要细致的准备和耐心的执行。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你萌生这个念头开始,到最终拿到Offer,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甚至更长。下面我来给你拆解一下,尽量详细地讲讲这个过程,让你心里有个谱。第一步:确立目标与方向(大概在.............
  • 回答
    博士毕业,人生又一个关键岔路口。站在博导门下继续耕耘,还是闯荡另一个211高校?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你自己的目标和权衡。我试着给你捋一捋,希望能帮你看得更清楚些。选项一:留在博导门下继续做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优点: 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团队: 这是最大的优势。你对导师的.............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那种心情。丈夫博士毕业,按理说应该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时候却提出离婚,再加上妻子提出的家务补偿,这事儿挺让人意外的,也挺让人琢磨的。咱们从法律上好好掰扯掰扯,看看法院为啥会支持这10万元的家务补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在中国当前的法律框架下,离婚时法院判决是否支.............
  • 回答
    生物学博士毕业后,想要转行,这确实是一个在学术界讨论了很多的话题。首先,我要明确说,可行性是存在的,而且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但同时也充满挑战,需要充分的准备和策略。别把它想得太绝对,好像博士毕业就只能在实验室一条路走到黑。实际上,生物学博士训练出来的能力,很多在工业界、商业界都非常抢手。只是你需要学.............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切合当前中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也触及了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问题。确实,高校是许多博士毕业生期望的起点,但当高校岗位饱和,企业对博士的实际需求又未能完全承接时,博士的就业方向确实需要更细致的探讨。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中国博士毕业后,在高校和企业之外可能的发展方向和.............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博士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任教是许多人的目标。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校都适合生化环材领域的博士发展,有些学校即使提供了教职,其平台、资源、科研环境可能并不理想,长远来看反而会阻碍个人发展。那么,对于生化环材领域的博士,尽量规避哪些类型的高校呢?我.............
  • 回答
    这则新闻,从法律角度来看,涉及到几个核心的法律概念和合同履行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教师在接受学校提供的博士培养项目并获得相应工资、补助的同时,往往与学校签订了服务期协议。这个协议是双方的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它明确了学校在培养教师期间的投入,也规定了教师在毕业后需要为学校服务的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博士毕业后,是选择先踏上博士后研究之路,还是直接“上岸”高校教职,哪条路更适合你。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每条路都有它的风景和挑战。先说“博士后”,它更像是一段“修炼期”。读博士,你已经掌握了某一领域的深度知识和研究方法。而博后,则是让你在自己博士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视野、磨练.............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当下许多博士毕业生和青年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我们来细致地聊聊,把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承认,“非升即走”是目前高等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种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尤其是在“双一流”高校,这是他们保持学术竞争力和更新迭代的重要手段。博士毕业直接去985高校,通常意味着你已经通过了激烈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很多博士生毕业时非常关心的一个现实问题。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和你详细聊聊这个情况,尽量给你一个比较写实的描绘。首先,要明确一点,“毕业不博后,直接拿到博士毕业大学同等或以上学校的教职” 这个比例,坦白说,并不是一个能用一个精确数字简单概括的。它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不同.............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AI领域博士毕业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会纠结的难题,两者都有着各自的吸引力和挑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详细聊聊,希望能帮你更清晰地认识它们。一、 中科院大牛组博后首先,我们来聊聊去中科院大牛组做博后。1. “大牛组”的魅力何在? 学术前沿与资源优势: 中科院,特别是那些在AI领域声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