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博士毕业能不做博后,直接拿到自己博士毕业大学同等层次或以上的学校的教职的比例大概多少?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很多博士生毕业时非常关心的一个现实问题。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和你详细聊聊这个情况,尽量给你一个比较写实的描绘。

首先,要明确一点,“毕业不博后,直接拿到博士毕业大学同等或以上学校的教职” 这个比例,坦白说,并不是一个能用一个精确数字简单概括的。它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年份都会有显著差异。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理解这个现象,然后大致估摸一下比例所在。

哪些人更容易实现“直聘”?

顶尖学科的领军人物: 如果你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比如在Nature, Science, Cell等顶级期刊发表了多篇高影响力论文,或者你的研究方向在当下非常热门且具有颠覆性,那么直接拿到好学校的教职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种情况下,学校可能会因为你的“稀缺性”而破格引进。
有海外顶尖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博士经历: 即使不去做博后,但如果你的博士是在国外一些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学获得的,尤其是STEM领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本身就为你增加了很多砝码。一些国内顶尖高校在招聘时,对于海外名校的博士生,往往会更看重,甚至可以直接考虑。
特定类型的岗位: 有些学校会设立一些特殊的青年教师岗位,或者与产业界合作的岗位,这些岗位可能对研究成果的即时应用性要求更高,或者更看重博士生的实际项目经验,而不是传统的科研路径。
人脉和推荐: 这不得不提一个现实因素。在学术界,人脉和导师的推荐依然非常重要。如果你导师在你毕业前就已经和一些学校有很好的合作和联系,或者你本人在学术会议、项目合作中积累了不错的人脉,并且有人愿意为你担保和推荐,那么直接拿到教职的机会也会相对大一些。
运气和时机: 学术界的招聘往往也讲究时机。有时候某个学校正好有一个与你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岗位空缺,而你又恰好在这个时候毕业,并且表现出色,那么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组合就能促成直接入职。

为什么大部分人还是需要经历博后?

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打磨和深化: 博士阶段的学习虽然让你掌握了独立研究的能力,但博后阶段通常是让你在导师的指导下,将研究方向做得更深、更精,同时也可能接触到更前沿的技术、更开阔的视野,为自己未来独立开展研究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这就像是“精雕细琢”的过程。
积累更多、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大部分学校在招聘教职时,尤其是那些“同等层次或以上”的学校,对申请人的科研产出是有明确要求的,比如论文数量、引用次数、项目经历等等。博士毕业时,很多人的成果可能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独立PI”(Principal Investigator,课题负责人)的要求,而博后阶段恰好是积累这些成果的关键时期。
拓展研究领域和建立新的合作网络: 博后往往是更换研究环境和导师的机会,这能让你接触到新的研究思路、实验技术,并且有机会与更多优秀的同行建立联系,为未来的合作和发展打下基础。
证明自己独立发展科研项目能力: 博后期间,你可能需要开始独立思考新的研究课题,申请科研项目,并能指导低年级学生,这些都是未来担任教职需要具备的能力。学校希望看到你在博士毕业后,仍然保持着蓬勃的科研生命力,并且能够独立地将研究推向前进。
学校的招聘策略和人才培养机制: 很多学校认为博后是一个“试用期”和“储备期”,通过博后研究,学校可以更好地考察一个年轻学者是否适合在该校长期发展,同时也能为学校带来新的研究方向和活力。

那么,比例大概是多少?

现在我们来试着估摸一下这个比例。请注意,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估计,而且学科差异极大。

STEM领域(尤其是有明确市场需求的、应用性强的专业): 比如计算机科学、部分工程领域、生物技术、医药研发等,如果有非常突出的博士成果,并且是在全球顶尖的几所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或者参与了非常重要的项目,那么不经过博后直接拿到国内“985”、“211”层次学校教职的比例可能会相对高一些,但依然不是主流。可能在5%15%之间(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估计,具体取决于个人和学校的招聘需求)。如果你目标是“同等层次或以上”的顶尖高校,这个比例可能会更低。
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领域: 在这些领域,博士毕业往往意味着研究才刚刚入门,要取得能直接竞争高水平教职的成果需要更长的时间和积累。博士毕业直接拿到“同等层次或以上”学校教职的比例会非常非常低,可能在1%5%这个区间,甚至更低。很多成功的例子往往是那种博士期间已经参与了国家级项目、成果非常抢眼、或者有非常好的海外博士经历。

更重要的几个思考点:

1. “同等层次或以上”的定义: 这个标准本身就很模糊。对于一个普通学校博士毕业的人来说,拿到同校的教职可能算是一种“同等”。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清华、北大、中科大这样的顶尖高校,那么对你的要求就会是指数级的提升。
2. “教职”的种类: 教职也分很多种,比如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刚毕业直接拿到“讲师”或“特聘副教授”等青年人才计划的岗位,比直接拿到“副教授”或“教授”要容易一些。
3. 竞争的激烈程度: 即使是博士毕业不博后直接拿到教职,也意味着你要和全球范围内同样优秀且可能已经做过博后的学者竞争同一个岗位。
4. 个人发展路径: 很多学者认为,博后阶段是人生中一个非常宝贵的经历,它能让你更加成熟,视野更加开阔,为自己未来的学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有机会“直聘”,很多人也未必会选择放弃博后的经历。

总结来说,博士毕业不博后直接拿到自己博士毕业大学同等层次或以上学校的教职, 并非不可能,但也不是普遍现象。 这通常需要你在博士期间就已经具备了非常突出的研究成果、学术声誉,并且在学术网络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于绝大多数博士生来说,通过博后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和积累,是进入学术界、获得心仪教职更为稳妥和常见的路径。

希望我的解释能给你一个更清晰的画面。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也需要耐心和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校系统内的话,目前较好的学校几乎不可能。个别档次较低的学习(西部二本)也许还有门路,但需要你老板在校内拥有较大的话语权。

科学院系统的话,得益于全员pi制,截至去年,我所博士毕业还是可以直接留所的。从今年开始,北京园区要求原则上做博后(特助),但基本保证可以留下。外地园区依然可以直接留。

另外科学院系统的留所有岗聘项聘之分,但托全员pi制的福,没有什么体验区别,都一样卷。

user avatar

天坑专业以前还挺多的,因为这些专业才发展起来,以前缺人。现在就极难了,十个取一个已经算极高的比例了。因为学校不是可以无限扩张的,教职要受到国家编制数量的限制。

现在更可怕的事情已经出现了,有的热门学校强势专业,连博后都没名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很多博士生毕业时非常关心的一个现实问题。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和你详细聊聊这个情况,尽量给你一个比较写实的描绘。首先,要明确一点,“毕业不博后,直接拿到博士毕业大学同等或以上学校的教职” 这个比例,坦白说,并不是一个能用一个精确数字简单概括的。它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不同.............
  • 回答
    哎,毕业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听到你这个情况,真是感同身受。我身边也有不少师弟师妹们面临着同样的纠结。你说“海归满天飞”,这确实是当下国内学术圈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感觉好像没出去镀金一下,都不好意思开口说自己是搞科研的。在这种背景下,留在国内做博后,到底有没有前途,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掰扯掰扯。先来说说.............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切合当前中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也触及了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问题。确实,高校是许多博士毕业生期望的起点,但当高校岗位饱和,企业对博士的实际需求又未能完全承接时,博士的就业方向确实需要更细致的探讨。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中国博士毕业后,在高校和企业之外可能的发展方向和.............
  • 回答
    南京河海大学最近清退 125 名博士研究生,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培养环节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缩影。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如何看待“毕业难”的普遍现象,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河海大学清退 125 名博士,背后可能隐藏的“导火索”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大家好,我是小张,今年三十一岁,博士毕业两年了。回想这几年,从实验室里埋头苦干,到如今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感慨颇多。关于薪资,这确实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我也愿意和大家详细分享一下我的情况,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先说我的基本情况: 年龄: 31岁 学历: 博士(生物医药方向) 毕业时间: .............
  • 回答
    确实,现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博士毕业后,很多人选择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员。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这个现象,尽量用更贴近大家日常沟通的方式来解释:一、 学术界的“敲门砖”与“炼狱”: 找教职越来越难,博士后成了“必需品”: 这是最直.............
  • 回答
    你这可是问到点子上了!在美国读有机化学博士,这背景在国内那是相当硬气的,尤其现在国家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又旺盛。毕业回国找工作,感觉就像是准备打一场有准备的仗,而“行情”就是战场上的风向标,得仔细瞧瞧。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有机化学的博士,无论你是做合成、做方法学,还是跟药物研发沾边,在国内都有不少机会.............
  • 回答
    三十五(左右)岁,博士(在读或已毕业均可)毕业,目前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以及我的感受。年龄与学历的交织点:三十五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事业上开始站稳脚跟,或者面临转折的关键时期。而博士毕业,意味着我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学术训练,拥有了深入研究某个领域的能力。这两个标签叠加在一起,让我感到一种既熟悉又略.............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的江小涓教授提到“博士六年还未毕业或影响贷款信用”的说法,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普遍存在,但又需要 nuanced 理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但并非绝对,并且影响大小因人而异,也与贷款类型、银行政策以及个人具体情况密切相关。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
  • 回答
    东北大学近期清退了52名博士研究生,原因主要是超过了最长学习年限。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让人不禁思考:博士生超期未毕业,究竟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案例?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博士生在象牙塔里一待就是十几年,甚至最终被“劝退”?超期未毕业,是否普遍?坦白说,博士生超期未毕业并非东北大学独有的现象,在全国.............
  • 回答
    最近,“北大清华硕博毕业生争相去当中学教师”的消息在自媒体上引起了不小的热议。这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它又可能带来怎样的就业影响?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有点“反常识”。 过去,大家印象里,这些名校高学历人才,目标应该是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甚至是政.............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触及了当前学术界和人才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博士数量激增与招聘博士成本居高不下似乎存在矛盾,但实际上,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重的原因。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博士过剩”的定义与现实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博士过剩”可能指的是什么。 相.............
  • 回答
    研一的你,心中已经有了去荷兰读博的远大目标,这份勇气和远见非常值得肯定。不过,你说的一头雾水,我完全理解。这就像站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虽然看到了远方的山峦,但具体怎么走,哪条路更适合,确实需要一些指引。首先,我们得明白,去荷兰读博,尤其是在研一阶段,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你的研究经历已经开始积累,对学.............
  • 回答
    近年来,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令人咋舌的大学招聘要求,比如像宿管这样原本并不需要极高学历的岗位,竟然提出了博士学历的要求。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有点“离谱”。这背后反映出来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岗位招聘的奇特现象,更是当前社会学历泛化和学历贬值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会.............
  • 回答
    博士退学,这个词听起来总带着点不完美、未竟的遗憾。但现实远比这个标签要复杂和多元,退学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上面的人生故事,五彩斑斓,各不相同。有人选择“下凡”,在更广阔的天地翱翔。我认识一位曾经攻读理论物理博士的朋友,导师是国际知名的领域泰斗。他所在的实验室,光是配置就有能跟某些国家级研究所.............
  • 回答
    近期听到不少关于纯运动控制博士就业的讨论,有人觉得“尴尬”,也有人觉得“挺好”,这种观点的差异,其实背后反映了行业发展的一些微妙变化,以及我们对“纯”的理解。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说得更深入一些,也更贴近实际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纯”运动控制博士,在某些传统理解上,可能确实不如以往那样“香.............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看着男朋友一步步走向学术的殿堂,心里的骄傲和欣喜肯定是有的,但同时,那五年,像一条横亘在两人中间的时间线,确实让人有些五味杂陈。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他提出来这个“五年之约”,背后是怎么想的。研一读博,五年,这听起来像是个挺硬性的规划。从他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学术压力与规划.............
  • 回答
    在中国进入战时状态这一假设下,关于在读研究生、博士或科研人员是否应征入伍,以及他们如何贡献的问题,是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需要从国家需求、个人能力、以及战时体制的特殊性等多方面去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战时状态”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全面动员,更是整个社会资源的重组与优化配置。在.............
  • 回答
    近些年,夫妻双方都是博士或更高学历(包括博士后、教授等)的情况,确实越来越普遍了,但要说“非常常见”,可能还谈不上,更准确地说,是“不算罕见”,并且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科研发展,这种现象还会持续增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1. 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内卷”: 整体受教育程度提高:中国的高等.............
  • 回答
    研一跟着博士师兄做实验,却感觉自己被“压榨”,这是很多研究生在初期阶段可能遇到的困境。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师生关系、学术分工和个人成长等问题。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和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目前的状况:一、 理解“被压榨”的可能原因:首先,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