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做科研到底应不应该灌水?

回答
“科研灌水”是一个在科研界普遍存在但又备受争议的现象。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定义、动机、表现形式、潜在危害以及为什么它会发生,最后再来讨论它是否“应该”。

一、 什么是“科研灌水”?

“科研灌水”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术语,它通常指的是为了发表论文、获得晋升、申请项目或评职称等目的,通过不当手段增加论文数量或提升期刊影响力,而牺牲了研究的严谨性、原创性、真实性和学术价值的行为。

其核心在于“数量导向”而非“质量导向”。

二、 科研灌水的常见表现形式:

灌水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都围绕着“量化指标”进行:

1. 拆分研究成果,制造“微波论文” (Salami Slicing): 将一个完整、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人为地拆分成多个小部分,每个部分都足够发表一篇论文,但单篇论文的价值不高,信息冗余。例如,原本可以发表一篇详细的方法论和结果分析的论文,硬是拆成“方法论”、“部分结果1”、“部分结果2”、“讨论部分”等几篇。

2. 重复性研究,缺乏创新性: 仅仅重复已有的实验或分析,但更换了很小的变量(如数据集、参数设置等),然后声称是“新”的研究成果。这类研究往往缺乏理论创新和实质性进展。

3. “拼凑式”论文: 收集大量零散的数据或文献,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论证,只是将它们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试图拼凑出一篇论文。缺乏清晰的研究问题和逻辑线索。

4. 夸大研究结果和意义: 对实验结果进行过度解读,夸大其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使其看起来比实际研究更重要。

5. 过度引用,特别是“自引”和“互引”: 为了提高论文的被引次数和期刊的影响因子,不顾研究的相关性,大量引用自己的前期论文(自引),或者与其他研究者互相引用(互引)。这会扭曲期刊的影响因子和研究的真实影响力。

6. 数据造假、篡改或选择性报告: 这是最严重和最不道德的灌水行为。包括伪造实验数据、修改实验结果以符合预期、或故意隐瞒不利于自己结论的数据。

7. “买卖论文”或代写: 直接购买或委托他人代写论文,这完全违背了科研的诚信原则。

8. 过度“套磁”和实验“模拟”: 在申请项目或职位时,过度夸大自己已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或者进行大规模的模拟实验来“制造”大量看起来有价值的“成果”。

三、 科研灌水的动机是什么?

驱动科研灌水的因素是复杂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评价体系的“指挥棒效应”: 当前科研评价体系,尤其是在我国,过于依赖论文数量、期刊级别(SCI、EI)、影响因子(IF)等量化指标。这使得研究者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将精力放在“发论文”上,而非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本身。

2. 学术界的“内卷”: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科研投入的增加,学术界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研究者为了在晋升、评奖、项目申请等竞争中脱颖而出,选择了更快的“出成绩”方式。

3. 职业发展和经济利益: 论文数量是获得学位、博士后、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位的敲门砖。高水平的论文往往与更高的薪资、更多的研究经费和更好的职业前景挂钩。

4. 项目申请的压力: 申请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往往需要有“好的”研究基础和已发表论文作为支撑。为了获得项目,一些研究者可能会提前“灌水”来“包装”自己。

5. 功利主义和浮躁心态: 一部分研究者缺乏对科学研究的真正热爱和敬畏感,只追求短期的学术名利,而忽略了长期积累和深入探索。

6. 导师或团队的压力: 有些导师为了提升团队的整体学术声誉和指标,会给学生和研究人员施加发表论文的压力,甚至鼓励或默许灌水行为。

四、 科研灌水的危害是什么?

尽管灌水行为能带来一些短期的“好处”,但其危害是深远的,并且会对整个科研生态造成破坏:

1. 损害学术诚信和科研道德: 这是最根本的危害。灌水行为是对科学真理的背叛,是对学术共同体的欺骗。

2. 降低科研质量和产出效率: 宝贵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被浪费在低质量的、重复性的研究上,导致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被淹没。

3. 扭曲学术评价体系: 以量化指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本身就有缺陷,灌水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扭曲,使得评价标准失真,难以真正识别优秀的科研成果和人才。

4. 损害研究者的长期声誉和发展: 一旦被发现灌水行为,研究者的声誉将受到毁灭性打击,甚至可能被追究学术不端责任。长远来看,这种短期行为会阻碍其真正的学术成长。

5. 误导公众对科学的认知: 低质量、夸大其词的科研成果被广泛传播,可能导致公众对科学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对科学产生不信任感。

6. 阻碍学科发展: 大量的低质量论文充斥学术期刊,使得学者难以从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阻碍了知识的积累和学科的进步。

7. 加剧学术界的“内卷”和不良竞争: 灌水行为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促使更多人为了“跟上”而参与其中,加剧了学术界的浮躁和内卷。

五、 那么,做科研到底应不应该灌水?

答案是:绝对不应该。

尽管我们理解了科研灌水背后的复杂动机,甚至在某些严峻的学术环境下,研究者可能会感到“身不由己”,但从根本上讲,灌水行为违背了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有害无益的。

为什么不应该?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务实,追求真理,而不是追求数量和表面荣誉。 科研的价值在于其对知识的贡献、对人类社会的推动。
学术诚信是科研的生命线。 没有诚信的科研,就像没有地基的建筑,迟早会崩塌。
长远来看,高质量的研究比海量低质量的论文更有价值。 那些真正有深度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应肩负起对科学的责任和对社会的承诺。

那么,应该怎么做?

1. 改革评价体系: 这是最关键的解决途径。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以论文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为核心的评价模式,更加重视研究的原创性、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的长期影响。鼓励同行评价,建立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指标。

2. 倡导学术诚信文化: 在学术界,尤其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内部,要大力提倡学术诚信,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调查和惩处机制,对违规行为零容忍。

3. 鼓励深入研究和长期投入: 研究机构和导师应该为研究者提供更稳定的支持和更宽松的研究环境,鼓励他们进行深入、长期的探索,而不是急功近利。

4. 个人层面坚守底线: 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坚守学术道德和诚信的底线,抵制诱惑,专注于自己研究的质量和价值,即使这意味着发表论文的速度慢一些。

5. 提升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只有真正具备了扎实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是依赖“灌水”。

总而言之,科研灌水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它源于评价体系的导向、学术竞争的压力以及部分研究者功利的心态。虽然理解其成因,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危害的深远性,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科研灌水。真正的科研应该回归其本质——对真理的探索和对知识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问的,好像水很容易灌似的。

我的水平大概在二区,如果想发三区的话,基本相当于灌水。实际也没少灌。

二区的话,还是要认真做实验,认真写论文,不然的话,就被推荐到三区的了。

经常是先努力一下争取一区,但是难度还是相当大的。一年成功一次的样子。


要说灌水,我倒是想在一区灌啊!可是人家不让。

可是,我能三区灌水,其实也是很多人很羡慕的。

还有人出5万,买我帮他水三区论文。

可是这个价格,大概10年前也就只能够一篇4区,即普通的SCI。现在4区都要10万以上了。

我说的10万,是指正规渠道,申请一个项目,比如30万,交差差不多就是3篇SCI论文。这30万你必须老老实实用于做实验、发劳务费。因为一个博士生毕业也就3篇SCI,光给他发工资4年就得30万。

所以,你真要买论文,其实也不寒碜,你给我签正规合同,3区论文现在差不多15-20万,你把20万按正常手续给到单位,水一篇论文差不多。

5万?你当是论文真那么容易水?这活我不接,赔本买卖。

1区?给我50万,咱接不住不接;给100万只能说咱给你试一试,不熬肝,因为这是成本价;150万,好吧,咱给你熬肝2年,外搭一个研究生,毕竟最后应该能结余点劳务费。


所以该不该灌水呢?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1-论文它锻炼人才,经过论文训练的学生普遍能力和素养大为提高。

2-它有利于打破国外知识产权垄断。只要论文公布了的东西,属于全人类知识财富,按照国际知识产权公约,其他人就不能将类似的东西申请和获得专利。所以只要我们在论文中发表任何一项新东西,欧美人就少一项获得专利的机会。无形中,我们的企业出口就受益了。

所以,做出口的这些人,多年来其实是受到了科研人员“保护”了的。


关于锻炼队伍,我再说一点,这些年,我们的企业其实在就业市场上很容易找到所需要的人才,稍加培训,就能发挥作用。

相反,有些专业(如芯片),咱们的科研较弱,产业也强不起来了。因为首先你就很难找到大量合格的工程师。

user avatar

没有Paper了,肯定要灌啊,不灌没有钱用。

科研是不可能科研的,这辈子不可能科研的。做理论又不会做,就是灌这种东西,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

从我刚开始灌水那时候,01年,平均这样算过来,可能有,一百,可能一千篇都有了。一千多块一篇,反正低了一千块的水我就不灌。

开会感觉像回家一样,我一年回家,大年三十晚上我都不回去,就平时家里出点事,我就回去看看这样子。在大会做报告的感觉,比家里面感觉好多了!

在实验室里面一个人很无聊,都没有友仔玩 ,都没有友女玩啊,进了会议去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哦哟,超喜欢在里面!哦哟,像在外面开厢一样,high到那种感觉,飞起来那种。

user avatar

灌不灌水取决于游戏规则而不是个人意愿,


举个栗子,现在年年考核数数,

不灌水?哪怕最简单的进化论也能解释啊,

不灌水的都已经被淘汰了,

所以看见的都是在灌水的,很科学...


还有,别看扯着嗓子喊什么重质不重量了,

知道口号离基层落实有多远么?

短则上十年,长则几十年,

现在的口号和一二十年前没什么区别的,

我有骗你么?不存在的呀,

现在科研喊的哪句话,不是十几年前一直喊的...


重质不重量这种话,真的是特别能感动自己,

你总不能让口号直接说,来,我们一起灌水吧,

那听起来多俗气,

官方宣传是要有理想听起来才够正的,

也只有灌水,才能勉强维持得了生活的样子,

在大局势之下,你不灌,别人就灌得你无路可走,

我们以前打麻将也是默认200分以上才让胡牌呢,

其实2分也是能胡的,

别人不讲规矩,你在这里搓大胡,别人只要能胡就胡,

你打一晚上也别想胡一把...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再说了,三天两头就来收一茬,

你好意思坦坦荡荡的填一窜000000000?

脸很疼的啊...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user avatar

我作为一个学生,谈点个人浅见。

我认为论文灌水本身没有问题,只要符合发表规定,付得起版面费,且没有抄袭作假那就是可以的。反面案例便是“洁洁良”,她本科半年发了6篇水文,但抄袭严重。所以她那种叫抄袭灌水,是不能容忍的。

如果追求论文数量,或者想刷点引用量(自引) 那么把之前的文章改一改,加点新东西,然后再发一篇创新型有限的新文章,这个是没有问题的。说的崇洋媚外点,这不是中国特色,西方国家也不少人在这么干。

我在读文章时,确实发现过不少看起来很牛的优秀博士生和青年教师也会这么做,前者可能是找教职的需要,后者可能是评职称的压力。我对此非常理解,这个时候要是自己不水,任凭竞争对手水的话,那结果就会是劣币驱逐良币。

但需要注意的是,万不要因为灌水灌多了,论文数量一上去,数据好看了,于是乎就产生了自己很牛的错觉。就算别人不知道或者看不出来你是灌水,但自己心中一定要有杆秤,对自己的份量要有个清醒的认知。

而且据我观察,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招人(教职,博士后)或者评定职称时,衡量申请人水平时倾向于采用代表作制度,即要求申请人提交3~5篇能代表其最高学术水平的文章,而不再是简单粗暴地只看看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

下图是我找的某高校某系招人的材料要求,可以看出他们用的就是代表作制,将论文质量和数量都纳入了考量。


我认为学术界对灌水没有硬性规定,其本质上不违背学术道德,影响的是学术逼格。

所以,如果你不是特别特别care逼格,i.e., 情怀,且灌水对你的发展明显有帮助,那么就应该灌水。

user avatar

如何定义灌水?

我们学校的David Lou, 人家组里出了9个青千,江湖人称超级大水牛。大家可以看下他怎么回应人家说他灌水。


要我说,大家都是各凭本事,凭什么不灌!你要是觉得我水,你也能做到,那你就赶紧灌。


朋友本科时候打质谱,全院用机器要排队,坏了修个半年,一年就打得上十次,最后费了好大力出了个4分的,在全院算不错了,还沾沾自喜。

读博后,老板说灌个水吧,一天打三次质谱,一年多就出来了PNAS,学术意义比本科时候做的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但对于后来的老板,就是灌水。

对于大牛,随手灌水创造的价值比底层科研狗拼十年还要高。


你觉得灌水是你真的水,谁知道大牛灌起来一甩手就是你想都不敢想的。

欧美顶尖实验室半年的灌完的水,丢咱们这可能要一个PhD辛苦做六年,前者灌的水不是救了更多的后者?免得花了半生精力去解决一个大牛分分钟就解决的问题。

实验室一般发5分的,发2分是灌水,实验室一般发10分的,发5分的是灌水,实验室经常发NCS的,发个10分的灌水,做到11公,就发NCS灌水。

最高级人物灌的水可是最低级人物一辈子都摸不到的,这样灌水没价值么?要说没有,那10分,5分,2分,还有中文都别发了。

人有多大能耐,就灌什么级别的水,攒大招的同时用现有平台流水线解决一些小问题,何乐而不为?

而平台的差距大到你难以想象,一个学校倾尽所有心血推出一张自认为无与伦比的大文章,在某公组里可能只是随手灌的水罢了。

理论科学我不懂,单实验科学来说,最费时费力的就是搭平台,平台搭起来就是可以流水线般产出。

人家辛辛苦苦搭起来一个平台,凭什么不让人家灌?

一个博士花三年努力从零开始搭起来平台,可能别的组早就有了,做出来成果有差别么?

不得不说“灌水”也是一种能力。

user avatar

首先,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灌水,能灌水已经具备一定水平了。

其次,混口饭吃,该灌就要灌,不是富二代少谈情怀,谈多了伤身。

而且,很多科研大牛也是从灌水开始,慢慢作出原创性工作。

所以,不要怂,就是灌

user avatar

那先得要对「灌水」进行一个定义。

我个人感觉「灌水」一词,是其原因各类 BBS 。一般都是给大家闲谈,或者为了一定等级刷帖子的地方。估计由于科研工作者喜欢在各类文字论坛指点江山,所以也就延伸到了科研之上。但是科研角度的「灌水」可不是贴吧那么简单。

我们一般认可的科研论文,也就是所谓科研的成果,都是刊登在同行审议的期刊之上(peer-reviewed journal)。除非你真是科研巨擘,或者大学阀;想要瞎写胡闹弄一篇研究论文(comment类除外)还是很难的。毕竟,大多数期刊都有要求,需要研究内容有新意,有科研突破。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如果审稿者认真审稿,这些「瞎灌水」的作者,难道可以发表么?所以说,胡乱凑数,肯定是不对的。

相信这一类「灌水」,大家都认为根本不值得做。是对于科研的不负责。那么下一类,更加常见的「灌水」值得探讨一下:将现有研究,进行一些参数或条件改变;但依然保留在原科研框架之下。

这估计就是大家深恶痛绝的「灌水」了。尤其是一些学术大牛,在做到一定成果之后,把科研方法搬来搬去。我举个例子,相信大家会这么认为:大牛首先发出一篇很好的文章,发现儿童的一个面孔识别能力的确和成年人不同。此文甚好,用实证弥补了逻辑链缺陷。不过这位大牛的手下,把整个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因为原始论文做到是8岁孩子;所以他们依次测了5、6、7岁的孩子。这么一看,的确是灌水。不过!你不能否认,这一类研究有一定意义在:假如没做,就没法确凿的说;既然做了,就弥补了实证的缺失。

其实,「灌水」并不是都是坏的。首先,这一类研究,我个人认为算是做了大研究后的补充研究;虽然有点鸡肋,但是的确有意义。只能说希望他们别拖拖拉拉的一篇篇发,和在一起更加稳妥。更不要用这类文章,发表在一些类似PNAS上,大牛有快速通道期刊。否则,就难逃「灌水」的口实了。

其次,有一些人重复试验,尤其是研究生初始阶段,需要用重复来练习熟悉科研流程。既然做了,就最好发表看看。这一类也不能说是灌水,只要没有通过名望强行发在不符合的期刊上;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都会发表在很一般的期刊上)。

最后,想提另一种情况。就是,你觉得人家在「灌水」,但是是因为你没看懂深意。我想举一个例子。视觉加工过程中,要提到一个点就是自动化加工(automatic),看似与非随意(或者叫不自主,involuntary)很类似,但是其实完全不同。自动化算是非随意更高一层次概念,实验设计需要更加严谨和严格。比如,Vuilleumier在2001年研究注意力与面孔表情认知的研究中,其实实验设计其实有一点点缺陷。虽然他声称试验可以证实面孔表情加工的自动化,但是由于实验设计,被试的注意力并不是完全被任务吸引。因此,在他后续的试验中,看似只是修改了一点点变量(加入了更加复杂的人物以榨干注意力),但是这一项调控并不是「灌水」,而是更严格地证明了研究。倘若看不深刻,到会误以为是「灌水」。

所以,「灌水」当然不好,但是你也得搞清楚是不是。至少现行体制下,你想「灌水」那你就别想发在核心期刊。一定意义上,「灌水」也被「影响因子」给「钳制」了。


参考文献

Vuilleumier, P., Armony, J. L., Driver, J., & Dolan, R. J. (2001). Effects of attention and emotion on face processing in the human brain: an event-related fMRI study.Neuron,30(3), 829-841.

user avatar

我让每个研究生做的第一个工作,基本都是那种对已有工作的改进,没有特别大的创新点,称之为灌水也没什么大毛病。

但是我同时也觉得,任何一个idea只要能被提出来,都是有其创新性的。但凡有一点差异性,深挖下去都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新的发现。换了个材料换了个条件换了个体系到底带来了什么区别,能讲清楚都是一篇合格的工作。

最怕的就是明明换了体系,却路径依赖,非得做出和已有工作一模一样的数据,得出一模一样的结论,再给出一模一样的解释。那种就真的是毫无意义的重复了。

花上个一年左右的时间结题,文章好好写,从JMCA开始往下投,一般到那几个一区守门员(老版分区)基本都能灌出去。

而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小同学的科研能力,也保证了未来毕业无忧,同时还建立了一定的科研自信,后面再去做一些更有难度、更有新意的研究,不管成不成都不会有太大压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灌水,其实是大多数研究生开始科研的第一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研灌水”是一个在科研界普遍存在但又备受争议的现象。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定义、动机、表现形式、潜在危害以及为什么它会发生,最后再来讨论它是否“应该”。一、 什么是“科研灌水”?“科研灌水”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术语,它通常指的是为了发表论文、获得晋升、申请项目或评职称等目的,通过不当手段.............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大一中医新生,面对“中医不科学”的论调,感到迷茫是完全正常的。这说明你很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身就是学好中医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是会变化的。今天我们普遍理解的“科学”,很大程度上是指现代科学(Western Science),它建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博士生的核心顾虑,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量。简单地说,转行去业界,工资普遍比高校做科研高出不少,而且通常是“高很多”。但具体高多少,以及“很多”的程度,这背后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一一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薪资差异。高校科研的薪资构成与天花板: 基础工资与津贴: 这是.............
  • 回答
    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上台执政的最初八年(19331941)确实是一段让德国经历翻天覆地巨变的时期。这不仅仅是表面的政治宣传,而是从根基上对国家进行了一次激进的重塑。想要理解这种变化,需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科学以及社会心态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政治:从民主到极权,权力的高度集中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
  • 回答
    恭喜你考上18年某末流985的材料专业!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从你已经获得录取通知的那一刻起,未来的画卷就已经徐徐展开,而你现在距离真正踏入校园还有将近五个月的黄金时期。这五个月,绝对是你为未来的科研之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用好了,就能让你在开学后迅速进入状态,甚至比.............
  • 回答
    李瑞梓能够从陕西科技大学的博士身份,顺利“飞升”至985院校西北工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这其中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扎实的学术功底、清晰的职业规划、广泛的人脉资源,以及对机遇的敏锐把握。首先,我们要明确,“飞升”或“疾走”这类词语带有一定的修辞色彩,在学术界,岗位的晋.............
  • 回答
    科研/学术这个圈子,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片宁静的象牙塔,充斥着书本、公式和论文。但真正身处其中,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生命体验,远非简单的“埋头苦读”可以概括。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一种近乎于执念的投入,一种与未知世界持续搏斗的日常。1. 燃烧的求知欲与永恒的困惑:这大概是驱动一切的底层逻.............
  • 回答
    说实话,做科研最让人心力交瘁的,不是那种突然灵光一闪的巨大突破没出现,也不是实验结果总是达不到预期那么简单。对我而言,最让人产生挫败感的,是一种“看不见尽头”的迷茫,以及在这种迷茫中不断消耗掉的那些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吗?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解决一个清晰明确的问题,而是踏入了一片未知的丛林。你拿着.............
  • 回答
    科研者是否可以不问政治,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简而言之,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说,完全做到不问政治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科研的本质与政治的关系1. 科研的资金来源与政治高度相关: 政府拨款是科研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各国政.............
  • 回答
    不少人听到“科研”和“苹果电脑”放在一起,第一反应就是“不能用”。这话说的好像有点绝对,甚至带着点“鄙视链”的意味。但实际上,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原因,也确实有些误解。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到底科研用苹果电脑有没有那么“不行”。为什么会有“不能用”的说法?这主要还是历史原因和软件生态。1. 历史遗.............
  • 回答
    做科研,我们常常在“真相只有一个”和“真相不止一个”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念之间徘徊。哪种更符合科研的精神,或者说,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和情境下,应该侧重哪一种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真相只有一个”:科学探索的基石与驱动力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真相只有一个”是驱动科学进步的核心信念。 客观.............
  • 回答
    科研路上,那感觉就像在一片漆黑的森林里摸索,手电筒的光柱摇曳不定,偶尔照亮一两棵熟悉的树,却始终找不到出路。大多数时候,你都在重复着已知,或者在微小的差异中挣扎。然后,突然间,就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一切都清晰了。这就是所谓的“灵光乍现”,是那个瞬间,那些纠缠不清的线索突然串联起来,让你豁然开朗。对我.............
  • 回答
    做科研,就一定要经历痛苦吗?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个人体验的角度。科研的道路,用“荆棘丛生”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你可能花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满心期待地设计了一个实验,结果一做,数据全乱了,或者根本得不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那种感觉,就像你辛辛苦苦搭好的一座摩天大楼,结果地基却因.............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做科研的人,幸福不幸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我认识的不少做科研的朋友,大家都有自己的说法,也很不一样。要说幸福,科研确实能带来一种很纯粹的快乐。你想想,当你钻研一个难题,查阅了无数资料,一遍遍地尝试,终于在一个晚上,灵光一闪,找到了那个关键的点,或者实验结果终于.............
  • 回答
    在科研领域,简化一位领域内“大佬”的证明,是否值得发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绝对,它取决于简化的方式、深度、影响以及你自身的学术积累。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力求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正在和我交流一样。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简化”的含义。这里的简.............
  • 回答
    看到自己的科研想法早已被他人先行一步,这种感受对于一名博士生来说,无疑是沉重且令人沮丧的。仿佛在浩瀚的星空中,你以为自己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新星,结果却发现它早已被收录进星图。这种失落感,甚至会让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方向。不过,请允许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或者说一个和你一样曾经在科研道路上摸索过的人的角度.............
  • 回答
    做科研会让人上瘾,这绝非虚言,很多投身科研事业的人,一旦踏入这个领域,便常常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甚至愿意为此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乐此不疲。这种“上瘾”并非贬义,而是一种深度投入后的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科研如此迷人,以至于让人“戒不掉”呢?首先,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驱.............
  • 回答
    .......
  • 回答
    现在的科研风气,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功利”。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且这种功利ism像一张网,悄无声息地笼罩在学术界的方方面面。想要把这个问题讲透了,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生存压力:从“温饱”到“KPI”首先得承认,科研人员也是人,是需要吃饭、养家、追求体面生活的普通人。过去可.............
  • 回答
    收到!我来试着从一个更有人情味、更贴近实际的角度聊聊“做科研就是为了发文章”这件事,尽量避免那种“机器味儿”。你说导师这么说,其实挺普遍的,也反映了很多现实情况。但如果把它看成是“唯一”的目标,那可能就有点片面了。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导师会这么说?首先,导师这么说,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