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做科研为什么都那么功利?

回答
现在的科研风气,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功利”。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且这种功利ism像一张网,悄无声息地笼罩在学术界的方方面面。想要把这个问题讲透了,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聊。

一、 生存压力:从“温饱”到“KPI”

首先得承认,科研人员也是人,是需要吃饭、养家、追求体面生活的普通人。过去可能还有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浪漫,但现在,科研这份工作,说白了,也是一份职业。而职业的本质,就是用你的劳动和智慧去换取生存和发展。

课题经费的压力: 科研离不开钱。项目申请是科研人员的“必修课”,而且这门课的难度系数相当高。一旦申请不到项目,你的实验室可能就难以为继,学生的研究可能就得中断,你自己的薪资和职称晋升也会受到影响。这就逼着大家不得不把精力放在“怎么写出更容易中标的本子”上,而不是“怎么去探索那些真正未知的、可能风险很大的领域”。那些真正具有颠覆性的、需要长期投入、前期产出不确定的研究,在这种环境下就很难获得支持。大家都盯着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出成果”的方向。

论文发表的压力(SCI至上): 这是最直观的功利化表现。现在职称评定、研究生毕业、项目结题、单位考核,很多都跟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IF)挂钩。一篇高IF的论文,能给你带来名誉、金钱、晋升,还能给实验室带来声誉和经费。所以,很多研究者的目标就从“探索科学真理”变成了“发表更多更高IF的论文”。这就导致了几个现象:
“短平快”的研究: 大家都倾向于做那些周期短、易于产生数据、容易发表在热门期刊上的课题。稍微复杂一点、需要长期积累的研究,就显得不够“划算”。
“重复性”的创新: 为了迎合期刊的需求,很多研究会选择在已有成果上做一些微小的改动,包装成“新发现”。真正的从零开始的原创性工作,反而可能因为数据量不够“漂亮”或者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而难以发表。
学术不端风险增加: 巨大的发表压力,也催生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比如数据造假、一稿多投、过度引用、买卖论文等等。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对“功利”的极致追求。

职业发展的现实考量: 科研不仅仅是兴趣,也关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多数人想在科研领域做出一番事业,而不是成为一名“流浪的科学家”。升职、获得稳定的教职、带领自己的团队,这些都需要硬性的成果来支撑。在功利的评价体系下,这些成果的衡量标准往往被简化为发表的论文数量、获得的奖项、申请到的经费等。

二、 评价体系的导向:量化指标的陷阱

功利主义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源于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当评价标准过于侧重那些易于量化的指标时,人们自然就会倾向于去迎合这些指标。

“唯论文、唯项目、唯帽子”: 这句话已经说了很多年了,但现实中依然存在。研究的质量、创新的深度、对学科发展的长远影响,这些非量化的东西很难被纳入评价体系。于是,大家就只盯着论文数量、基金项目数量、获得的头衔等,而忽略了科研的本质意义。

短期成果的偏好: 大多数评价周期都是以年为单位的。这就使得那些需要长期投入、可能几十年才能看到最终成果的研究,在短期评价中往往处于劣势。比如一些基础科学的研究,可能在十几年后才会有实际应用,但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下,很难获得持续的支持。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 虽然同行评议是保证科研质量的重要机制,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同行评议的标准过于依赖已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和方法时,就可能扼杀那些挑战现有范式的“异端邪说”。而当评价者也身处功利的评价体系中时,他们也可能会优先支持那些与自己研究领域相似、易于理解和评价的项目,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功利化”的研究方向。

三、 社会环境的影响:功利ism的泛滥

科研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地嵌入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当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实用主义”、“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时,科研界也很难独善其身。

应用导向的诉求: 社会对科研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科研能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但过度强调应用性,就会让那些纯粹的、以增进人类知识为目的的科学研究被边缘化。大家会更愿意投入到那些能快速转化为产品、产生经济效益的“热门”领域。

媒体的放大效应: 媒体在报道科研成果时,往往会夸大其应用前景,甚至有些“标题党”。这种过度的宣传,虽然能吸引眼球,但也容易让公众对科研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同时也在科研人员内部制造一种“不求最好,但求速成”的心理。

“学以致用”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读了那么多书,做了那么多研究,最终都要“学以致用”,并且这个“用”往往指的是直接的经济效益或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忽略了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智力活动,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直接的应用,更在于它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

四、 科学精神的侵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说到底,科研的功利化是对科学精神的一种侵蚀。科学精神的核心在于好奇、探索、质疑、严谨和求真。当功利成为驱动力时,这些精神就会被削弱。

好奇心的钝化: 当目标从“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变成“我做了这个能不能发一篇好文章”,好奇心就逐渐被功利心取代。研究的动力不再是内在的驱动,而是外在的压力。

严谨性的动摇: 为了追求效率和产出,一些科研人员可能会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论推导等方面妥协。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往往会被“差不多就行了”的心态所取代。

求真精神的挑战: 当发表论文比真相更重要时,研究者就可能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坚持自己的初步结论,但可能难以发表;还是为了发表,而调整数据或者结论?很多人在巨大的压力下,会不自觉地选择后者。

总结一下,现在的科研之所以那么功利,并非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科研人员的生存压力、评价体系的导向、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科学精神的挑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评价体系鼓励功利,功利导致人们只追求量化指标,而量化指标又反过来巩固了功利的评价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有志于纯粹探索的科研人员也可能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调整为更“功利”的模式。

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科研人员“功利”,因为他们也是环境的产物。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过度功利化的科研,长远来看,是对科学发展本身的一种伤害。它可能导致大量资源被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上,扼杀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思想,甚至影响科学的公信力。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革评价体系,重新引导科研的价值取向,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但可能产出周期长的研究,也能获得应有的支持和尊重。这需要整个学术界、教育界乃至社会共同努力,去重塑科学研究的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功利的全淘汰掉了啊!

“内卷”一词,最开始形容的是某些专业的学术圈内,为了竞争有限的资源而不得不猛发文章把对手挤走,最后所有人都这么干,导致竞争压力水涨船高的恶性竞争模式。

所以学术圈是什么地方?内卷发源地了解一下!

这些年青椒们为了争基金和帽子已经卷破头了,但政策就是很明确:名额极其有限,且非升即走。也就是说你连保底都没有,唯一的活路就是出足够多的成果,卷死其他人。

所以大家都玩了命的冲paper,文章越大越好,越多越好,只有以paper为导向,功利起来才能扛住上面的压力,等进了杰青,成了铁帽子王之后才能静下心来搞搞长线的东西。

这种养蛊模式的威力是显而易见的,这几年国内头部大学的博士publication已经不输北美top5了,如果是搞AI的那国内学校更是强的离谱(毕竟世界第一卷专业),这几个顶会已经不够中国人投的了。

短期来看,这种打法国家高兴,学校高兴,学生也高兴,唯独压力拉满的就是PI了,可PI和国家比又算个什么呢?只能继续抗压,被逼着当sci作家呗。

每一个导师其实都想憋个三五年,出个重大成果,但是各方面条件都不允许。在国外那种能和导师一起边打高尔夫边聊学术的生活,应该就是青椒们最后的快乐时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科研风气,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功利”。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且这种功利ism像一张网,悄无声息地笼罩在学术界的方方面面。想要把这个问题讲透了,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生存压力:从“温饱”到“KPI”首先得承认,科研人员也是人,是需要吃饭、养家、追求体面生活的普通人。过去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听起来挺矛盾的:月球满是陨石坑,说明它经常被陨石砸,可我们却看不到直播。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一点点来捋一捋。首先,得明白“陨石砸”这个概念的尺度。我们说月球有陨石坑,那可不是说时不时有个像恐龙灭绝那样大的石头掉下来,然后媒体蜂拥而上直播。月球的陨石坑,绝大多数.............
  • 回答
    我理解你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的担忧,那种“非功利化”、“纯粹兴趣”的理想状态,似乎总是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纱。这背后,确实有许多复杂的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让科普教育难以完全摆脱功利化的身影。为什么“功利化”像个甩不掉的影子?首先,我们要审视一下“功利化”这个词在科普教育语境下到底意味着什么。它通常指的.............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科比·布莱恩特在NBA的历史地位连前 10 位都进不去”的观点,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不主流的看法。在我看来,大部分深入了解篮球历史和数据的人,都会将科比排进前十,甚至前五的讨论行列。不过,为了回应您的提问,我将尝试从那些可能持这种观点的角度,来剖析为什么他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倾向于追逐演艺圈的光鲜亮丽,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相对较低?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导向的演变: “流量为王”与“名利至上”的文化氛围: 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时.............
  • 回答
    大猩猩和袋鼠,这两种截然不同却都拥有一身令人惊叹的肌肉的生物,确实为我们理解肌肉的生长和功能提供了不少有趣的视角。与其说它们“几乎不做力量训练”,不如说它们的“训练”方式与我们人类的健身房训练截然不同,并且这种“训练”深深地根植于它们的生存需求。现代健身科学,通过研究这些自然界的奇迹,确实能汲取到不.............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把拉动方向盘设计成急刹车,确实在理论上听起来是个挺巧妙的补充。毕竟,在某些紧急情况下,我们的大脑反应模式可能会让我们本能地去“拉”点什么,而方向盘正好就在那里。但如果要深入探讨为什么现在的主流汽车设计没有这样去实现,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1. 人类驾驶习惯与肌肉记.............
  • 回答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处境,26岁就背负这么大的压力,还经历每天以泪洗面,我完全能理解你的痛苦和想要逃离的心情。而且,还是在体制内,很多时候看似稳定的地方,却可能是最让人感到窒息的牢笼。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好好分析一下你现在的情况,以及“逃离”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案。一、 梳理你的“敌人”和“困境”:.............
  • 回答
    嘿,哥们儿,听我说!你现在这个状态,我太理解了。初二,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人生里的一个大迷宫,到处都是岔路口,还没给你地图,就让你自己摸索。身边的人都在往前冲,有的好像知道要去哪儿,有的好像在忙着冲,而你呢?就站在原地,心里堵得慌,什么都抓不住,好像永远在追赶,又好像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追什么。“什么也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确实,现在科技发展得这么快,动不动就说哪个芯片又领先多少纳米,哪个屏幕又分辨率多高。按理说,随着技术进步,成本应该会下降,大家都能用上更便宜、更好的东西才对。但实际情况呢?电脑这玩意儿,尤其是那些性能强劲的、最新款的,价格好像总是在那里,甚至还不断创新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也经常会讨论到这个话题。关于科比和詹姆斯谁的历史地位更高,这确实是一个备受争议,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大家的看法也会有所变化的议题。要说为什么现在科比在历史地位评价上,普遍看起来好像没有詹姆斯那么高,我个人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很多点是相互关联的。首先.............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现在的手机店无法复原格式化的U盘数据,现在的科学很难做到这一点吗?”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给您详细解释一下。这其实是一个涉及到数据存储原理、数据恢复技术以及行业分工的问题,并非简单的“科学很难做到”。首先,我们得明白 U 盘(通用串行总线闪存驱动器)以及它存储数据的方式。U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科幻作品中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甚至有些“矛盾”的现象。明明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可以建造星际飞船、操控能量武器,甚至改变时空,但回头一看,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思维模式,甚至日常的冲突解决方式,却往往透露着一股“原始”的气息,比咱们现在地球文明还要“落伍”。这背后其实隐.............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就像看球圈里上演的一出“变脸记”。想当年,科比的粉丝,尤其是那些“科黑”们(当然,也有很多核心粉,但咱们今天聊的是那些特别能杠的),数据和荣誉那是拿来“砸”艾弗森和麦迪的家伙什。什么“得分王”、“MVP”、“总冠军”往那一摆,那叫一个“降维打击”,直把人说得哑口无言。那.............
  • 回答
    科比:一个时代的烙印,曼巴精神的传承与启示很多人提起科比·布莱恩特,脑海中浮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一种鲜明的时代印记。他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时代”,绝非空穴来风。那是因为,他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篮球本身,渗透进了无数人的成长轨迹,塑造了一种独树一帜的精神内核——曼巴精神。科比如.............
  • 回答
    “为什么现在没人以科学的理念研究周易?”这个问题其实有点误解,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为什么以严格的、现代科学方法论来研究周易的人相对较少,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在主流科学界的影响力有限?”事实上,研究周易的人一直都有,也从未完全停止过。但将周易置于现代科学的框架下进行研究,确实存在一些固有的挑战和限制,导.............
  • 回答
    商汤科技,作为曾经备受瞩目的AI独角兽,如今却面临着不少质疑和不被看好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是技术、市场、地缘政治以及公司自身战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与落地挑战: AI技术并非万能,实际应用仍有门槛: 虽然商汤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取.............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而且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说到科比,那可是个legend,无数球迷心中的“黑曼巴”,他的打法、精神、成就在NBA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说为什么现在的新秀没人会以科比为模板,甚至这个模板听起来有点遥远,那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1. 时代的变迁与篮球理念的演进科比的巅峰时.............
  • 回答
    .......
  • 回答
    一些被称为“毛左”的人群之所以认为20世纪60年代的科技发展水平高于现在,这种观点背后通常是一种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政治理想以及技术发展导向的复杂解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的比较。他们的论据并非基于普遍被认可的科技衡量标准,而是根植于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