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在瑞士吃饭真的很难吗?

回答
不少在瑞士生活过或者去瑞士旅行过的中国朋友,聊起当地的餐饮,总会带着几分“惊心动魄”的色彩。尤其是一开始,很多人都会觉得“吃饭这事儿,在瑞士真的有点难”。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这背后确实有几层原因,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口味上的差异。咱们中国菜,八大菜系各有千秋,但总体上讲,讲究的是调味的丰富和复杂。葱姜蒜、各种香料、酱油、醋,这些都是咱们厨房里的常客,能变化出无穷的滋味。而瑞士菜,尤其是传统菜肴,风格就比较朴实,更注重食材本身的原味。

举个例子,瑞士的国民美食之一“芝士火锅”(Fondue)和“奶酪烤面包”(Raclette),那滋味对习惯了中式炒菜的我们来说,可能就有点“一览无余”了。大块大块的奶酪融化后,蘸着面包、土豆,一股浓郁的奶酪味扑面而来,虽然有酒香、蒜香的点缀,但整体的味蕾刺激确实不如我们常吃的麻辣、酸甜、咸鲜来得那么有层次。很多中国人初尝,会觉得“就这?”,或者“太腻了”。

然后是烹饪方式的差异。中餐的精髓在于“炒、炖、烧、蒸、炸、卤”等等,火候的掌握,调味的层次,食材的搭配,都是功夫。在瑞士,你很难找到一家地道的川菜馆,让你吃到那种“干锅爆炒”的锅气,也很难吃到那种“慢炖细熬”的汤品。他们的烹饪方式相对直接,比如水煮(Boiled)、烤(Roasted)、煎(Panfried),味道上就比较“单刀直入”,缺乏我们熟悉的“勾芡”带来的顺滑口感,也没有那么多“炖”出来的软糯入味。

再有就是食材的普遍性。在中国,菜市场琳琅满目,各种蔬菜、豆制品、菌菇,选择极其丰富。而且,我们有很多特别的食材,比如各种内脏(动物的各种“下水”),猪血、鸭血,这些在瑞士是很难见到的,即便有,价格也可能非常高昂。对于习惯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想尝个遍的中国人来说,瑞士的食材选择就显得有些“单调”了,尤其是在蔬菜的种类上,很多时候就是土豆、胡萝卜、西兰花、菠菜这些,很难找到我们常吃的像上海青、菠菜、小白菜、豆角、茄子这些“接地气”的蔬菜,更别提各种奇奇怪怪的菌类了。

价格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瑞士的物价普遍很高,餐饮自然也不例外。一顿在中餐馆里,就算只是简单的炒饭、炒面,可能也要人民币一百多块。如果想吃一顿稍微像样的中餐,比如几道菜,人均花费可能会轻松超过人民币三四百元,甚至更多。这对于很多预算有限的旅行者或者新移民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压力。相比之下,在瑞士当地超市购买食材自己烹饪,可能要划算得多,但这又回到了前面说的“食材选择”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瑞士就完全不能吃到好吃的。随着中国人在瑞士生活和旅行的人数增加,很多城市,尤其是苏黎世、日内瓦、洛桑这些大城市,还是有一些不错的中餐馆的。但问题在于,这些中餐馆,很多时候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会做出一些“改良”,比如口味偏甜、偏淡,或者少了一些地道的香料。想要找到真正能让你“回到家”的味道,确实需要一些运气和探索。

而且,即便找到一家味道不错的中餐馆,点菜也可能是个小小的挑战。很多菜单是德语、法语或者意大利语,虽然现在很多餐馆也有英文菜单,但一些地道的中国菜名,比如“麻婆豆腐”、“回锅肉”的翻译,可能会让你一头雾水,甚至翻译出来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

所以,“中国人在瑞士吃饭真的很难吗?”这个问题,答案是“相对比较难,尤其是在追求地道、丰富口味和经济实惠这几个方面。” 这并非完全没有选择,但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寻找、去适应,也可能需要在口味和预算上做出一些妥协。对于习惯了中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的人来说,在瑞士吃惯常味道的饭菜,确实需要一段“磨合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时候反驳下数据帝 @吴域 陛下的谬论了。其粉丝众多,谬误隐蔽,误导性甚大:




他的思路是,有些消费指标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好东西消费得少,就是买不起。

数据这东西,解读的时候要考虑以下因素:

  1. 数据源可信度;
  2. 横向、纵向比较时要看统计口径是否一致;
  3. 解读的结果要经得起交叉比对;
  4. 最重要的一条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条,要联系实际;

食品消费有三个特点:

  1. 首先是绝对刚需,总量或某一类别偏少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减少别的花销也得补上;
  2. 其次是有饱和效应,总量和各类别比例不会超过合适范围太大,否则亦影响生活质量,天天大鱼大肉也腻;
  3. 这个“合适范围”不但与经济水平相关,也与生活方式相关,比如印度人均吃肉奇少与信仰因素有关,跨国比较时要注意。

食品消费量统计口径有很多讲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字统计的是动物屠宰后的或是蔬果采摘后的毛重,没有刨除骨重、运输销售中的损耗,以及食材准备和烹饪时的损失,而美国农业部(USDA)的数据就排除这些没吃进去的部分。此外进口的加工肉制品如香肠、火腿、罐头肉类两个口径很可能都是不计入的(存疑待查)。

两个口径的差别能有多大?例如2002年美国按FAO统计的年人均肉类消费量是124.48公斤,而按USDA口径则只有62.6公斤[1]

来自这两个来源以外的数据就更庞杂了:

  • 根据中国肉类协会2015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是63公斤/年;
  • 根据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是一年25.6千克,禽类单列,为8.0千克,合计33.6千克;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4年的数据,中国肉类消费量是49.8千克;
  •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2016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显示,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约59公斤。

数据帝 @吴域 引用swissinfo.ch的瑞士人均吃51.7公斤肉数据是怎么来的呢?仔细看是2016年瑞士自产肉类34.8万吨-出口8375吨+进口9.2万吨,除以842万人口得来的,这一数据又间接引自一个叫Pro Viande的瑞士肉类行业组织。

根据这种计算方式,瑞士非常常见的跨境购物(去德、法、意邻国购物,带回国消费)是不可能统计在内的,因为海关没有此项进口记录。据专家估计,瑞士人跨境购回的肉类,每年按瑞士价格约合12~16亿瑞郎,或者每人8~10公斤每年[2]

同样,这一统计口径也没有考虑进口肉类加工后出口、进口已加工肉类制品、进口后转入库存、消费库存和各种损耗,对实际消费数字的影响有正有负,姑且忽略。

比较两个国家时,就只能放在同一个统计口径的来源下进行。根据FAO的数据,2013年瑞士肉类人均供应量72.3公斤,中国61.82公斤;消费量同样瑞士人均略高于中国。另据肉食多就是生活美的思路,蒙古国吊打瑞中两国(以下各图未说明来源的,均取自ourworldindata.org,另外声明反对其把港台与中国并列):


如果说这是6年前的过时数据,那看OCED的2017年数据[3],瑞士人均53.2公斤,中国49.2公斤(4种肉手动求和),仍是瑞士略多。

再来做些交叉验证:热卡来自动物性食物(肉蛋奶及制品)的比例,瑞士约高于中国2.5%左右:

水果消费量,2017年瑞士103.6公斤,中国98.32公斤;数据帝所引则是中瑞两个不同来源,可比性存疑。注意,下图相同口径下德国、西班牙水果消费都比瑞士低,这两国水果便宜啊,可见是更惨了?

人均蔬菜消费呢?全世界在中国面前都是渣渣,第二名被我国甩开几十公斤,中式烹饪一斤菜炒出来剩三两,耗菜量比色拉民族自然多多了。注意,蔬菜价廉物美吸引瑞士人民竞相采购的德国,以及数据帝驻跸的法国,人均蔬菜消费量都还略低于瑞士,是不是更惨?

那么瑞士人吃肉比80年代还少了是怎么回事?先来看看从1987年到2013年蛋白质供应量的变化,中国年递增1.7%,牛掰;瑞士略有减少,但年降0.18%,20多年来只降了不到6%,比食肉量降幅低多了,说明吃肉少了基本没影响蛋白质摄入量:

而且人吃肉减少与健康生活方式的标准有关,无论是美国,瑞士还是中国的膳食指南,推荐的肉类摄入量(尤其是红肉)都远低于相应国家实际水平(具体不贴了,可自查,查出来相反的我认输)。

后来我又亲耳听一个改了素食的瑞士人说了一个中国人几乎想不到的原因:环保!因为生产一公斤肉尤其是红肉,排放的温室气体比相同蛋白含量的植物高几倍……

也就是说,中瑞美三个国家的问题都不是肉不够吃,而是吃太多以至于不健康了。1980年美国首份膳食指南发布后,红肉的消费就开始减少了。

肉太贵吃不起时,人会怎么办?首先是在花销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种类,从较贵的红肉改为便宜的禽肉。

这事儿在瑞士发生没有?数据帝引用的同一来源(Pro Viande)称,与1996年相比,2016年瑞士人吃的禽肉是略多了一点,2.8公斤[4],红肉减少了大约共4公斤多,能省下多少钱?按红肉25瑞郎,禽肉15算,大约一年省了60瑞郎。你相信这变化是为了省这么点钱吗?

还是同一来源称,调查显示72%的瑞士人愿意因为瑞士肉的高质量而花高价买。吃不起肉了还这么爱国?

真穷得吃不起肉,奶的消费也会减少。可不管是1987还是2013,瑞士人均奶消费量吊打全球各国(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这种产奶大户都被甩了50-100公斤,只输给荷兰等一两个国家),分别为322和318公斤,几乎没变,当然不是全喝了,不少用来做了奶酪黄油。相反,按“好东西用得少就是穷,生活差”的思路,以奶消费量算,蒙古国乃至巴基斯坦都要吊打我国了(实际上中国人乳糖不耐受者多,又受了三鹿打击):


再惨一些,缺肉缺到调结构都不行,那就多花钱呗。瑞士还有能多花钱买肉的余地吗?先看食品开销占人均GDP(PPP调整后)比例,瑞士9%,中国25%:

按食品消费金额和消费占比分析,越靠右下角越是“贵咱也吃得起”的,瑞士名列前茅:

万一瑞士人其他花销也很高,没有闲钱贴补买肉肿么办?不存在的,看联邦统计办(FSO)的数据,食品加非酒饮料总共才占总家庭收入6.4%;5.8%能用来下馆子和住酒店,6.0%用来休闲娱乐,就这样还有13.2%的钱能存下来:

而且你看,食品饮料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二战后瑞士一直在下降,吃肉最多的87年大约10%多点,从那以后仍然一路下降到6%(2018瑞士统计年鉴)[5]。喂,说好的苏联解体前后瑞士人民生活质量下降呢?

此外如果肉价高到国民吃不起,影响食品供应安全了,那就加大进口啊,然鹅没心没肺的瑞士政府仍然只允许跨境购物者按人头每次只能带1公斤肉回来,超量者征收17瑞郎每公斤的关税。为保护15万、占比2%的农业人口,98%吃不起肉的瑞士公民不能投票降关税吗?还是根本就不缺肉?

最后看瑞士肉价相对收入水平贵不贵?看caterwings.co.uk/catere这个网站,以非熟练工工作多少小时能买得起1公斤牛/鸡/鱼/猪/羊肉算(当然数字越小越买得起),瑞士为3.1、1.4、2.1、2.0、3.4小时,而中国为18.9、3.7、22.4、17.7、24.3小时。究竟哪国对肉的购买力强?

事实已经很清楚了,明明是瑞士人为了养生和环保开始主动少吃肉了(尽管如此还很可能比中国吃得略多点),在数据帝解读下成了“买不起肉”、“越来越买不起肉”,看来他法国的法棍和羊角面包便宜容易让人吃太饱,以至让他有闲心担忧隔壁瑞士人民的吃饭问题了?

其他比较,不考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直接比人均碳排放也属于耍流氓,瑞士35%核电,60%水电,中国70%火电,此外瑞士也没钢铁厂这类高能耗企业,中国则是河北钢产能世界第一,河北隐瞒产能世界第二,怎么比碳排放?

这种比消费量的心态,通常来自曾经物质匮乏、粗放发展中的社会,认为想吃啥吃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占有与消耗的资源多就是生活幸福。将来中国真正从精神和物质上发达起来的标志,就是不再试图用这些垃圾逻辑来证明自己已经发达。

在此无意捧瑞士黑中国,中国能让14亿人吃肉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本身非常了不起(当然,为了健康还是不要吃过多)。只是奉劝各位在知乎不要被各种带节奏的数据帝给蒙住了,被骗赞前多思考一下,培养点思辨能力。

手机码字不易,各位看着有理请留个赞,顶上去正本清源,谢谢!

其他有关瑞士的几个回答:

参考

  1.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meat_consumption
  2. ^[2] https://lenews.ch/2016/04/18/swiss-buy-more-and-more-meat-across-the-border/
  3. ^[3] https://data.oecd.org/agroutput/meat-consumption.htm
  4. ^[4] https://www.viandesuisse.ch/medias/page/2017/consommation-de-viande-2016-la-viande-suisse-est-tendance.html
  5. ^[5] https://www.bfs.admin.ch/bfsstatic/dam/assets/4522209/master
user avatar

这个回答我两年多没动了,但是最近看到下面截图这个答案还是很震惊的。知乎还是没有变,还是那个自媒体靠着编故事的套路就能吸引无数韭菜的知乎。

逼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作者知道人们想看瑞士并不是“仙境”,所以就反向夸大事实证明瑞士人活得很惨,还特么吃面条和面包等主食比较多,脑子秀逗了?

瑞士不是仙境,但也不是吃不起肉。在已经有了我这个回答比较清楚地讲了瑞士吃饭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韭菜愿意送人头,放着真实的情况不看去相信自媒体编的故事,只能说壁虎反应了我国网民平均智商水平。










以下是原回答,写于2017年3月25日。


13. 说回到吃饭

一开始说的那个什么奶酪火锅就是开个玩笑,那个味道和后来在瑞士上学的三年多经历的没得吃的痛苦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13.1 买菜之一百公里

每个到苏黎世的留学生都会买一张叫做Gleis 7的火车票,这是一个27岁以下的人早上7点以前,晚上7点以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免费做火车二等座的年卡。

买它的原因是苏黎世的物价太贵了,大家每周五晚上上完课都要坐车去边境的德国城市,有两个选择,北边黑森林最南部的Waldshut或者东北边的康斯坦茨买菜。Waldshut近一些在大几十公里,康斯坦茨在100公里左右。价格差距参见我最开始说的,平均在2-3倍,肉类在5-8倍。所以每个周五晚上都会看到中国留学生在Kaufland(德国的小伙伴都知道的超市)买菜的身影。

没错,你看到的就是在瑞士发生了十多年的事情,中国留学生跑一百多公里坐火车去买菜,再原路背回来。欧洲不是像美国什么东西都很便宜,而且很多人都能买车,加上瑞士又是特殊情况中的特殊,才造就了这种让很多人难以相信的情况。我开始以为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可是回国两年多每谈及此,都会有国内的小伙伴像看看稀有动物一样做出惊异的表情。更令他们惊异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农业,不管中国人还是瑞士人,每次每个人出境,能带回瑞士的红肉(也就是通常你想买的猪肉牛肉)只有500g,也就是一斤。这里我不展开具体的原因,会在下半部分中一起解读,对于读到此的小伙伴只需记住这些事实即可。但是我是个相当懒的人,看着这些人跑一百多公里去康斯坦茨,是能省不少钱,但是其实买到的肉食和瑞士非常类似的,并不太适合中国人做菜,(还是那种里牛和猪脊肉比较多,只能做牛排不好炖肉或者煲汤,排骨也基本没有),所以综合性价比(考虑到时间和精力)并没有那么吸引人,所以在瑞士的这些年基本上是以多花钱省时间在解决的,只是想去转悠的时候才去康斯坦茨。

13.2 买菜之三百公里

相比之下,跑去米兰买菜对我的吸引力大一些。虽然要走278公里高速(这个数字我记得如此清晰,使得多年以后别人问我苏黎世到米兰的距离是多少的时候我始终能够脱口而出),但是东西会比德国还便宜一些,更重要是中国人多,还有著名的保罗傻逼街(Via Paolo Sarpi)的中国城,至少像是涮羊肉卷,正确部位的排骨什么的都可以买到。虽然每次只能带回到瑞士500g红肉的限制还是很让人头疼,但是一般周五晚上走,周日晚上回,把周末变成一个买菜的假期,在米兰喝个咖啡广场喂喂鸽子,还是不错的。

13.3 买菜做饭之瑞士

看到此,你自然会问。到底为什么不在瑞士买。第一,成本太高。第二,对于中国人来说,没得买。贵就不说了,至于怎么个叫做对于中国人没得买法儿还得搬出我之前用过的比喻办法。

和之前瑞士人身体素质,阿尔贝斯山风景,对于开车超速的管制都是类似的,欧洲各国是90%的程度,瑞士就是99.99%的程度。至于在买菜上的体现,那就是中国人去了德国法国意大利之后会觉得不方便,因为买菜和买肉的选择都少了很多,但是,好多东西你还是可以买到的,就是没那么方便而已,况且说实话在像巴黎和米兰这种中国人超多(司徒和慕尼黑近些年也有这个趋势)的地方,更是基本上完全没有问题,除了小超市,甚至都有了中国人的大型超市,快赶上美国了。

但是瑞士真的就是没有中国人,这和他排外不好留下来也有关系,整个儿苏黎世就两家烂到爆的中国超市而且还巨贵,一把空心菜只够抄半盘儿的就要等价5欧,这也是为什么苏黎世中餐馆随便一盘菜要30欧。

除了中国超市不行,瑞士超市和周围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相比较,在种类上也是一个90%到99.99%的程度,什么意思。从质量上看,他超市的产品可能比德国法国意大利的产品质量还棒,但是没有什么蛋用,你瑞士质量是好但是人家其他国家的也很好了,你的quality是99.9999%人家是99.9%。但是瑞士所有超市的种类和数量真的太少了,和德国法国意大利相比就感觉自己是在监狱里一样,选择乏善可陈,中国人来看了基本就疯掉了,德国法国意大利人也都吐槽这什么啊,就算我挣着么多钱在瑞士,也没法享受生活啊。更逗的是整个儿国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共就只有两家超市Coop和Migros,而且每家超市不管在什么地方卖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对于中国人,这还没完,这些超市里,你能买来用来做饭的原材料真的是几乎等于没有。整个儿超市肉的部分,就是各种按照肌肉名称分好的肉类,在瑞士这些年基本上牛的每块肉叫什么都搞得门儿清了,但是你能找的多数真的只是瘦肉,根本没法做饭。所以,这些情况回答了为什么没法在瑞士买菜。在瑞士的三年多,每天最大的头疼就是到底做什么吃,和去哪儿买。下图为我当时学习各个肉的部位的一些图片。



13.4 做饭之瑞士的方法和思路

当然,到这里你又会问,那瑞士人是怎么吃饭的。我非常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理解了这点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在瑞士超市里有限的物种选择下,瑞士人还是这么的幸福和满足,甚至傲娇于自己的生活状态。

让我们用拿胡萝卜做菜举一个例子。首先在中国人看来,胡萝卜是没法儿单独做菜的,当然可以拌萝卜丝儿什么的,但是你还是会想把它和其他的什么食材搭配一下,比如做个鱼香肉丝,或者炖在牛腩里。但是,瑞士人就不这么想了。他的想法是,这道菜就是做胡萝卜,那么他一定要是一个很好的胡萝卜,得是一个符合瑞士标准的胡萝卜,什么意思。

首先,他得有一个非常环保的生长环境,满足各种有机蔬菜的国际标准,那么他就是一个好胡萝卜了,其次呢我还得挑选个头儿足够大而且长得特别周正的。当然中国也有那种经过筛选的放在蔬菜区域里卖得很贵得胡萝卜洗好的那种,但是瑞士包装的,符合瑞士标准的,一定要是每一根胡萝卜都长得99.99%是一样的,这才叫符合瑞士标准的。

然后把它买回家呢,我一定要用德国双立人的一整套专门削胡萝卜的厨具削胡萝卜,有专门削皮的,有专门切丝的,反正就是没一道工序都要精心准备,同时一定要把胡萝卜放整齐,每根丝儿都要一样长,一样粗细,那么这就叫做做一道好的瑞士胡萝卜的必要的准备工作了。

最后呢,我得保证胡萝卜的营养不能流失,我得依照最为科学和最为专业的方法烹饪,比如把胡萝卜放在锅里煮一下,一定要定好火候的大小,而且时间什么都要精确到秒。好,这样做出来的胡萝卜一定是非常好的美食,最后出锅了,我还得需要一个特别精美的摆盘,放上几根我做的胡萝卜,可能撒一点儿盐,尽量品尝我瑞士胡萝卜这个食材的原味,然后就可以大快朵颐了,这种美食的精美程度,制作过程的细心和用心,还有这种烹饪的高品质,真的只有我们瑞士人能做到啊,德国人的蔬菜根本没有我们这么高的品质啊,肉类也是我们瑞士的好啊,感觉好骄傲,好强的民族自豪感啊。

啊,我呸。

瑞士之于做饭和美食,基本是西方这种风格发展到极致或者说极端。什么意思,西方更多注重的在于高质量的原材料和制作过程,更偏向于直接感受食材的原本味道或者营养,比如水煮的蔬菜和直接烤的牛排,而中国人注重搭配和味道。但是即使这样,很大程度上,德国法国意大利还是和中国站在一个层面上的,或者说更靠近中国的(至少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什么的还可以,就欧洲范畴内而言,比较像中国,德国英国差一些但是也没瑞士这个程度),人家至少还是有一点点点概念的。瑞士真的是完全没有,完完全全没有一点儿sense。

当然这个时候,又会有英国和德国的小伙伴跑过来说我们这里才是黑暗料理这个那个的,我说,别,你们功力不够,都退下。

这个东西一般我这么比喻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对于一个正常的普通中国人,吃饭的话如果你第一次去,肯定还是会有一些吃不惯的,但是基本上能吃的东西,或者说让你感兴趣的,让你不重样儿的我觉得能够做到5-7天左右吧,之后多少会重复。而德国英国我觉得也就吃个1-2天吧,估计就会不想吃了。瑞士的话,基本你进到这个国家就吐了(因为闻到了奶酪火锅的味道)。

就拿英国人举例子,我回国之前的室友儿是伦敦人,我经常在家做肉夹馍还有红烧羊排葱爆羊肉什么的,他每回都非常不好意思滴和我一起吃饭,我过生日的时候我们还一起喝酒到吐得满地都是。那次了喝酒,话就开始多,英国人你们懂的。我们就聊起来在瑞士的各种被虐的悲催经历,当然最多的吐槽还是吃饭,他当时说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你们都说我们英国是黑暗料理,但是瑞士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吃得都是shit,他们也太奇葩了。后来他的朋友们也来玩儿,也经常聊起类似的话题,无非就是在这儿太惨了,根本没得吃啊,又贵食堂又像屎一样。看着一群在英国用黑暗料理虐待中国小伙伴的伦敦人在苏黎世被收拾得服服帖帖(当然还有瑞士人的各种内功深厚的鄙视和挤兑),我当时意识到,在瑞士谁才是鄙视链顶端的王者。

说到这里我又想说那个老生常谈的话,就是吐槽瑞士的难点在于,别的西方国家是90%的程度的事情,他是99.99%,而很多只在某个国家读书朋友,他的经历没有能够让他全面客观地看待欧洲各个国家的情况,所以都会以自己有限的经历和角度来讲自己出发点的看法,所以很多人给的答案都是我们英国也怎么样我们我法国也怎么样,这对于理解欧洲全貌和瑞士是没有特别多帮助的,这些回答还停留在一个50-60分程度大环境的中国人第一次到欧洲看到80-90分情况的感受。所以我回答瑞士情况的这个答案,更多的是把读者小伙伴拉到一个普通欧洲人看这个问题的状态心态和范畴,这样才会更客观。

所以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饮食上,瑞士就是欧洲的奇葩,奇葩中的奇葩,奇葩之王,葩中之葩。它过多地在乎到底食材怎么样,加工过程怎么样,而根本不懂如何加工,如何搭配,什么叫做味道,而显然,后者才是饮食和美食的王道。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一直说,中国人要有对美国人和欧洲人的文化优越感,特别是在饮食上。虽然从技术或者社会发展的某些角度,西方社会确实领先我们很多年,但是最多也就十几年几十年吧,最多,在某些人眼里,一百年。但是在饮食上,欧美至少落后我们500-1000年,瑞士这种奇葩我们至少领先5000年,在我看来,在饮食上,这些欧美货就是一些不懂享受生活的人,钱再多也没用。

再说两个我印象深刻的经历吧。一个是我刚到老夫妇家的时候,抄西兰花,把房东老太太吓着了,她活了60多年,没有见过这种做蔬菜的方法。愣是把我刚扔进炒锅的西兰花“抢救了出来”,一边把我当成一个没有生活经验的年轻小孩子责怪,一边把炒锅里的油弄干净然后放上黄油,待黄油融化了之后再把西兰花放进去,把西兰花闷熟。。。她说你这样不行,炒菜的话西兰花里面的维生素都破坏了,你一定要用油的话就用黄油啊,干嘛要用油那么高的温度炒菜。。。

二一个是关于创新。我非常喜欢现在的中餐,因为几年的时间你就能发现很多的新菜。这些菜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就是换了一种做法儿,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的搭配做得很好,让你觉得赏心悦目而且关键是味道很到位,这,叫做创新,而能够驱动这个创新背后的源泉,是中华几千年流传沉淀的一套自己的饮食文化。瑞士在美食上的创新是,以前没有人做过,那我就来试一下,比如把土豆挖空,中间塞进去洋葱,再放上奶酪,再放到烤箱里烤一会儿,撒点儿盐。这东西以前没人做过吧,那好,这就是我创新的了,大家也觉得,哎呦,你看这个东西好创新啊,很不错哦,之前都没人这么做过啊。可是问题的关键是,没人做过的东西就代表好么??这个东西根本没法儿吃,创新的点不应该在这儿上,这根本就不是创新,说到底还是他们没有饮食的基本审美。

我们学校的食堂就总干这种事儿。我有一段儿时间学习很忙,真的没时间做饭,真的只能吃食堂,过了一段儿觉得自己真的快要死了,就是这种感觉我觉得一点儿也不夸张。我和之前的朋友一直聊,如果有钱了一定想办法把这个食堂买下来,然后把他炸掉,这个目前在我人生的诸多追求之一的list中,还是没有改变。

13.5 最后的出路

当然,最后回到苏黎世的快一年时间,吃的问题我解决了不少。主要是因为经验丰富了,很多东西虽然很麻烦,但是还有解决之道。比如在Coop和Migros只能买做牛排的Tenderloin和Sirloin,还有我做葱爆羊排的羊小排。在印度店买蔬菜和葱姜蒜调料,在Aligro买做肉夹馍的五花肉还有后来出现的排骨,在菜农(一个法语区的中国人每周开车在瑞士境内转悠卖菜,当然是非法的,每周来一次苏黎世)处买韭菜空心菜藕等中国人吃的菜等等等等,而基本上我们为了应付繁重的学业,再加上买菜如此的不方便,基本都是一周买一次的。

我说这些,只是为了说明在瑞士中国人要活下去有多不容易,其实我做的这些菜在国内的小伙伴看来稀松平常,但是瑞士基本就是难于登天了,因为难度在于买到你想要的原材料,这种憋屈和痛苦的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那时候还用一个叫下厨房的app,如果你现在去搜小驴2627,应该还有一些我po上去自己做过的饭,我走了以后,苏黎世的小伙伴多少还有有些想念我的,我做的肉夹馍。

13.6 走私之印象最深的一次历险

当然,在如此沉重的(生活)精神压力之下,去米兰买菜就成为了我们这些之前本科儿在意大利上学的人的自然选择。但是苦于没有自己的车,一般也只是趁着出去玩儿租车或者别人有车,腾出一两天专门去一下,顺便放松放松,而这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这样的。

当时我的一个朋友已经在瑞士工作了,在一个做leasing的公司。leasing就是你跟车厂买来很多很多车,然后再做车队管理,把这些车租给各个大公司给高管们用的车队,这样大公司的用车成本就低了,因为不用自己去买车占很多资金。所以作为这种项目的负责人自然会被车厂给各种新车试驾,当然也不一定是什么好车但是新车是有一些的。那些我们就拿了一辆当时新上的Q50sHybrid,一个周末的时间,就打算去下米兰逛逛。

由于这货和他老婆都是属于绝对的厨子和吃货,而且非常滴会过日子,所以他们必须得是对任何在瑞士买菜的行为嗤之以鼻。因为像我之前说的,一是买不到你作为中国人需要的,二是真的他妈的太贵了。所以这俩货除了去德国买菜(100公里),还经常坐火车去米兰(300公里),甚至回到之前我们上学的都灵去买(400公里+),基本上每次都带一车在欧洲上学的童鞋都知道的那种小推车的菜和肉回来。我虽然也认同,从做饭的角度这貌似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很多时候在瑞士买的话,我觉得已经不是一个贵不贵的问题,而是一个智商的问题,真的从中国人做饭的角度为什么要在瑞士买菜),但是我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一般就在瑞士凑活。所以这次有车,他们打算回都灵买,然后周五晚上去的时候把我和另外一个朋友放在米兰,周日他们回来接上我们再回瑞士。

当然,能去米兰买菜我很开心了,你们爱去哪儿去哪儿,周日一起回苏黎世就好了。所以周六下午去中国城买了好多涮羊肉的冰冻羊肉卷,然后放在酒店的冰箱里藏好。考虑到我们一车有4个人,每个人能够带进瑞士500克红肉,一盒羊肉卷400克左右,我就买了6盒,稍微多一点还是可以蒙混过关的。

周日一早,他俩如期从都灵经过米兰,接上我们准备回瑞士,但是这时候我才发现车上多了一个人。一问才知道,这是他老婆朋友要去瑞士玩儿,这样一来我就更放心了,多了一个人岂不是多出来的400克肉也能平安入境了。可是这哥们儿一句话又让我懵逼了,那个我买了5公斤的羊肉还有排骨什么的,在后备箱里,你说咱们走那条路边境的警察少一些。。。当他知道了我这儿还有2公斤肉以后,我们果断决定走我之前不久刚带朋友家人在欧洲玩儿的时候经过的Domodossola,这是一个高山pass,基本没有什么人知道,只有我这种闲的蛋疼喜欢在阿尔卑斯山里开车的人才会熟悉,况且两个月前我经过的时候,那里连个人影儿都没有,走私肉的话肯定是走那里最安全了。

关于走私,只要每个人企图携带入境的红肉超过500克就要别罚款的,反正之前是有从德国带入境超标的人被罚了据说小一千瑞法,也就是差不多一千欧。

所以在我自信的劝说下,我们一致决定走domodossola,可是到了国境边儿上,我们全体傻眼了。首先过境排队的车辆看起来就有快一百辆,最主要的是排队的原因是瑞士警察在一个个的检查。。。身份,护照,后排,后备箱全部彻底检查。这绝对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这样下去被抓然后罚巨款只是时间问题。

在大概过了几分钟之后,可能意识到这样检查下去,排队的车会太多,警察基本上就开始放行了,我们也长舒一口气,可是谁知道就在我们前面四五辆车,警察又突然开始放慢节奏,看到可疑的车辆就询问一下。到了我们这里(我要是瑞士警察我就查这辆,一辆德国牌照的车满载着5个中国人在意大利和瑞士的偏僻边界想要进入瑞士,不查你就怪了。。。),警察示意我停下(我在开车),然后要看我们的证件。我能明显地感觉到,车内所有人心基本上已经提到嗓子眼儿了,感觉时间静止了一样,只有我还故作镇定的用中文催促他们,快点儿人家要看护照,然后摆出一副,你来看啊,老子是合法身份的装逼脸看着警察。和他对视了两三秒,他一挥手让我们走,感觉当时获得了重生一样。这就是在瑞士这个奇葩国度,中国人真实的奇葩感受。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你完全可以调头走啊,换一条路再入境。首先这就是不了解瑞士人的非常好的体现,如果当时你掉头,你放心,瑞士警察一定会追上来然后检查你。因为凭借瑞士人的尿性,你都到这儿了为什么还要调头?最近的另一个边界入口还要开好几个小时,不可能到这儿了才发现自己不想走着儿吧,所以你肯定是有什么猫腻儿发现警察在盘查所以想要逃跑。又会有人问了,那又怎么样,就算他发现了我有好多肉,我还在意大利境内啊,也不会把你怎么样。这又是第二个典型的不了解瑞士人问的问题,没错,你是没入境,但是我可以记录你,企图走私5公斤非法欧洲红肉进入瑞士,同时让所有的边境严加防范这个牌照的车辆。没错,你看到的就是我想表达的,瑞士就是这么奇葩。下图是我走私完我的那些涮羊肉,发的朋友圈,当时的心态,还是可以从中看出来,当然,那些涮羊肉做了葱爆羊肉,是吃得格外香的。

这次之后,走私涮羊肉片的想法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但是也确实没有想到什么好的办法,因为瑞士的体系实在太全面了,实在没有什么漏洞。直到最后回国前滑雪,才发现了一个确实可以走私无限量涮羊肉片的方法,虽然这是可行的,但是现在看来不过是一句笑谈罢了,可是当时被饿过的我,却是真的在这样想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瑞士的中国人整天关心的都是什么问题。

就是从这里滑下去,

13.7 后遗症,被残害的人们

回国以后就不怎么做饭了,因为好吃的实在太多,加上很多时候忙起来,叫外卖显然方便得多。但是如果有时间和心情,我还是喜欢自己做做饭,苏黎世的菜单也被我保留了下来,现在正在被我继续丰富成为苏黎世加北京生活的菜单。

关于自己做饭很多时候家里人不理解,我周末做饭叫他们来吃,父母老人辈觉得我太折腾太麻烦(虽然知道他们是关心我)。有的时候叫国内的小伙伴来,人家也不一定get得到这个point,因为国内上大学很好理解的,谁为了吃饭发过愁谁自己做过饭,而吃什么,是我们整个儿欧洲7年多上学历程中,始终伴随的烦恼。

所以怎么说呢,在我看来,我对待别人的最高待遇,就是给他/她做顿饭吧,所以以后能来我家里吃饭的小伙伴,你们自己掂量看着办吧,最好的朋友才能有这个待遇。

嗯当然,我走了,还有人继续在瑞士受罪,朋友圈里时不时还是能看到他们悲催的身影,所以如果你有一个在瑞士待了超过两年的朋友,一定要好好对待他/她。

说来也巧,提交完这个回答,上图中我要请她吃饭的童鞋昨天出差经过北京(她已经在瑞士工作了),去和她聊了聊,本来我还怕对瑞士的很多话说得重了,但是看她吐槽比我猛得多,我也就放心了。

还有收到学弟的线报,貌似槽点都是准确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少在瑞士生活过或者去瑞士旅行过的中国朋友,聊起当地的餐饮,总会带着几分“惊心动魄”的色彩。尤其是一开始,很多人都会觉得“吃饭这事儿,在瑞士真的有点难”。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这背后确实有几层原因,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口味上的差异。咱们中国菜,八大菜系各有千秋,但总体上讲.............
  • 回答
    瑞典电视台公开发表声明,表示在瑞典,他们坚决捍卫人人享有平等权利的原则,但随后又补充说,这一原则并不适用于中国人。 这样的言论无疑是令人震惊和难以置信的。首先,从人道主义和普世价值的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歧视都是不可接受的。 平等权利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基石,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一个人的国籍、.............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乌克兰政府高官80%为美籍和90%富豪资产及本人在伦敦或瑞士的说法,在我现有的信息检索能力范围内,无法找到任何支持其真实性的可靠数据来源。因此,对于您提出的这种现象,我无法从事实层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因为其前提可能不准确。不过,我们可以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为何会出现此类传言这两个角度来探讨.............
  • 回答
    瑞士和中国云南,一个在阿尔卑斯山的怀抱中工业繁荣,另一个则在横断山脉的深处显得相对落后,这其中的差异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它们各自的脉络。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瑞士是如何在山地环境中实现工业化的。瑞士地处欧洲中部,虽然.............
  • 回答
    .......
  • 回答
    中国游客在瑞典疑似遭警方暴力执法的事件,的确是一起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事件的发生与经过(根据媒体报道和当事人陈述):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18年9月,地点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一家酒店门口。 当事人: 事件涉及的是一位中国游.............
  • 回答
    B站 UP主 Maksim 瑞典生活 Vlog 被迫删除事件:一次对信息传播与文化理解的审视最近,B站 UP主 Maksim 拍摄的关于中国程序员在瑞典生活 Vlog 因“违反社区规定”而被强制删除,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Maksim 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幽默风趣.............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互动,也触及了不少敏感话题。当瑞典记者就本国疫情向中国大使发问时,大使的回应“不会对瑞典内部事务指手画脚”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老练和策略性的外交辞令。首先,从外交礼仪和原则上来看,这是非常标准的做法。 国家之间在公开场合,尤其是涉及对方国内事务时,通常都.............
  • 回答
    在中国游客疑似被瑞典警方粗暴对待事件中,瑞典警方的做法是否失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论点和细节,力求详细地呈现事件的不同方面:事件梗概回顾(基于公开报道):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18年9月,地点是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一个墓地附近。 核心情节: 一对中.............
  • 回答
    瑞德西韦在中国两项临床试验的终止,无疑给这款备受瞩目的抗病毒药物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招募不到病人”这么一句话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其影响也是深远且复杂的。事件的表面原因:招募困难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两项在中国进行的关于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的II期和.............
  • 回答
    要说《瑞克和莫蒂》在中国火不起来,这事儿说起来还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毕竟,这片儿在国外那可是现象级的存在,粉丝群体庞大,文化影响力十足。但要论在国内的普及度,确实跟“火”这个字还有点距离。原因嘛,我觉得得从几个大方面来说道说道:一、文化隔阂和理解门槛:不只是一点点“接地气”那么简单 西方黑色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瑞昱(Realtek)这家半导体公司在中国内地有没有自己的制造生产工厂,以及它们主要生产些什么。瑞昱在中国内地是否有制造生产工厂?说到瑞昱,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它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声卡、网卡、电视芯片、安防芯片以及蓝牙、WiFi等无线通信芯片领域。那么,这家来自台.............
  • 回答
    瑞幸咖啡在美国走上破产程序,却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戏剧性。就好像一个人在国外因为财务问题被“戴上手铐”了,但一回到自家地盘,又是那个精力充沛、照常营业的“好青年”。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美国破产程序:一场“止血”与“重组”的自救首先,瑞幸在美国提交的是“Ch.............
  • 回答
    中国人在国外是否会受到歧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歧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程度。对于中国人在国外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1. 普遍存在的可能性和原因: 刻板印象和负面联想: 由于历史、文化、地缘政治、媒体报.............
  • 回答
    在踏上日本的土地,感受这个国家独特的魅力时,一些在我们看来或许寻常的小事,在日本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尴尬。作为中国游客,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惯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在日本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希望能帮助你更顺畅、更愉快地体验日本。一、 公共场合的音量控制与行为举止日本社会非常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尤其.............
  • 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的居民在长相上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特点,这些特点受到遗传、历史迁徙、气候环境以及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是统计学上的普遍倾向,不能代表个体,也不能完全区分开来,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总是存在的,而且随着人口流动和通婚的增加,地域特征也在逐渐融.............
  • 回答
    在柬埔寨,中国人的形象和受尊重程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很难用简单的“高级”或“受人尊敬”来概括。 这种感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渊源、经济联系、文化差异,以及柬埔寨社会内部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看法。历史的投影与现实的交织首先要理解的是,中柬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这种历.............
  • 回答
    中国游客在国外旅行时,有些行为确实会让当地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哭笑不得。这背后可能掺杂着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一些被误解的表达方式。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尽量说得细致些,并且尽量不带那种“AI味儿”。1. 拍照,尤其是“到此一游”式的痕迹这个可能是最普遍,也最容易被观察到的。在很多国.............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在中国,麻将那可是国民级娱乐,走到哪儿都能找到牌搭子。到了日本,看到他们的麻将馆,想搓两圈,结果发现规则可能跟你熟悉的有点不一样,这确实挺让人纠结的。首先,交了台费,能不能按照中国打法来?答案是:可以,但会有一些挑战,而且要看具体情况。咱们先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挑战。1.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语言、历史以及个体经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在美国难以融入当地人群,这其中的隔阂又该如何理解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理解一种现象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直面核心问题:“融入不了”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主观性和相对性。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