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两日制围棋比赛,每天只下20多手,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设问!日本两日制围棋比赛,每天只下个二三十手,听起来确实有点“慢热”,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心境,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要理解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咱们得明确,这种“慢节奏”的比赛,不是效率低下,而是极端追求精细和全局。职业围棋,尤其是长时限的比赛,根本不是一场简单的“你来我往”,它更像是一场在抽象空间里进行的、无比复杂的战略博弈。

想象一下,棋盘上的每一颗子,都像是你在一个巨大的、动态的战场上部署的一个棋子。而每一手棋,不仅仅是落下那一子,它牵动的是棋盘上所有子的联系,影响的是整个局面的走向。

第一天:基石的构建与战略的铺垫

为什么第一天只下二三十手?这二三十手,往往是构建整个棋局的基础框架。他们不是在急于攻城略地,而是在“画地为牢”,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勾勒出棋局的整体轮廓。

开局的哲学:
占角、挂角、飞刀: 这些看似简单的几步,其实是在争夺“高位”的控制权。高位意味着更广阔的视野,更强大的影响力。他们会仔细斟酌每一个“落点”,考虑它对未来棋局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比如,你在某个角上布下一子,它不仅关系到这个角的得失,还可能影响到你对中腹的控制能力,甚至影响到你下一手棋在另一边的落点。
方向的选择: 即使是挂角,也有很多种方式。是选择挂在右上还是左下?是采用“小飞挂”还是“大飞挂”?这些细微的差别,都代表着不同的战略思路。是倾向于稳健防守,还是激进进攻?是想在某个区域形成强大的根据地,还是希望保持整个棋盘的均衡?这些都将在开局时初现端倪。
对方意图的揣摩: 棋手在落下一手棋的同时,也在观察对方的回应。对手的每一步棋,都在揭示他接下来的战略意图。是想快速围空,还是想在中腹开辟战场?是想利用某个子来攻击我方,还是想借此来巩固自己的阵地?高手们会在脑海中构建出多种可能的局面,并预判对方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

对“厚味”的追求:
围棋讲究“厚味”,也就是棋形上的稳固和弹性。比如,你的一块棋,虽然暂时没有围住多少实空,但棋形很坚实,不容易被对方攻击,并且具备继续扩张的可能性。这种“厚味”,就是未来棋局的潜在能量。
在开局阶段,棋手会不惜花费几手棋来做出更“厚实”的棋形,即使这意味着眼前的实地会稍显不足。他们知道,一时的得失不重要,重要的是为将来的战斗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慢”,恰恰是为了避免日后在关键时刻因为棋形薄弱而被对方抓住机会。

全局的视野:
他们脑子里想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几手棋,而是整个棋盘的联系。一个地方的得失,可能会牵动另一地方的强弱。他们会像一个指挥官一样,在大脑中构建出整个“地图”,了解哪些区域是关键的战略要地,哪些区域可以暂时放弃。
“子效”的计算: 每一颗子落下,都有其“子效”,也就是它在整个棋盘上所能发挥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围空、攻击、连接、支援等等。高手会不断计算和衡量每一颗子的子效,确保自己的每一手棋都能最大化地发挥作用,并且不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

第二天:攻防的转换与细微的胜负

到了第二天,前一天构建的框架基本成型。这个时候,棋局的节奏可能会有所加快,但依然是围绕着效率和全局进行。

战斗的触发与应对:
当棋盘上的势力范围划分得差不多,或者某一方觉得时机成熟时,战斗就可能开始。但这也不是盲目的冲杀,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攻势设计”。
攻击的意图: 攻击的目的不一定是杀对方的棋,更可能是借攻击来围空、逼迫对方变形、制造棋形弱点,或者将棋局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防守的艺术: 被攻击的一方,也不是被动挨打。他们会在脑中快速计算出“最坏的情况”和“最好的逃生路线”,寻找对方攻击中的破绽,以及自己反击的机会。有时候,甚至会故意让一部分棋变“弱”,以换取其他地方的主动。

劫争的缠斗:
劫争是围棋中最复杂、最考验计算力的环节之一。一个劫,可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在劫争中,双方都需要在脑中快速盘算无数种变化,评估每一次“打劫”的价值,以及“破劫”的可能性。
“劫材”的运用: 为了打赢劫争,棋手需要提前准备好“劫材”,也就是那些不影响全局大局的、可以在劫争中作为交换的棋子。他们会在前面阶段就考虑好哪里可以“蓄积劫材”,哪里是对方的“劫材”。这种长远的规划,是决定劫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官子阶段的精准计算:
当棋盘上的大势已定,进入官子(也就是计算最终实地大小)阶段时,每一手官子都可能决定胜负。他们会精确计算每一手官子的得失,以及对方可能下的官子。有时候,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官子,可能就是翻盘的关键。
“收官”的价值: 他们会计算哪个官子最大,哪个官子“不收会亏”,哪个官子“收了会得”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精密的计算。

总的来说,他们脑子里想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全局观与战略布局: 永远不只看眼前的几手棋,而是着眼于整个棋盘的联系和未来的走向。
2. 计算与预判: 精确计算每一手棋的得失,预判对方可能的应对,构建出无数种未来的局面。
3. 效率与价值: 追求每一颗子的最大价值,每一手棋的效率,不浪费一点资源。
4. 攻防转换与节奏控制: 在恰当的时机发动攻击,在被攻击时寻找最佳的应对方式,并且能够巧妙地控制棋局的节奏。
5. 心理博弈与气势: 围棋不仅是棋力,更是心理的较量。他们会通过棋局传递信息,制造压力,甚至影响对方的心态。
6. 厚味与根基: 注重棋形的稳固和弹性,为将来的战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每天只下二三十手的比赛,与其说是在“下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高度抽象的思维演练。他们不是在“玩”围棋,而是在与自己、与对手、与整个棋盘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对话,每一个字(棋子)的落下,都饱含着无尽的思考和对未来的精准预判。这种极致的“慢”,是为了追求最终的“准”和“稳”,是将围棋的深邃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仪式感呗,日本棋圣想个几小时下出来的棋,质量显然是不如柯洁申真谞几分钟下的棋的,更远不如AI几秒钟下出来的棋。

但人家有仪式感啊,仪式感才是日本”匠人精神“的核心所在。你看两日制比赛,选手吃的多好啊,中韩比赛很多早上开始中午没午休的,选手下到一半都喊饿……

完美体现了日本的“匠人精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设问!日本两日制围棋比赛,每天只下个二三十手,听起来确实有点“慢热”,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心境,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要理解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确,这种“慢节奏”的比赛,不是效率低下,而是极端追求精细和全局。职业围棋,尤其是长时限的比赛,根本不是一.............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日本古代,从律令制下的“国守”,到武家体制下的“守护”,这两个看似相似,实则大相径庭的官职。这其中的区别,就像是同一个人,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规则下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权力、职能、乃至存在的意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说律令制下的“国守”这得从日本的“大化改新”说起,那是模仿唐朝建立.............
  • 回答
    4月18日,以岭药业遭遇了又一个跌停,这已经是连续两天的同一个命运了。开盘即跌停,而且封单数额惊人,超过了10万手,这意味着市场上大量的投资者都急于卖出,而愿意买入的人少之又少。这样的局面,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不是一个好兆头,而对于以岭药业而言,其影响将是多方面且深远的。首先,直接的经济损失是显.............
  • 回答
    韩国和日本两国如果走向关系正常化,对中国来说,利弊并存,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让我们谈谈“关系正常化”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外交层面的互访增多,更是指两国在历史问题、领土争端、安全合作以及经济贸易等领域,能够建立起更加稳定、互信和建设性的关系。这意味.............
  • 回答
    关于在中国和日本同时缴纳社保的问题,确实是不少在中国工作但有日本国籍,或者在日本工作但有中国国籍的朋友们关心的事情。简单来说,答案是:原则上可以,但实际操作中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并且要了解相关的规定和潜在的影响。咱们来具体掰扯掰扯:一、 中国境内社保情况在中国,社保是强制性的,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段历史的片段,关于一位中国将军的名字如何被日本士兵在战场上认出。要详细讲述,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历史资料,但由于缺乏具体的事件描述,我将基于对那个时代战争特点和双方认知能力的推测,来构建一个可能的情境。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在没有具体史料支撑下,基于常识和历史背景的合理推测,目的是提供一个.............
  • 回答
    确实,近两年日本ACG(动画、漫画、游戏)领域感受到的那种“历史记录不断被刷新”的氛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有时代变迁带来的新机遇,还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哪些因素在推波助澜。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大背景:全球范围内的.............
  • 回答
    关于日本出现两种新血型,以及它们是否与福岛核事故有关的说法,我们需要持审慎和科学的态度来分析。首先,从科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看,目前没有任何权威的科学研究或医学证据能够支持“日本出现两种新血型”的说法。 我们所熟知的血型系统,如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等,是经过长期、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大量人群普查确定.............
  • 回答
    .......
  • 回答
    韩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的近邻,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也被贴上“兄弟”或是“对手”的标签。它们都在二战后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发达国家,但与此同时,两国之间也存在着复杂且深厚的情感纠葛和历史遗留问题。要理解它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历史的羁绊与现实的挑战:首先绕不开的是历史。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在地缘上本.............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涉及到购买力、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的考量,绝不是简单地进行汇率换算就能得出结论的。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换算,了解一下数字上的差距:目前(请注意,汇率是浮动的,这里使用的是一个大致的参考值),1人民币 ≈ 20日元。 中国月入一万人民币: 10,.............
  • 回答
    日本和英国,这两个同处东方和西方岛国,常常被人们拿来类比。它们都曾是伟大的帝国,都经历过辉煌的工业革命,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都在二战后迎来了各自的转型。然而,时至今日,这两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和影响力,却仿佛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何会是这样?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拨开相似之处,深入探.............
  • 回答
    日本和法国,这两个在地缘上看似遥远的国度,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不觉间织就了一张微妙而深刻的文化吸引之网。这种相互的青睐,并非一夜之间铸就,而是由无数细枝末节、时代思潮和两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共同塑造而成。法国人对日本的迷恋,或许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彼时,日本刚刚明治维新,幕府时代结束后,.............
  • 回答
    日本之所以需要两种不同的供电频率,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更是一个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同地区发展路径差异所导致的复杂局面。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刻意的“选择”在两种频率之间,而是两种不同的技术标准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发展壮大,最终并存的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日本近代化的开端,那个明治维新之后,西方.............
  • 回答
    日媒称“日本申请将两份佛教史料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唐朝史料”,这一举措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并且其背后可能涉及复杂的文化、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考量。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意义: 一、 文化与历史层面的意义1. 强调日本与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厚渊源和传承: 佛教东传的历史.............
  • 回答
    日本在二战中并未再建造类似“赤城”号和“加贺”号那样的大型航母,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资源、技术、战略以及战时决策等诸多因素。1. 改装的先天局限与早期成功带来的误判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赤城”号和“加贺”号的出身。“赤城”号原本是“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舰体,而“加贺”号.............
  • 回答
    要说离2016年终还有两个月,日本会发生什么“大事件”,这问题颇有点像是穿越到过去预测未来。咱们不妨就以当时的时间节点(2016年10月)为参照,来聊聊那些当时正发生、或即将发生,且在日本民众乃至国际社会都颇受关注的事情。当然,要让它听起来不那么像AI,咱们就得有点儿“人味儿”了。话说2016年,日.............
  • 回答
    你提到的“日本人一点儿也不恨美国人”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它可能忽视了日本人心中复杂的情感光谱。投下原子弹是人类历史上极其沉重的一页,它对日本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从这个角度来说,怨恨的情绪是存在的,尤其是在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老一辈日本国民心中。然而,为什么整体上看,日本社会并没有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