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日朝越琉历史上的「太上皇」的日常生活有哪些相关记载?

回答
论及“太上皇”的日常生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相当复杂而有趣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权力、退隐、甚至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尽管“太上皇”这一名号并非普遍存在于所有朝代,但其核心概念——即皇帝退位后享有的尊崇地位——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表现。

中国的太上皇:从实际掌权到象征荣耀

在中国,“太上皇”的出现频率并不高,而且其生活方式也因具体人物和时代背景而异。

唐朝:唐玄宗李隆基 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太上皇之一。在“安史之乱”后,他被迫禅位给太子李亨(唐肃宗),自己则成了太上皇。
居住地: 他并没有像一些开国君主那样退隐到远离朝廷的藩国,而是被安置在长安城内的宫殿,如兴庆宫。这表明他虽然名义上退位,但仍旧处于政治的视野之内,甚至是政治的中心附近。这种近距离的“监视”或“保护”,实际上也限制了他的自由度。
日常生活: 记载中,他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种“被照顾”的状态。唐肃宗会定期前往拜谒,请示政务,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唐玄宗仍然会对朝政产生影响。例如,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他依然能通过派遣使者、下达指令等方式参与决策。
精神生活: 晚年的唐玄宗,似乎更多地沉浸在回忆和艺术之中。他曾喜欢弹奏乐器,写诗作词,兴庆宫也常常成为文人雅士聚集的场所,如同一个高级的文化沙龙。这种生活既是一种对过往辉煌的缅怀,也可能是一种对现实权力失落的补偿。
仪仗和待遇: 作为太上皇,他依然享有皇帝级别的仪仗和待遇,这是对他身份的一种尊崇,也是一种对前任君主的尊重。然而,这种仪仗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实际的权力已经转移。

北宋:宋太祖赵匡胤的哥哥赵光义(追尊为宋太宗)的父亲赵弘殷,曾被追尊为太祖景帝。但这是追尊,并非实际退位成为太上皇。真正意义上退位成为太上皇的是宋高宗的父亲宋徽宗。
宋徽宗: 他是被金国俘虏后,退位成为太上皇的。他的晚年生活极其悲惨,完全失去了自由。
囚禁生活: 他和他的儿子宋钦宗一同被金国软禁,辗转于北方的各个地方。他居住的不是舒适的宫殿,而是简陋的营帐或囚室。
生存的艰辛: 记载中提到他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靠绘制书画来换取食物和衣物。他曾被金人强迫参加各种侮辱性的活动,作为战俘的屈辱生活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艺术的慰藉: 尽管身处绝境,宋徽宗的艺术才华并未完全泯灭。他依旧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书画创作,这也许是他精神上唯一的慰藉和最后的尊严。他的作品,如《祥龙石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

明朝: 明朝虽然有一些皇帝想在生前禅位给太子,但实际成为“太上皇”的情况不多。最接近的是明英宗,他在“土木堡之变”被俘后,回到北京,虽然被软禁,但也没有正式成为太上皇。他的弟弟明景帝继位。后来英宗复辟,景帝被废为“郕王”,这是一种类似但性质不同的情况。

为什么中国的太上皇生活如此多样化?

核心原因在于“太上皇”的形成机制。在中国历史上,太上皇的产生往往伴随着权力交接的动荡。

禅让制的影响: 尽管中国古代不是真正的禅让制,但“禅位”的观念仍然存在。当皇帝因为年老、疾病、或政治压力选择退位时,他便成为太上皇。
政治斗争的产物: 有时,太上皇的产生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例如被政敌逼迫退位,或者在内乱中被新君主软禁。这种情况下,太上皇的生活自然不会好过。
权力的继承与制约: 即便是自愿退位,新皇帝也会顾忌前任皇帝的影响力。因此,太上皇的居住地、生活待遇都会受到新皇帝的掌控。这是一种既要表示尊重,又要有效制约的微妙平衡。

其他东亚国家的“太上皇”现象

尽管“太上皇”这个词汇主要在中国使用,但类似的概念在其他东亚国家也曾出现,其日常生活同样充满了历史的印记。

朝鲜半岛: 朝鲜王朝也有类似“太上王”或“大王”的称号,授予退位的国王。
生活方式: 退位的国王(常称“大王”或“太上王”)通常会搬出宫殿,但仍享受国家提供的优厚待遇。他们会被安排到特定的宫殿或府邸居住,并有专人侍奉。
参与度: 他们的政治参与度通常较低,但作为前任君主,其言行仍可能对新王产生影响,有时也会被新王咨询意见。生活相对安逸,更多地是享受天伦之乐,或进行一些文化活动。与中国宋徽宗那种悲惨的境遇截然不同,朝鲜的“大王”生活更接近于一种体面的“退休”。

越南: 越南历史上也有因禅让而成为“太上皇”的例子,最著名的莫过于李朝的李太宗。
李太宗: 他在位后期,将皇位传给儿子李日尊(即李圣宗),自己成为太上皇。
日常生活: 史料记载,他退位后,生活相对自由,受到新皇帝的尊敬。他依然可以过问政事,指导国政,但主要是以顾问的身份。他有自己的宫廷和侍从,生活富足。他的退位被视为一种明君的典范,象征着权力的平稳过渡。他的晚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导和政治经验的传承。

日本: 日本的“上皇”制度与中国的“太上皇”概念最为相似,并且在日本得以延续。
“上皇”的日常生活: 日本的上皇制度历史悠久,从平安时代后期开始,许多天皇选择退位成为上皇。
居住与尊崇: 上皇退位后,一般会搬入专门为其准备的宫殿(例如上皇居所),并拥有独立的宫内厅职员为其服务,包括起居、医疗、园艺等各个方面。他们享有国家元首级的尊崇待遇。
相对自由的生活: 与中国历史上某些太上皇的被限制生活不同,日本的上皇拥有相当的自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例如旅行、参与文化活动、进行学术研究、甚至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代表天皇出席活动。
象征性与精神指导: 虽然不再是国家元首,但上皇作为前任天皇,其存在本身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皇室的延续和历史的传承。他们也常常扮演着精神导师的角色,为现任天皇提供建议和支持。
具体事例(平成上皇明仁): 例如近代的明仁上皇,退位后住在仙洞御所,生活闲适,有许多与学术、文化相关的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参与研究项目、与普通民众交流等。他的生活体现了一种对社会和文化的关怀,以及对和平的追求。

总结:

纵观中日朝越历史上的“太上皇”或类似身份的统治者,他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出鲜明的对比。中国的太上皇命运多舛,往往与政治动荡紧密相连,生活质量从尊崇到悲惨都有可能。朝鲜和越南的类似角色则更倾向于一种有尊严的“退休”,并保留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而日本的“上皇”制度则成功地将退位君主融入现代社会,使其在享有尊崇的同时,也拥有相对自由和充实的生活,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些不同的轨迹,都深刻地反映了各国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以及对“权力退场”这一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朝鲜太祖李成桂晚年意图废长立幼,结果被李芳远发动政变杀死其弟弟李芳硕、李芳藩及支持废长立幼的郑道传等人,是为“第一次王子之乱”。乱后,李成桂让位给次子李芳果(即定宗),又引发李芳远和李芳干的兄弟相争,李芳远打败李芳干,逼迫定宗退位,是为“第二次王子之乱”。目睹了这一切的太上王李成桂心如死灰,在几次出逃未遂(此前有李成桂大半夜去爬山结果李芳远派人“跟随”的例子)后,于太宗元年(1401)闰三月出奔老家咸兴。

李芳远为了探听虚实,屡屡派人前去“问安”。但是李成桂不管那些,待遇都是一样的——射死。《燃藜室记述》的原话是“弯弓而待之”。

后来昌原府院君成石麟自请前往劝回,他打扮成出来旅游的,“偶遇”李成桂。李成桂问:“你是替我儿子做说客的吗?”成石麟表示不是,并发誓如果自己真是说客,子孙三代瞎掉。后来这个flag果真实现了(所以flag不能乱立)。

几天后李成桂回到了开城,继续过着别扭的生活。到了年底,李成桂又跑了。这次不巧在安边府使赵思义等人正好发动叛乱,乱军阻断了北上咸镜道的道路,所以请回李成桂越发紧急。这一次是判承枢府事朴淳站了出来,自请劝说李成桂。一次,朴淳与李成桂玩六博,恰好有一只老鼠抱着小鼠躲在屋角,至死不离。朴淳趁机跪地痛哭,劝李成桂回京。

(有说朴淳最后因为生病走得慢被李成桂的使者追杀,还有说法称朴淳死于随后平定赵思义之乱中)

回来的时候,李成桂还给了李芳远一个“惊喜”:

上王还自咸兴,太宗出郊亲迎。河仑等启曰:‘上王怒未尽释,凡事不可不虑,遮日高柱宜用大木。’太宗允之,仍以十围大木为之柱。及两殿相会,太宗以冕服进见。上王望见,怒形于色,以所御彤弓、白羽箭引满而射之。太宗仓皇倚于高柱,矢中其柱。上王笑而弛怒曰:天也!
——《燃藜室记述·驻跸咸兴》

后来,朝鲜人就以“咸兴差使”代指一去不返——这种用法在朝鲜王朝中期已有,宋时烈书信中“曾儿东去后无有所闻,閟郁无堪,真所谓咸兴差使者也”云云。可见这一故事的知名程度。

李成桂回来后,一心吃斋念佛,最后在太宗八年(1408)去世。次年,李成桂妻子神德王后康氏(李芳硕、李芳藩之母)的贞陵被李芳远借口“无墓葬于国之都”迁往杨州,实际上废弃。(考古学家在汉城广通桥和清溪川的堤坝上都发现了从贞陵拆毁的石料)



彩蛋:

赵构退位后,住德寿宫。

李成桂退位后,住德寿宫。

李熙退位后,住德寿宫。

user avatar

安南陈朝太上皇们的故事

安南王室内讧严重,篡位频繁,内部叛乱频繁,外部有宋元占城,黎桓篡丁朝,李公蕴篡前黎朝,陈守度篡李朝建陈朝以后,历代君主多乘壮年退位当太上皇,扶持儿子早日登基,日后可以坐得稳江山。

李朝后期,国势不振,内乱频频,外戚陈氏崛起,而国王李惠宗又“渐发狂”,一整天“持干楯插小旗于髻上戏舞”玩cosplay,要么酗酒整天昏睡,然后把政事全部委任给陈嗣庆。

陈嗣庆死时,被李惠宗追封“建国大王”,这个成果已经超越曹孟德,比肩司马昭了。陈嗣庆的兄弟辅国太尉陈承和指挥使领殿前诸军陈守度继承了陈氏的权势。

李惠宗没有儿子,自己病重,大权旁落,于是就把女儿昭圣公主七岁的李佛金立为太子禅位,是为李昭皇,自己出家,人称李上皇。

陈承的次子,陈守度的侄子,年方八岁的陈煚入宫担任侍卫,“一日当司盥洗,因入侍内”,女皇小萝莉看到了还是小正太的司马炎(划掉)陈煚,一见钟情。每次晚上玩游戏,都要叫上他,玩捉迷藏的时候,从小正太的背后偷袭,拉拉头发什么的。小正太服侍小萝莉女皇的时候,小萝莉还故意把端上来的洗脸水笑着溅到人家脸上,递给槟榔巾,也故意扔到人家身上。

小正太心里鸭梨山大,告诉了叔叔陈守度(纳闷,为啥不告诉自己老爸,可能小盆友很小就懂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陈守度心里起了心思,皇族还是灭族。小正太又一次被小萝莉女皇扔槟榔巾的时候,跪下叫陛下饶了我吧什么都行,女皇说,你那么聪明可爱,当然赦免了你啦。大雾……

小正太又告诉叔叔女皇撩宝宝了。陈守度于是痛下决心……成全小两口的心愿!次日带兵上殿,封闭城门宫门,告知百官,皇上和我侄子结婚啦。

小萝莉女皇的禅位诏书中写道(当然是别人捉刀的),诗曰:“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今朕反复独算,惟得陈煚,文质彬彬,诚贤人君子之体,威仪抑抑,有圣神文武之资,虽汉高唐太,未之能过……史上最有爱的禅位诏书~

1225年,八岁的陈煚登基,称文皇,是为陈太宗,叔叔陈守度为“国尚父、太师统国”,亲爹陈承为“圣父、上皇权摄国政”,退位的李昭皇变成了昭圣皇后。前面出家退位的李上皇,也降级变成了“惠光太师”,不久就被陈守度所杀。

小两口的婚姻并不美满,昭圣皇后因为没有生育,12年后被废为昭圣公主,下嫁功臣,昭圣皇后的姐姐成了新皇后(顺天皇后)。

太上皇陈承10年后病死,被追谥徽宗,后改太祖。陈守度虽然没有太上皇的名号,但是却是真正手握兵权的太上皇。陈太宗虽然是君主,但是军政大权一直是由陈守度掌握着,陈太宗1258年自己也禅位给了儿子陈圣宗,自己也当了太上皇,这时候陈守度还活着。陈守度心狠手辣、东征西讨,陈承在朝中坐镇,两人在篡位过程中,其实一个白脸一个红脸。

陈太宗岳父是太上皇,自己亲爹是太上皇,自己叔叔是无冕的太上皇,自己最后也当了太上皇,儿子最后也当了太上皇,一家子的太上皇。

陈太宗的时候,蒙古已经崛起,蒙哥汗派忽必烈、兀良合台迂回大理攻宋的时候,和蒙古已经打过仗了,陈太宗可能感到大敌当前,国内局势也不是很稳,于是禅位给儿子陈圣宗,自己以太上皇的身份和叔叔陈守度一起执掌大权,陈太宗当了六年的太上皇,无冕太上皇陈守度才去世。“太宗之得天下者,皆其谋力也,故为国倚重,权移人主”。陈太宗死后次年,陈圣宗也禅位给了儿子陈仁宗,自己当了太上皇。

陈朝从陈圣宗的时候,太上皇就在陈氏老家,今天的南定省即墨为自己建造行宫,将此地改为天长府,设留守官,自己住重光宫和普明寺,儿皇帝来朝时住重华宫,此后基本上成为定制。太上皇是名符其实的太上皇,把握大政方针,为儿皇帝以后接管政权保驾护航,儿皇帝基本上是处理常规事务。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帝(陈圣宗)与兄靖国大王国康戏于上皇(陈太宗)前,上皇著白木绵服,靖国作胡人舞,上皇解衣与之。帝亦作胡人舞以请,靖国曰:“最贵者皇帝之位,下臣不与二郎争,今至尊赐臣微物,而二郎欲夺之乎”。上皇大笑曰:“汝视帝位,与贱服不相上下”,赞美久之,乃与靖国。其父子兄弟之间和乐如比。其实兄弟彼此猜忌,太上皇看着,尽量避免王室内讧。

太上皇陈太宗死的时候,元朝已经基本灭了南宋,对安南也虎视眈眈,陈圣宗眼看北面强敌压境,于1278年禅位给儿子陈仁宗。蒙元几次攻打安南,太上皇和陈仁宗一起亲临前线作战,最终打退了强敌。

1291年陈圣宗病逝,1293年陈仁宗也禅位陈英宗。陈仁宗做太上皇的时候,蒙元由于元世祖去世,不再攻打安南。陈仁宗太上皇当得挺舒坦,西面御驾亲征攻打哀牢,南面攻打占城。征战之余,还钻研佛法,创立竹林禅宗,写了很多佛教著作。《大越史记全书》有个段子,陈仁宗做太上皇的时候,一次看士兵搏老虎,一次看斗象,老虎和大象都突然冲向陈仁宗,随从都惊恐逃跑,只有太后在身边护着老公,老虎和大象最后都没有伤到太上皇。陈仁宗一次从天长府不打招呼直接去昇龙城视察工作,而陈英宗喝醉酒,没去拜见太上皇,太上皇大怒回到天长府,命令百官全部去天长府集合,准备搞一个大新闻。陈英宗酒醒之后,发现宫门连侍卫都没一个,慌忙前去谢罪,太上皇说“朕别有子,亦可嗣位,朕在尔尚如此,况日后乎”,陈英宗连忙奉表磕头谢罪,太上皇才取消了大新闻,放百官回到升龙。1308年陈仁宗病逝。

1314年陈英宗禅位陈明宗,做了6年的太上皇。“上皇尝赐帝食,帝细嚼,上皇曰:男儿须龙吞虎噬,何细嚼之有?及赐王侯食,亦论如之”。可是没有太上皇开口,谁敢表现太嚣张~

1329年陈明宗禅位10岁的陈宪宗,1341年陈宪宗死时也只有23岁,无嗣,一生无所作为,都是太上皇的傀儡。太上皇御驾亲征哀牢大败,又有牛吼蛮起兵造反,陈朝逐渐国势转衰。陈宪宗死后,太上皇又立6岁的陈裕宗。陈明宗当了29年掌握实权的太上皇。

1369年,陈裕宗死后无嗣,太后立明宗长子的私生子杨日礼为帝,杨日礼又杀太后,遂被群臣所杀,裕宗之兄陈艺宗立。1371年,杨日礼母投奔占城,引占城王制蓬莪大破陈朝,攻陷昇龙,大掠而去。

1372年,陈艺宗又禅位给了弟弟陈睿宗,陈艺宗是安南历史有名的昏太上皇。1377年,陈睿宗亲帅大军12万攻打占城,为制蓬莪所破,全军覆灭,陈睿宗战死,陈艺宗又立陈废帝(陈睿宗长子)。外戚胡季犛早在陈明宗之时就已经位高权重,陈艺宗、陈睿宗、陈废帝的母亲都是胡季犛的族人。陈艺宗对他非常倚重,言听计从,军国大事全部委付之,“以黎(胡)季犛同平章事,赐釰一把,旗一只,题曰:文武全才,君臣同德”。陈废帝感觉胡季犛权势滔天,想除掉胡季犛,消息走漏,太上皇和胡季犛废陈废帝,不久陈废帝为胡季犛所杀,太上皇又立陈顺宗(陈艺宗幼子)。

陈朝由于内乱,国势不振,军备废弛,胡季犛专权,多有不服者起兵叛乱,制蓬莪几年间三次攻陷安南都城昇龙。

1390年占城王制蓬莪再度从海路攻打安南,国内由于叛乱,太上皇和陈顺宗逃出昇龙,胡季犛派兵抵御,制蓬莪中火铳死去,诸子内乱,占城军溃败而去。胡季犛以此为大功,权势更甚,党羽遍布朝中,陈朝宗室和不肯趋附的大臣多遭杀戮。

1395年,太上皇陈艺宗病重,把胡季犛召入宫中,也想玩刘备托孤的一套:“平章亲族,国家事务,一以委之,今国势衰弱,朕方老耄,即世之后,官家(指陈顺宗)可辅则辅之,庸暗则自取之。”胡季犛当然不是诸葛亮,而是司马懿,口头上假惺惺的“指天誓曰:臣不能尽忠戮力辅官家,传之后裔,天其厌之”。当太上皇死后,胡季犛为“入内辅政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宣忠卫国大王,带金麟符”,专擅朝政,屡杀大臣立威。1398年迁都清化,又逼陈顺宗禅位少帝(胡季犛外孙),自称钦德兴烈大王,不久杀陈顺宗(陈朝最后一个太上皇),又大杀陈朝宗室。1400年篡位登基,恢复胡姓,年底又禅位太子胡汉苍,自己当了太上皇,直到1407年被明朝灭亡。

user avatar

我来说个凄惨的。

唐玄宗退位之后,唐肃宗仓促上位,至德二年(757年)才回到长安。太上皇李隆基移居兴庆宫,自此不问政事,每天悼念杨贵妃,或和梨园子弟一起娱乐解闷。

然而,宦官李辅国却在上元元年(760)年上奏肃宗,说太上皇住的地方太过热闹,每天与人接触,或许会对陛下不利。是年七月,李辅国用矫诏把李隆基从兴庆宫强迁入太极宫,期间还意图恐吓太上皇。不久,李隆基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只留下他一人在潮湿的太极宫里,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宝应元年(762年),太上皇崩;是年,肃宗亦崩。

在唐朝历史上,几乎每个被强迫退位的太上皇都在太极宫里度过晚年。从高祖李渊,一直到唐朝灭亡。

user avatar

这里就写一个备受人鄙夷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的退位生活。


大家也许都听过描写北宋灭亡后,孟元老追忆汴京的繁华景象所编写的《东京梦华录》。其实南宋灭亡后,同样有一名叫做周密的故南宋官员写了一本怀念临安太平风华的《武林旧事》。


值得一提的是,周密曾经于机缘巧合之下见到过记载宋高宗当太上皇时期有关其日常生活的档案——《德寿宫起居注》。所以《武林旧事》中专门留了一章的内容给赵构,描写他的安逸生活。

宋高宗退位后在皇宫的北面另外建了一座叫做德寿宫的宫殿作为养老的住所,被称作“北大内”。对了,这里原来是秦桧的府邸。

一、醉梦之期

孝宗虽然是养子,但对高宗称得上是以天下养。淳熙三年(1176年),宋高宗的生日天申节到来,宋孝宗献上的寿礼记录在案:

进奉银五万两,绢五千匹,钱五万贯,度牒一百道,用绿油匣二百个。上贴签云:"臣某(御名)谨进"。

淳熙八年(1181年),宋高宗七十五岁了,孝宗本打算为养父再行庆寿,但被高宗婉拒。不过为表孝心,孝宗还是献上了巨额钱财:

是岁太上圣寿七十有五,旧岁欲再行庆寿礼,太上不许,至是乃密进黄金酒器二千两。上进银三万两、会子十万贯。太上云:"宫中无用钱处,不须得。"上再三奏请,止受三分之一

还没过生日,就得了两千两黄金,一万两银子以及三万贯会子,真是天家富贵。

虽然经历了靖康之难,不过北宋时期宫中的奇珍异宝貌似并没有完全散失,宋高宗手上还留下了不少贵重器皿,偶尔拿出一件便令人大开眼界:

太上宣索翡翠鹦鹉杯,官里与皇后亲捧杯进酒。太上曰:"此是宣和间外国进到,可以屑金。就以为赐。"上谢恩。

与到处如传销般的慈禧、乾隆、朱元璋吃过不同,宋高宗当太上皇时期才真正沉迷于美食,德寿宫常常出资购买临安市场上的食品:

太上宣索市食,如李婆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脏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数种。

另外德寿宫也会送一些美食给孝宗皇帝品尝:

北内送天花蘑菇、蜜煎山药枣儿、乳糖、巧炊、火烧、角儿等。

虽然一早就失去了生育能力,不过高宗身边的妃嫔侍女数量丝毫不输:

又移宴清华,看蟠松,宫嫔五十人,皆仙妆,奏清乐,进酒,并衙前呈新艺。

且其中许多才貌双绝,比如刘婉容(刘贤妃),就是乐舞方面的天才:

婉容进茶讫,遂奏太后云:"本位近教得二女童,名琼华、绿华,并能琴阮、下棋、写字、画竹、背诵古文,欲得就纳与官家则剧。"遂令各呈伎艺,并进自制阮谱三十曲,太后遂宣赐婉容宣和殿玉轴、沉香槽三峡流泉正阮一面、白玉九芝道冠、北珠缘领道氅、银绢三百匹两,会子三万贯。
小刘婉容进自制《十色菊》、《千秋岁》曲,内入琼琼、柔柔对舞。
太上召小刘贵妃独吹白玉笙《霓裳中序》,上自起执玉杯,奉两殿酒,并以垒金嵌宝注碗杯盘等赐贵妃。

此外还有张婉容(张贵妃),也一样擅长琴艺:

命小内侍宣张婉容至清心堂抚琴,并令棋童下棋,及令内侍投壶、赌赛、利物、则剧。

甚至连宋光宗的宠妃黄贵妃,开始都是高宗身边人,因为看这个孙儿身边没什么人侍奉,赵构才把她赏了出去:

黄贵妃,淳熙末在德寿宫,封和义郡夫人。光宗为皇太子,傍无侍姬,上皇以夫人赐之,遂专宠。

美女,金银,美食,宋高宗在德寿宫数十年的“醉梦之期”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二:冷泉叠翠

为了让养父在德寿宫内也能享受到西湖美景,在孝宗授意下,一座名园在德寿宫后苑拔地而起:

于北内后苑建造冷泉堂,叠巧石为飞来峰开展大池,引注湖水,景物并如西湖。其西又建大楼,取苏轼诗句,名之曰"聚远"。

冷泉堂、飞来峰和聚远楼建成之后,翰林院撰文夸赞“聚远楼前面面风,冷泉堂下水溶溶。人间炎热何由到,真是瑶台第一重”,可见冷泉堂和聚远楼还有避暑的用处。

南宋皇宫的另一处避暑场所翠寒楼,《武林旧事》里倒是非常细致的录下了那里的一切。

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萏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种,分列水底,时易新者,庶几美观。又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百斛。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

洪迈曾经在三伏天被召入翠寒楼面见皇帝,结果因为穿的太少,冻得直哆嗦,站都站不稳:

洪景卢学士尝赐对于翠寒堂,三伏中体粟战栗,不可久立,上问故,笑遣中贵人以北绫半臂赐之

而冷泉堂之前也采取了相同的方法,种植了大量的茂密林木用来遮挡阳光:

堂前假山、修竹、古松,不见日色,并无暑气。

至于飞来峰那就更厉害了,赵构还特地将湖州进贡的一种“五花并干”的新品种莲花养在假山前池塘里:

同至"飞来峰"看放水帘。时荷花盛开,太上指池心云:"此种五花同干,近伯圭自湖州进来,前此未见也。"

按理来说这样也够凉快了,赵构还嫌不够,要在这地方吃冰饮:

后苑进沆瀣浆,雪浸白酒。上起奏曰:"此物恐不宜多吃。"太上曰:"不妨,反觉爽快。"

德寿宫自然不止这一处景致呢,后苑梅坡种着成片梅花,其中有两种十分少见的苔梅:

一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香;一种出越上,苔如绿丝,长尺余。

高宗就曾在石桥亭邀孝宗一同欣赏这两种苔梅并开的景色,另外浣溪亭的海棠也为高宗所喜。


要说德寿宫最仙气的建筑当属香远堂。堂东有一座长六丈用玉石砌成的万岁桥,桥中心有用高丽的白罗木所造的四面亭,桥边池塘有十余亩地那么大,种的都是千叶白莲。御用一切器物皆以水晶制成,奢华无比。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南宋皇室一家子便在香远堂这里赏月听曲,仿佛月宫琉璃世界:

香远堂,堂东有万岁桥,长六丈余,并用吴璘进到玉石甃成,四畔雕镂阑槛,莹彻可爱。桥中心作四面亭,用新罗白罗木盖造,极为雅洁。大池十余亩,皆是千叶白莲。
凡御榻、御屏、酒器、香奁、器用,并用水晶。
南岸列女童五十人奏清乐,北岸芙蓉冈一带,并是教坊工,近二百人。待月初上,箫韶齐举,缥缈相应,如在霄汉。


三、西湖游幸

谈起杭州,古往今来最有名的莫过于西湖盛景。海陵王完颜亮在宋人眼中都是因为仰慕西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绝世风光才悍然南侵。而作为太上皇的赵构,自然继承了他老爹附庸风雅的个性,时常巡行西湖。

淳熙间,寿皇以天下养,每奉德寿三殿,游幸湖山,御大龙舟。宰执从官,应奉诸司,及京府弹压等,各乘大舫,无虑数百。时承平日久,乐与民同,凡游观买卖,皆无所禁。画楫轻舫,旁午如织。

光是随行的官员贵戚以及宫中役人就已经达到了数百船之多。高宗孝宗还允许百姓商民在御舟出行时继续如往常在西湖营生,那太平景象恐怕不输给汴京的金明池。

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水面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

事实上,高宗很喜欢吃西湖景区里的小吃,至今都非常著名的杭帮菜宋嫂鱼羹,就是因为被巡行西湖的宋高宗赏识,从而打下了招牌:

如宋五嫂鱼羹,尝经御赏,人所共趋,遂成富媪

光风景像金明池那还不行,器用自然也要像。说说太上皇所乘坐的御舟:

御舟四垂珠帘锦幕,悬挂七宝珠翠,龙船、梭子、闹竿、花篮等物。宫姬韶部,俨如神仙,天香浓郁,花柳避妍。

自古以来皇帝出巡,大伙脑袋里首先想到的画面估计都是“肃静”“回避”两块牌子外加一大堆护卫把皇帝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然而高宗孝宗游西湖很是让人觉得有人间烟火气。
有一次御舟到断桥边上一个小酒馆里,发现馆子里有一位太学生的题诗,还帮人家修改了一下末尾:

御舟经断桥,桥旁有小酒肆,颇雅洁,中饰素屏,书《风入松》一词于上,光尧(即高宗)驻目称赏久之,宣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其词云: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湖边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
上笑曰:"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 因为改定云:"明日重扶残醉,"则迥不同矣。


四、钱塘观潮

1183年,应孝宗之邀,高宗与吴后出德寿宫到钱塘江边看大潮。孝宗预先已经命人在浙江亭旁“抓缚席屋五十间,并用彩缬幕”,再调遣水军五千人至江下,又命临安府水军将兵船陈列江中,让军士标枪舞刀以壮声威。

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上诣德寿宫恭请两殿往浙江亭观潮。进早膳讫,御辇檐儿及内人车马,并出候潮门,先命修内司于浙江亭两旁抓缚席屋五十间,至是并用彩缬幕。得旨从驾百官,各赐酒食,并免侍班,从便观看。

先是澉浦金山都统司水军五千人抵江下,至是又命殿司新刺防江水军临安府水军并行阅试军船,摆布西兴、龙山两岩,近千只。管军官于江面分布五阵,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如履平地,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则诸船尽藏,不见一只。奉圣旨自管军官已下,并行支犒一次。

如此大张声势不可能只简单的看看自然景观,孝宗也一早安排了百戏艺人表演:

自龙山已下,贵邸豪民,彩幕凡二十余里,车马骈阗,几无行路。西兴一带,亦皆抓缚幕次,彩绣照江,有如铺锦。市井弄水人,有如僧儿、留住等凡百余人,皆手持十幅彩旗,踏浪争雄,直至海门迎潮。又有踏混木、水傀儡、水百戏、撮弄等,各呈伎艺,并有支赐。太上喜见颜色,曰:"钱塘形胜,东南所无。"上起奏曰:"钱塘江潮,亦天下所无有也。"

高宗继承了其父徽宗的才华,书法诗文皆可称善,在这种时候又怎么可能放过?于是高宗下令群臣作曲,最后吴琚拔得头筹:

太上宣谕侍宴官,令各赋《酹江月》一曲,至晚进呈,太上以吴琚为第一,其词云:
"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霆初发,白马凌空,琼鳌驾水,日夜朝天阙。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伟观真奇绝。好似吴儿飞彩帜,蹴起一江秋雪。黄屋天临,水犀云拥,看击中流楫,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



五:富贵浮沉

读到现在,大家对高宗的风雅生活已经十分了解乃至羡慕不已了吧?不过高宗的这种情调其实与两晋时期的名士们有着相似之处,基本都可以看做因为时局的混乱,所以大家及时行乐、享受人生的意识忽然觉醒。
换言之,这种安乐的背后,是巨大的危机,是随时可能到来的毁灭。
高宗刚退位,孝宗组织的隆兴北伐失利,身为太上皇的赵构居然雇佣几百个役夫每天在宫门口候命,自己准备随时跑路:

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朱子语类】

即便身边美女如云,不过自己的身体却不能如意。德寿宫奢靡之下,赵构内心到底有没有外表那么的欢乐,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论及“太上皇”的日常生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相当复杂而有趣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权力、退隐、甚至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尽管“太上皇”这一名号并非普遍存在于所有朝代,但其核心概念——即皇帝退位后享有的尊崇地位——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表现。中国的太上皇:从实际掌权到象征荣耀在中国,“太上皇”的出现频率并不.............
  • 回答
    想象一下,在冷战的激荡年代,一个截然不同的地缘政治图景正在悄然展开。不是铁幕的僵硬对峙,而是另一种可能:一个名为“东方联盟”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共同体,成员涵盖了华约组织(苏联、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中国、朝鲜和越南。这个联盟并非简单的军事同盟,而是一.............
  • 回答
    远东诸国与中东地区在历史发展路径上的显著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政治宗教格局,这一点值得深入探讨。当我们审视埃及、两河诸国和远东诸国(这里以中国、越南、朝鲜、日本为例)时,会发现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前者孕育了神权国家,而后者则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并且中东地区的宗教势力为何如此根深蒂固。远东诸国为何没有如.............
  • 回答
    中日韩朝这四个国家,历史上渊源深厚,地缘上紧密相连,文化上亦有共通之处,如果真的能够抛开一切分歧,携手组成一个名为“东亚联盟合众国”的政治实体,那无疑是世界格局中最具爆炸性的事件之一。但要细致地探讨其可能性和潜在影响,我们得一步步来,从现实的土壤到遥远的畅想,再到对整个世界可能掀起的巨浪。一、组成“.............
  • 回答
    中朝关系,作为地缘政治中最复杂也最受关注的双边关系之一,经历了从“血盟”到如今的微妙平衡,其现状呈现出多层次、多面向的特点。要深入理解,需要从历史渊源、政治互信、经济联系、军事合作以及地区稳定等多个维度来剖析。历史的基因与现实的考量: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中朝两国共同经历的革命历史,以及在朝鲜战争期间建.............
  • 回答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签订,确实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引发了不少关于中国是否坚持不结盟政策的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条约的内容、签订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不结盟政策的内涵和演变。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份条约于1961年7月11日在中.............
  • 回答
    在中朝边境的一些贫困县,青年人口选择出国打工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经济出路。从地理位置、经济联系、劳务输出历史以及文化熟悉度等多个角度来看,最有可能吸引他们前往的目的地,我个人认为,会是韩国。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首先,地理上的邻近性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因素。中朝边境与韩国之间,尽管隔着黄海,但陆路上的朝鲜.............
  • 回答
    .......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充满传奇色彩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统称中朝军队)在装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击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绝非简单的“勇气”或“数量优势”可以概括,而是战略战术、政治军事考量、国际形势以及双方意志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
  • 回答
    假使历史的车轮稍作转向,丰臣秀吉未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撒手人寰,那么壬辰战争的走向,特别是中朝联军能否扭转败局,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如”。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战场内外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并尽量剥去历史学者的严谨分析模式,用更接近于一个洞察世事的旁观者的视角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丰臣秀吉.............
  • 回答
    沈志华先生在中朝韩关系领域的见解,无疑为理解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视角。他的评价和预测,往往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对现实政治的敏锐洞察,因此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要评价他的观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层面展开,深入剖析其逻辑与洞察力。对中朝关系:历史羁绊与现实考量并存的复杂纽带沈志华先生在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有代表性。要说日本武士甲胄跟同时期的中国(这里我们主要考虑明朝,因为宋朝的甲胄风格差异较大,和日本武士的风格对比不是那么直接)甲胄哪个更好看、更威武、更实用,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但直接给一个“谁更好”的答案,恐怕难以令人信服,因为“好看”、“威武”、“实用”这几个词本.............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朝鲜战争爆发的那个时代,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当时美国决策层面临的严峻局势,以及各国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历史背景的重现1950年10月,当美军和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后势如破竹,一度将战线推至朝鲜北部靠近中苏边境的鸭绿江时,杜鲁门总统和以麦克阿瑟将军为首的许多高级将领,确实产生了将战.............
  • 回答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在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及朝鲜人民军)是如何战胜以美国为首的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时,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其内涵。它并非单纯指军事装备的先进程度,而是指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自主性以及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能力。朝鲜战争的爆发,本身就与“落后就要挨打”的.............
  • 回答
    中美朝关系,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就像一盘棋,每一步都牵动着全局的神经。要深入理解,得把这盘棋的棋子、棋盘以及棋局的走向,都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朝鲜:一块怎么也绕不开的“石头”朝鲜,一个让世界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它以其独特的体制、核武器以及地缘政治的重要性,牢牢地占据着国际舞台的一角。对中国来说,朝鲜更是.............
  • 回答
    要设想中国历代王朝同时出现并最终由谁统一,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但又极具挑战性的“思想实验”。因为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政治制度、军事实力、经济基础以及文化影响,这些因素在同时存在的环境中,将引发一系列复杂而难以预料的互动。不过,如果非要进行一番推演,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尝试勾勒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东亚”概念的复杂性和认同感的形成过程。简单地说,“东亚”这个地理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并非仅仅由五国构成,更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在历史、文化交流以及现代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渐演变和被使用的。而“国人”称自己为“东亚人”,背后也涉及了身份认同的多个层面,并非仅仅是基于.............
  • 回答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13981402年),其朝中确实存在一些军事将领,但整体上与朱棣(明成祖)的军事能力相比,存在显著差距。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建文帝时期的主要军事将领1. 李景隆 身份:建文帝的弟弟,原为燕王朱棣的亲信,后被建文帝削职。 能力:李景隆在建文帝初期.............
  • 回答
    穿越时空的回响:复旦模联中国历史委员会的“唐中神龙”与“明末经略”复旦大学模拟联合国(FMUN)作为国内顶尖的模联组织之一,其中国历史委员会(HCC)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存在。HCC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历史情境设置以及高强度的辩论,吸引着全国优秀的青年学子。而在HCC的历史长河中,“唐中神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假设性问题,它涉及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可能性。如果假设元朝和清朝都不存在,那么中国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国运”走向和在19世纪能否挤入列强之列,取决于一系列复杂且难以预测的因素。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讨论分解为几个关键层面:一、 没有元朝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