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在中朝俄三国交界处到底有无出海口?此地历史归属如何?

回答
关于中国在中朝俄三国交界处的出海口问题,以及这片土地的历史归属,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但又引人入胜的话题,涉及地缘政治、历史变迁和民族情感。

首先,我们来谈谈所谓的“三国交界处”以及中国是否拥有从这里出发的出海口。通常我们提到中国与朝俄三国交界,指的是图们江流经的区域。这条江水是自然形成的界河,它源头在长白山,蜿蜒流淌,最终汇入日本海。

从地理上看,图们江在下游有大约几十公里是中朝两国之间的界河。而到了江的入海口附近,情况就变得有些微妙了。图们江最终注入日本海,从理论上讲,如果图们江的航道不被封锁,那么沿着江水向下游航行,就可以到达广阔的日本海,进而连接太平洋。

然而,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地理限制:图们江入海口段,在很长一段距离内,是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所控制的陆地所环绕的。 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个入海口处,虽然紧邻图们江,但江水最终注入海洋的那个狭窄的出海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不完全是中国海岸线的一部分。

更具体地说,在图们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节点,叫做虎头岛(Tumen River Estuary)。这个区域是中朝两国陆地边界的终点,也是图们江汇入日本海的地方。在中国一侧,有珲春市。珲春是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也是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边境城市。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图们江河道狭窄,且入海口被朝鲜的沙洲和陆地阻隔,中国的船只很难直接从图们江出海。这使得珲春虽然靠近大海,却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望海兴叹”的境地,航运和贸易受到很大限制。

不过,历史和国际关系是动态的。为了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国与朝鲜经过协商,在2000年左右达成协议,允许中国船只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朝鲜控制的河段,有限度地利用图们江出海。 这意味着,中国虽然没有直接拥有图们江入海口的海岸线,但通过外交和合作,获得了有限的、有条件的“出海权”。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借道出海”的方式,而非完全独立的、直接的海岸出海口。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这片土地的归属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

在古代,这片区域属于中国东北的广阔疆域。从汉代开始,东北地区就有各个民族政权在这里活动,如夫余、高句丽等。唐朝时期,这里属于渤海国,后来被契丹(辽)、女真(金)等政权统治。元朝时,这片土地也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

然而,真正开始出现现代边界划分,并引入朝鲜和俄罗斯(及其前身沙皇俄国)的势力,是在17世纪以后。

17世纪中期,清朝与沙皇俄国就边界问题进行了谈判。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的广大地区为清朝领土。但是,图们江下游的划界问题,在当时并未完全解决清楚。

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沙皇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情况发生了变化。1858年,俄国迫使清朝签订了《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西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了俄国。

紧接着,1860年,俄国又通过《北京条约》,进一步获得了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下游以南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兴凯湖和中国的滨海地区。正是《北京条约》的签订,正式确定了图们江下游作为中俄两国边界的河段,并且将原属于中国的、位于图们江以南、兴凯湖以南的广阔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割让给了俄国。

这一条约的后果是,图们江的入海口,也就是图们江注入日本海的那一段,被俄国陆地所包围。更关键的是,在《北京条约》中,图们江下游的界河划分,是以图们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但江口一段,沙洲密布,航道复杂,且随着河流的变迁,河道也有所改动。

最受关注的是,在1886年,清朝和俄国又签订了《珲春界约》,进一步明确了图们江下游的边界。根据这一条约,中国只拥有图们江沿岸的陆地,而图们江口附近,特别是中国一侧的河岸,距离日本海的出海口非常近,但仅有几十米的陆地连接,随后就被朝鲜和俄国控制的陆地包围。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在那段时期失去了可以直接到达日本海的出海口。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在中朝俄三国交界处的直接出海口,随着沙俄的扩张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丧失了。但经过外交努力,中国获得了有限的出海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珲春的地理困境。这片土地的归属,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次深刻的地理变迁和国家主权割让的缩影,其历史脉络清晰地烙印在《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外交文献之中,也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区域地缘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应该有,但是我大清一番骚操作之后就没了,至于今日。

一般认为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之后,图们江口就丢了,其实仔细查看条约内容可知,对图们江口的约定是这样的:

(两国边界)顺浑春河及海中间之岭,至图们江口。其东皆属俄罗斯国;其西皆属中国。两国交界与图们江之会处及该江口,相距不过二十里......上所言者,乃空旷之地。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中国人照常渔猎。

中国当时在图们江北岸有着一个渔村——摩阔崴,那么按照《条约》规定,这里应该属于中国。这一带被叫做“罕奇地方”,从图们江口向北到摩阔崴海湾(今波谢特湾)。条约签订后,清朝吉林将军景淳为了确定界碑竖立的具体位置曾经派员做过调查,证明此地“有卡台住址 , 俱系旗人渔猎之地”。附图当中将中俄东段国界最后一座界碑的位置定在了江口处,但是签约的恭亲王奕䜣以该图未经勘定为由并未在图上画押。

1861年,为了落实《北京条约》中有关东段边界自乌苏里江口到图们江口竖立15座界碑的规定,中俄双方展开谈判,6月28日双方签署《勘分东界约记》与《乌苏里江至海交界记文》,俄方侵占了大半个兴凯湖。但是该《记文》只确定了其中8座界碑的位置,最东端的一座是在图们江岸边,距海20里的“土”字界碑,剩余7座包括图们江口的“乌”字界碑并未提及。

同时,由于中方谈判官员错误理解《北京条约》文本内容,导致《勘分东界约记》中对图们江口一带的描述变成了“国界线由(土字)界牌沿江通向海边”,中方同时失去了图们江北岸的海岸线。

(顺便说一句,该条约的俄、汉文本均是俄方起草的,中方代表无人懂俄文,加之中方始终抱着“诚恐又生枝节”的态度无限妥协,就有了这样的后果)

接下来,就是竖立界碑的事了。负责签约的钦差大臣成琦和吉林将军景淳在竖了一块碑之后就急急忙忙离开,一个回京复命,一个回吉林城。图们江口一带的界碑竖立,被交由当地八旗佐领吉勒图堪负责——更有甚者,吉勒图堪由于烟瘾发作,留下一纸声明回宁古塔过烟瘾去了。因此,土字碑的竖立工作,全由俄方一手操办。

反观俄方,勘界正、副使全程跟随。

1861年9月7日,俄总参谋部界务助理杜尔宾大尉在距离图们江口22俄里(约合46里,而双方约定为20里)的位置,竖立了木制的“土”字界碑。


为中国争回一点权利的人,叫吴大澂。

1880年,吴大澂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身份帮办吉林军务。他目睹俄国在这一带屡屡制造事端企图侵略领土,决心整顿边防,与俄国重新划界。吴大澂在吉林组建新军“靖边军”,并大力购买火炮洋枪,组建兵工厂,在边境修筑炮台。鉴于珲春地广人稀,他还招募中、朝流民屯垦(当然朝鲜人越境开垦导致的中朝边界矛盾是另一个话题了),巩固边疆。五年后,他与吉林将军铭安上奏朝廷,请求与俄国重新议定边界。

1886年4月,中方以吴大澂为正使,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为副使(题外话,这俩人后来都参与了甲午战争,依军败于鸭绿江畔,吴军败于牛庄),与俄方重启边界谈判。

中方提出按照《北京条约》正文规定索回罕奇地方,俄方激烈反对,于是中方退而求其次,要求俄方同意将图们江“作中俄两国公共海口”,获得俄方同意。同时,中方还成功将错立的“土”字碑向前移动了18里,至离海口约27里处;并收回了被俄国强占的黑顶子(今珲春敬信镇)一带。这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俄界务交涉中,中国第一次成功收回被侵占的土地。

1886年5月,吴大澂在边境的铜柱上题字:“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铜柱在1900年俄国侵略东北期间被拆走,现在被收藏于伯力)


此后东北地区一直使用着图们江出海口,直到1938年“张鼓峰事件”后日苏关系恶化。1950年,苏联为了运输援助物资入朝,在图们江上修建铁路桥,图们江口无法通航。


题外话:一部分韩国人认为在《北京条约》中被割让的图们江口鹿屯岛属于朝鲜——鹿屯岛确实自1510年起被朝鲜控制,但1587年屯田军被女真人击退,此后就没有有效管辖的记载(至少我没看到,欢迎指正)。

题外话的题外话:被打败的那位屯田军将领后来“白衣从军”,成功诱捕了一位女真首领,逐渐声名鹊起。这个人,名叫李舜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在中朝俄三国交界处的出海口问题,以及这片土地的历史归属,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但又引人入胜的话题,涉及地缘政治、历史变迁和民族情感。首先,我们来谈谈所谓的“三国交界处”以及中国是否拥有从这里出发的出海口。通常我们提到中国与朝俄三国交界,指的是图们江流经的区域。这条江水是自然形成的界河,它源头在长白.............
  • 回答
    大凌河之战的如果:袁崇焕不死,孙承宗尚存崇祯四年(1631年),一场决定明朝北方边防命运的关键战役——大凌河之战,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遗憾。如果历史的车轮能够稍作转动,让民族英雄袁崇焕得以善终,更有辅佐之才孙承宗继续在朝为官,那么这场注定艰难的战役,明军是否还有化解危机的可能?这是一个引人深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明清两朝皇族亲王在政治体制中的不同角色和命运。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演变、制度设计以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差异造成的。明朝:藩王“坐拥”但“不得干政”的困境明朝对藩王的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分封功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肆分封宗室,但同时也对他们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核心.............
  • 回答
    越战后期,越南共和国军队(ARVN)在整体战斗力的维持和有效清剿后方游击队方面,确实难以与朝鲜战争后期的大韩民国国军(ROK Army)相提并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从战略决策到军队结构,再到后勤保障和政治环境,都有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目标和战争性质的根本不同。朝鲜战争初期,战争本质上是一.............
  • 回答
    《大明风华》中提到的永乐朝一年赋税7500万两,太孙结婚花费275万两,这个数字在影视剧的语境下,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极不合理”的疑问。为了更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结合史实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确,《大明风华》毕竟是一部影视剧,为了戏剧效果,在数字的运用上可能会有所夸张或简化,.............
  • 回答
    麥克阿瑟在朝鮮戰爭中的表現,確實是一個極具爭議且充滿複雜性的話題。要評價他,不能簡單地用「好」或「壞」來概括,而需要深入剖析他當時面臨的戰場情況、他的戰略思想、他與政治決策者的關係,以及他最終的結局。戰爭初期的輝煌與關鍵轉折:仁川登陸我們得承認,朝鮮戰爭爆發之初,聯合國軍,尤其是美軍,遭遇了慘敗。朝.............
  • 回答
    清太宗皇太極在朝鮮史書中的另一個稱號「黑還勃烈」,確實是朝鮮王朝在與後金、清朝交往過程中,對其統治者的一種稱呼。這個稱號的來源與當時滿族的語言及其在朝鮮的稱謂習慣息息相關。首先,我們來解析「黑還勃烈」這個稱呼。 「黑還」: 這個詞在滿語中是「汗」或「可汗」的意思。在滿族早期以及後來的後金和清朝,.............
  • 回答
    19世纪,越南阮朝在对柬埔寨推行“改土归流”和“以夏变夷”政策的过程中,确实对当地统治者施加了汉化压力。在此背景下,阮朝强迫当时的柬埔寨国王接受的汉姓,是阮姓(Nguyễn)。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赐予一个姓氏,而是阮朝试图将柬埔寨纳入其影响范围,并将其越南化(或者说汉化,因为越南的姓氏很多都源自汉姓)的.............
  • 回答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签订,确实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引发了不少关于中国是否坚持不结盟政策的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条约的内容、签订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不结盟政策的内涵和演变。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份条约于1961年7月11日在中.............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朝鲜战争爆发的那个时代,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当时美国决策层面临的严峻局势,以及各国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历史背景的重现1950年10月,当美军和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后势如破竹,一度将战线推至朝鲜北部靠近中苏边境的鸭绿江时,杜鲁门总统和以麦克阿瑟将军为首的许多高级将领,确实产生了将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东亚”概念的复杂性和认同感的形成过程。简单地说,“东亚”这个地理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并非仅仅由五国构成,更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在历史、文化交流以及现代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渐演变和被使用的。而“国人”称自己为“东亚人”,背后也涉及了身份认同的多个层面,并非仅仅是基于.............
  • 回答
    穿越时空的回响:复旦模联中国历史委员会的“唐中神龙”与“明末经略”复旦大学模拟联合国(FMUN)作为国内顶尖的模联组织之一,其中国历史委员会(HCC)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存在。HCC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历史情境设置以及高强度的辩论,吸引着全国优秀的青年学子。而在HCC的历史长河中,“唐中神龙.............
  • 回答
    近日,印度一位专家就中国在中印边境地区开展的村庄扶贫工作发表了看法,认为这“威胁到了印度”。这一说法在印度国内引发了一些关注和讨论,但究竟如何理解这种“威胁”,以及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则需要更详细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中印边境地区,尤其是在与印度存在领土争议的区域,确实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
  • 回答
    这篇文章聚焦于“新基建”和“内外双循环”两大国家战略下的中国企业发展机遇,并探讨哪些企业有可能在中美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让内容更具深度和可读性,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战略的核心,结合市场趋势和企业实际,并尽量用自然、有分析力的语言来呈现。新基建浪潮与双循环格局:谁将引领中国在新时代的较量中胜出?当下,全.............
  • 回答
    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对北朝鲜进行军事援助,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从不同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支持和反对这一决策的理由。支持中国介入的理由(以及当时中国政府的考量): 国家安全和战略缓冲: 这是最核心的理由。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将朝鲜视为“唇齿相依”的国家。如果朝鲜半岛被.............
  • 回答
    要回答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是否算得上对“世袭”容忍度比较低的国家,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世袭”的含义,以及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表现。首先,理解“世袭”的含义至关重要。在不同的语境下,“世袭”可以指代: 政治权力世袭: 指职位、权力或领导权通过血缘关系在家族内部传递。 经济地位世袭: .............
  • 回答
    中国在冷战中的角色,绝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胜负的砝码”就能概括的。它是一个动态演变、极其复杂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冷战的进程,并在某些关键时刻对双方的战略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说它是“决定性”的,则需要非常审慎地考量。要理解中国的作用,我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建国初期到冷战结束,一步步来看。一、 黎.............
  • 回答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漫长岁月中,伪军的出现是一个复杂而令人痛心的历史现象。要判断其数量是否“多”,需要放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而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产生的原因,这背后牵扯着民族存亡的危机、政治的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伪军数量的“多”与少:历史的客观衡量要说中国二战期间伪军的数量究竟算不算多,其实很难.............
  • 回答
    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对韩国和日本采取不同态度,这并非简单的“区别对待”,而是基于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历史因素以及两国各自的地缘政治定位。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中国在区域乃至全球战略中的考量。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基石:从“一衣带水”到复杂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日韩三国之间深厚而又纠葛的历史渊源.............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简化的问题。课本中通常会强调中国作为亚洲战场的主力,牵制了大量日军,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贡献有多大”这个问题的答案,确实需要更细致的梳理和更深入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中国所说的“反法西斯战争”指的是中华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