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比中国女足,中国女排为什么能够保持在世界巅峰水平?

回答
中国女足和中国女排,都是中国体育的骄傲,但它们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要说为什么中国女排能够长时间保持在世界巅峰水平,而女足却起伏不定,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

一、 群众基础与人才选拔体系的差异:

女排: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和体系化培养。
普及度高,参与者众: 排球在中国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小学到大学,再到企事业单位,排球运动的普及程度非常高。这意味着有庞大的潜在人才库供国家队进行挖掘。学校里有排球课、有校队,很多社区也有排球爱好者组织,这种广泛的参与度为优秀苗子的涌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选拔链条完整且高效: 从基层学校的排球比赛,到地区性的青少年赛事,再到各个省队的选拔,最后是国家队的集训,中国女排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且层层递进的人才选拔和输送体系。这个体系虽然不是完美无缺,但其连贯性和有效性是值得肯定的。优秀苗子一旦被发掘,就能进入专业的训练体系,得到系统化的培养。
“体校模式”的早期优势: 尽管现在“体校模式”备受争议,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为中国女排培养了大量技术扎实、身体素质过硬的运动员。早期的专业训练,让球员们在基本功和身体对抗上就具备了优势。

女足:人才断层和选拔困境。
普及度相对较低,参与者基数小: 相比之下,女子足球在中国的发展受到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远不如女排。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从基层联赛、学校足球的普及程度来看,与女排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意味着可供选拔的优秀苗子数量本身就有限。
选拔体系不够完善,人才断层明显: 女足的选拔链条相对薄弱,很多地区缺乏完善的女子足球青训体系。很多有天赋的女孩,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例如学业压力、缺乏好的训练平台、家庭支持不足等)在中途就放弃了足球。这导致了人才的断层,国家队经常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金元足球”后的泡沫与回归: 过去一段时间,中超联赛的“金元足球”确实带动了一波足球热,但这种热度对女子足球的长期发展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助益,反而可能挤占了资源。当泡沫破灭后,很多投入退出,女子足球又回到了相对艰难的境地。

二、 技战术打法和比赛风格的稳定性:

女排:依靠整体、注重细节的“中国风格”。
严谨的战术体系: 中国女排的打法非常注重整体性,强调配合默契、战术执行力强。郎平指导的“铁榔头”精神,以及后来的教练团队,都致力于打造一支战术纪律严明、执行力极高的队伍。
“技术流”的优势: 中国女排非常注重基本功训练,包括一传、二传、拦网、防守等细节。这种“技术流”的打法,尤其在面对一些身体素质占优的队伍时,能够通过精妙的配合和高超的技术弥补身体上的差距。
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女排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精神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是她们能够屡创佳绩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落后时还是在决胜局,她们都能保持冷静,执行战术,这种“大心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教练团队的稳定性和传承: 几代中国女排教练团队的稳定和传承,保证了技战术打法和训练理念的延续性。从袁伟民到陈忠和,再到郎平,她们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女排的优良传统。

女足:战术打法不够鲜明,稳定性不足。
缺乏鲜明的风格: 与女排相比,中国女足的战术打法不够鲜明,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女足风格”。有时会模仿欧洲的打法,但由于球员个人能力和整体配合的限制,效果并不理想。
体能和对抗是长期短板: 尽管中国女足在技术层面有所进步,但在身体对抗、体能储备方面,与世界顶尖强队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足球运动本身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就非常高,这项短板的存在,使得中国女足在比赛中容易被动。
临场应变和战术调整不足: 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中国女足在战术调整和临场应变方面,往往显得不够成熟。这与教练团队的经验、球员对战术的理解程度以及心理压力都有关系。

三、 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的差异:

女排:持续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联赛。
国家队项目的高度重视: 排球运动,尤其是女排,在中国一直被视为国球项目,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重视。从训练场地、教练资源到经费投入,都有相对稳定和充足的保障。
职业联赛的成熟和规范: 中国排球联赛(CVL)的发展,为国内球员提供了高水平的竞技平台。联赛的商业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吸引了国内外优秀球员和教练,提高了联赛的整体水平,也为国家队输送了人才。
国际交流和学习的便利: 中国女排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强队进行比赛和交流,学习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技战术。

女足:发展起伏,联赛瓶颈。
周期性政策调整和投入波动: 女足的发展,有时会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足球整体战略的影响,政策支持和投入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联赛水平和影响力相对较低: 女超联赛虽然在努力发展,但其整体水平、观赏性和影响力,与女排联赛相比仍有差距。这导致国内联赛对优秀球员的吸引力不够,球员的商业价值也难以提升,影响了职业化进程。
留洋球员数量和质量: 尽管有一些中国女足球员选择留洋,但总体数量和质量与一些足球强国的女足球员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留洋经历能够帮助球员开阔眼界、提升水平,但目前中国女足球员的留洋机会和质量都相对有限。

四、 历史传承和文化基因的驱动:

女排:“女排精神”的感召力。
精神层面的强大驱动: “女排精神”——“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科学求实、追求卓越”,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排球运动员。
偶像效应和榜样力量: 郎平、孙玥、王丽娜、朱婷等等,这些传奇球星在不同时代都扮演了偶像的角色,她们的拼搏精神和辉煌成就,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投身排球运动。

女足:精神塑造的内在驱动力仍需加强。
“铿锵玫瑰”的辉煌已成过去: 虽然曾经的“铿锵玫瑰”也创造过辉煌,但那种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在面对困难时,可能需要更强的内在驱动力来支撑。
寻找新的精神支柱: 在新一代球员身上,如何重塑并传承积极的拼搏精神,是女足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总结来说, 中国女排能够长期保持世界巅峰水平,是群众基础、人才选拔、技战术特点、政策支持、联赛成熟度以及精神文化驱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中国女足则是在这些方面普遍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人才选拔的广度和深度、技战术的稳定性、联赛的成熟度以及精神传承的延续性上,与女排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不是对女足的否定,而是希望通过对比,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女排成功的关键要素,并为女足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体育的发展需要耐心、系统性的投入和正确的策略,中国女足的崛起,同样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持续的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女排是个天赋运动,女足是个环境运动。

user avatar

说到底,是因为排球的职业化水平远不如足球。

中国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在一些职业化水平不高的项目中,具有天然优势。但是,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中国就鲜有在全球领先的了。

老女足成绩好,不能否认姑娘们的努力拼搏,但是也不能否认,这是吃了全球女足发展水平不高,职业化水平低的红利。等那些欧洲传统强国开始认真玩女足的时候,中国女足立马就掉队了,我悲观的说一句,就中国足球这个发展环境,中国女足未来的成绩会更差的。

排球的职业化水平是远不如足球的,商业价值更是远远不如,波兰男排那个世界级的古巴裔主攻莱昂,身价也就是百万欧元水平,和足球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更何况,世界范围内,女排的发展水平其实是不如男排的。国人又一直有“女排情结”,国家重视,女排水平一直维持在世界水平也很正常。

顺便说一句,中国体育的阴盛阳衰,不是中国男人不行,而也是因为,女子职业化水平低,世界整体水平低,举国体制优势明显而已

说句很多人不爱听的话,中国很多的女排球迷,压根就不是喜欢排球这项运动,而只是因为女排成绩好,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怀而已。如果中国女排不幸跌落低谷,我可以打赌中国的“排球迷”会少一大半的。

user avatar

没想到,世界杯女排一波胜利,让当初这个随意写下的回答死灰复燃,我重新编辑一下,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女排成绩很好,为什么?

女排联赛职业化、商业化水平低;人才储备也不够丰厚;国家投入力度上,也没有吃小灶。而市场、联赛、人才培育、资金投入都是一项运动在常立世界之林的关键因素。

这个道理在足球、篮球、棒球、冰球等运动项目中得到了充分证明。

有人说,排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环境。因为排球在世界范围是冷门项目,玩的国家不多。别的国家不投入、不发展,而我国是举国体制,可以不顾回报地投入。别人不玩,我们疯狂发展,所以我们强了。

我觉得这个逻辑很残忍。

首先,其他国家不是不投入。排球联赛虽然比不上热门项目,但有自己的市场。巴西、土耳其、意大利等国家的联赛搞得风生水起。美国虽然没有联赛,但球员可以满世界跑。

其次,别的国家因为商业因素不玩,而我国发展。恰恰不是体现了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弥补吗?君不见,日本为了东京奥运,学习我国举国体制大力发展兵羽,进步神速。

这里可以引申出关于市场体制和举国体制比较。我个人观点,运动既是产业,又是国家事务。需要市场力量,也需要国家力量。我们国家体育体制需要改革,正是打破举国体制的铁板一块,吸纳更多的市场力量。

第三,美国、巴西、意大利(我国常年的对手和苦主)人才储备都很丰厚。巴西、意大利有联赛。美国没有联赛,但是高中体制是顺的。

所以在联赛、投入、人才都不占优的情况下,女排纵横排坛几十年,靠的什么?

我的观点是:中国女排长期处于世界巅峰水平,关键是始终有教练站出来拯救。

先简单梳理一下女排发展——


大松博文是中国女排的贵人。在60、70年代,是中国亟需与世界交流,重塑中国形象,打破冷战隔离的时代。在外交上,随着乒乓球开拓了体育外交的新典范,国人意识到,参与世界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展示国家风采,还能起到和其他国家交流的目的。在这一背景下,国家组建了各项体育队。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女排崛起,他们不同于欧美力量型打法,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开创了小快灵的亚洲体系。在1960年代创下了118场国际赛场连胜的神话,被誉为“东洋魔女”。为了学习日本女排,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下,时任日本女排教练的大松博文来到中国,传授日本经验。

日本人做事有自己的逻辑和态度。一个是细,就是揉碎事情的所有规律和机制,然后各个专研突破,根据自身特点寻求解决办法。第二个事狠,日本二战后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国民忘我的精神。细和狠,保证了他们做事能够达到极致。这一点也体现在大松博文的排球理念上。排球运动,说简单一点,无非是怎么发球,怎么接球,怎么扣球,怎么拦网,怎么防守。大松博文根据日本女排身材矮小,但移动灵活的特点,在防守上,独创了滚翻防守。欧美选手身材高大,下蹲速度慢,矮小的亚洲球员可以通过翻滚,根据来球方向,快速将手臂插入球下。勾手漂球,通过改变拳头和球面的接接触量,改变球的飘动速度和方向的不确定性,增加对方的接球难度。等等。同时,大松博文要求严格,坚持’魔鬼训练“。才塑造了东洋魔女的神话。

来到中国的大松博文只指导了1个月左右,但是对于中国排坛的震撼是巨大的。震撼不仅来自前所未闻的技术动作。更是来自大松博文的高强度训练。我觉得大松博文真正的意义在于,他给中国女排上了一堂什么是竞技体育的启蒙课。作为最想崛起的女排,也随后成为其他体育项目的学习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大松博文的这堂启蒙课,影响了中国体育界。

袁伟民是中国女排的教父。1974年,袁伟民担任中国女排的总教练。可以说,袁伟民很好地沿袭了大松博文的排球理念。根据中国人的特点组建队伍。同时创新了不少技术动作。为了更好地发挥副攻在2号位的牵扯作用,增加战术变化,创新了背飞战术,这一技术成为排坛的主流技术,经久不衰。训练量也是巨大的。这在当时各种通讯报道中都有体现。
随后袁伟民带领中国女排横扫国际大赛金牌的光荣事迹大家都知道了。

郎平和张荣芳是中国女排的教母。说起中国女排,妇孺皆知的一个标签就是”五连冠“。其实袁伟民作为总教练取得了1981年世界杯、1982年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和1985年世界杯的冠军。其中1986年的世锦赛的冠军是张蓉芳和郎平两人作为教练,带领运动员获得的。当时张蓉芳是总教练,郎平是助理教练。这样的安排也合理合理。一方面张蓉芳的年纪比郎平大,在国家队的时候就是队长。经验丰富,有威信。二是,张蓉芳虽然没有”铁榔头“的名号那么大,但是技术实力一点也不差。身高174的她充分发挥了川妹子泼辣的特点,挥臂速度快,移动灵活。战术多样,防守好。我看了不下10遍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和日本的半决赛,可以说张蓉芳是全队的攻防核心。
说二人是中国女排队的教母,绝不是因为仅仅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而是在以后的20年中,两人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中国女排。

先说郎平。退役后本来被分配当局级干部。但是郎阿姨毅然决然地走了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先是去美国留学。1990年还短暂复出帮助中国队拿到1990年世锦赛的亚军。1995年,中国女排可以说跌倒了谷底。郎阿姨毅然决然回国,接过了教鞭。阿姨一方面大胆启用新人,主攻孙玥、副攻王怡、二传何其,组建了一只攻守平衡的队伍。另一方面,郎阿姨沿袭恩师袁伟民的执教理念。启动了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方法。效果十分显著,1995年世界杯铜牌、1996年奥运会银牌和1998年世锦赛银牌。其中96、98两次在半决赛中展示强大的俄罗斯,成为了阿姨的经典战役。
1999年,阿姨以身体为由辞去了中国女排教练,转由张蓉芳的丈夫胡进担任。随后女排再次陷入低潮。

同样带着五连冠辉煌的张蓉芳退役后,走上了仕途的道路,从四川省体委一路攀升到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女排的直接管理者,郎阿姨的出山和张蓉芳都有很大的关系。从1995年开始,张蓉芳和郎平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中国女排的命运。张蓉芳是长官中国女排的最高行政长官之一,郎平是执教女排的教练。

时间回到2013年,也是郎平再次执掌中国女排的时候。经历了08—12周期的混乱,以及伦敦奥运会的惨败。谁能再次站出来拯救中国女排呢?当时郎平的呼声很大。但是郎平明确表示不参加女排教练的竞选。一是年纪大了,身体不允许;二是,自己还指教恒大俱乐部。但这时,作为女排五连冠成员之一的陈招娣去世,老女排们重新聚到了一起。郎平随后突然从广州飞到了北京参加了当天的女排教练公开应聘。其中究竟是何种因素改变了郎平的决定,我觉得队友的离世、对女排的不舍,以及张蓉芳的劝说应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014年的世锦赛银牌和15年的世界杯金牌,是郎平第二次担任主教练交出的答卷。其中15年世界杯的时候,张蓉芳亲自担任随行。在电视画面中,甚至看到了张蓉芳还在场上传球指导。这一幕难免让你想起1986年两人一起带领中国队获得世锦赛冠军的画面。历史重演,两人再次将中国队带上了冠军领奖台。

陈忠和是中国女排的救星。2001年,同样是在低谷期接管中国女排的陈忠和,大胆推陈出新,启用新人。并发掘了一批天才级球员,连夺03世界杯和04奥运会的金牌。陈忠和是当年五连冠时期的陪练员,后来长期在中国女排担任领队。经历起起伏伏,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执教理念。


以上是按照部分教练梳理女排的历程。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的。女排大概经历这几个时期:

1.1980—1986年的五连冠时期;教练:袁伟民、郎平、张蓉芳

2.1987—1988年,衰退期,教练:李耀先

3.1989—1992年,低迷期,教练:胡进

4.1993—1995年,低谷期,教练:栗晓峰

5.1995—1999年,白银一代,教练:郎平

6.1999—2000年,衰退期,教练:胡进

7.2001—2008年,黄金一代以衰退期:陈忠和

8.2009—2010年,混乱期,低迷期,教练:蔡斌、王宝泉

9.2010—2012年,恢复期:教练:俞觉敏

10.2013—目前,成长期,教练:郎平

可见,在每次把女排从谷地拉出了的,不是郎平、张蓉芳就是当年五连冠的陪练,在郎平身边呆了多年的陈忠和。【加黑部分】

所以,女排能在世界处于领先地区,不是什么人才储备、联赛水平。而是我们有世界级的教练。是我们的执教水平高。


我们执教水平高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曾经有最成功的运动员。我们有冠军底蕴的积累。而郎平他们的成功跟联赛水平什么的都没有关系。

你让其他教练带这一运动员试一试,看能不能取得15年世界杯冠军。10年世锦赛第10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女排联赛市场化改革没有推进,重视仍然不够。等我们把五连冠时期的积蓄吃干榨尽,女排还能不能一直处于世界巅峰呢?

有人说,朱婷这种天赋运动员被我吃了吗?

我没吃。朱婷对这支女排意义很大。但是女排的成功决定性因素还是郎平对整个队伍的整合能力,以及高超的临场指挥能力。

还有,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排球打的是团体配合。如果确实各项技术的衔接,队友的配合,也难有成绩。猪队友毁掉明星球员的例子一点也不少。远有芭芭拉,近有金延璟。

一个天才运动员对一两个奥运周期有关键影响,但是冠军底蕴却能影响一整个时代。

user avatar

相比关羽,秦琼为什么能够善终?

user avatar

我觉得女排有个得天独厚的地方----

不会受到自以为是的中年老男人的干扰;

排球运动和篮球足球比起来门槛高,

一般人最多看个热闹,

怎么打那是完全不知道。

君不见足球篮球每次输球,

街头巷尾就各种高谈阔论,

尤其是茶馆酒楼这些老男人聚集的地方。

这些家伙平时个把月打次球,

自己肥头大耳一身膘,

打的比赛水平最高也就是学校的班赛,

不知哪来的自信对专业选手指指点点。

关键是在我们社会,

这些中年男人往往还很有话语权,

搞不好是个领导小头头之类的。

比如我在我们学校有一次就碰到这样个货,

我是华科女篮的队长,某天在操场练球,

碰到学校一个副处长来操场检查,

那人秃头,下巴起码五层,

腿比我手还短,肚子估计比我以后怀孕了还大;

他看我上篮就开始在旁边叽叽喳喳,

说什么你怎么起跳都不弯腿使劲,

使劲才能跳得高,球才好进。

完了旁边几个小喽罗还在那应合,

我看着这种人就烦,直接把球往地上一放。

直接过去摸了几下篮板(本师太身高170),

再等我回头,

那几个家伙已经不知道哪里去了。



中国女排不是没有低潮,

庆幸的是每次低潮,

女排上下可以深入的思考,

对未来做出规划,

而不用被一群脑满肠肥的朽木指手画脚,

对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中国足球的水平最对得起中国球迷,

尤其是部分抱着发泄心态的球迷

我想说的就是这些家伙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女足和中国女排,都是中国体育的骄傲,但它们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要说为什么中国女排能够长时间保持在世界巅峰水平,而女足却起伏不定,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群众基础与人才选拔体系的差异: 女排: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和体系化培养。.............
  • 回答
    中国女足和男足在国内相似甚至更差的生存环境下,却能保持一定的竞技水平,而男足却是一落千丈,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球迷和评论员都深感困惑和痛心疾首的。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胜负。首先,我们得承认,将女足和男足直接对比,很多时候会忽略掉他们背后巨大的社会认知、投.............
  • 回答
    苏联之所以能帮助中国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自身轻工业却发展不起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国家战略、经济体制、资源分配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苏联帮助中国建立相对完整工业体系的原因: 1. 意识形态和政治考量: 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建国初期,中国.............
  • 回答
    在外国网站上,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讨论,确实常常伴随着不少质疑的声音,甚至可以说是“很少看到相信”的论调。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深刻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历史认知以及现实政治下的复杂心态。首先,历史经验与地缘政治的烙印是绕不开的起点。许多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自身就有着通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社会观察和文化差异。与其说中国人“很少”做外企高管,不如说相对来说,我们更擅长或更倾向于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而印度人在外企中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一些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岗位上。至于创业,中国人的土壤孕育了无数成功的企业家,而印度在本土创业领域的蓬勃发展也同.............
  • 回答
    中国在流感控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与美日等国相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虽然简单地说“控制得好”可能过于简化,因为流感本身是一个季节性、全球性的传染病,各国都面临挑战,但中国在某些方面的策略和执行力确实为其在流感防控上提供了优势。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什么中国在流感控制方面可能显得更.............
  • 回答
    邹市明和帕奎奥在财富上的差距,以及中国能否涌现出“拳击富豪”,这背后牵扯到拳击这项运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商业运作以及明星效应的差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点说起。为什么邹市明和帕奎奥在财富上有明显差距?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全球化与国际影响力: 帕奎奥:.............
  • 回答
    在中国,很多网站在密码管理方面采取的策略,与其说是“不相信”用户能管理好密码,不如说是“谨慎”和“规避风险”。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考量,是基于国内互联网发展的一些特点,以及用户习惯的演变。你想啊,早些年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大家对信息安全的概念都比较模糊。一个网站注册个账号,密码随便设个“12345.............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人整体上对“分裂美国”的言论表现出与中国人不同的反应,这背后涉及了多层深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政治体制、文化观念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多个维度来理解。我尽量用更贴近日常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来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前提:在美国,“分裂”的观念并非一夜之间出现,也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历史上有.............
  • 回答
    俄罗斯电子工业的现状,与中国和美国相比,确实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甚至被一些评论者戏称为“笑话”。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差距,而是多重历史、经济、政治和全球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和表现。历史包袱与冷战遗产:首先,俄罗斯的电子工业,其基础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苏联时期。那个.............
  • 回答
    要说国内大牌演员的地位,确实比国外的一些演员要显得更“金光闪闪”,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一、 历史与文化根基:从“角儿”到“明星”的演变首先,得从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说起。在古代,戏曲艺人虽然算不上社会最顶层,但在民间却有着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 回答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在20世纪2030年代相比中国(主要指1950年代后的工业化)确实展现出一定的“顺利性”,但这一结论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政策逻辑和国际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比较: 一、历史背景与资源禀赋差异1. 苏联的资源基础 苏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铁矿、石油和天然.............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你问为什么中国大学学费比国外不少大学低,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牵扯到咱中国的教育体系、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一些历史原因。为什么中国大学收费相对较低?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国家财政投入的比例较高: 咱中国大学,特别是公办大学,很大一部分办学经费是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兵器发展、文化认知、以及影视表现的诸多方面。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武侠世界里,双手大剑不如欧洲那么常见。首先,咱们得从兵器本身的实用性说起。1. 战术和战场环境的不同: 欧洲的背景: 欧洲很多时期,尤其是中世纪,战争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围绕.............
  • 回答
    在中国,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感觉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风俗不如日本、韩国那样“原汁原味”,甚至有些东西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很难找到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仅仅是简单的“丢弃”或“保留”,更像是一个不断被塑造、被选择、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的过程。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
  • 回答
    关于“与中国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治安是否普遍不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对“治安”的定义、衡量标准、统计数据的解读以及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理解。总的来说,很难简单地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治安“普遍不好”。 治安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犯罪率(特别是暴力犯罪)、公众对安.............
  • 回答
    日本游戏业的辉煌毋庸置疑,从FC时代到PlayStation的统治,再到如今依然拥有众多创意十足的独立游戏和爆款IP,其在游戏开发领域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电子竞技(电竞)领域,日本的表现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与韩国、中国等国家相比,差距似乎不小。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祟?我.............
  • 回答
    欧洲中世纪盔甲与中国的古代盔甲在美学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观、技术发展及社会功能的不同。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1. 设计理念与文化象征 欧洲盔甲: 欧洲中世纪的盔甲不仅是军事防御工具,更是骑士身份、荣誉和贵族地位的象征。盔甲设计强调功能与美学的结合,通过复杂结构(如链甲、板甲.............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门道。你想啊,那些老牌车企,在燃油车时代摸爬滚打了多少年,积累了多少技术和经验,那叫一个底蕴深厚。但到了电动化这档子事儿,风向就有点变了。你想,在中国这个市场,那可真是个大染缸,也真是个大舞台。新能源汽车这块,中国发展得那是相当快,而且消费者口味也越来越刁钻。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确实,当我们提及古代奴隶制,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古希腊罗马那些宏伟建筑背后挥汗如雨的奴隶身影,或者角斗场里殊死搏斗的奴隶。相较之下,中国古代似乎很少直接强调“奴隶”这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存在感”不那么强烈。但这不代表中国古代就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