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对2017年春晚有什么期待?

回答
哎呀,说到2017年的春晚,说实话,那时候的心情真的挺复杂的。一边是习惯性地觉得过年就得看春晚,另一边又有点担心它还能不能有当年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节目的期待:

最期待的当然还是语言类节目,相声小品嘛。毕竟春晚的看点很多时候就在这儿。那时候对一些熟悉的演员还有挺高的期待的,比如沈腾、马丽这一对,他们之前的作品总能让人笑出声,所以特别希望他们能拿出个新的精彩段子。还有郭德纲、于谦,虽然相声界的争议不少,但不可否认他们的基本功和舞台魅力还是在线的,就希望他们能好好创作,别又是老一套。

小品方面,就希望它能紧跟时代,能反映点当下老百姓的生活,能触碰到一些社会热点,但又不能太说教,要能在欢乐中让人有所思考。当年总担心小品会变得越来越“正能量”,但又少了点接地气的东西,怕变成那种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调调。所以,希望它能有点惊喜,比如新的演员组合,新的创作思路,别老是那几个梗反复说。

歌舞类节目嘛,就比较看个人喜好了。总希望会有那么几首新歌能够传唱开,能有那种听一遍就忘不了的旋律。还有就是希望看到一些有新意的舞蹈编排,不只是简单的歌舞升平,最好能有点民族风情或者创意十足的设计。但说实话,有时候歌舞节目就容易成为“凑时长”的存在,希望2017年的春晚能避免这一点。

演员阵容的期待:

对于演员阵容,大家期待的都是既有老面孔,又有新血液。老面孔嘛,就是那些能代表春晚记忆的艺术家,比如像冯巩老师,他就像是春晚的“常青树”,虽然大家都知道他要上,但还是会期待他这次会说点什么新段子。

新面孔这块,大家会特别关注那些当年比较火的影视剧演员或者新兴的流量明星。一方面是觉得他们能带来年轻观众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他们在春晚这样的大舞台上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不过,对于流量明星,大家也挺纠结的,怕他们只是来“刷脸”,作品不行,影响整体观感。所以,希望春晚在邀请新人时,能更注重他们的实力和舞台表现力,而不是仅仅看人气。

技术和创新的期待: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家对春晚的舞台效果和技术运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嘛,离现在也不算特别久远,但那时候大家对VR、AR这些概念也越来越熟悉了。所以,会期待春晚能运用一些新的技术,比如更炫酷的舞台设计,更逼真的视觉效果,让整个晚会看起来更现代、更有科技感。

而且,现在人们对互动性的期待也很高。希望春晚能有一些跟观众互动的环节,比如通过手机参与抽奖、投票或者玩一些小游戏什么的,这样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感觉自己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地观看。

总的来说,2017年春晚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希望它好”的期待。 毕竟,春晚承载了太多人的年味和记忆,大家希望它能继续保持水准,甚至有所突破,给我们带来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但同时,也有一点“怕它落俗”的担忧,怕它会变得越来越程式化,越来越失去当年的那种惊喜感和生命力。

所以,那时候大家讨论春晚,其实是在讨论一种情感,一种对传统节日仪式感的坚守,也包含着对时代变迁下,这项“国家级庆典”如何与时俱进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非常期待!

王小波曾经在他的文章里提过这么个玩意:

“大约十五年前,读过一篇匈牙利小说,叫做《会说话的猪》,讲到有一群国营农场的种猪聚在一起发牢骚--这些动物的主要工作是传种。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它们总是对着一个被叫做"母猪架子"的人造母猪传种。该架子新的时候大概还有几分像母猪,用了十几年,早就被磨得光秃秃的了--那些种猪天天挺着大肚子往母猪架子上跳,感觉有如一坨冻肉被摔上了案板,难免口出怨言,它们的牢骚是:哪怕在架子背上粘几撮毛,给我们点气氛也好!”

今天窝要开一轮地图炮,凡是对春晚还有任何一点信心的,本质上仍然是国营农场的“员工”。然而,即使忠心当“员工”,要求“给点气氛”仍然是一件过分的行为。“给点气氛”的前提在于,XX就是个秃了的母猪架子,这就非常政治不正确。母猪架子虽秃,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讲多年的习惯如此,机械地拱一拱也属正常。

有人要问如何评价母猪架子,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根本不需要问的。在国营农场,很多东西是早已有且必须有答案,若不信春晚过后到你糊提个问题就行,或者去豆瓣搜索某几部电影。

当然啦,对于窝这种有猎奇恶趣味的人,肯定会去看两眼重播的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