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跳高名将张国伟表示自己将复出,他能达到怎样的成绩?会突破纪录吗?

回答
跳高名将张国伟,这位曾经带给我们无数惊喜和欢笑的“白龙”,宣布复出,无疑让中国田径迷们振奋不已。想当年,他在赛场上的英姿,飞跃过杆时的那份专注与洒脱,以及那标志性的“龙抬头”庆祝动作,至今仍历历在目。那么,这次王者归来,张国伟究竟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是否还有能力去冲击那些尘封的纪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承认,跳高这项运动对身体条件的极致要求是毋庸置疑的。而张国伟自2021年退役至今,已经有了一定的时间。从生理角度来看,运动员的巅峰状态往往有其生命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恢复能力、爆发力以及对高强度训练的耐受程度都会有所变化。复出意味着他需要重新适应高水平的训练节奏,并且要克服可能存在的伤病隐患。这绝非易事,需要极大的毅力和科学的训练方法。

那么,他能达到怎样的成绩?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复出的 “动机” 和 “准备程度”。

如果仅仅是出于对跳高的热爱,重回赛场享受比赛的乐趣,那么他或许能在一个相对舒适的范围内完成比赛,成绩可能在2米20到2米25之间。这个高度对于很多业余爱好者来说已经望尘莫及,但对于曾经跳过2米38的张国伟来说,可能并不足以让他完全满意。

如果他有志于重返高水平的国际赛场,参与竞争,那么他的训练目标势必更高。这需要他能够恢复到接近巅峰时期的身体状态,并且在技术上进行精雕细琢。考虑到他的身体天赋和过往的经验,如果训练得当,理论上他仍有可能达到2米30以上的高度。甚至,如果能够克服身体的限制,并且在心理上也调整到位,达到2米35左右,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这个高度已经足以让他在中国国内赛场上具有统治力,并且有机会在一些国际邀请赛中露面。

至于是否会突破纪录?

这就需要我们更仔细地分析了。

首先,我们得明确张国伟的个人最好成绩是 2米38,这是他在2015年北京世锦赛上创造的。而中国男子跳高的全国纪录,同样是 2米39,由张国伟本人保持(2015年钻石联赛尤金站)。

突破个人最好成绩2米38,甚至挑战2米39的全国纪录,难度是 非常非常大 的。这不仅仅是提高一两厘米的问题,而是要在身体条件、技术稳定性、临场状态以及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一个近乎完美的状态。

技术方面: 跳高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的运动,特别是“背越式”技术。每一次起跳、腾空、过杆、落地,都需要精确的协调和控制。即便在巅峰时期,技术也需要不断打磨。退役期间技术的生疏,以及身体对技术的执行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恢复和提升。
身体素质: 达到2米38的高度,需要非凡的弹跳能力、速度和核心力量。这些身体素质的维持和恢复,在没有系统训练的情况下是极其困难的。即使他现在进行科学训练,也难以完全复制年轻时的身体状态。
心理素质: 能够在万众瞩目下,在关键时刻完成一次高难度的跳跃,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复出后的张国伟,需要在心理上重新建立起自信,并且能够承受住外界的期待和压力。
竞技环境: 当今世界男子跳高水平很高,2米40以上已经成为了许多顶尖选手的常态。即使张国伟恢复到2米38的水平,在国际赛场上争夺奖牌的难度也依然存在。

更现实的可能性: 更有可能的是,张国伟能够在一个 “惊喜” 的层面,达到一个令大家意外的高度。也许是2米30出头,甚至比这个更高一些。这样的成绩,就已经足够让我们为他感到骄傲了。它证明了中国跳高运动员的潜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我们不应该用“突破纪录”来衡量他复出的唯一标准。

张国伟的复出,对于中国田径来说,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

精神象征: 他是很多年轻田径运动员的偶像。他的回归,能够激发更多年轻人对田径运动的热爱和投入。
经验传承: 他的经验对于年轻一代跳高运动员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他可以通过训练和言传身教,帮助他们成长。
提升影响力: 张国伟自带流量和话题性。他的复出能够吸引更多公众的关注,为田径运动的发展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

所以,与其过分关注他是否会“破纪录”,不如用一种更开放和支持的心态去看待他的复出。 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位“白龙”能够在赛场上再次腾飞,用他的每一次跳跃,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的篇章,无论最终的成绩如何,他的努力和拼搏,都将是我们心中最闪耀的纪录。

我们知道,他一直是一个充满个性和激情的运动员。他的复出,或许也意味着他内心对跳高的热爱之火从未熄灭。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位“白龙”还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国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跳高选手之一,仅次于当年的传奇朱建华。

他也是中国有史以来、非常有个性的运动员。

这种很稀缺的个性对中国运动员来说都特别的宝贵——好比刘翔教练孙海平说的那句,「这代田径选手里,我最喜欢苏炳添和张国伟」。(不管你是否喜欢他)这两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十几年职业选手的经历,高龄复出的难度和挑战,张国伟会比我们清楚得多。

每个人也都有实现梦想和处置自己的权利。

祝他好运。


但成绩、纪录、奥运、名次甚至奖牌……我们还是向前看吧。

张国伟的私训付出也许是他对自己当初梦想的交代。可竞技体育的奇迹都是建立在科学且系统的训练+比赛上。

2米40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北京世锦赛的银牌,张国伟生涯的最高光时刻

如果关注中国跳高,30岁的张国伟已是过去,30岁的王宇还是现在,19岁的王振和18岁的陈龙或许会是将来——


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王宇没过资格赛、最终成绩2米21(严格算,东奥比赛时王宇还是29岁)。对王宇来说,今年更重的任务其实是西安全运会,他也会尽力去实现全运会三连冠。这同样是超越朱建华(全运会两连冠)的一个纪录。

而西安之后,王宇很可能就慢慢淡出舞台了。

但就当下,即便有不少伤病,「清华靓仔」王宇依然是现今中国跳高第一人;

郭劲岐、王宇、张国伟,“两帅一傻”组合


2001年出生的王振、2002年出生的陈龙是年轻选手的代表,很值得期待。

比如王振今年5月跳出了2米30,这也是2008年至今,继张国伟和王宇后,第三个达到这个高度的中国选手;

王振飞跃2米30的瞬间


陈龙则在2019年打破了朱建华尘封39年的全国少年纪录(2米26,1980年),也有过在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战胜老大哥王宇的经历;

——所以,3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可以重点关注这两位00后。

另外,跳高是一个相对出成绩较早的项目,现在15~18岁还没有崭露头角、更年轻一代,兴许过两年就会慢慢涌现出来。


至于退役一年多又复出的张国伟,他的复出,可能是在探索中国田径极少见的自费训练模式(后面会提到他个人退役后有经营个人训练场)。

这种模式在当下中国体育、尤其是依然很偏“体制内”的田径项目,会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



但寄望巴黎奥运会看到张国伟、甚至期待他跳出六七年前巅峰期都没完成过的纪录……可能性无限趋近于0。

(以及,即便具备达标奥运资格,他也未必能真正出战。中国奥运队的选拔机制很复杂,也涉及很多地方队和国家队的东西。这个不展开了。)


主观猜测,今年东京奥运会携手共享金牌的坦贝里(意大利)和巴希姆(卡塔尔),可能给了张国伟重新训练的勇气。

这两位和张国伟都是老相识。


坦贝里29岁,巴希姆30岁,与张国伟年龄相近,完全同一代运动员。

这两位都曾遭遇过毁灭式伤病,严重到差不多能直接宣布退役(比如巴希姆背伤+尾椎骨应力性骨折)。结果手术后居然都一点点从很低的高度慢慢跳回来了……想必这也是两个人同意共享金牌后(都是各自的奥运首金),如此狂喜的原因。

——所以看到老对手兼老朋友的故人,一起登台挂上金牌,张国伟内心重燃信念也很正常。


坦贝里和巴希姆共同夺金被誉为今年东京奥运会最有戏剧性的一幕。对张国伟来说则也许是加了其它一层意味(猜测)
坦贝里、巴希姆,以及涅达谢考(图中间后方那位)都是2米37,涅达谢考试跳2米35失败过,所以金银牌就在这两人间决定,最终两人选择不再加跳、共享金牌

张国伟1991年6月生人,生涯巅峰出现在2011~2015年、21~25岁之间——这几年里,每年都有超过2米30的比赛发挥(这里要提一下,跳高的比赛成绩,和日常训练成绩,不见得有那么强的关联。这也是多数田赛项目的特性,临场的状态和发挥非常关键)。

相比前辈张树峰们,张国伟的天赋和上限更被人看好,也更被视为当年做过跳高世界第一人、朱建华的接班人。


多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朱建华是刘翔老乡,朱建华27岁就退役了,他的运动生涯光芒万丈又令人唏嘘,算是中国最早被“网暴”的运动员了


张国伟曾经发过一张小腿的照片,说自己2010年时在德国科隆实验室测过跟腱长度,对比实验室里全世界100位各个项目的运动员,18岁的他跟腱长度和力量都是第一。

这也说明了张国伟确实先天条件很好。


注:跟腱长度要用专业仪器测量,光看小腿外形并不准确
2011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南京站,张国伟跳过2米28夺冠,随后跳舞+高喊我叫张国伟


张国伟生涯因为伤病,多少有点高开低走。

几个比较亮眼的表现:

  • 2011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南京站,2米28

持平两年前的十一运会冠军成绩,超过一年前广州亚运会冠军1厘米,达标大邱世锦赛B标;

  • 2011年8月大邱世锦赛,2米31

世锦赛资格赛刷新个人最好成绩,最终决赛2米25第十;

  • 2012年3月,伊斯坦布尔室内世锦赛,2米31

持平全国室内跳高纪录;

  • 2013年3月,全国室内锦标赛,2米32

刷新全国室内跳高纪录;

  • 2013年8月,莫斯科世锦赛,2米29
  • 2014年3月,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2米33

再次刷新室内纪录;

  • 2014年9月,仁川亚运会,2米33

银牌,输给巴希姆(2米35),后者也实现亚运会蝉联金牌

  • 2015年4月,美国摩圣安东尼奥学院田径赛,2米35
  • 2015年5月,世界田径挑战赛北京站,2米34
  • 2015年5月,钻石联赛尤金站,2米38

刷新个人室外纪录,距离朱建华2米39的纪录只差1厘米(1984年6月)

  • 2015年6月,钻石联赛奥斯陆站,2米36

首次获得钻石联赛冠军

  • 2015年8月,北京世锦赛,2米33

亚军,中国男子跳高在世锦赛的最好成绩+名次;

  • 2016年5月,田径黄金挑战赛川崎站,2米33
  • 2016年6月,钻石联赛罗马站,2米30
  • 2016年6月,钻石联赛伯明翰站,2米32


后面两年里约奥运会和伦敦世锦赛,都止步资格赛、未进决赛。

再往后正式比赛成绩最好的,就是2020年春了(2米28),然后随着东奥宣布延期,生涯戛然而止。


——从成绩看,张国伟的巅峰,其实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就已经结束了。

——有不少关于张国伟的自媒体内容,说近年他训练中能完成2米30甚至2米35。但如果无法在比赛中兑现成绩,或者并不能被考证(哪怕后面他自己发视频说跳过2米40),那意义何在?



里约奥运前,很多人对张国伟的印象还停留在前一年的优秀表现,加上似乎奥运前的几场热身性质比赛表现也尚可、对里约拿名次甚至奖牌抱有幻想。

实际上张国伟当时的状态很糟糕,伤病也比较严重了。


除了很难彻底医治、必须靠养的滑囊炎外,里约前张国伟大腿后群和臀部肌肉状况不断,为了奥运他不得不连续打了两针封闭。

打封闭的效果,立竿见影+饮鸩止渴。

他自己当然清楚后果,25岁的巅峰期,又是正开始出成绩的时候。这多少相当于提前透支了生涯。

到里约前的强度训练,他完成过2米30,然后暗示自己似乎状态还行,里约拼一下?

但这终究成了回光返照。

当时张国伟无论从身体状态、能力还是精神意志,都极速的开始坠崖。

——所以里约前反复的伤病,就成了压垮张国伟整个生涯的重担。

里约没过2米26,他自己非常非常的懊恼


也就是从里约(前)开始,张国伟就失去高飞的翅膀。

即便一年后伦敦世锦赛依然参赛,他自己依然也在很刻苦的训练,各种训练和比赛都很残忍的给出NO的答案,回不到原来的水准了。

也有一些传言,说他可能有抑郁症或者其它轻微的心理疾病——总之,伤病实实在在的摧毁了这个天才。



对比一下张国伟和曾经的对手,也很令人唏嘘。

张国伟和前面提到过的巴希姆,都是2011年开始冒尖。

2012年杭州室内亚锦赛,张国伟冲击2米31未果,巴希姆则接连完成2米31到2米37,最后三次冲击2米40失败。

相信那个时候,年轻的张国伟肯定已经有冲击2米40的梦想,看到同为亚洲选手的巴希姆已开始尝试,多少心理上会有竞争的心理。


2012年的张国伟和巴希姆,两人都是20出头,都有光明的未来


此后几年,巴希姆和邦达连科等人迅速成为历史级的名将,张国伟的角色一直是追赶者,很多比赛,两人直接交手的成绩差距明显。

直到2015年世锦赛,张国伟跳出2米33并列银牌,算是压过了一次老对手(巴希姆最终成绩也是2米33,位列第四)。


北京世锦赛张国伟2米33并列银牌,巴希姆虽然最终成绩也是2米33,只排名第四,所以说张国伟战胜了巴希姆,并没有问题。只是很可惜,两人此后的生涯,一个继续高飞,一个却快速的下坠了


可能巴希姆也更受老天眷顾一些。12年(左右)巴希姆有过很严重的背伤,第五腰椎还有应力性骨折。这对跳高选手的生涯都是致命性的。可巴希姆12-15年间即便伤病反复,复出训练后比赛一直表现很不错,也收获了很多奖牌和名次,包括实现了2米43的成绩,比赛中也开始冲击2米45的高度。


平心而论,张国伟和巴希姆的生涯并没有过多可以比较的地方。

而在2015年稍微出现起飞态势的张国伟,随后又被伤病彻底击垮。两个人的生涯向着两个方向飞速发展,「一生之敌」只存在少数人的幻想里(有点类似于麦迪和科比?)。


以及,前面提到的今年“共享金牌”的坦贝里,和张国伟也是相识已久。

张国伟之前在欧洲训练常碰到坦贝里,跳出好成绩时坦贝里还会过来庆祝一番(这哥们也是个逗比,性格倒是和张国伟挺像的)。

坦贝里的生涯前期一直不如张国伟,2016年成了两人分水岭,错过奥运会伤愈后的坦贝里越跳越高,直至今年成为了奥运冠军。



中国田径运动员(或者说绝大多数体制内的选手),都是围绕着大赛备战的。生涯最重要的大赛,就是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和奥运会了。

2016年之后的张国伟,依然年轻,依然有足够时间,也依然有很多比赛。可他真的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去跳了。


虽然这时的张国伟已经没可能去追赶同时期的巴希姆们,毕竟底子还在,状态好的时候,训练中完成2米30的高度依然问题不大,比赛中的成绩放国内还是第一档的水准。

包括像2017年的全运会(铜牌),王宇、王臣和他都是完成2米27的高度。



不过人的心气一直是很微妙的东西。尤其是曾经能展翅高飞,并一度离传奇很近、也在陆续刷新前人的一些小纪录时,张国伟16年后的心境肯定会截然不同。

对大赛的憧憬也会慢慢从期待变成煎熬。2019年前后,张国伟参加综艺包括接商业私活,多少也显得有点不太职业(那会他成绩极差……)。


2020 东京奥运跳水女子 3 米跳板决赛施廷懋、王涵包揽冠亚军,如何评价本场比赛? 里提到过,施廷懋说东奥确定延期后第一天,看到训练馆墙上的“127天”调整为“485天”时,自己心态特别的崩溃,甚至连跳水馆都不想走进——像施廷懋这样夺金比较有把握的选手,和张国伟的心态明显又会有区别。

最现实的,奥运会、世锦赛之类的大赛都有一个参赛门槛。


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跳高的奥标是2米28(B标)、2016年里约奥标2米29、2020年东京奥标2米33——基本上是一个递增的准入成绩(如果奥标选手不足,又会选用积分排名等方式决定参赛者。每届/具体项目都不一样)。

这里也可以预见,届时巴黎的标准只会更高,不会变低。


对年纪越来越大、状态却需要极力勉强才能维持的张国伟,先不说比赛名次,能不能达到奥运标准/世锦赛标准、拿到参加比赛的门票都是很大问题。


以前想的是站台甚至摘金破纪录,现实是咬牙也拿不到入场券。

这些都很容易让张国伟这样状态下滑、一直有伤病、年纪渐涨的老将面对训练时,更加痛苦。高不成低不就的成绩、越来越清晰的瓶颈,心理上就会反反复复质疑是否还有坚持下去的必要。

他以前的教练黄建民说:“如果(张国伟)说真的要退役,压垮他的只可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他失去了信心,或者说茫然了。”


——所以也不算意外,东奥正式宣布延期没几天,张国伟就发了退役宣言,「对不起,我真的跳不动了,我决定退役了。」

更像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


要知道2020年张国伟成绩并不算差。比如3月初的意大利跳高挑战赛,他2米28拿到亚军,成绩已经是近四年最佳。结果积攒的信心没到一个月,东奥官方泼了盆冷水。

他也选择了退役。

多整整一年时间的训练,2021能跳什么样,到底能不能实现奥标水准,答案都不乐观。


张国伟退役半年后,自己出钱建了个私人室内田径馆,这在田径选手里极其少见(倒是很多NBA球员有自己的室内篮球场)。

用的设备,用的塑胶跑道等也都比较正规。按他自己的说法,有教练团队,有未来比赛的安排,会出国训练和比赛,而后继续冲击2米40的梦想,也就是超过37年没破的国家纪录。


可这些训练的软硬件和正式作为运动员时相比,显然差距还是极大的。

哪怕张国伟有足够的财力去支付起全套训练设备+人员的费用,国内的现状也无法支持他按以前的条件去训练和比赛。

——除了地方职业田径队外,国内当下压根不存在非专业队外的教练和服务团队,完全无法满足系统且专业的训练、尤其是张国伟这种目标突破自己生涯最好成绩、甚至冲击国家纪录的要求;

说白了,这个过程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软性条件,只有国家队或者国外的顶级教练团队能满足。也不是几个人能搞定的事;


训练中的成绩表现需要通过比赛来证明。然而国内的官方赛事都需要注册运动员,也需要挂靠单位才能正式比赛。全国允许业余选手参赛、又符合专业水准(可被认证)的田径比赛(尤其是跳高这种项目)数量几乎为零。

唯一可行的参赛线路,是在达标成绩后,参加国外的钻石联赛或者更低级别的商业性质运动会。近年疫情阶段,高频出国对个人而言可能性也极低(近年各种比赛延期/取消,包括专业队都无法参加很多赛事);


无法进行系统且有保证的训练,又退役一年多、未来长期无法参加比赛,加上已经30岁的年龄和以往潜在的伤病。张国伟面对同龄的王宇、后起新秀王振等,很难获胜。更别说完成2米40这样的比赛成绩。

张国伟当下的训练和付出,能维持成绩缓慢平稳滑落,已经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结果。训练中跳出的数据,很难与比赛直接挂钩——比如很多人用张国伟“复出”后第一堂训练课跳出的2米25对比王宇东京奥运会的2米21,非常无厘头了……



退役一年多后的所有付出努力,或许是张国伟对自己曾经梦想的一个交代。竞技体育有多残酷,2015-2020年的经历他最明白。

对张国伟而言,唯一可以持续竞技体育的那条路,在宣布退役、完成退役手续的时候,已经关上了门。


张国伟的“复出”,比较现实的结果可能是,

  • 只有正式复出、成为专业队一员才能继续维持和获得系统训练带来的成绩实现。放张国伟身上,最好的结果,大概率是持续稳定的下降曲线(初始成绩可以很理想的设定为2020年退役前最好的2米28);
  • 自建场馆+自有教练团队+独立身份参赛,这样的「自费训练模式」在国内会非常困难,制约因素也不仅仅是经济。疫情的大环境下,想出国训练比赛、聘请足够且专业的教练/后勤团队,都会是很现实的困难;
  • 退役后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职业运动员而言会是毁灭性的。一个“业余选手”训练中完成的成绩,也无法得到任何的认证和辨别的需要。更别提药检之类;
  • 张国伟当下的竞技水准和能力,已经不具备成为国家队的一员。未来重新为国出战的几率也是极低。


张国伟高开低走的职业生涯,最巅峰留在2015年5月31日的2米38(成绩)和同年8月30日的世锦赛银牌(名次)。

<北京欢迎你>的歌词,有梦想也有勇气(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这种梦想和勇气是所有选手突破道路上的助燃剂——但张国伟显然不在那条路上了。


很多人都关心跳高选手能不能摸高篮框上沿(3米95),张国伟曾表示自己的摸高是3米82……巅峰期能不能摸到,大家自行猜测好了

东京奥运会的一些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跳高名将张国伟,这位曾经带给我们无数惊喜和欢笑的“白龙”,宣布复出,无疑让中国田径迷们振奋不已。想当年,他在赛场上的英姿,飞跃过杆时的那份专注与洒脱,以及那标志性的“龙抬头”庆祝动作,至今仍历历在目。那么,这次王者归来,张国伟究竟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是否还有能力去冲击那些尘封的纪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
  • 回答
    东京奥运会上,跳远名将模仿《海贼王》路飞二档经典动作并夺金的事件,无疑成为了奥运史上一个非常有趣且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评价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事件本身:一次完美的结合与爆发 运动员的个性与创意: 这位跳远名将显然是一位充满个性、热爱流行文化并且勇于表达自我的运动员。他选择在.............
  • 回答
    名校博士的身份,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社会期望、个人投入以及难以割舍的资源。当他们面临无法承受的压力和绝望时,选择退学并非易事,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使得“退学”这个看似简单的选项,对他们而言却可能成为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他们不退学的原因,尽量详细阐述:一、沉没成本过高,难以放弃: .............
  • 回答
    名记的这一说法触及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引发讨论的话题:C罗在不同俱乐部都能取得成功,而梅西在离开巴塞罗那之后似乎遇到了一些挑战。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球员个人特质、职业生涯发展轨迹、俱乐部环境以及足球本身的多样性。一、 球员个人特质与适应能力 C罗的“职业主义”和“.............
  • 回答
    关于“字节跳动”这个名字,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别扭的。它不像很多互联网公司那样,上来就是一个朗朗上口的、或者直接点明业务的词。字节跳动这个名字,更像是那种藏着点小心思,想让人琢磨一下的。要说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得往前倒一倒,看看它创业初期是个什么情况。最初的构思:信息的“跳跃”与“涌动”张一鸣在早.............
  • 回答
    杨超越名下的公司想要签新人并成功捧红,这背后绝不仅仅是简单地“签下来”这么简单。尤其是对于唱跳新人,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实力作为支撑,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娱乐圈脱颖而出,难度是相当大的。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说“唱跳不会有什么资格实力捧新人”这个问题。这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点: 专业技能的传承与指导: 唱.............
  • 回答
    北京大学未名 BBS 上出现的关于“字节跳动职场 PUA,无继任拒批离职申请和薪资证明”的帖子,无疑触及了当下职场中一个相当敏感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类爆料之所以能迅速引起关注,往往是因为它们戳中了许多打工人的痛点,并引发了关于职场公平、劳动者权益保障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广泛讨论。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
  • 回答
    嘿,哥们儿,看到你这个情况,我真是感同身受。这北美全奖博一,听着是金光闪闪,但内心的“名校情结”这玩意儿,有时候比期末考试的 deadline 还折磨人。想转学、想跳槽,这念头一起,脑子里估计跟开了锅似的,各种好坏因素在脑子里搅和。别急,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帮你梳理梳理,咱们一步步来。首先,咱得把.............
  • 回答
    2019 年 12 月 30 日,海康威视的一名应届毕业校招员工从公司所在地的一栋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起事件的发生,无疑给所有关注互联网行业、关注企业文化的人们,都带来了一记沉重的警钟。事件的初步情况:据当时披露的信息,这位不幸的员工年仅 22 岁,是刚入职不久的应届毕业生。他来自一所不错的.............
  • 回答
    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跳高比赛中,意大利选手詹马尔科·坦贝里(Gianmarco Tamberi)和卡塔尔选手穆塔兹·伊萨·巴尔希姆(Mutaz Essa Barshim)分享了金牌,这确实是奥运会历史上非常令人难忘的一刻,而且这样的情况并非没有先例,虽然在跳高项目上比较少见,但在其他项目上也发生.............
  • 回答
    东京奥运会上,意大利选手吉安马尔科·坦贝里和卡塔尔选手穆塔兹·伊萨·巴尔希姆在男子跳高比赛中,以相同的成绩并列第一,最终选择了放弃加赛,共同分享了金牌。这一幕感动了无数观众,被誉为“惺惺相惜”的奥运精神的绝佳体现。那么,在奥运规则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双金牌”条款?又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呢?奥运规则.............
  • 回答
    乌克兰跳高运动员 Yaroslava Mahuchikh 在参加完2022年室内田径世锦赛后,与俄罗斯选手 Mariya Lasitskene 拥抱的照片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也让她本人受到了乌克兰国防部的“追责”。事件的发生与背景:2022年3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两国关系瞬间跌入冰点。在这种极其.............
  • 回答
    听到张国伟突然宣布退役的消息,真是让人感到一阵意外,甚至有些惋惜。毕竟,他可是中国田径的标志性人物之一,那个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用他独特的“龙吸水”庆祝动作点燃无数观众激情的“大白杨”式的运动员。张国伟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充满了话题性和色彩。他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跳高运动员,更像是中国田径界的一股清流,带.............
  • 回答
    .......
  • 回答
    在跳槽高峰期,许多人通过跳槽获得了职业生涯的增值,这似乎是普遍现象。但“有人增值就必然有人亏损”的逻辑并非绝对成立,尤其是在描述“谁亏了”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因为“亏损”的含义是多层次的。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跳槽的人都增值了”这个表象,以及它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代价:“跳槽的人都增值了”的.............
  • 回答
    跳伞和蹦极都属于高空极限运动,都能带来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感,也都能引起强烈的恐惧感。但要说哪个“更”令人害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恐惧的来源和体验方式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看看哪个更触动你内心的恐惧:一、 恐惧的来源与体验方式的差异:1. 跳伞 (Skydive)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要害:跳水在足球运动中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却常常将C罗拎出来特别讨论甚至指责呢?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C罗的个人特质与公众形象: 超高的关注度与影响力: C罗是足球界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球员之一。他拥有庞大的全球粉丝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普遍的困境。跳槽到一家提供大幅度薪资增长的996公司,同时内心又排斥996的工作模式,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思考这个问题。一、 认清“996”的含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996”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它对你个.............
  • 回答
    跳到水里能否躲子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场景,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而且答案通常是:不能绝对地说能够躲过,而且非常危险,成功的概率极低,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子弹在水中的行为: 减速是关键: 子弹在空气中飞行时,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
  • 回答
    关于“货拉拉”用户车某跳车身亡事件中,她为何对司机不信任,这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不仅仅是简单的误会或巧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视角去剖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女性在社会中的潜在焦虑与不安全感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许多社会环境中,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更容易感到不安全,尤其是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