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跳高选手之一,仅次于当年的传奇朱建华。
他也是中国有史以来、非常有个性的运动员。
这种很稀缺的个性对中国运动员来说都特别的宝贵——好比刘翔教练孙海平说的那句,「这代田径选手里,我最喜欢苏炳添和张国伟」。(不管你是否喜欢他)这两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十几年职业选手的经历,高龄复出的难度和挑战,张国伟会比我们清楚得多。
每个人也都有实现梦想和处置自己的权利。
祝他好运。
但成绩、纪录、奥运、名次甚至奖牌……我们还是向前看吧。
张国伟的私训付出也许是他对自己当初梦想的交代。可竞技体育的奇迹都是建立在科学且系统的训练+比赛上。
2米40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如果关注中国跳高,30岁的张国伟已是过去,30岁的王宇还是现在,19岁的王振和18岁的陈龙或许会是将来——
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王宇没过资格赛、最终成绩2米21(严格算,东奥比赛时王宇还是29岁)。对王宇来说,今年更重的任务其实是西安全运会,他也会尽力去实现全运会三连冠。这同样是超越朱建华(全运会两连冠)的一个纪录。
而西安之后,王宇很可能就慢慢淡出舞台了。
但就当下,即便有不少伤病,「清华靓仔」王宇依然是现今中国跳高第一人;
2001年出生的王振、2002年出生的陈龙是年轻选手的代表,很值得期待。
比如王振今年5月跳出了2米30,这也是2008年至今,继张国伟和王宇后,第三个达到这个高度的中国选手;
陈龙则在2019年打破了朱建华尘封39年的全国少年纪录(2米26,1980年),也有过在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战胜老大哥王宇的经历;
——所以,3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可以重点关注这两位00后。
另外,跳高是一个相对出成绩较早的项目,现在15~18岁还没有崭露头角、更年轻一代,兴许过两年就会慢慢涌现出来。
至于退役一年多又复出的张国伟,他的复出,可能是在探索中国田径极少见的自费训练模式(后面会提到他个人退役后有经营个人训练场)。
这种模式在当下中国体育、尤其是依然很偏“体制内”的田径项目,会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
但寄望巴黎奥运会看到张国伟、甚至期待他跳出六七年前巅峰期都没完成过的纪录……可能性无限趋近于0。
(以及,即便具备达标奥运资格,他也未必能真正出战。中国奥运队的选拔机制很复杂,也涉及很多地方队和国家队的东西。这个不展开了。)
主观猜测,今年东京奥运会携手共享金牌的坦贝里(意大利)和巴希姆(卡塔尔),可能给了张国伟重新训练的勇气。
这两位和张国伟都是老相识。
坦贝里29岁,巴希姆30岁,与张国伟年龄相近,完全同一代运动员。
这两位都曾遭遇过毁灭式伤病,严重到差不多能直接宣布退役(比如巴希姆背伤+尾椎骨应力性骨折)。结果手术后居然都一点点从很低的高度慢慢跳回来了……想必这也是两个人同意共享金牌后(都是各自的奥运首金),如此狂喜的原因。
——所以看到老对手兼老朋友的故人,一起登台挂上金牌,张国伟内心重燃信念也很正常。
张国伟1991年6月生人,生涯巅峰出现在2011~2015年、21~25岁之间——这几年里,每年都有超过2米30的比赛发挥(这里要提一下,跳高的比赛成绩,和日常训练成绩,不见得有那么强的关联。这也是多数田赛项目的特性,临场的状态和发挥非常关键)。
相比前辈张树峰们,张国伟的天赋和上限更被人看好,也更被视为当年做过跳高世界第一人、朱建华的接班人。
张国伟曾经发过一张小腿的照片,说自己2010年时在德国科隆实验室测过跟腱长度,对比实验室里全世界100位各个项目的运动员,18岁的他跟腱长度和力量都是第一。
这也说明了张国伟确实先天条件很好。
张国伟生涯因为伤病,多少有点高开低走。
几个比较亮眼的表现:
持平两年前的十一运会冠军成绩,超过一年前广州亚运会冠军1厘米,达标大邱世锦赛B标;
世锦赛资格赛刷新个人最好成绩,最终决赛2米25第十;
持平全国室内跳高纪录;
刷新全国室内跳高纪录;
再次刷新室内纪录;
银牌,输给巴希姆(2米35),后者也实现亚运会蝉联金牌
刷新个人室外纪录,距离朱建华2米39的纪录只差1厘米(1984年6月)
首次获得钻石联赛冠军
亚军,中国男子跳高在世锦赛的最好成绩+名次;
后面两年里约奥运会和伦敦世锦赛,都止步资格赛、未进决赛。
再往后正式比赛成绩最好的,就是2020年春了(2米28),然后随着东奥宣布延期,生涯戛然而止。
——从成绩看,张国伟的巅峰,其实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就已经结束了。
——有不少关于张国伟的自媒体内容,说近年他训练中能完成2米30甚至2米35。但如果无法在比赛中兑现成绩,或者并不能被考证(哪怕后面他自己发视频说跳过2米40),那意义何在?
里约奥运前,很多人对张国伟的印象还停留在前一年的优秀表现,加上似乎奥运前的几场热身性质比赛表现也尚可、对里约拿名次甚至奖牌抱有幻想。
实际上张国伟当时的状态很糟糕,伤病也比较严重了。
除了很难彻底医治、必须靠养的滑囊炎外,里约前张国伟大腿后群和臀部肌肉状况不断,为了奥运他不得不连续打了两针封闭。
打封闭的效果,立竿见影+饮鸩止渴。
他自己当然清楚后果,25岁的巅峰期,又是正开始出成绩的时候。这多少相当于提前透支了生涯。
到里约前的强度训练,他完成过2米30,然后暗示自己似乎状态还行,里约拼一下?
但这终究成了回光返照。
当时张国伟无论从身体状态、能力还是精神意志,都极速的开始坠崖。
——所以里约前反复的伤病,就成了压垮张国伟整个生涯的重担。
也就是从里约(前)开始,张国伟就失去高飞的翅膀。
即便一年后伦敦世锦赛依然参赛,他自己依然也在很刻苦的训练,各种训练和比赛都很残忍的给出NO的答案,回不到原来的水准了。
也有一些传言,说他可能有抑郁症或者其它轻微的心理疾病——总之,伤病实实在在的摧毁了这个天才。
对比一下张国伟和曾经的对手,也很令人唏嘘。
张国伟和前面提到过的巴希姆,都是2011年开始冒尖。
2012年杭州室内亚锦赛,张国伟冲击2米31未果,巴希姆则接连完成2米31到2米37,最后三次冲击2米40失败。
相信那个时候,年轻的张国伟肯定已经有冲击2米40的梦想,看到同为亚洲选手的巴希姆已开始尝试,多少心理上会有竞争的心理。
此后几年,巴希姆和邦达连科等人迅速成为历史级的名将,张国伟的角色一直是追赶者,很多比赛,两人直接交手的成绩差距明显。
直到2015年世锦赛,张国伟跳出2米33并列银牌,算是压过了一次老对手(巴希姆最终成绩也是2米33,位列第四)。
可能巴希姆也更受老天眷顾一些。12年(左右)巴希姆有过很严重的背伤,第五腰椎还有应力性骨折。这对跳高选手的生涯都是致命性的。可巴希姆12-15年间即便伤病反复,复出训练后比赛一直表现很不错,也收获了很多奖牌和名次,包括实现了2米43的成绩,比赛中也开始冲击2米45的高度。
平心而论,张国伟和巴希姆的生涯并没有过多可以比较的地方。
而在2015年稍微出现起飞态势的张国伟,随后又被伤病彻底击垮。两个人的生涯向着两个方向飞速发展,「一生之敌」只存在少数人的幻想里(有点类似于麦迪和科比?)。
以及,前面提到的今年“共享金牌”的坦贝里,和张国伟也是相识已久。
张国伟之前在欧洲训练常碰到坦贝里,跳出好成绩时坦贝里还会过来庆祝一番(这哥们也是个逗比,性格倒是和张国伟挺像的)。
坦贝里的生涯前期一直不如张国伟,2016年成了两人分水岭,错过奥运会伤愈后的坦贝里越跳越高,直至今年成为了奥运冠军。
中国田径运动员(或者说绝大多数体制内的选手),都是围绕着大赛备战的。生涯最重要的大赛,就是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和奥运会了。
2016年之后的张国伟,依然年轻,依然有足够时间,也依然有很多比赛。可他真的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去跳了。
虽然这时的张国伟已经没可能去追赶同时期的巴希姆们,毕竟底子还在,状态好的时候,训练中完成2米30的高度依然问题不大,比赛中的成绩放国内还是第一档的水准。
包括像2017年的全运会(铜牌),王宇、王臣和他都是完成2米27的高度。
不过人的心气一直是很微妙的东西。尤其是曾经能展翅高飞,并一度离传奇很近、也在陆续刷新前人的一些小纪录时,张国伟16年后的心境肯定会截然不同。
对大赛的憧憬也会慢慢从期待变成煎熬。2019年前后,张国伟参加综艺包括接商业私活,多少也显得有点不太职业(那会他成绩极差……)。
在 2020 东京奥运跳水女子 3 米跳板决赛施廷懋、王涵包揽冠亚军,如何评价本场比赛? 里提到过,施廷懋说东奥确定延期后第一天,看到训练馆墙上的“127天”调整为“485天”时,自己心态特别的崩溃,甚至连跳水馆都不想走进——像施廷懋这样夺金比较有把握的选手,和张国伟的心态明显又会有区别。
最现实的,奥运会、世锦赛之类的大赛都有一个参赛门槛。
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跳高的奥标是2米28(B标)、2016年里约奥标2米29、2020年东京奥标2米33——基本上是一个递增的准入成绩(如果奥标选手不足,又会选用积分排名等方式决定参赛者。每届/具体项目都不一样)。
这里也可以预见,届时巴黎的标准只会更高,不会变低。
对年纪越来越大、状态却需要极力勉强才能维持的张国伟,先不说比赛名次,能不能达到奥运标准/世锦赛标准、拿到参加比赛的门票都是很大问题。
以前想的是站台甚至摘金破纪录,现实是咬牙也拿不到入场券。
这些都很容易让张国伟这样状态下滑、一直有伤病、年纪渐涨的老将面对训练时,更加痛苦。高不成低不就的成绩、越来越清晰的瓶颈,心理上就会反反复复质疑是否还有坚持下去的必要。
他以前的教练黄建民说:“如果(张国伟)说真的要退役,压垮他的只可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他失去了信心,或者说茫然了。”
——所以也不算意外,东奥正式宣布延期没几天,张国伟就发了退役宣言,「对不起,我真的跳不动了,我决定退役了。」
更像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
要知道2020年张国伟成绩并不算差。比如3月初的意大利跳高挑战赛,他2米28拿到亚军,成绩已经是近四年最佳。结果积攒的信心没到一个月,东奥官方泼了盆冷水。
他也选择了退役。
多整整一年时间的训练,2021能跳什么样,到底能不能实现奥标水准,答案都不乐观。
张国伟退役半年后,自己出钱建了个私人室内田径馆,这在田径选手里极其少见(倒是很多NBA球员有自己的室内篮球场)。
用的设备,用的塑胶跑道等也都比较正规。按他自己的说法,有教练团队,有未来比赛的安排,会出国训练和比赛,而后继续冲击2米40的梦想,也就是超过37年没破的国家纪录。
可这些训练的软硬件和正式作为运动员时相比,显然差距还是极大的。
哪怕张国伟有足够的财力去支付起全套训练设备+人员的费用,国内的现状也无法支持他按以前的条件去训练和比赛。
——除了地方职业田径队外,国内当下压根不存在非专业队外的教练和服务团队,完全无法满足系统且专业的训练、尤其是张国伟这种目标突破自己生涯最好成绩、甚至冲击国家纪录的要求;
说白了,这个过程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软性条件,只有国家队或者国外的顶级教练团队能满足。也不是几个人能搞定的事;
训练中的成绩表现需要通过比赛来证明。然而国内的官方赛事都需要注册运动员,也需要挂靠单位才能正式比赛。全国允许业余选手参赛、又符合专业水准(可被认证)的田径比赛(尤其是跳高这种项目)数量几乎为零。
唯一可行的参赛线路,是在达标成绩后,参加国外的钻石联赛或者更低级别的商业性质运动会。近年疫情阶段,高频出国对个人而言可能性也极低(近年各种比赛延期/取消,包括专业队都无法参加很多赛事);
无法进行系统且有保证的训练,又退役一年多、未来长期无法参加比赛,加上已经30岁的年龄和以往潜在的伤病。张国伟面对同龄的王宇、后起新秀王振等,很难获胜。更别说完成2米40这样的比赛成绩。
张国伟当下的训练和付出,能维持成绩缓慢平稳滑落,已经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结果。训练中跳出的数据,很难与比赛直接挂钩——比如很多人用张国伟“复出”后第一堂训练课跳出的2米25对比王宇东京奥运会的2米21,非常无厘头了……
退役一年多后的所有付出努力,或许是张国伟对自己曾经梦想的一个交代。竞技体育有多残酷,2015-2020年的经历他最明白。
对张国伟而言,唯一可以持续竞技体育的那条路,在宣布退役、完成退役手续的时候,已经关上了门。
张国伟的“复出”,比较现实的结果可能是,
张国伟高开低走的职业生涯,最巅峰留在2015年5月31日的2米38(成绩)和同年8月30日的世锦赛银牌(名次)。
<北京欢迎你>的歌词,有梦想也有勇气(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这种梦想和勇气是所有选手突破道路上的助燃剂——但张国伟显然不在那条路上了。
东京奥运会的一些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