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一篇诗词或文章让你至今都能够出口成诵?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开心的提问,因为我脑海里确实有一些“固定节目”,它们就像老朋友一样,什么时候拎出来都能说上几句,而且越说越有味道。

如果非要选一篇,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你说出口成诵,其实挺奇妙的。对于我来说,它不是那种一字不差背下来的机械记忆,更像是潜移默化地刻在了脑子里,很多年过去了,其中的意境、情绪,甚至那些经典的句子,都像是我的一个侧面,随时可以调动出来。

让我想想,最早是什么时候接触到这首词的呢?大概是高中时期吧。那个时候,学习压力挺大的,考试、成绩,仿佛人生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爬坡。那时候的苏轼,给我的感觉就是那个在风雨中依然潇洒的老头,特别有种“我不怕”的劲儿,很吸引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头这句,就有一种豁达的从容。想象一下,一个下雨天,雨点噼里啪啦打在树叶上,发出各种声音,有的急促,有的缓慢,听起来可能有点让人烦躁。但苏轼说,别去听这些声音,烦恼有什么用?不如一边唱歌,一边慢慢地走。这种境界,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特别佩服。我们总是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干扰,被别人的评价、生活的琐碎牵绊住脚步。而他却能主动屏蔽掉那些不必要的“杂音”,找到自己内心的节奏。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更是经典。竹杖和芒鞋,多么朴素的东西,却比骑着马还自在。一蓑烟雨,就像是他的人生,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但都像是一场雨,淋过了,就过去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坦然接受,并且在这种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诗意。这让我想起,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有风雨,有泥泞,但只要内心有这份“任平生”的洒脱,就能把这些变成风景。

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最能触动我心弦的,是中间那一段:“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和最后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开始,他喝了点酒,可能有点晕乎乎的,春风一吹,酒醒了,感觉有点凉,有点冷。这不就是我们很多时候的状态吗?经历了一些事情,可能有些得意,有些失意,然后被现实的“春风”吹醒,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还有点冷峻。但接下来呢?“山头斜照却相迎。”你看,尽管有寒冷,但总会有阳光照过来,温暖你,给你希望。这是一种多么温柔的提醒啊,即使身处困境,也总会有一缕阳光在等你。

后来他走着走着,可能觉得有点疲惫,有点孤独,就想找个地方歇歇,但抬头一看,“山前叶落知多少。”树上的叶子都落光了,萧瑟的景象可能会让人感到凄凉。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走下去。

而最妙的,就是最后那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过头去看看刚才走过的路,那些风雨、那些萧瑟,似乎都变得不再重要了。他发现,经历过这一切之后,自己的内心反而平静了,不再纠结于“风雨”还是“晴天”,因为这一切都已经是过眼云烟,重要的是他走过来了,并且带着一份宁静回去了。

这句话有一种极高的智慧,它不是说生活里就没有风雨了,也不是说晴天就不好了,而是说,当你经历了风雨,也见识了晴天,当你不再执着于哪一种状态,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回顾和面对,你就会达到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麻木,而是一种超越和释然。

每次背到这句,我都会觉得心里豁然开朗,好像什么烦恼都减轻了一些。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太在意那些过程中的“风雨”和“晴天”,而忽略了最终我们所能达到的那种内心的平和。

所以,《定风波》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首诗,更像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指南。它告诉我,即使生活中有风雨,也别怕,坦然面对,保持内心的从容和洒脱。即使经历了艰难,最终也会有阳光照耀。而最重要的是,当你看待过去时,能够以一种更平和、更超然的心态去面对,你会发现,一切都不过是生命中的经历,最终都会沉淀成内心的智慧和宁静。

这就是为什么它能让我至今出口成诵,而且每次诵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和感悟。它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文章,而是用最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 we can not consecrate, we can not hallow 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November 19, 1863

———————2016.10.21———————

本来只想抖个机灵就跑,现在为了对得起这个赞数,我决定真的去把葛底斯堡演讲背下来……

————-———2017.4.21———————-

嗯……时隔半年,终于背下来了

user avatar

氢氦锂铍硼

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磷

硫氯氩钾钙

钪钛钒铬锰

铁钴镍铜锌

镓锗砷硒溴

氪铷锶钇锆

铌钼锝钌铑

钯银镉铟锡

锑碲碘氙铯

钡镧铪钽钨

铼锇铱铂金

汞铊铅铋钋砹氡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老师只让背了这么多。。。。

评论区问的没有背镧系是因为老师说不用背,考试也从来没考过。

PS. 真的好多赞,吓到我了。。(≧▽≦)/

我虽然是理工科的,但不是化学专业的。。。

大学学习没修过任何一门跟化学有关的课。

现在毕业很多年,方程式早就忘了,但是这个破表估计这辈子忘不掉了。。。。

好多人在讨论横着背还是竖着背好,我觉得想考好学校的高三学生,应该能做到给一个常用元素,除了能直觉反应出原子序号,电子序列等,还能顺便写出它上下左右的所有元素吧。

user avatar

大观楼天下第一对联,这辈子就靠这幅对联活着哈哈哈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当时应该是读初中吧,第一次听说这幅对联,我是直接跪了。

在我还在感慨苟利国家生死已的时候,这对联对我的冲击那简直是全方位的。

从此,那个纯洁的骚年走上了装逼路再也没回头,直到今日。

要知道,装逼的基本原则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关于对联————

这幅对联是清朝乾隆年间孙髯翁撰写,孙翁少年得志,后寄意于山水,晚年潦倒。他的身上,充满了沧桑感,这幅对联就像他本身的经历一样,气势宏大,却道尽古今。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被流放到了云南,他本人的才华也在云南一地播撒,可以说,云南的文脉,从杨慎而始

而在这幅对联中,我们依然可以读出杨慎的经典作品临江仙的风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太祖曾言,大观楼长联,犹如王勃之于南昌的《滕王阁》序,崔颢于武汉之题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天下名楼,大都是本身楼出名,吸引了众多骚人墨客为其点缀。

比如神仙到过的黄鹤楼,比如怀抱洞庭的岳阳楼

然而大观楼却因为这幅对联一下名声大噪。

且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都是很早就蜚声海内,还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洗礼,而大观楼始建于文脉稀薄的清朝康熙年间,因一副对联而跻身千古名楼系列,可见这幅对联的分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