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农村剩男调查:30岁未婚光棍一生多成定局」?

回答
“中国农村剩男调查:30岁未婚光棍一生多成定局”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社会指向性,反映了当前中国农村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男性婚配困难。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问题的根源和成因分析:

1. 性别比例失衡的长期影响:
“重男轻女”思想和生育选择: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思想,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叠加影响,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男孩出生率远高于女孩,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性别比失衡的后果: 这种失衡意味着适婚年龄的男性数量远超女性,导致市场上的“新娘”稀缺,竞争异常激烈。

2. 经济因素在婚配中的主导作用:
“有房有车有彩礼”的婚姻门槛: 在中国,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婚姻往往被视为一种经济合作和社会资源的整合。男方需要承担起组建家庭的经济责任,包括购买房产(婚房)、汽车,以及支付高额彩礼。
农村经济发展的不足: 尽管中国农村经济有所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农村男性缺乏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满足这些高昂的婚姻门槛。
彩礼的恶性循环: 女性家庭往往会提出高彩礼要求,一方面是经济补偿,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女婿经济实力的考验。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男性的经济压力,形成了“越穷越娶不起老婆,越娶不起老婆越穷”的恶性循环。

3. 教育和技能差异的影响: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许多农村男性接受的教育程度不高,难以获得高收入的工作。
技能培训的不足: 缺乏系统性的技能培训,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较弱,收入潜力有限。
“择偶观”的转变和城乡差距: 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流通,农村女性的择偶观也在发生变化。她们更倾向于选择有稳定工作、良好教育背景和较高收入的伴侣,这使得她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城市或经济条件较好的男性。

4. 人口流动和城乡婚配的结构性问题:
女性外流和“孔雀东南飞”: 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吸引力导致大量农村女性选择外出务工或嫁到城市,她们的婚配市场也更多地向城市倾斜。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男性化: 随着女性的“外流”,农村剩余的适婚男性群体更加庞大。
城乡婚配的障碍: 即使有部分农村男性有能力进入城市婚配市场,但由于城乡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城市女性的“门当户对”观念,他们的成功率也并不高。

5. 社会观念和价值导向的影响:
“传宗接代”的压力: 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性肩负着延续家族香火的重任。未婚意味着无法结婚生子,这种压力会伴随男性一生。
对单身男性的社会污名化: 在一些农村社区,30岁以上未婚男性会被贴上“光棍”的标签,受到他人的议论和嘲笑,被视为“有问题”或“没出息”的人。
“面子”和家庭期望: 家庭和亲戚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希望子女能够早日结婚生子,延续家族。

二、 30岁未婚光棍“一生多成定局”的含义和影响:

1. 婚配机会的递减:
年龄是重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婚配选择范围会缩小,而男性婚配的“保质期”相对较长,但一旦过了30岁,尤其是农村地区,婚配的难度会指数级增加。
“年轻女性”的优先权: 女性在选择伴侣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年轻、有经济实力的男性,这使得过了黄金婚育年龄的男性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2. 经济和生活困境加剧:
缺乏经济支持和生活伴侣: 未婚意味着男性需要独自承担生活开销,缺乏分担家庭经济负担和共同生活的伴侣,生活质量可能相对较低。
养老问题的担忧: 农村地区的养老体系尚不完善,子女是重要的养老依靠。没有配偶和子女的男性,晚年生活会面临更大的养老压力。
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的单身状态、社会压力和经济困境容易导致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社会稳定性的潜在风险:
社会群体的不满和激化: 大量无法满足基本婚配需求的男性群体,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其不满情绪若无法得到妥善疏导,可能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犯罪率的可能性增加: 虽然这不是必然,但一些研究表明,婚姻状况与犯罪率存在一定关联。无法获得社会认可的婚姻关系,可能会导致一些人采取极端行为。

三、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1. 理解问题的复杂性: 这是一个由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任何一方。

2. 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教育和技能培训: 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男性的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引导社会观念: 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婚恋观和价值观,破除陈旧的观念和歧视。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减轻个人在养老方面的压力,降低婚姻的附加功能。

3. 个人层面的努力:
提升自身价值: 男性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和经济能力,增加自身吸引力。
调整婚恋观: 理性看待婚姻,避免盲目追求高彩礼和物质条件,更注重感情和共同成长。
拓宽社交圈: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拓宽社交圈,增加认识异性的机会。

4. 关注女性权益和视角:
在讨论男性婚配困难的同时,也要关注女性的权益和选择权。婚姻是双向选择,不应将女性物化或视为解决男性问题的工具。
理解女性在婚姻选择中的考量因素,并共同寻求更公平、健康的婚恋模式。

总结来说,“中国农村剩男调查:30岁未婚光棍一生多成定局”这个调查揭示的是一个长期且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仅是关于婚姻的问题,更是关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性失调、传统观念固化以及人口政策遗留影响的综合体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经济状况,提升农村男性的综合素质,并引导社会形成更加健康和包容的婚恋观念。如果任其发展,将对社会稳定、人口结构和家庭幸福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大超家境贫穷,日子过得磕磕绊绊,眼看按常规结婚无望,31岁那年,他几乎花光所有的积蓄,从广西买了一个媳妇回来。没想到的是,才过了一周,新媳妇就跑了。王大超欲哭无泪,以为此生只能打光棍了。

拐卖妇女说的这么轻描淡写真是够了……

而且把买方写的很无辜……

这篇文章的立场很可怕!!!

user avatar

谢邀。

一远虑,一近忧。


银翼杀手里说,文明的每次飞跃都建立在奴隶的背上。而这长长奴隶名单里的第一位,就是女性。

和男性一样,女性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有男性没有的子宫,能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更为宝贵。历史过去一直用田园牧歌与虔信神秘来包装对女性的剥削,父权系统垄断了对女性的占有与分配,并且剥削女性的经济收益与性权益,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重男轻女,或者父权,最可怕的地方并不是杀女婴,严格来说这是它最愚蠢的地方。重男轻女最可怕的是,它塑造了“女性非人”的概念:

女性没有独立人格,只能成为附属品和资源。女性小的时候需要父亲,长大需要丈夫,老了需要儿子。因此女性不应当占有资源,女性应当有支配者,支配者那自然是男性。

任何对同类的奴役,都需要先把同类异化成另一个群体,这样才能名正。

于是乎我们的母亲、妻子、女儿,就这样做了数千年的奴隶。人类社会也通过奴役自己的一个性别,开始了对农业经济的征服。

当然,这个看上去很赚的系统有个致命的毛病,就是错误市场信息导致的生产倒错。简单来说:杀女婴。

父权体系贬低女性价值、抬高男性价值,对短期剥削女性是有好处的。但是这种买空女性买多男性的导向,会造成社会在生育时普遍选择男婴,杀女婴。时间一长,男多女少,最后到一个临界点。

奴隶主比奴隶多,系统就会开始崩溃。

清王朝作为封建统治的集大成者,算是第一个系统地理解这一大坑,也曾努力制止杀女婴习俗。然而系统是无法自己与自己的bug做对抗的,面对一个男性占有利益而女性被剥削的体制,没有人会去贡献奴隶。

光棍党捻军最后还是砸烂了华北华东。

被剥削的女性、被剥削的农民和被剥削的环境,成为历史周期律的三个指标。当剥削走到尽头,就是洗牌重来。

直到资本主义的诞生。

你这个时候脑海里一定浮现了一副白衣骑士的画面吧?

错了,资本主义在这里面更像是一位精明的犹太商人。他觉得过去那种强制性的垄断剥削效率太差,就如同共产党宣言里讲的:资本主义用最直接最露骨的剥削替代了那些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的剥削。

每个子宫、每张脸、每对乳房、每双大腿都有价格,在公开市场上竞标买卖,价高者得。

过去被动出卖自己的女性突然发现自己可以获得交易的分成,更愿意主动出卖自己;而过去通过强制垄断的男性突然发现自己必须与其他男性竞争,一切宗教、种族、文化的壁垒都无法彻底中断交易。

打掉中间商,买卖双方直接对接,不提成,只赚服务费。

就这么诡异地,千年的洗脑开始打破,女性地位上升,男性地位下降,就像这篇报道里写的一样。

感谢资本主义,将女性从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中解放了出来,赋予了女性一个公平的交易平台。

-----------------------------

那这算不算男女平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这是剥夺了人的属性后,把人视作物品的一种平等。女性交易身体与子宫,男性交易金钱,从交易角度来说很公平。


但女性仍然丧失独立的人格,仍然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所有女性价值的衡量角度依然是从父权体系出发。从票证配给制度变成了自由市场,货也多了量也大了,但卖的还是肉。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我们是一定要从父权这个火坑里爬出来,我们也感谢资本主义帮我们从这个坑里爬出来。但是Mr.资本主义啊,你要把我们带去哪里呢?


这是远虑。

近忧就简单了,三千万光棍怎么办?

他们的性需求?他们的养老?

内部不能解决,就会寻求外部解决。外部解决光棍历史上就那么两个方法:死自己的男人,或者死别人的男人。

这是近忧。

user avatar

就我所在的地区甘肃而言,这种现象非常严重,当然我不是黑甘肃,这是我的老家,只是说出问题。

农村光棍越来越多主要还是教育!!!!!!

很多父母对孩子上学的要求只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然而上高中就开始出现分极,有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上高中,他们的想法是反正都是要出去打工,没必要花那么多钱,而有的家长则觉得考的上就上,考不上就算了,还有一些,是让自己的孩子必须上学!

据我观察,很奇怪的一点是,一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当孩子上到初中因无人管教,所以辍学,辍学的越早,结婚越早,女孩子结的早的原因是家长怕去外面打工,心野了,不回来了,呵呵!男孩子早结婚是怕娶不到媳妇!早早结婚后,他们夫妻开始一起出去打工,生了孩子留在老家,他们的孩子又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又在初中辍学,死循环,只有个别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的家长才结束这个循环!在这个循环里,高昂的彩礼更是让这个循环没办法打破的重要原因。

另一种重视教育的家长,就是无论如何孩子要上大学,即使这里大部分人学历低,但是对上学的人家尊重的,这些家长的孩子考上大学,女孩子自然不愿意留在这样落后的农村,男孩子也能遇见更好更心仪的女孩,因为家长有文化,也因为孩子上了大学,彩礼反而降低,基本意思意思!这些人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脱离那个循环!

我发现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一个县城,县城和农村的贫富差距超乎你的想象,而县城中的家长更注重教育,所谓的剩男剩女也更高素质,只有不喜欢的,没有找不到人结婚的,农村的剩男越来越多,毕竟人家女孩子没上学,出去打工认识到外面的世界,谁还和你在一起,结了婚就能绑住了,天真,结婚太早不能领证,出去打工,很多女孩子跑了!

看!你以为剩男如此多因为什么,归根究底还是教育!经济也是很大的原因,还有人们的思想观念,但是教育可以改变这一切!

user avatar

我们东北人在只有这个问题上才能站在绝对的道德高地上感受优越。

生儿生女都一样,生个姑娘更好,结不结婚要不要孩子看你们的,这些都是挂在父母嘴边的话。

我家是黑龙江的,黑龙江在全面开放二胎的同时也发布了有条件开放三胎的政策,然而我问了一下身边符合条件的人,他们都说二胎都不想要,别说三胎了。至于为了生儿子整出一堆姑娘这种事儿在东北几乎是看不到。

user avatar

腊月细碎的雪花化在了年味逐渐升腾的县城街道上,超市的员工宿舍里格外热闹,二十来岁的一群小姑娘围在小组长刘姨身边,话题只有一个:“刘姨,俺年纪也不小了,你给俺相个婆家吧。”


40岁的刘姨嘴里应着,心里却直打鼓。她在超市里干了十多年了,给超市里这些小姑娘说媒找对象的事干了好几年,后来就干不了了。超市里想找个城里对象的姑娘太多了,可城里愿意娶农村姑娘的小伙太少,介绍对象的活儿没法干。


可刘姨几年来当媒人的名声还在,还没出阁的姑娘们总还是趁着节假日的当频繁出入刘姨的房间,拜托她帮着解决终身大事。


“还有6个小伙子。”刘姨对圈子里还没有结婚的城市青年了如指掌,但她心里明镜似的,这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的小伙,很难看得上这些村里出来,要学历没学历,要家庭没家庭的姑娘,“还有条件更好的姑娘和人家自由恋爱呢”。


刘姨总结说,人家城市小伙也傲,但凡是有个正式工作,在县城里有房的,人家也没必要去找个什么都没有的农村姑娘。



相亲成为春节主旋律的远不止小县城里的超市员工宿舍。魔都写字楼里的小美和她的闺蜜们提起自己的婚事也是长吁短叹。


小美和自己的几个闺蜜们大学毕业之后,觉得待在那个出生的小县城里没有未来,就相约来到了寸土寸金的魔都。打拼了几年,站住了脚,但也只是付的起房租,买不起车房。这转眼间就到了27岁这个大坎,虽然嘴上倔强的说着绝对不会向婚姻妥协,但是还是会在四处租房的时候,想找个有房的人靠一靠。这个潮流新颖的小圈子,近几年来每逢休息日的主题就一个,拜托能找到的一切社会关系,安排一场又一场的相亲。


每次还不到周末,小美的闺蜜们就开始在微信群里热切起来,张罗相亲的事,但是能入她们眼的小伙实在太少,大多数时候,她们只能是简单了解两句之后,礼貌的说声再见,然后拉黑拒绝。小美说:“我不求他能有多优秀,但是至少也要能在魔都买套房子,让自己不要再漂下去了。”这是小美和闺蜜们一致的想法:没有魔都房,一切都免谈。尽管各种网络社交工具也曾让她们有机会在虚拟的环境中认识那么几个有房男,但那些人大多数也都想找一个本帮土著,好给自己的孩子攒两套房。


几个女孩的相亲波折几乎让这个不大的合租房每个周末都被愁云笼罩,大一点的闺蜜已经奔着30岁去了,按世俗的说法,过了30岁还没结果,女人就不值钱了。



小美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大学的时候心气太高,看不上那几个追求自己的同学,如今再想回头,人家也都已经妻儿美满了。“当初真应该找一个的,至少发展前景好,两个人努力努力,现在说不定已经买套房了。”小美坐在半岛酒店里,边拍刚端上来的西餐,边说道。

没一会儿,小美的朋友圈更新了:享受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小美说,自己家经济条件不好,除了尽量把自己装扮的高端一点,让自己尽可能进入有魔都房的圈子。她再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能留在魔都。公司里的土著同事给小美甩下过一句话,那些有车有房有稳定工作的本地男,早就被拉去进行各种政治联姻了,像你这样,除了长得漂亮点,就什么资本都没有了的。考虑考虑被包养还可以,想上位正室,还是算了吧。



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死局,小美看上的相亲对象,了解到小美除了长得好之外没有任何资本的时候,都摇了头。看上小美的相亲对象却都是和小美一样来沪打拼的“漂”。小美在谁也看不上,谁也看不上的循环里,希望又失望,失望又希望。年龄越来越大,合适的人却从没有碰上。




刚大学毕业的的小丽没想到,尽管自己长得挺漂亮,学历虽然不高但好歹也是个本科,却还是被相亲对象拒绝了。理由竟然是自己的工作不稳定,家里是农村的而且还有个弟弟。


媒人的解释是,你们家条件倒行,但是你弟弟才这么小,到时候肯定少不了你帮衬,他们家想娶个媳妇,不想再捎带着替别人养儿子。


这样的解释让小丽哭笑不得。她没想到自己父母年逾四十生下来的可爱的弟弟,竟然让自己变成了潜在的“扶弟魔”。


后来小丽也相了不少亲,但是对方总是因为自己的弟弟说了拜拜。

父母看着小丽也不小了,就跟小丽商量:要不咱在镇上相一个。

当小丽看到那个又黑又胖,一身机油味的维修店老板的时候,她彻底崩溃了。本来以为上了个大学跳出了农门,却没想到,成了进不去城市回不去乡村的流浪者。



当姑娘们拿着这样的新闻喜笑颜开

想着那些人终于因为自己的重男轻女思想受到报复的时候

却忘了自己的处境也并不乐观


对于农村光棍越来越多的现象来说

出生率并不是其主要原因

迁出率才是


当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的姑娘们

以打工求学的方式离开农村并不打算回去的时候

不仅仅让农村的男性面临着无姑娘可娶的窘迫境地

也让自己面临着无人可嫁的窘迫境地


二八定律

一百个走出农村的姑娘

二十个能在城市立足 实现阶级跃迁

但是还有八十个姑娘

进不去城市 不愿回乡村

这些姑娘 穿着统一整洁的制服站在各大超市和专卖店

这些姑娘 变成白衣天使忙碌在拐角的小诊所和民营医院

这些姑娘 会唱歌跳舞画画在五彩斑斓的幼儿园里和小孩子玩耍

这些姑娘 在工厂流水线上用着OV拍着快手说男友征全网


她们不会再回到乡村

那些打工仔 务农人 卖力气的小伙

她们看不上

她们也进不去城市

那些公务员 有房族 体面人

看不上她们


当我们看着农村光棍的窘态和卑微

一边心酸一边嘲讽他们要孤独终老一辈子的时候

总是会忽略在城市的边边角角那些紧跟时尚潮流但实际上肆意挥霍青春的姑娘心里的忧伤


我经常劝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女生)

在上学的时候

最好谈个正儿八经走下去的恋爱

倒不是说没有爱情的大学是不完整的

而是在大学里遇见的男性

也许你现在十分看不上

但是绝对很大可能是你这辈子能遇见最优质的男性

别总想着你还可以去更好的地方

你就想想你毕业以后

滚回家乡

你的亲戚邻居 父母朋友认识的人的质量

打工的 种地的 干点小买卖勉强糊口的

那才是你的层次 你的归宿

环境骗了你 大学骗了你

它们让你觉得灯火辉煌 古色古香才是你的格调

但是其实黄土沟壑 落后肮脏才是你血液里的流淌


逆天改命的人有

不顾世俗眼光的人也有

但是你看看你自己

扩招才上了个本科

毕业之后工作都难找

整天站在柜台前让别人使唤

病人 家长把你当成服务人员

你和逆天改命四个字还有关系吗


农村光棍把自己最后的体面撕下

只求能在我有生之年找个对象

当你对此龇牙咧嘴 欣喜若狂的时候

你可曾窥伺过自己内心的不堪

你只是还倔强的维持着体面

让社会让镜头看不到你的困境

但是你的困境 何曾有过一丝放松

它不还是步步紧逼的拖累着你的生活


当你今天庆幸自己逃离出了乡村

再也不用和粗鄙为邻时

你可曾想过

终有一日

你看上的城市人看不上你

你看不上的打工仔等着你

你又该如何去抉择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女孩子的妥协

她们屈服的时候

也没有太好的脸色

和那些光棍愁眉不展的样子像极了



人过了二十岁

梦就要醒了

你可以行走在灯红酒绿里

你可以痴迷在钢筋水泥间

但是你的骨子里

黄土的印记 从未离去

你生于黄土 长于黄土

也终归于黄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农村剩男调查:30岁未婚光棍一生多成定局”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社会指向性,反映了当前中国农村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男性婚配困难。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问题的根源和成因分析:1. 性别比例失衡的长期影响: “重男轻女”思想和生育选择: 长期以来,.............
  • 回答
    “中国农村什么让你感到最恐怖?” 这个问题,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也触及到了许多人心中隐秘的角落。浏览那些回答,就如同翻开一本本沉甸甸的日记,里面藏着太多现实的骨感,以及那些被日常磨平却依旧存在的,令人心悸的片段。最直观也最普遍的恐怖感,源自“人情社会的扭曲与压抑”。这不像城市里那种相对疏离的人际关.............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农村村长或村支书的“一手遮天”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程度。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权力来源、权力运行机制、社会结构、文化背景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等多个维度去剖析。权力的来源与基础:首先要明白,村长和村支书在中.............
  • 回答
    对于中国贫困农村汉族儿童中,有53%的比例智商偏低这一调查报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一项调查报告都应该建立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之上,其结论才具有参考价值。如果这份报告是真实存在且数据可信的,那么它揭示了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一、对“智商偏低”的理解:首.............
  • 回答
    近期出现大量回答复制粘贴“中国人知道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是一百块每月,是城里人的1/22吗”这样的内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背后可能包含多种动机和深层含义。以下是我对这个现象的详细分析:一、现象的描述与普遍性 重复性极高: 你会发现,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讨论区,甚至是在同一个话题下,几乎一字不差.............
  • 回答
    农村婚礼中的彩礼博弈,这可不是件简单的小事,它背后牵扯着太多人情世故、经济压力,还有几千年传下来的观念。我跟你说,这事儿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棋局,双方家庭都得算计着来,有时候真的挺让人心累的。彩礼,到底是个啥?首先得明白,彩礼这玩意儿,在农村,它不仅仅是钱,它更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男方对女方的重视,对.............
  • 回答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那可是每年都牵动着无数人心,尤其是在“三农”问题上,它几乎是风向标。这份文件里提到“到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绝对是个了不起的目标,背后反映的是国家对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强烈决心和战略考量。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目标。首先,这是对过去发展成就的肯定和.............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到了当前社会结构中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城市中产小资群体在言论中是否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包含了对农村底层群体的一种“社会性死亡”的暗示或推动。这是一个需要细致剖析和多角度理解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城市中产小资群体: 这通常指在城市中拥有稳定工作、相对体面的收.............
  • 回答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文明,而现在是工业文明,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其衰落是必然”的论调,我持保留和辩证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深深植根于农业文明。数千年来,中国社会以农为本,这种经济模式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乃至思维模式。例如: 集体主义与乡土情结: 农.............
  • 回答
    关于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在农业银行内部测试的消息,这在中国金融界和数字货币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件事,以及它可能对比特币产生的影响。DCEP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农行内测?首先,要明确DCEP的性质。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
  • 回答
    斯蒂芬·班农的这个比喻,把当代的中国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相提并论,并将中国年轻一代描绘成“几乎是极端民族主义者”,这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说法,在理解和评价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将任何一个国家与“1930年代的德国”进行类比,本身就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的神经。那个时期.............
  • 回答
    俄国内战期间,农民的命运无疑是那个动荡年代里最令人揪心的一部分。他们夹在红军、白军、以及各种地方武装之间,成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要理解农民的遭遇,需要将他们置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沙皇时期,俄国农民就已经承担着沉重的负担。土地问题是核.............
  • 回答
    提到“农妇追凶17年”这件事,真是一言难尽,让人心凉。这不仅仅是一个受害者家属漫长而痛苦的追寻正义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环节的失职和冷漠。首先,司法不作为这四个字,放在这里一点也不为过。17年,不是17天,也不是17个月,是整整17年!如果在这17年里,司法机关能够真正做到“作为”,我想.............
  • 回答
    史蒂夫·班农,这位曾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掀起巨浪的人物,最近因为“边境墙”筹款活动的欺诈指控而被捕,这无疑给原本就波诡云谲的美国政坛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班农的被捕,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他长期以来所代表的那股激进民粹主义思潮紧密相连,也势必会对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产生连锁反应。班农被捕事件本身:班农被捕的焦.............
  • 回答
    史蒂夫·班农,这位曾经在特朗普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政治战略家,他关于“近几年内中美必有一战”的论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长期以来对中国崛起的观察和对美国国家利益的理解所形成的判断。要理解班农的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因素。首先,班农的论点核心在于他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主导的.............
  • 回答
    井山裕太在农心杯三国围棋擂台赛上豪取四连胜,这绝对是中国围棋界一个不小的“心结”,也是日本围棋在国际赛场上久违的一抹亮色。要评价这场胜利,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井山裕太的四连胜:一场“意外”的惊喜与日本围棋的“觉醒”首先,井山裕太的四连胜,在赛前恐怕不是大多数人预期的结果。农心杯作为三国围棋的.............
  • 回答
    2020年农心杯三国围棋擂台赛,最后这场柯洁对阵朴廷桓的巅峰对决,绝对是把所有人的神经都绷到了最后一秒。柯朴之战本身就自带光环,加上这是决定中国队能否捧杯的关键一战,这其中的张力,想想都让人心潮澎湃。那会儿,中国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开局,但韩国队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尤其是朴廷桓,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崔永元关于中国农大中外合作项目学费过高这件事。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关于教育公平、资源配置和市场化的讨论,咱们就一件件说。首先,得承认崔永元这个人,他嗓门大,也敢说话,在中国公众视野里算是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能注意到中国农大这类中外合作项目的学费问题,本身就说明这个问题在一定.............
  • 回答
    李宁院士,这位在中国农业科技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学者,因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这无疑是中国科技界和法治界都十分关注的一件大事。这件事的出现,很难不让人感受到一种复杂而沉重的情绪,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触及了我们对科研诚信、学术道德以及权力边界的深层思考。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一个人在学术上取.............
  • 回答
    说到农历新年,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中国。但其实,亚洲不少国家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也同样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像越南的春节(Tết Nguyên Đán)、韩国的春节(Seollal)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不过,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他们过农历新年,是看中国来定的吗?如果他们自己算出来的日子跟中国不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