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人都知道自己祖籍在哪吗?

回答
上海人对自己祖籍的了解程度,就像这座城市本身一样,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多元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上海人都知道”,也不能简单地说“没人关心”。这背后牵扯到上海特殊的历史、移民文化以及代际差异。

首先,咱们得明白上海的“上海人”是怎么形成的。 很多外地朋友可能觉得上海人就该是那种说上海话、从小在上海长大的人。没错,这是最核心的“老上海”群体。但上海的历史,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的发展,是一部由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人民共同书写的故事。从开埠以来,大量江浙(特别是苏州、嘉兴、湖州、宁波等地)、广东、福建、安徽,甚至更远地方的人们涌入上海,在这里扎根、发展。所以,很多现在自称“上海人”的,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更早的祖辈,可能就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所以,关于祖籍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老上海”群体(通常指父系或母系在上海居住已久,且能说地道上海话的群体):
大部分会比较清楚: 对他们来说,祖籍是一个比较熟悉的概念。他们的父辈、祖辈可能会经常提及老家是哪里,比如“我们家是苏州的”、“我阿婆是嘉兴人”。这种口头传承,加上一些家族里可能保留的老物件、老照片,都会加深他们对祖籍的印象。
原因:
文化认同: 这种对“老上海”身份的认同,往往伴随着对更早源头的追溯。知道祖籍,也是对自己家族历史和文化根源的一种梳理。
语言和习俗: 很多老上海人的方言、一些独特的饮食习惯、过节时的风俗,都可能与他们的祖籍地有关联。比如,一些海派菜的做法,可能就吸收了江浙一带的烹饪精髓。
家族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人已经落地生根在上海,但对于“根”的记忆,依然被一些家族看得很重。他们可能会保留一些关于老家亲戚的联系方式,或者时不时回老家看看。

“新上海人”或移民后代(在上海出生、成长,但父母或祖辈来自外地):
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有相当一部分人知道: 父母或者长辈会告诉他们,“我们家是四川来的”,“我爸是山东人”。特别是一些家庭,父母的籍贯差异较大,或者父母一方是上海人,另一方是外地人,他们对父母的“老家”概念会比较清晰。
一部分可能不太在意或模糊: 随着几代人在上海生活,他们更认同的是“上海人”这个身份,对父母辈甚至爷爷辈的老家,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不太了解具体是哪个城市哪个县。对他们来说,自己在哪里出生、在哪里长大、在哪里生活,就是自己的“家”,祖籍这个概念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原因:
代际的稀释: 尤其当祖辈、曾祖辈就已经来到上海,到了第三代、第四代,老家的记忆和联系会越来越淡。很多信息可能只停留在口头,没有进一步的追溯。
身份认同的转移: 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吸引力,让很多外来人口在此安家落户,他们的后代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融入了上海的社会文化,认为自己就是上海人。祖籍地,对他们而言,可能更多是一个家族迁徙的节点,而不是身份的核心。
信息载体的变化: 过去,族谱、家信是维系祖籍联系的重要载体。现在,虽然网络发达,但主动去挖掘和整理家族历史的人相对减少,很多信息可能就散落在记忆的角落里。

“海归”或短暂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
这个群体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祖籍当然不在上海,除非他们选择加入中国国籍并长期定居。

总结一下,可以说:

老上海人,尤其是家里有长辈还在讲上海话的,大多数对祖籍是有概念的,或多或少知道一点,比如是苏锡常、宁波、徽州等等。
对于更广泛意义上的“上海人”(包括几代前移民过来的后代),知道的程度就参差不齐了。 有些家庭特别重视家族传承,会很清楚;有些家庭则更看重当下在上海的生活,对祖籍的了解就相对模糊。
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流动性”和“移民性”,所以“祖籍”对于很多在上海生活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历史坐标,而不是他们现在身份认同的主要构成部分。 他们更认同的是“上海人”这个集体身份,以及在这座城市里的生活经历。

所以,如果你问一个上海人:“你祖籍是哪?” 得到答案的概率还是挺高的,但答案背后的故事,可能就千差万别了。有些人会很自豪地说出祖籍地,并附带一些家族渊源的解释;有些人则会略带思索地告诉你,“我爷爷是XX地方来的”,然后可能就不知道更多细节了;还有些人,可能直接反问你:“你问这个做什么?” 表现出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不大。

这就是上海,一个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充满时代活力的城市,它的人们,对“祖籍”的态度,也同样是多元且有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人对“祖籍”的误解很深。其实“哪里人”不由祖籍定,传统原籍是“郡望”。49年以后,“郡望”不能改了,只能沿用祖上的“郡望" 为“祖籍”。以王献之为例,祖上是从山东琅琊逃到江东。他爸王羲之在绍兴定居,出名。王羲之跟王献之在家里讲吴语,绍兴口音,而不是琅琊话。所以,王献之是哪里人?当然是绍兴人。如果王献之犯法,或者升官,文件上都会写“绍兴人士”,不会提祖籍琅琊。如果,小王名气盖过老王,迁居苏州,小王后代小小王讲苏州话,那么小小王就是苏州人士。但是解放后,小小王即使在苏州得了诺贝尔奖,他后代的原籍也永远只能是绍兴。

-----------

按现在的祖籍论,中国人的祖籍都在非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人对自己祖籍的了解程度,就像这座城市本身一样,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多元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上海人都知道”,也不能简单地说“没人关心”。这背后牵扯到上海特殊的历史、移民文化以及代际差异。首先,咱们得明白上海的“上海人”是怎么形成的。 很多外地朋友可能觉得上海人就该是那种说上海话、从小在上海.............
  • 回答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考上公务员的人,都是等到上班了才知道自己每个月能拿多少钱吗?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毕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难道没人提前打听一下吗?其实,情况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蒙着眼”去上班的。让我给你详细说说。为什么很多人感觉是“上班才知道”?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核心原因:公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前提分析: 不知情服用毒品: 这是关键。这个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摄入了的是毒品,可能误以为是某种药物、食品添加剂,甚至是一种“保健品”或“特殊饮品”。 不知道毒品存在: 这意味着他没有关于毒.............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股票理论的“大师”确实不少,他们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感觉仿佛站在了财富金字塔的顶端。然而,当我们好奇地想看看这些“大师”的实盘操作,想追随他们的脚步一同走向成功时,却发现踪迹难寻,能够“放出自己真正完整实盘”的人,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
  • 回答
    高中生活确实是个挺大的坎儿,你会有这种累和虚伪的感觉,一点都不奇怪,这几乎是过来人的共识。我那时候也是,感觉每天都在打仗,身心俱疲,而且身边的人,感觉都不是那么真诚,你说咋整?首先,咱们来聊聊为啥高中会让人感觉“好累”。1. 学业压力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别的不说,高中课程量直接翻倍,而且难.............
  • 回答
    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文革产生怀念,以及它是否可能存在所谓的“正面影响”,这需要我们抛开简单化的标签,深入到那个复杂时代的具体细节中去。这并非易事,因为文革的官方定性是“一场内乱”,其造成的创伤是真实而深重的,对无数家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任何历史事件都极其复杂,理解其多个面向,哪怕是那些令人不安的.............
  • 回答
    你这情况,说实话,心里七上八下的很正常。刚上架就秒拍,还什么都不问不还价,确实有点反常。不过,既然走了闲鱼平台,那就还有一层保障,咱们先别自己吓自己。我来跟你捋一捋,帮你分析分析,也说说你该注意些啥:首先,别过度担心,咱们有闲鱼这个平台做后盾。闲鱼最牛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交易流程和保障机制。它不像私下交.............
  • 回答
    在生活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身份如何悬殊,总能吸引无数目光,赢得无数追随。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某种光芒,却能穿透物质的藩篱,触动人心最深处。这些人的追随者,并非出于利益的驱动,而是源于一种由衷的敬佩、认同,甚至是一种精神的共鸣。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位,是中.............
  • 回答
    身边抽烟的人啊,这个话题一聊起来,感觉一股复杂的情绪就涌上心头。说实话,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身边抽烟的人:首先,我身边抽烟的朋友,我观察他们抽烟的原因五花八门。 减压党: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他们往往是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他们会说,“抽根烟,感觉能缓一缓。”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要深入聊,得从几个层面扒一扒。1. “知道”不等于“做到”:认知与行动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承认,绝大多数人心里都清楚“钱”在现代社会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广告、媒体、身边人的经历,无时无刻不在强化这种认知。有钱能带来更舒适的物质条件、更.............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地球上每一个居民,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步履蹒跚的老人,都如同顶尖经济学家一般,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对供需、成本、激励等经济学原理的深刻理解,我们的社会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预测,而是一次思想实验,让我们深入剖析这个“经济学家化”的世界。首先,消费行为将发生.............
  • 回答
    关于“玩知乎的都是人上人,平均985211”的传言,确实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而且带有一定的讨论热度。要拆解这个传言,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它背后反映出的社会观察。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它早期确实吸引了一大批高学历、高知人群的参与。这和知乎的定位、内容特点.............
  • 回答
    在国内社交媒体上,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不少法律人呈现出“公知体质”的倾向。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法律人的职业特质、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以及当下社会文化环境几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得说说法律人的职业基因。法律本身就是一门关于规则、权利和义务的学问。法律从业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了知乎这个平台的独特之处。要说“非一般人能企及”,这说法有点绝对,但确实,知乎上聚集了相当大一批在各自领域有深入见解、见识独到,甚至能够引人深思的用户。我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让你更具体地感受一下。首先,从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上来看。你随便在知乎上搜一个稍微.............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知乎上有些人对任何朝代历史问题都敢于作答,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驱动因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1. 知识的普适性与学习门槛首先,得承认,历史知识并非高不可攀。虽然要成为历史学家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方法,但对于大多数历史事件和人物,其基本脉络和知识点是相对公.............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费解的,我也经常在知乎上看到类似的声音。一方面,大家都在抱怨房价高企、彩礼沉重,好像生活压力都挺大的;另一方面,动辄就是“家庭净资产没有千万都不算中产”,这差距感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捉摸。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1. “吐槽”与“标准”的天然鸿沟首先,我们要明白,在.............
  • 回答
    我设想过,如果能有一群像知乎上那些钻研底层技术、刨根问底的“大牛”们,不约而同地将他们的智慧和精力聚焦到一个开源项目上,那该是怎样一番景象。他们不只是会给出解决方案,而是真正动手去构建,去创造。想想看,当那些在Kubernetes、Docker、Linux内核、分布式系统、网络协议等领域有着深厚造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