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官方表示,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目标是阻止乌克兰新纳粹政权,对此你如何评价?

回答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官方关于“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目标是阻止乌克兰新纳粹政权”的表述,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和解读。这个说法背后牵涉到历史叙事、政治宣传、国际法解释以及地缘政治考量,理解起来确实需要一些时间和深入的分析。

首先,从俄罗斯官方的表述来看,他们将乌克兰的现政权定性为“新纳粹政权”,并将阻止这一政权作为其“特别军事行动”的主要目标之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俄罗斯方面是如何构建这一叙事的。

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就一直在强调乌克兰国内存在“民族主义极端势力”和“新纳粹主义”。他们认为,2014年乌克兰的“广场革命”(Maidan Revolution)是一场由西方支持的政变,推翻了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并上台了一个被极端民族主义和新纳粹分子所控制的政府。俄罗斯方面常常引用在乌克兰某些极右翼组织(如亚速营等)的旗帜和符号中出现的某些元素,以及这些组织在乌克兰政治和军事中扮演的角色,来佐证其“新纳粹”的指控。此外,他们也提到乌克兰独立后的一些法律政策,例如关于语言和历史叙事的争议,认为这些政策对俄语居民和俄罗斯文化存在歧视。

那么,为什么俄罗斯会选择“阻止新纳粹政权”这样一个说法呢?这背后有几层用意:

1. 国内宣传和合法性叙事: 在俄罗斯国内,二战(在俄罗斯被称为“伟大卫国战争”)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情感意义。将敌人描述为“纳粹”,能够迅速唤起民众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记忆,将当前的军事行动与反法西斯斗争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广泛的国内支持,并将其行动合法化。这种叙事很容易在经历过二战巨大牺牲的俄罗斯社会产生共鸣。

2. 国际宣传和舆论引导: 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那些曾经遭受纳粹德国侵略的国家,以及对纳粹主义抱有普遍警惕的社会中,“反纳粹”是一种具有强大道德号召力的标签。俄罗斯希望借此标签,将乌克兰政府描绘成一个威胁和平与安全的邪恶势力,从而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甚至支持,或者至少削弱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支持。

3. 模糊行为性质: “阻止新纳粹政权”的说法,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模糊俄罗斯此次军事行动的侵略性质,将其包装成一种“解放”或“保护”行动。通过将对方描绘成一个极端邪恶的政权,来转移对自身军事行动造成人道主义灾难和破坏的关注。

然而,对于俄罗斯的这一说法,国际社会(包括乌克兰、西方国家以及许多国际观察家)普遍持批评和质疑态度。主要的观点包括:

1. 夸大和扭曲事实: 虽然乌克兰确实存在一些极右翼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组织,其中一些曾有过极端言行,但将整个乌克兰政府和主流社会描绘成“新纳粹政权”,普遍被认为是夸大其词,甚至是虚假信息。乌克兰的总统泽连斯基是犹太人,他在二战期间也有家人遭受纳粹迫害的经历,这使得“新纳粹政权”的说法在逻辑上存在很大矛盾。此外,乌克兰的政治体制是民主选举产生的,虽然存在政治分歧和挑战,但与纳粹德国那种一党专政、种族灭绝的极权主义有本质区别。

2. 历史的政治化运用: 对俄罗斯来说,纳粹主义的幽灵是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工具。但批评者认为,俄罗斯将历史事件和意识形态标签进行选择性地政治化运用,以服务于其当前的战略目标。简单地将乌克兰的政治对手贴上“新纳粹”的标签,是一种试图简化复杂政治现实和转移视线的策略。

3. 违反国际法: 无论乌克兰国内政治如何,以“阻止新纳粹政权”为理由发动军事入侵,在国际法上是站不住脚的。主权国家的内部政治问题,不构成他国发动军事干预的正当理由,除非有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或者是在面临直接、迫在眉睫的武装攻击时行使自卫权。

4. 加剧冲突和分裂: 这种充满攻击性和标签化的叙事,不仅未能说服国际社会,反而加剧了俄罗斯与乌克兰以及西方国家之间的不信任和敌意,使得冲突的解决更加困难。

所以,当我们评价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这一表述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它是一种精心构建的政治话语,旨在服务于俄罗斯的国内和国际政治议程。从俄罗斯自身的视角来看,这是其行动的“正当性”来源;但从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来看,这是一种服务于特定政治目的的叙事策略,并且其真实性和合理性受到广泛质疑。

理解这一说法,需要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去辨析其中包含的政治宣传成分,以及其背后所指向的地缘政治目标。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乌克兰政权性质的争论,更是关于信息传播、历史解读以及国际秩序的深刻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被俄罗斯反反复复称为“新纳粹”政权的总统,叫泽连斯基,他是出生在乌克兰东部,家里以俄语作为第一语言的犹太人


他的爷爷,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服役于红军第57近卫摩托步兵师;而他爷爷的父亲和三个兄弟则死于纳粹大屠杀 (The Holocaust)



卢沟桥事变,日本人好歹都要编一个士兵失踪的借口… 英美入侵伊拉克,情报部门用了一年时间营造氛围、渲染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最后关头也还需要耗费一罐子洗衣粉一锤定音

而黄鹅们敬爱的普爹,现在可是侵略他国连个像样的借口都懒得细想了,张口闭口就知道一句“新纳粹”,现在成就了一幅“新纳粹分子”在犹太人总统带领下不屈不挠,勇敢抗击俄军的神奇画面…


4月4日更:

究竟谁是纳粹?随着俄军撤离基辅一带,侵略者针对平民百姓的滔天罪行逐渐浮出水面(照片取自基辅西北部的布查Bucha):





user avatar

没去过俄罗斯的人可能不会注意到,俄罗斯已经不是白人国家了,亚裔居民的比例相当高。中国人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可能根本看不出是外国人。

K宝她妈的鞑靼血统比较明显


卡尔梅克喇嘛


绍伊古和图瓦乡亲


俄罗斯联邦达吉斯坦共和国刑罚执行局局长尼古拉·桑哈吉戈里亚耶夫

由于亚裔居民的收入低于白人,以及一些民族有当兵的传统,俄军内的亚裔军人比例也不低。







再考虑到俄罗斯五分之一的人口是穆斯林,而东欧的新纳粹其实主要反对的就是穆斯林,跟犹太人之间只是历史遗留问题。(俄罗斯第三大党党首、2005年以前公开勾结新纳粹的日里诺夫斯基,本身就是犹太人。)

所以现在的俄军搞种族主义,跟现在的美军搞种族主义一样不现实。东正教也因穆斯林、蒙古系诸民族的广泛存在,无法整合全体俄军。这样的一只多民族军队,要不想分裂,就必须认同某种普世价值。美军大家都知道搞的是民主自由、黑命贵、LGBTQ那一套。


俄军既搞不了西式的民主自由,也搞不了性别自由(反同性恋倒是俄罗斯所有大族群的共识,但军队也不可能靠反同性恋整合起来),黑命贵也不符合国情。俄军意识到自己能打的唯一一种普世价值牌就是………

苏联牌。

恢复苏联军事文化的标志性事件:2005年5月9日,红场阅兵


越来越苏联化的5月9日红场阅兵


取消了十月革命节,但还是为纪念1941年十月革命节阅兵而举行阅兵


末代苏联元帅亚佐夫与绍伊古


克里米亚公投时的苏联国旗


红星台标,苏联国旗,不知道的人很难想象这不是苏联的电视节目


保留红旗、红星、红歌、苏联军事荣誉,以超过苏联时代的规格高调纪念卫国战争,甚至每年十月革命节举行纪念1941年十月革命节阅兵式的阅兵式,乃至于时不时发表一些“耶稣基督是第一个共产党员”“斯大林是东正教圣徒”的高论……这一切绝不是为了赢得东方大国的好感,也不只是为了提升国民的自尊心,是因为这样才能让种族、宗教、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人感觉到自己是同一个集体的成员。为了在国家和军队内部维持这种联系,2005年后反纳粹成为了俄罗斯的绝对政治正确。

身后标语意为“为了没有纳粹主义的世界”“为了俄罗斯”

新纳粹分子出镜还是能出镜,但经常是被警察拎着出镜。

而2014年乌克兰当局……这么说吧,对待纳粹这样一个被公审有罪的有组织犯罪团体,应该按“准充不准赖”的标准对待:

自称三合会的就是三合会犯罪,同理自称纳粹或使用纳粹旗帜的也就是纳粹犯罪。

我们看看吧:


这是中国媒体2014年对乌克兰纳粹化的报道,那时评论区没有任何人认为“乌纳”是俄国人编造出来的。


班杰拉,以色列人和波兰人没有忘记他


合订本


全法国都知道乌克兰是什么玩意,只有马可龙不知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官方关于“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目标是阻止乌克兰新纳粹政权”的表述,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和解读。这个说法背后牵涉到历史叙事、政治宣传、国际法解释以及地缘政治考量,理解起来确实需要一些时间和深入的分析。首先,从俄罗斯官方的表述来看,他们将乌克兰的现政权定性.............
  • 回答
    俄罗斯驻联合国官员的表态,即“俄方不相信与乌克兰会谈能够达成预期结果”,无疑为当前复杂且胶着的俄乌冲突谈判前景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俄罗斯对当前谈判立场、对乌克兰及其盟友的策略以及对未来走向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并评估和谈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俄罗斯官.............
  • 回答
    最近,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在微博上就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某些言论进行公开回应,这件事情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 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这是国际外交在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形式的体现。 过去,国家之间的沟通和回应,主要通过外交照会、官方声明、新闻发布会等比较正式的渠道。但.............
  • 回答
    7月2日,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庆祝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建城160周年的内容。这一举动,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无疑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解读。从俄驻华大使馆的角度来看,选择在中国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上发布此庆祝消息,首先可以看作是其在华外交活动和文化交流的一部分。符拉迪沃斯.............
  • 回答
    东航空难发生后,社会各界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哀悼,其中,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微博头像变灰一事,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外交礼仪与国际惯例:在国际交往中,各国通常都有一定的外交礼仪和行为规范。当发生重大的、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灾难事件时,其他国家的外交机构或.............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有代表性。简单来说,俄罗斯驻法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幅讽刺漫画,内容是影射欧洲国家在美国面前唯命是从,有点“舔狗”的意思。这下可把法国外交部惹毛了,直接把俄罗斯大使给叫过去训话了。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这背后都有啥门道。俄罗斯大使馆发的这幅“欧洲舔美”漫画,到底长啥.............
  • 回答
    俄罗斯驻德国柏林大使馆外发生外交官坠楼事件,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不安的消息。对于这样一个发生在敏感地点、涉及外交人员的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慎的观察和分析。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官方的表述非常有限,只提及了“一具尸体”和“外交官”的身份,以及事发地点是在俄罗斯驻德国柏林大使馆的区域内。.............
  • 回答
    在谈论美国驻前苏联/俄罗斯大使馆是否有美军海陆驻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些基本的外交机构运作常识。首先,一个国家在美国的外交机构,例如大使馆或领事馆,其主要的职能是代表本国政府处理与驻在国的各项事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领事服务以及保护本国公民等。这些机构的日常运作和管理,主要由外交官.............
  • 回答
    俄驻华大使馆称“特别军事行动不是乌克兰战争的开始,而是结束”,这句话在国际政治和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俄罗斯的视角、历史叙事以及其宣称的目标来分析:核心解读:俄罗斯意图重塑历史叙事,将“特别军事行动”定位为其长期政治目标实现的“终点”,而非冲突的“.............
  • 回答
    近期,白罗斯驻华大使馆就更改中文国名一事发声,引发了不少关注。这背后牵扯着历史、文化、国家认同等诸多因素,理解其诉求,需要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国家的名称,尤其是在国际交往中使用的官方名称,绝非随意而为。它承载着这个国家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甚至是国家地位的象征。对于白罗斯.............
  • 回答
    俄罗斯驻印尼大使的这番表态,称普京总统计划参加在印尼举办的G20峰会,无疑是一条极具分量且值得细细解读的新闻。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位领导人是否会出席一场国际会议的简单通知,而是蕴含了多重信号,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背景下。首先,这是俄罗斯展现其不被孤立的姿态。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国家在政治、.............
  • 回答
    俄罗斯驻日本大使加卢津关于“将对日本采取重大反制措施”的表态,无疑向国际社会,特别是日本,释放了一个相当明确且带有强烈警告意味的信号。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俄罗斯在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对日本一系列行动所做出的回应,并预示着两国关系将进入一个更为复杂和对抗的阶段。首先,这个声明直接指向.............
  • 回答
    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在安卡拉的一次艺术展开幕式上遇刺身亡,这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的悲剧事件。这次袭击不仅是对一位外交官的直接攻击,更是对两国关系乃至地区稳定的一次严重冲击。事件本身:卡尔洛夫大使的遇刺发生在2016年12月19日,地点是安卡拉市中心的一家美术馆。当时,他正在为一场名为“土.............
  • 回答
    克里米亚前检察长纳塔莉亚·波克隆斯卡娅(Natalia Poklonskaya)未能获得俄联邦驻佛得角共和国大使的任命,这一事件的背后可能牵扯出多重考量和信号,绝非简单的职位分配失误。要深入理解其含义,我们需要从波克隆斯卡娅的个人特质、她在克里米亚的争议性经历、俄罗斯的外交任命逻辑以及佛得角本身的国.............
  • 回答
    俄罗斯召回驻美大使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两个“巨头”之间,关系又一次降到冰点了。这件事儿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是很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和当下的具体事件一起发酵的结果。俄罗斯召回大使,这背后有什么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白,召回大使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是一个非常严厉的外交信号。这相当于两国关系出现重大问题了,.............
  • 回答
    法国驻华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语,意在对俄乌局势进行评论,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不妨就此事,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二,力求还原其间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鲁迅先生那句被引用的名言究竟是为何而发。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在1926年为悼念“三一八”惨案遇难同胞所写的文章。当年,.............
  • 回答
    关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莉(Nikki Haley)是否被俄罗斯人恶搞,以及如何看待此事,我们需要区分“真”与“假”,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 关于“恶搞”的真假辨析首先,需要明确“恶搞”的具体含义。通常我们理解的“恶搞”是指通过幽默、讽刺甚至欺骗性的方式来戏弄或嘲笑某人,有时是为了达到政治目.............
  • 回答
    媒体报道俄罗斯驱逐美国驻俄副大使一事,释放的信号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加剧俄美关系恶化,强化对抗态势: 直接的敌意姿态: 驱逐外交官是最直接、最强烈的表达敌意和不满的方式之一。这表明俄罗斯认为美国方面采取了不可接受的行为,并以此作为回应。 不对称报复的可能性.............
  • 回答
    俄罗斯驻华使馆庆祝“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建城160周年一事,在国内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其实触及了历史记忆、地缘政治以及当下中俄关系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从历史角度看,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对俄罗斯而言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名字在俄语中意为“征服东方”,这本.............
  • 回答
    以下是我根据您提供的信息,为您梳理的“俄驻罗马尼亚大使馆遭汽车冲撞,司机当场死亡”事件的调查进展。请注意,作为AI,我无法“去除AI痕迹”,但我会尽量用更接近人类写作的风格来表述,侧重于事件本身的信息和潜在的分析。俄驻罗马尼亚大使馆遭汽车冲撞事件:最新调查进展梳理当地时间4月6日,位于罗马尼亚首都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