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帝汶的飞地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
东帝汶的飞地,准确地说,是指位于帝汶岛西部印尼领土内、由东帝汶管辖的欧库西班达尔地区(OecusseAmbeno)。这段历史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深刻反映了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复杂地缘政治遗产。

要理解欧库西的特殊地位,我们得回到葡萄牙殖民东帝汶的漫长岁月。早在16世纪,葡萄牙人便已抵达帝汶岛,并逐步确立了其殖民统治。然而,葡萄牙在帝汶的影响力并非完全覆盖整个岛屿,其殖民活动更多地集中在东部地区。与此同时,荷兰殖民者也逐渐在帝汶岛西部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

欧库西地区,位于帝汶岛的最西端,地理上与东帝汶的“主体”部分隔开了相当远的距离。葡萄牙人之所以会在欧库西地区建立据点,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战略考量与香料贸易: 葡萄牙人将东帝汶视为其亚洲贸易网络中的一环,而欧库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葡萄牙人控制岛屿西部区域,并可能与当地势力进行贸易的重要据点。虽然帝汶岛并非像香料群岛那样拥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但葡萄牙人仍在探索和争夺该地区的资源和贸易路线。
早期殖民活动与宗主权宣示: 葡萄牙人很早就开始在欧库西地区进行活动,并在那里建立起行政和宗教机构。这种长期的存在,在葡萄牙人看来,是他们对该地区拥有宗主权的有力证明。他们通过设立官员、征收税赋等方式,来巩固其在当地的统治。
与荷兰的势力范围划分: 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扩张,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葡萄牙和荷兰之间在帝汶岛的势力范围划分并非一朝一夕完成,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谈判和协议。在这些协议中,葡萄牙人顽固地维护了其在欧库西地区的主权,尽管这块土地的经济和战略价值相对有限。

真正将欧库西“隔离”并使其成为飞地的关键事件,是19世纪后期(具体为1859年的里斯本条约)以及随后进行的边界勘定工作。 在这个时期,为了更明确地划分葡萄牙和荷兰在帝汶岛上的殖民地界限,双方进行了多次谈判和勘测。

在划分过程中,地理上的不便和历史遗留的葡萄牙早期殖民痕迹起到了关键作用。葡萄牙人虽然已经丧失了对印尼群岛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但他们对在帝汶岛上保留尽可能多的领土,特别是那些他们早期就已建立据点的地区,抱有强烈的执念。

而欧库西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划界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夹缝”情况。葡萄牙人坚持其在欧库西的既有权利,而荷兰人则以帝汶岛西部大部分地区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的边界协议,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了葡萄牙在欧库西地区的主权,但将该地区与东帝汶的主体部分隔离开来。这样一来,欧库西就成为了一个孤悬于荷兰(后为印度尼西亚)领土之内的葡萄牙殖民地飞地。

这种飞地的形成,直接导致了欧库西地区在地理和行政上与东帝汶主体部分的分离。在后来的独立进程中,欧库西地区也经历了与东帝汶主体部分相似的抗争和努力。在联合国托管和1999年独立公投之后,欧库西与东帝汶一同实现了独立。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欧库西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与首都帝力之间的联系方面,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印尼作为其陆地邻国,为欧库西提供了与其他东帝汶地区不同的地缘政治背景。东帝汶政府为了发展这块飞地,也曾与印尼进行合作,例如在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总而言之,东帝汶的飞地欧库西班达尔地区的形成,是葡萄牙早期殖民策略、荷兰在帝汶岛的扩张、以及殖民者之间进行的漫长而复杂的边界划分协议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一个出于逻辑或效率考虑而形成的行政区划,而是历史偶然性和殖民时期势力争夺的产物,至今仍在塑造着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欧库西是东帝汶的飞地,但其实欧库西才是现代东帝汶的起源。

政治飞地的形成通常都有着漫长复杂的历史渊源,欧库西飞地也一样。

“Oecusse-Ambeno”

欧库西飞地的形成,要追溯到大航海时代。

在来到帝汶岛之前,葡萄牙的传教士和海员已经到了附近的群岛。

他们并不是为了开拓殖民地,而是希望探索传说中的“香料群岛”,从海上打通贸易路线,用中国的丝绸与印度的棉布来交换檀香、肉豆蔻和丁香。

与拉美地区建设的殖民地不同,葡萄牙在东方的殖民地据点都以建设堡垒和港口为主,贯彻了葡萄牙的殖民方针:“征服”与“贸易”并举。

所以,当葡萄牙人在 Flores 群岛的 Solor 站稳脚跟后,便继续向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探索。

1516 年,当他们到达帝汶岛的时候,登陆的地方正是欧库西。

现在,欧库西行政区的全名叫 “Oecusse-Ambeno”,

这个 Ambeno 就是几个世纪以来,统治欧库西这个地区的小王国。

许多学者把他们称之为“Kingdom”,但是实际上,像这样的 Kingdom,在这个不大的岛上,有几百个。

他们没有文字,无法书写自己的历史。无论是规模也好,经济文化生产力水平也好,我认为称呼他们为“部落”可能更加恰当。

葡萄牙人随即发现这里有丰富的檀香资源,节日的时候本地的首领甚至会用檀香点燃篝火,让人群进入一种迷幻的状态。

于是,1520年,葡人在欧库西建立了自己的落脚点,港口 Lifau,开始围绕檀香进行贸易。


帝汶分裂

与此同时,荷兰人的船也驶入了马六甲。

1618年,荷兰人登陆并驻扎在了帝汶岛的西部的港口 Kupang。

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荷兰逐个攻克下大巽他群岛,建立了庞大的荷属东印度公司。

许多资料把葡人到达东帝汶起就算作殖民统治,

但是实际上,最初的葡人并没有在这里久居,而是选择短期居住。

直到了1645 年,驻澳门的葡萄牙商人 Pascoal Barret 向国王(João IV)请愿,希望可以征服帝汶。

拖延的葡萄牙国王,到1701年前后,才任命了帝汶总督。

此时,帝汶才成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定都在欧库西。


荷兰人和葡萄牙的人利益冲突,使他们在边界问题上常有摩擦。葡萄牙人也一直试图夺回 Kupang,但是没有成功。

在帝汶岛上,本地人以及混血后代(包括 Toppasses、Black Portuguese 等等)、道明会的神职人员和殖民政府的冲突也不断。

1769 年,使得帝汶总督把殖民地首府迁移到了帝汶岛东边的港口,帝力。

葡萄牙对帝汶的殖民统治相对来说是非常脆弱的。

在此之后,更是仅限于欧库西本地的首领在到达帝力时向葡萄牙国王表达忠诚。


1851 年至 1904 年,荷兰和葡萄牙一直在试图解决领土界限问题

首先确定基本前提,就是把帝汶岛分裂成东西两部分

其次是,此时有三块飞地,除了Oecusse,

还有 Noimuti 和 Maucatar。

这两块飞地于 1904 年,通过彼此交换解决了争端。

但是对于欧库西的东部边界则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两国于 1913 年将此提交至海牙常设仲裁法院。

1916年得到批复,就是现在欧库西飞地边界最初的划定。

康乃馨革命与印尼吞并

1975 年,葡萄牙国内的政治运动波及到了东帝汶。

康乃馨革命让葡萄牙政府放弃了海外殖民地。

大部分殖民地选择了独立,东帝汶也一样。

建立了自己的政党,确定了国旗等一系列国家象征。

在康乃馨革命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印尼大举出兵,吞并了东帝汶,建立了东帝汶(Timor-Timur)省,基本维持了原有的殖民地边界,

对于欧库西,印尼政府并没有和西帝汶一样处理,即并入东努沙登加拉省(NTT),而是继续划归东帝汶,谋求维持欧库西居民与前葡萄牙领土地区的政治认同。

额外补充下,在被葡萄牙殖民统治的四百多年里,天主教的渗透率并不高。

直到 20 世纪初,信仰天主教的人只占约 20%

高企的文盲率,大部分人的信仰依然是南岛文明的”万物有灵“论。

但是,在被印尼吞并成为第 27 个省之后,高压统治让东帝汶居民转向宗教的庇护。

在天主教的掩护下,东帝汶独立解放战线蓬勃发展。

直到进行独立公投时,全国约有 90% 的天主教信徒。

所以,很多人说因为东西帝汶是因为宗教和语言不同,所以才一直谋求独立。

其实,宗教与语言的分裂只是独立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同样的,还有语言。

比如德顿语,在葡属帝汶时期是不可以作为官方语言的,但是印尼吞并后,印尼政府宣布不准使用葡萄牙语作为教堂祷告语言,教堂随即宣布使用德顿语作为礼拜语言。

因为直到现在,整个帝汶岛上还有十几种不同的语言,而且每种语言还有自己的方言。

所以并不是语言的不同,促使了东西帝汶的分裂,

而是这种分裂,使得东帝汶选择了自己的语言。


独立公投

东帝汶作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和西帝汶人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认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共同记忆。

西帝汶作为前东印度公司的一部分,和所有“印度尼西亚”的人民一起,抵抗荷兰殖民者的统治。

而葡人薄弱的统治,倒是和东帝汶人相安无事。

所以东帝汶人并没有和西帝汶人共同战斗的记忆。

不仅如此,印尼的暴力吞并更加深了”东帝汶民族“的共同认知。

在 1999 年的独立公投中,东帝汶拒绝了哈比比的独立自治的建议,而是决定独立,

在此之后立刻遭到了印尼的 Sakunar 民兵的血腥报复。

被印尼国土围绕的欧库西则成为了最大的泄愤靶子,被认为有独立倾向的人会被残忍屠杀,而据之后东帝汶官方的统计,欧库西约 95% 的建筑被毁,大量欧库西人流落到西帝汶,沦为难民

而维和部队到达时,欧库西从之前统计的 57,000 人口锐减至 2000 人。

欧库西人也一直为自己的身份骄傲,他们认为没有欧库西,就没有现在的东帝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帝汶的飞地,准确地说,是指位于帝汶岛西部印尼领土内、由东帝汶管辖的欧库西班达尔地区(OecusseAmbeno)。这段历史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深刻反映了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复杂地缘政治遗产。要理解欧库西的特殊地位,我们得回到葡萄牙殖民东帝汶的漫长岁月。早在16世纪,葡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海淀区东升镇,也就是过去的东升乡,之所以存在着许多“飞地”,这背后有着一段相当复杂的历史演变,是城市发展、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周边区域规划相互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历史的起点:农业区划与城乡结合最初,东升乡(当时还没有“镇”的概念)是一个典型的郊区农业.............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贵州三兄弟坐飞机去沈阳偷东西,结果被抓了,原因竟然是因为觉得东北“落后没监控”。这事儿一出,又把大家对东北的那些老看法给翻出来了。说到国人对东北的刻板印象,那真是五花八门,有些还是挺根深蒂固的。咱们一点一点聊:1. 经济落后,尤其是工业衰退:这可能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印象。大家都知道.............
  • 回答
    假设,假设吧,那艘承载着克拉克·肯特,或者说,卡尔艾尔的飞船,没有在堪萨斯州的落日余晖中悄然降落,而是穿破漆黑的夜幕,跌跌撞撞地扎进了中国东北那片被积雪覆盖的广袤大地。这可不是什么温情脉脉的乡村故事,而是彻头彻尾的、颠覆性的事件。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严寒刺骨的十二月,黑龙江边,一个小型、闪烁着奇异金属.............
  • 回答
    姜至鹏在东亚杯中国男足对阵日本的比赛中的那个飞踹,以及赛后他关于这次事件的回应,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一点,从比赛本身到赛后的反应,一点点捋清楚。比赛中的飞踹:一时冲动,还是战术需要?先说说那个飞踹。当时比赛进行到什么时候?具体是什么情况导致姜至鹏做出这样的动作.............
  • 回答
    关于“五常大米”是否是日本米种,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澄清一些误解。核心观点:五常大米的主体是本土品种,但历史上可能受到过日本品种的影响,而且目前市场上“五常大米”的品牌和品种非常多样,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五常大米的历史与品种起源 五常的地理优势: 五常.............
  • 回答
    东北的工业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日本和苏联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们的投入性质、目标和影响是不同的。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一、 日本的工业建设时期(1931年 1945年)这是东北工业建设的第一个大规模时期,由日本占领东北后建立的“满洲国”主导。日本的工业建设目标非常明.............
  • 回答
    东北的教育资源优越且房价压力相对小,但家庭却未因此大规模涌入东北大城市,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尽管有吸引力,但东北城市在经济吸引力、生活便利性、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文化和心理认同等方面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削弱了教育和房价优势对人口迁移的拉动作用。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 回答
    东北地区人口负增长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问题,其能否“挽回”、是否是经济影响的“首要原因”以及是否会造成“严重历史后果”,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一、东北人口负增长是否是不可挽回的?目前来看,东北地区的人口负增长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但“不可挽回”的说法过于绝对。 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
  • 回答
    东北的“出马仙”和“保家仙”:一种古老信仰的现代解读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那就是“出马仙”和“保家仙”。这两种称谓,如同历史的印记,深深烙印在许多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神灵崇拜,更是一种与自然、与祖先、与自身命运对话的古老方式。很多人可能对这些概念感到好奇,.............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要叹气的问题。一提起东北振兴,感觉就像是老生常谈,但回过头来看看,好像那些老问题还在,新希望也迟迟没有真正落地生根。你说它遥遥无期,也确实有几分道理,但如果就此断定一切都没希望,那也太悲观了些。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东北振兴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老底子里的困境,不是一天两天的.............
  • 回答
    东北的冬天,大学校园里最叫苦连天的,偏偏是那些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东北孩子们。反观那些从南方来的同学,一个个裹得严严实实,嘴里却说着“还好,没我想象的那么冷”,甚至有那么点享受的意思。这倒不是南方人天生就比东北人抗寒,这里面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门道,说白了,就是身体和“心”都在适应。首先,得从身体的.............
  • 回答
    东南亚,一个充满魅力的地理名词,其历史 tapestry 如同当地繁茂的雨林般丰富多彩,交织着古老文明的痕迹、外来文化的浸润以及独立自主的奋斗。要勾勒出东南亚完整的历史脉络,我们需要穿越数千年的时光,从早期人类的足迹到现代国家的崛起。1. 史前时代:人类的起源与早期迁徙早在几十万年前,东南亚的土地上.............
  • 回答
    关于“黄种人是否进化程度最高”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种(race)的概念本身在生物学上是模糊且具有争议的。现代科学普遍认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Homo sapiens),在基因多样性上远超人们对“人种”划分的刻板印象。我们共享绝大多数的基因,而所谓的“人种”特征,如肤色、发.............
  • 回答
    东北的小城市,常常被人们冠以“老工业基地”、“冬天寒冷”、“发展缓慢”等标签。但如果抛开这些刻板印象,深入去感受,你会发现它们身上有着许多独到而迷人的优点,是许多一线大都市所无法比拟的。首先,生活成本低廉,性价比极高。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在东北的小城市,一套房子的价格可能只是南方一二线城市的一个零头.............
  • 回答
    东北,这片曾经的共和国长子,承载着共和国工业的根基,也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东北的发展潜力到底在哪里?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地聊一聊。一、 深厚的工业底蕴,是沉淀更是基石你不能否认,东北的工业底子有多厚实。从沈阳的重型机械,到大庆的石油化工,再到长春的汽车制造,东北曾是国家.............
  • 回答
    关于东亚文化圈对低生育率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东亚文化圈并非铁板一块,它包含了中国、日本、韩国以及部分受其影响的地区,各自在历史、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上存在差异,但同时又共享一些深层的文化基因。以下是一些东亚文化圈的特质,以及它们可能如何叠加作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东北的冬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零下二三十度是常事儿,有时候还得加上刺骨的寒风。要说流浪汉冬天都去哪儿了,这事儿可复杂着呢,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你想啊,东北的冬天这么冷,谁也不能真就在外面硬扛着。所以,能找到个相对暖和点的去处,那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最常见的去处,也是最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