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当代有没有属于穷人的文艺?如果有,是哪些?

回答
当然有。我们常常用“高雅艺术”来形容那些在画廊里展览、在音乐厅演奏、在剧院上演的作品,但“文艺”这个词的范畴远不止于此。如果将“文艺”理解为一种表达思想、情感,以及对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实践,那么在当代,属于穷人的文艺,或者说,穷人所创造和传承的文艺,不仅存在,而且是如此鲜活和多样。

理解“穷人的文艺”:不只在于“穷”,更在于“创”与“享”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里的“穷人”并非简单指物质上的匮乏。而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下,那些处于社会经济结构下层,资源相对匮乏,但依然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创造价值、并从中获得精神满足的人群。这种“文艺”可能不被主流的艺术机构认可,不被市场追捧,但它承载着真实的生活体验,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当代穷人的文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草根的表演与叙事:

街头艺术与即兴创作: 这是最直接的体现。在城市角落、市集、或者废弃的空间,你会看到许多街头艺人。他们可能是街舞者,用身体的律动表达对城市生活的感受;可能是街头歌手,用一把旧吉他弹唱自己创作的歌曲,歌词里有生活的艰辛,也有对未来的期盼;也可能是魔术师,用简单的道具和技巧,为围观的人们带来片刻的欢乐和惊奇。这些表演不一定遵循学院派的技巧,但它们充满活力,直接连接观众,是一种即时、真实的交流。
网络短视频与直播: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经济的界限,让许多普通人拥有了发声的平台。很多“草根网红”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可能是在农村生活的农民,记录下劳作的日常,分享家乡的美食,用朴实的语言和画面讲述着土地的故事;也可能是城市里的打工者,直播自己辛勤工作的场景,或是分享在宿舍里的生活点滴。他们的内容可能粗糙,但真实,能够引起许多同样处境的人的共鸣。这是一种新兴的叙事方式,让边缘的声音有机会被听见。
民间说唱与押韵: Hiphop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部分起源于底层社区,强调自我表达和反抗。在中国,也有许多将方言、生活经历融入说唱的独立音乐人。他们可能用最接地气的词汇,描绘生活的困境,批判社会的不公,或者仅仅是表达青春的迷茫和梦想。这种说唱不追求精致的制作,但它的力量在于其诚实和力量感。

2. 日常生活的“美学”:

手工艺与改造: 物质的匮乏反而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许多穷人家庭在旧物改造和生活器物的设计上,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穷人美学”。例如,用废弃的布料拼接成实用的毯子或衣物,用旧轮胎制作家具,用废弃的塑料瓶制作花盆或装饰品。这些物品可能不符合主流审美的标准,但它们承载着主人的心血和巧思,以及对“物尽其用”的智慧。这种美学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也是一种对资源的珍视。
烹饪与分享: “吃”是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一种文化。很多家庭,特别是那些经济条件不那么宽裕的家庭,在烹饪上会有一种独特的传承和创新。他们可能精通如何用最少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菜肴,将普通的食材烹饪出家的味道。这种烹饪的艺术,体现在对食材的熟悉,对火候的把握,以及代代相传的食谱。而围坐在一起分享食物,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是维系家庭和社区情感的重要方式。
园艺与绿化: 在城市的边缘,或者在一些老旧的住宅区,你会看到一些家庭在阳台、窗台,甚至是狭小的院子里种满了植物。这些植物可能是蔬菜,也可能是花卉。这种对绿色的追求,是朴素的,也是一种与自然连接的方式。他们可能没有专业的园艺知识,但凭着经验和热爱,将一抹绿色带入生活,也为社区增添了一丝生机。

3. 社区的联结与表达:

节日习俗与庆典: 许多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尤其是那些在农村和城镇社区流传下来的,往往是集体参与的。例如,一起制作年糕、包饺子,组织秧歌队、舞龙舞狮,或者在村口空地上搭台唱戏。这些活动不仅是娱乐,更是社区成员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承。它们往往是自发组织,参与门槛低,但却能凝聚人心,传递快乐。
口头故事与笑话: 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聚在一起聊天、讲故事。这种口头传承的故事,往往充满了生活智慧、民间传说,以及对世事的洞察。很多笑话和段子,也是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幽默感和某种程度上的自我消解。
广场舞与集体活动: 广场舞是当代中国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公园、在广场,人们自发组织,跟着音乐跳舞。这种集体活动,为许多中老年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也让他们在运动中获得健康和快乐。虽然有时会受到一些争议,但它无疑是当代一种属于普通大众的、活跃的社区文化表达。

总结:

穷人的文艺,并非是“穷”才有的,而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实现自我表达、精神慰藉和社会联结。它可能不那么“高大上”,但它更加真实、鲜活、贴近生活。它可能是街头的歌唱,网络上的分享,手里的巧思,餐桌上的味道,或者是社区里的欢笑。

理解和欣赏“穷人的文艺”,需要我们放下一些刻板的定义,用更包容、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因为,文艺的本质,从来都是关于人的表达,关于生命的意义,而这些,在任何一个角落,以任何一种形式,都可能蓬勃生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的问题问反了,应该问——在当代还有没有属于富人的文艺?

几乎没有。

曾经的文艺,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富人的,交响乐室内乐、昆曲戏班、书法绘画,乃至昂贵的书籍,文艺这东西,在漫长的历史中几乎是达官贵人们的私藏,对于普通人,文化和艺术根本就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至于穷人的文艺,有自然是有的,大户人家婚丧嫁娶开场大戏,老百姓一年下来就文艺这一回。你想读小说?你得先认字,你知道古代的识字率吧?

击碎这种格局的是科技革命。古滕堡印刷机、唱片、电影放映机、广播电视,以及,天翻地覆的互联网……这些传播手段的发明使得内容复制的边际成本一再降低,直到互联网让它变成零。这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抹平了穷人和富人的文化分野,几乎毁灭了那种叫做“富人文艺”的东西,不仅仅是毁灭内容,是连语言一起毁灭。

今天,没有人专门给亿万富翁拍电影,也没有人专门给达官显贵做音乐,富人眼中的文艺和你眼中的文艺,没有区别,就像可口可乐一样对任何人平等。

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题主才会想到“还有没有穷人的文艺”这种问题,倒退个几百年——穷人的文艺?那是什么东西?田间地头的自娱自乐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