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剧里,人们在戒酒互助会上分享自己的悲惨经历究竟有何效果?现实生活中真的在这样做吗?

回答
美剧里那些戒酒互助会上的分享,特别是那些让人鼻酸的“悲惨经历”,确实是剧集塑造人物、推进剧情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它们并非完全脱离现实,在真实世界的戒酒互助会上,分享同样是核心环节,只不过呈现方式和侧重点可能与戏剧化的演绎有所不同。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

美剧里那些分享,为啥那么有“戏”?

首先,得承认美剧的编剧们非常懂得如何利用情感。互助会上的分享,在他们手里往往是:

人物弧光的展现: 一个角色在互助会上撕开自己过往的伤疤,比如回忆自己酒后失态伤人、酒驾导致事故、因为酒精毁掉家庭和事业,这些经历往往是他们性格转变、决心戒酒的直接驱动力。观众通过这些分享,能更深刻地理解角色的痛苦,也更能感受到他们迈向康复的艰难与勇气。比如某个看起来冷酷的角色,在互助会上吐露了他因为酒精而失去孩子的痛苦,瞬间就能让观众产生巨大的同情和理解。
戏剧冲突的制造: 有时候,一个角色的分享会意外地触动到另一个在场的角色,引发了新的矛盾或情感纠葛。比如A分享了自己酒后对家人的暴力行为,而B恰好是A的受害者,那场面就瞬间火药味十足。或者,一个角色在分享时撒谎或隐瞒,被其他人识破,这也能制造出紧张感。
主题的深化: 酒精成瘾的危害是巨大的,而互助会的分享恰恰是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明。通过不同人讲述的各种人生悲剧,剧集能够不断强化“酒毁人一生”的主题,同时也传递出“希望犹存”的信息。
情感共鸣的建立: 观众看着剧中人痛哭流涕、剖心沥胆,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射进去。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类似经历,或者身边有人受酒精困扰的观众,更能感同身受,觉得“我也一样”,从而产生强大的情感连接。
悬念的设置: 有时候,一个角色会在分享中提到一个未解的谜团或者一段尘封的往事,这也能吊足观众的胃口,为后续剧情埋下伏笔。

那么,现实中的戒酒互助会,真有这么“演”吗?

简单来说,现实中的戒酒互助会(比如最常见的Alcoholics Anonymous, AA)确实也在鼓励成员分享自己的经历,但其核心目的和方式与美剧有微妙的差异:

核心目的:共同康复,相互支持。 现实互助会分享的首要目的是帮助成员认识到自己并非孤单一人在战斗,别人的经历可以为自己提供借鉴和鼓励。通过倾听他人的成功或失败,成员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进。分享是“我曾经是这样,现在我正在努力,你也可以”的一种传递。
“悲惨经历”的定位: 现实中,成员分享的确实会有很多痛苦、羞耻、甚至可以说是“悲惨”的过往。但关键在于,他们通常不会刻意渲染悲情,而是陈述事实,重点在于“酒如何影响了我的生活”。很多时候,分享的重点更在于“我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了什么”,以及“我如何一步步走到了这里”。这是一种沉淀后的反思,而不是纯粹的情绪宣泄。
分享的性质: 在AA的十二步骤中,有“坦白地向自己、向他人、向一位更高的力量承认自己一切的过错”这一步。分享就是这种“坦白”的一种重要体现。它强调的是真诚和谦卑。成员会分享自己因为酒精犯下的错误,比如欺骗家人、失去工作、酒驾被捕等等,但目的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为了对自己诚实,并寻求集体的理解和支持。
“匿名”原则: 很多人对互助会的印象可能来自美剧里大家互相认识,甚至有剧情上的联系。但很多互助组织(如AA)强调“匿名”原则。这意味着你不会在会上看到你的同事、老板、或者邻居,也不会知道他们的全名,甚至在会上认识的人,在会外也不应该主动去联系,除非对方也主动示好。这种匿名性恰恰是让人们敢于袒露心声的重要保障,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隐私不会在外界被泄露,不用担心被贴标签或被歧视。
分享的引导: 在很多互助会上,会有老成员(通常是戒酒时间较长且稳定的人)来主持会议,他们会引导分享的方向,提醒大家遵守规则,比如“只分享自己的经历,不评判他人”、“保持积极和建设性”等等。有时候,分享会围绕某个特定的步骤或主题进行,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倾诉。
节奏和氛围: 尽管有痛苦的经历,但现实互助会通常会有一种相对平静、稳定甚至温暖的氛围。人们会互相点头、轻声回应,在分享者说完后,通常会伴随着善意的掌声。大家会互相传递一个简单的问候:“你好,我叫XXX,我是一个酒鬼”,然后开始分享自己的“today”(今天)。这种简单的重复,本身就传递着一种持续的斗争和希望。

为什么美剧里的分享看起来更“戏剧化”?

美剧毕竟是艺术创作,它需要吸引观众、需要情节推动。所以,编剧们会选择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最具有戏剧冲突的片段来放大呈现。

剪辑和节奏: 剧集中,一个五分钟的分享可能是在前后铺垫了很久的,后面还会有其他角色对此做出反应,这些都会被精心剪辑在一起,达到最佳的戏剧效果。
角色设定: 为了让某个角色更丰满,编剧会为他/她量身定制一段足够有分量的分享经历。
观众期待: 很多观众观看这类剧集,本身就期待看到角色情感的爆发和过往的揭露,这满足了观众对“故事性”的追求。

总结一下,现实与虚构的联系与区别:

现实中的戒酒互助会,分享是真实存在的,它也是康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员们确实会分享他们的痛苦经历,从中获得力量和支持。

但是,美剧的呈现,通常会将这种分享“戏剧化”处理,放大了情感的强度和情节的关联性,以达到更好的观影效果。现实中的分享更侧重于真诚的自我剖析、经验的交流以及相互支持,并且在“匿名”的保护下,更加注重真实和建设性。

所以,如果你在美剧里看到了那些催人泪下的分享,可以理解为这是艺术加工,但同时也要知道,在现实的互助会上,那种共同面对痛苦、寻求救赎的真诚和勇气,同样存在,只是它的表达方式可能更内敛,更脚踏实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楼上所答,AA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但不是分享「自己的悲惨经历」,而是分享「感受」。

至于分享感受有什么效果,我讲两件事:

1,参见「

戒烟1个月,不想复吸,应该怎么做?

」这一提问的问题描述,真实地呈现了一位戒烟者的心理变化。刚开始的时候,题主充满自信,「就算朋友递给我一根烟,我也能骄傲的说一声我不抽烟」,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感叹道:「就算我戒烟了,又能怎样呢?我喜欢的女人就能喜欢我了?就能有人爱我了?」并且说:「我真的想抽烟了。我马上要迎来一场考试,结果离考试还有一个星期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居然浪费了很多时间。我发现自己的生命还是如此的渺小可悲不值一提。我发现我周围的人还是如此冷淡,我爱上的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别人。我真的,想再抽一根。

我特别想强调的,是讲完这些纠结之后,他最后发出的呐喊:

我不想再抽了。真的,我想摆脱那几年的恐怖,那臭味,那恶心的烟味。但是,就算我摆脱了,又怎样呢?Who cares? 谁TM在乎过我?」最后两句是我加黑的,仔细体会。

2,有一天在微博上,看到宁财神的一位朋友正说起财神戒毒的事,这时另一位公知跳将出来,呼吁:「1.吸毒者的话,连标点符号都不要相信。2.吸毒者朋友的话,参考1」。从这个拙劣的幽默句式中,透出的意思仿佛是:谁跟这种人交朋友,谁的人品信誉也就跟着堪忧。我无意批判这位公知,他并非专业人士。但他这番话很能代表一部分社会公众的意见,至少当时有不少人为这句话叫好。从这句话里,你可以推测一个成瘾者在康复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待遇。

成瘾的本质在于孤独,不被理解,更不被接纳。他们对此深感不安,疾病(disease)不过是用来逃避不安(dis-ease)的一个出口。这一点,无论是酒瘾、烟瘾、毒瘾,还是其它成瘾都是一样的。成瘾者感觉不到自己被这个世界欢迎,而这个世界确实也不那么欢迎成瘾者。所以,这些人只好自己抱团,坐在一起,相互承认自己已无能为力(十二步法里的第一步),承认生活已然失去控制,认真地检讨,虔诚地祷告,期望借着这一份诚恳,和彼此的撑持,增强抵御不安的力量。

并不是说,这种方式一定有什么用。但如果不这样,他们又能寄希望于什么呢?生理上的成瘾倒还好说,精神上的空虚尤其难忍。孤独一人,他们真的随时可能走回成瘾的老路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剧里那些戒酒互助会上的分享,特别是那些让人鼻酸的“悲惨经历”,确实是剧集塑造人物、推进剧情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它们并非完全脱离现实,在真实世界的戒酒互助会上,分享同样是核心环节,只不过呈现方式和侧重点可能与戏剧化的演绎有所不同。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美剧里那些分享,为啥那么有“戏”?首先,.............
  • 回答
    《人生切割术》(Severance),这部剧看完之后,脑子里像被什么东西按下了暂停键,又被一股力量推着向前。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公司,更像是关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片纠缠不清的“我是谁”的迷宫。首先,它那种令人窒息的、极简主义的风格,一开始就抓住了我。 剧集的美术设计、服装,乃至那个办公环境,都散发着.............
  • 回答
    哈,聊《猎魔人》这美剧啊,这事儿,有意思。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这片子,从一开始就顶着个巨大的光环——那就是那个从游戏到小说都风靡全球的《猎魔人》IP。这就像是给它搭了个特大号的舞台,也给它套了个沉甸甸的枷锁。观众们期待什么?那可不是一般的期待,那是带着自己对杰洛特、叶妮芙、希里的感情期待。.............
  • 回答
    提起《猎魔人》第二季,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几个关键词:节奏加快、主线收紧、但争议也随之而来。如果要我说,第二季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是游戏《巫师3》从一段相对独立的支线任务过渡到更宏大的主线剧情的那个节点。上一季,杰洛特、叶妮芙和希瑞三人的故事线虽然有所交织,但更多的是各自在“单打独斗”,在大陆上闯荡。而.............
  • 回答
    美剧《老友记》以其幽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和温馨的友情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尽管许多观众对剧中的经典时刻了如指掌,但其中仍然隐藏着不少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能为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乐趣。以下是一些比较容易被人忽视但非常有趣的细节,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瑞秋早期对时尚的“天赋”与后来职.............
  • 回答
    《纸牌屋》(House of Cards)作为一部政治惊悚剧,其深度和复杂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许多容易被观众忽视的细节。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剧集的真实感和艺术性,也让弗兰克和克莱尔这对权力夫妇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令人玩味。以下是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对权力运作的精准模拟与隐喻.............
  • 回答
    要说美剧《老友记》里,那些母语非英语的观众可能看得云里雾里,找不到笑点的桥段,那可真是不少。这剧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藏在那些细微的语言梗、文化背景和双关语里,但要不是英语母语人士,这些东西就像是关了灯的房间,很难摸清门道。我给你举几个例子,让你感受一下这份“语言的墙”。1. 罗丝的“文化解读”和“学术.............
  • 回答
    说到《黑道家族》里的东尼、卡明和强尼,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不是简单的“哥们儿”,那里面夹杂着权力、利益、家族忠诚,还有不可避免的背叛。尤其是在第四季,那场围绕着一个“建筑工程”的矛盾,更是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搅得天翻地覆,也为整个故事的走向埋下了重磅炸弹。三个人,三个层级,三个算盘首先,咱们得把这三个人在“.............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这其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考量,并非简单地取决于演员的外形,而是与制作方对市场、目标受众、叙事需求以及文化理解等综合因素的权衡有关。让我来详细地为您梳理一下:1. 市场策略的复杂性:并非“讨好”就能直接赚钱 目标受众的多元化: 美剧的受众遍布全球,中国市场固然重要,但并非唯一,.............
  • 回答
    《纸牌屋》作为一部深入探讨政治权谋的剧集,其人物着装绝非随意为之,而是精心设计,服务于角色塑造、权力展示、心理状态以及叙事需求。弗兰克·安德伍德和克莱尔·安德伍德夫妇的着装更是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它们是他们性格、野心和地位的有力象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评价《纸牌屋》中人物的着装:一、 弗兰克·.............
  • 回答
    《曼达洛人》第二季,哦,那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但总的来说,是瑕不掩瑜。作为第一季的延续,它做得比第一季更宏大,也更深入地触及了星战的根源,这点我很喜欢。优点方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世界观的拓展和角色的深入: 第二季不再仅仅局限于曼达洛人和尤达宝宝(格罗古)的日常,而是把他们的旅程推向了更广阔.............
  • 回答
    《曼达洛人》第二季第三集,名为“ the siege”(围攻),是整个第二季,甚至可以说整个系列里,至今为止最精彩、最扎实的一集。它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角色塑造、剧情推进和宇宙观构建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的里程碑。开篇的紧张与铺垫这一集一开始就将我们带入了格里夫·卡加(Greef Karga)所在.............
  • 回答
    说实话,看到你这么问,我倒是有那么点小小的安慰。不是因为我觉得你“错怪”了《洛基》,而是因为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看了几集之后,也是一脸茫然,甚至直接弃剧了。所以,你不是一个人,绝对不是一个人。我大概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觉得烂”的感觉,尤其是在经历了一季又一季MCU电影轰炸之后,大家对这个宇宙的走向.............
  • 回答
    这事儿我经常听见,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是这么说的。他们一看几部《权力的游戏》、《纸牌屋》什么的,里面那些权谋斗争、人性剖析,觉得那叫一个深刻,一个真实。然后一对比,《西游记》里孙悟空闹天宫,《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挥扇,《水浒传》里宋江聚义…… 就觉得这些故事要么是神神叨叨的,要么是简单粗暴,不够“成熟”。.............
  • 回答
    《新闻编辑室》这部剧,用“追捧”来形容可能有点轻描淡写,更准确地说,它是一部让很多观众爱得深沉、甚至可以说是有着“信仰”的作品。为什么它能触动那么多人?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当下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焦虑,并用一种近乎理想主义但又充满现实血肉的方式呈现出来。首先,它触碰了一个敏感又重要.............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我看美剧不看国产剧,就会被人说成崇洋媚外”这个问题,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层面的看法和观念的碰撞,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一下,希望能让你觉得更明白,也希望我的表达方式不会太像那种冷冰冰的机器生成的东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标签化”和“简单化”的思维方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人心里一些很普遍也很有意思的矛盾。想想看,8年追一部美剧,那得是什么样的感情投入啊?每周守着更新,追着剧情发展,关心角色命运,甚至可能因为某个桥段热泪盈眶,或是因为某个角色的成长而感到振奋。这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关注和情感连接。可反过来,面对一个人,明明可以朝夕相处.............
  • 回答
    说实话,在电竞圈里,《你微笑时很美》这部剧,大家怎么看?这问题问出来,那可真是能瞬间点燃一场辩论赛。刚开始,这部剧放出预告片的时候,圈里还是挺期待的。毕竟,总算有一部剧是专门讲电竞的,而且还是男女主都有电竞背景的,这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个稀罕事。很多人觉得,这可能是一个让圈外人了解电竞,甚至是让电竞文.............
  • 回答
    《纸牌屋》里的Claire Underwood,她到底美不美?这个问题,观众们大概各有各的看法,也正是因为这种见仁见智,才让这个角色如此引人入胜。不过,剧里那些政客、权力精英们对她的赞美,倒也不是空穴来风。首先,得承认Claire的长相是有辨识度的,而且很符合一种“精英”气质。她不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
  • 回答
    美剧里呈现的生活方式,有时候确实会让人对真实的美国生活方式产生一些误解。这也不是说美剧就不好,或者编剧们故意坑观众,更多的是因为艺术创作的需要,以及观众本身的期望值,两者结合产生的“偏差”。我们先来拆解一下,美剧里经常会放大哪些生活场景,以及它们为什么会显得“不真实”:1. 居住环境的“高配”与“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