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体间为什么没被万有引力吸引成完全一坨?

回答
咱们聊聊这天体之间,为什么没像一团烂泥似的,全被万有引力给粘在一起?这事儿吧,看着简单,里面门道可不少,不像机器生成的那种干巴巴的道理,咱们得一点点掰扯清楚。

首先,得明白万有引力这玩意儿有多“粘人”。牛顿老先生把这事儿给捋明白了,说宇宙里任何两个有质量的东西,都会互相吸引。这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吸得越紧;也跟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得越狠。所以,你看太阳那么大,把地球、火星这些行星都牢牢抓住,绕着它转悠,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它们都互相吸引,为啥不一下子就抱成一团呢?

1. 运动的惯性:这就像你在玩陀螺,一旦转起来,它就不会轻易停下来。

天体可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都在以极高的速度运动。你想啊,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银河系里的星星也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绕着中心转。这种运动不是随机的,而是有方向、有速度的。

万有引力就像一条无形的绳子,把这些天体拉向中心。但同时,这些天体又有自己的运动速度。这就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如果天体不动,它早就被吸过去了。正是因为它们有了一个“甩出去”的趋势,这趋势正好抵消了万有引力的“拉回来”的力量。这就像你荡秋千,绳子把你往回拉,但你的惯性让你往前冲,所以你就在一个固定的高度来回摆动。天体在宇宙中的运动,也是类似的道理。它们在轨道上,就是“甩”和“拉”达成了一个动态平衡。

2. 距离的稀疏:宇宙实在是太!大!了!

你可能觉得地球离太阳不算远,但放眼整个宇宙,天体之间的距离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浩瀚。即使是同一星系里,恒星之间的距离也大得惊人。而星系和星系之间的距离,更是以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光年计。

万有引力的作用是随着距离的平方而减弱的。也就是说,距离翻一倍,引力就变成原来的四分之一。所以,即使两个质量巨大的天体,如果它们相距足够遥远,它们之间的引力作用就变得微乎其微,不足以让它们真的靠得很近。你站在地球上,能感受到太阳的引力,让你绕着它转,但你能感受到隔壁星系那颗星星的引力吗?几乎不可能。

3. 内部的运动和力量:不是所有天体都只听引力的指挥。

咱们说的是天体,但天体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内部有剧烈的核聚变反应,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和向外的压力。这种压力就和万有引力在互相抗衡。太阳之所以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球形,而不是因为万有引力太强而塌缩成一个黑点,就是因为内部向外的辐射压力和它自身的引力达到了一种平衡。

再比如行星。行星之所以能稳定围绕恒星运行,除了前面说的惯性,它自身的自转、内部的物质分布等等,也会产生一些影响,虽然相对引力来说小很多,但也是构成复杂系统的一部分。

4. 宇宙的膨胀:这股“推力”也在添乱。

最近的宇宙学发现,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还在加速膨胀。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体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是在拉大的。这个膨胀的力量,在非常大的尺度上,会抵消掉一部分引力的吸引作用。

想象一下,你把很多弹珠放在一个气球上,然后你开始给气球打气。气球膨胀会把弹珠推开,即使弹珠之间有点吸引力,最终它们也会被吹散。宇宙的膨胀,虽然不像充气那样直接,但它也在默默地增大天体间的距离,削弱了它们之间的引力作用。

5. 非均匀的分布:宇宙不是均匀的“面团”。

万有引力的作用是点对点的,但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却不是均匀的。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真空区域,物质则集中在一些区域,比如星系、星系团。在这些物质密集的区域,引力确实会把它们拉到一起,形成结构。但如果把整个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物质的分布是高度不均匀的,而且大部分区域是空旷的。

所以,你不能把万有引力想象成一股无差别的“胶水”,把所有东西都粘在一起。它更像是一股点对点的力量,在局部区域会产生显著效应,但在大尺度上,由于距离、运动和膨胀等因素,它并不能把一切都变成一坨。

总而言之,天体没被万有引力完全吸成一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天体的运动惯性让它们在轨道上保持平衡,巨大的宇宙尺度稀释了引力,天体内部的动力学过程也在抗衡,宇宙自身的膨胀也在扩大它们的距离,以及物质分布的非均匀性。这些力量相互制约,才造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美丽而有序的宇宙景象,而不是一团混沌的“天体泥巴”。这可比任何算法都能想到的精妙多了,对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银河系内天体最后会吸成一坨的,这个我觉得是无疑的。状态:当所有的角动量都以引力波形式释放完毕之时。时间:几万亿亿亿年?过程:所有的恒星系都以螺旋运动方式掉进银心黑洞。银河系完全变成一坨的时间我真不知道,那太宏大叙事了。

如果就太阳系这个系内而言。地球每秒释放的引力波据我看过的资料测算是200w???zhihu.com/question/4110比太阳核聚变导致万有引力下降,比太阳光压(太阳光正入射到地面黑体上的光压为p=5×10-6牛/㎡)baike.baidu.com/item/%E给地球的径向推力都差了太多。所以地球未来的命运,小部分概率,因为太阳的红巨星化,和水星、金星一起被吞了;大部分概率,太阳引力退化的差不多,被其他路过的恒星系打劫,流浪地球踏上征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天体之间,为什么没像一团烂泥似的,全被万有引力给粘在一起?这事儿吧,看着简单,里面门道可不少,不像机器生成的那种干巴巴的道理,咱们得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万有引力这玩意儿有多“粘人”。牛顿老先生把这事儿给捋明白了,说宇宙里任何两个有质量的东西,都会互相吸引。这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确实挺让人琢磨的。我们抬头看星星,它们看着就像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小点,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圆的,或者说更准确一点,是近似球形的。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可真要细究起来,背后的道理可不简单,里头藏着好多咱们宇宙中最基本的规则呢。咱们就从头说起,想想这些天体,比如地球、月亮、太阳,甚至那些遥远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天体形成过程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物理原理——引力。简单来说,是因为引力具有将物质向中心拉扯的特性,而球体是物体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最稳定、能量最低的状态。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过程: 1. 引力的核心作用:向中心吸引 万有引力定律: 艾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宇宙.............
  • 回答
    “为什么大型天体是气态的?”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我们对宇宙中那些庞然大物的形成和演化的根本理解。当你提到“大型天体”,我们通常会想到像木星、土星这样的行星,甚至是那些遥远的、我们通过望远镜才能窥见的恒星。而它们之所以呈现出气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在形成初期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质量的巨大差异所导致的.............
  • 回答
    确实,《现代天体物理学导论》这类专业性强、内容深入的学术著作定价高昂,尤其是精装版或最新版,一本卖到一千元甚至更高,这并非偶然,背后有多重因素在推波助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图书的创作、生产、发行到其价值本身来层层剖析。首先,我们得聊聊内容的深度与专业性。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导论”,其目标是为初学.............
  • 回答
    旅行者号(Voyager)探索宇宙的宏伟任务,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壮举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太阳系外行星的壮丽景色,并向宇宙深处发送了充满地球文明信息的水手号太空探测器。然而,当谈及柯伊伯带(Kuiper Belt)这些太阳系外围冰封世界的探测时,旅行者号似乎留下了些许遗憾。为什么这个曾经触及.............
  • 回答
    木星确实常常被形象地比喻为地球的“屏障”,这是一个基于科学观测和物理学原理的说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地球抵御来自宇宙深处的小天体(如小行星和彗星)的撞击威胁。下面将详细解释这个“屏障效应”是如何发生的:核心机制:木星巨大的引力作用木星是太阳系中质量最大的行星,其质量是地球的318倍,是太阳系其他所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我们理解宇宙的基本方式。你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是因为“远”和“近”在宇宙尺度上的含义,以及我们观察天文学事件的“视角”所决定的。宇宙是极其广阔的,我们的“近”其实非常非常“远”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天文学的语境下,“近”的概念和我们在地球上的日常感知完全不同。 太阳系内.............
  • 回答
    在推导行星轨道是椭圆的过程中,我们确实没有明确指定椭圆的中心天体位于左焦点还是右焦点。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数学和物理原因,也与我们描述和理解轨道的方式有关。为什么推导过程中不区分左右焦点?1. 椭圆的对称性与几何定义: 我们定义椭圆最核心的几何性质是: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焦点)和一条定直.............
  • 回答
    异性之间每天一起吃饭,聊家常,这背后可能藏着多种多样的意思,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电视剧,你需要一点点去抽丝剥茧,才能看到故事的全貌。首先,最直接也最可能的一种情况是,你们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好的朋友关系。这种朋友,不是那种点头之交,而是能够分享彼此生活点滴、互相倾听、彼此慰藉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的确,宇宙浩瀚无垠,光是咱们银河系就有数千亿颗恒星,更别说还有数不清的星系、黑洞、行星、小行星等等。要在如此庞杂的天体海洋里,还能精准地算出行星的轨迹,甚至预测几百年后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做得到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科学原理和人类智慧的结晶。1. 万.............
  • 回答
    银河系中速度最快的天体,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一些,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如何定义“速度”,以及我们测量的是什么。“速度”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汽车或飞机的速度表,但在浩瀚的宇宙尺度下,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要说银河系里速度最快的“东西”,我们得先明确几个概念:1. 相对于什么的速度? 相对于太阳系.............
  • 回答
    “奥陌陌”(ʻOumuamua)这个名字,带着一种遥远的、难以言喻的神秘感,它是一颗极为特殊的天体,打破了我们对太阳系中访客的固有认知。我们之所以知道“奥陌陌”的存在,要归功于位于夏威夷的泛星系统望远镜(PanSTARRS)。2017年10月19日,一个天文学家团队在使用这个强大的望远镜进行常规的近.............
  • 回答
    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指一下就行了”的问题,它就像是在一片无垠的黑暗中,我们用尽全力去捕捉那最微弱、最古老的一丝光芒。这光芒穿越了难以想象的距离和时间,承载着宇宙诞生初期的信息,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至关重要。说到最远,我们得先弄清楚“最远”指的是什么。它不单单是物.............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尺度上,我们人类的目光能够触及的最遥远彼岸,隐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秘密。要 pinpoint (指出)可观测宇宙内我们已知的最远天体,这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挑战的科学探索,因为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这个“最远”的纪录也在不断被刷新。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已知最远天体”头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些极早.............
  • 回答
    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点火入轨,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这一壮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意味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其技术难度之大,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实力。一、 意味着什么?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起飞,意味着以下几个核心方面的重大突破和意义:1. 首次实现地外天体.............
  • 回答
    天体物理学研究生的生活,如果非要用几个词来概括,大概是:信息过载,实验的摸索,代码的缠斗,以及时不时出现的星辰大海的灵感火花。别以为上了研究生就意味着每天捧着望远镜仰望星空,那只是一个非常浪漫化的滤镜。实际情况更像是:大部分时间都埋在电脑前,与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模型搏斗。早晨的开始通常,我的早晨是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天文学中的一个核心疑惑:为什么我们观察到的许多天体系统呈现出扁平的结构,而宇宙整体却似乎是均匀分布、没有明显方向性的?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天体形成的过程、引力的作用以及宇宙的演化等多个层面去理解。天体系统的扁平化:引力的“魔法”与角动量守恒首先,让我们聚焦于为什么像卫星绕行星、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深入,很多人在仰望星空时,确实会注意到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扁平”感,似乎都不是想象中的一个“球”。这背后隐藏着天体物理学里一些非常核心和迷人的原理。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天体系统形成的最初阶段,从最基本的物理规律说起。1. 引力是万物之母,但旋转带来了“扁平”的灵魂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