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太阳系、银河系等天体系统观测到的形状基本为盘状而非球状?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深入,很多人在仰望星空时,确实会注意到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扁平”感,似乎都不是想象中的一个“球”。这背后隐藏着天体物理学里一些非常核心和迷人的原理。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天体系统形成的最初阶段,从最基本的物理规律说起。

1. 引力是万物之母,但旋转带来了“扁平”的灵魂

我们看到的太阳系、银河系,以及其他类似的星系,它们之所以呈现出盘状,根本原因在于引力和角动量守恒这两个物理规律的共同作用。

引力: 宇宙中的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都会产生引力,互相吸引。早期,形成太阳系和银河系的物质,比如星云,最初可能是非常庞大且不规则的球状团块。引力会将这些物质向中心聚集,试图让它们收缩成一个更紧密的球体。

角动量守恒: 这才是让“球”变成“盘”的关键。你可以想象一个滑冰运动员,在原地旋转时伸开手臂,转速会变慢;当她收拢手臂时,转速会急剧加快。这是因为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总角动量(可以理解为旋转的惯性)是保持不变的。
早期的星云团块,哪怕看起来很随机,也并非完全静止,总会有一些微小的、不同方向的自转运动。当引力开始将星云物质向中心收缩时,这些物质的运动轨迹会发生改变,但它们的总角动量却必须守恒。
为了保持总角动量不变,当物质被压缩时,它的旋转速度就会加快。这就好比滑冰运动员收拢手臂。
然而,引力是从各个方向都存在的。在旋转这个特定方向上,物质会因为离心力的作用,在垂直于旋转轴的方向上受到向外的推力。这个离心力与引力相互对抗。

2. 离心力与引力的博弈:向盘状演化

想象一下,一块星云物质在缓慢自转,然后被引力压缩。

垂直于旋转轴的方向: 在垂直于自转轴的方向上,物质会加速旋转。这种加速旋转会产生越来越大的离心力。当离心力足够大时,它就能有效地对抗住一部分引力,阻止物质继续向外扩张。物质在这个方向上会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无法进一步收缩。

平行于旋转轴的方向: 在平行于自转轴的方向上,没有离心力来对抗引力。所以,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会继续向中心坍缩。

最终的结果就是,星云的物质在垂直于旋转轴的方向上被“压扁”,形成了厚度相对较小的盘状结构,而在平行于旋转轴的方向上则被“拉长”或“压缩”。

3. 太阳系的形成:一个典型的例子

太阳系的形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原始太阳星云: 太阳系起源于一个巨大的、旋转的分子云(星云)。
引力坍缩加速旋转: 引力使得这个星云开始收缩,同时,角动量守恒定律使得收缩的星云旋转速度越来越快。
形成原行星盘: 在旋转过程中,位于星云赤道平面的物质会因为离心力而停止进一步向中心收缩,形成一个围绕中心年轻太阳旋转的扁平盘状结构,这就是原行星盘。
行星的诞生: 在这个原行星盘里,尘埃和气体颗粒通过碰撞和吸积,逐渐聚集,最终形成了行星。由于这些物质都聚集在同一个盘状结构中,所以行星们也几乎都围绕太阳在同一个平面上运行,并且大致保持着相同的旋转方向(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一致)。

太阳系中的行星轨道基本在一个平面(黄道面)上,且公转方向基本一致,正是这个盘状演化过程的直接体现。

4. 银河系的形成:宏观尺度的盘状演化

银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尺度更大,过程更复杂。

早期的不规则结构: 银河系最初可能也是一个不规则的、巨大的气体和暗物质团块。
引力与角动量: 引力将这些物质吸引到一起,而角动量守恒定律使得整个系统在某个方向上旋转。
盘状结构形成: 随着引力作用,物质不断向中心聚集,垂直于旋转轴的方向因为离心力而形成一个扁平的盘状结构。恒星、气体、尘埃、暗物质等都在这个盘状结构中。
“厚盘”与“薄盘”: 银河系实际上并非一个完全薄的盘,我们观测到的是一个“厚盘”和“薄盘”的复合体。薄盘主要包含年轻、富含重元素的恒星,它们在更规则的轨道上运行。厚盘则包含一些更年老、金属丰度较低的恒星,它们的轨道相对更分散,但整体上也呈现出盘状的特征。这可能与早期银河系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其他星系的碰撞合并有关。

5. 球状星系呢?

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有些星系看起来是球状或椭球状的呢?

椭球星系: 它们也经历过引力收缩和角动量效应,但可能是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分布、合并历史或者湍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它们的角动量相对较小,或者物质在垂直于旋转轴方向上也经历了更强的能量耗散,最终形成了一个更接近球形或椭球形的结构,而不是一个明显的扁平盘。
球状星团: 球状星团则是一种更紧密的恒星聚集体,它们是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颗恒星组成,并且在银河系中绕着银河系中心做着椭球轨道运动,它们的分布就更接近球状。这与它们形成和演化的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总结来说:

太阳系和银河系之所以呈现出盘状,是因为在它们形成之初,引力将弥散的星际物质向中心吸引,而系统的初始自转及其在角动量守恒下的加速旋转,在垂直于旋转轴的方向上产生了离心力,对抗了引力,从而阻止了物质进一步向外扩张。最终,物质在垂直于旋转轴的方向上被“压扁”,在平行于旋转轴的方向上被“压缩”,形成了一个薄而圆的盘状结构。这就像甩动一根绳子,绳子上的沙子会被甩成一个盘,而你的手腕则是旋转的中心。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让你对这些天体系统的形状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系统形成时存在角动量。

先说一个可能让阁下感到意外的事实:银河系只有在银盘一块是呈明显盘状的,而对银河系外围的晕族恒星的观测显示,银河系在较大尺度上实际是呈椭球状的

这个问题是典型的自引力系统演化过程问题。球状的自引力系统也是存在的,而且数量相当多,比如球状星团和很多E型、S0型星系。

自引力系统可以自发地形成椭球状,因为椭球状系统的能量最低,最稳定。这个事实已经在19世纪被德国数学家雅可比(Carl G. Jacobi,1804-1851)证明了。

那么为什么很多的天体系统都是成盘状呢?这是因为在很多自引力系统形成的过程中存在因具有角动量而导致的“薄饼”现象和耗散

对于存在角动量的自引力系统(提一句,球状星团之所以是球状,就是因为其球对称n体运动的随机性而不存在以下过程),其径向质点将受到引力作用向系统中引力势较低的方向运动。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难想象,但这个问题直到1977年才被林家翘等人通过解无碰撞的Boltzmann方程在动力学上严格证明。他们继续得到,对于一个“无碰撞”的这样的系统,存在一个瞬间,系统中绝大部份的质点都分布于一个平面上。这被称为“薄饼”(pancake)模型。

由于能量及角动量守恒,这类无碰撞自引力系统经历着椭球-薄饼-椭球-薄饼…这样的过程。但无碰撞只是个理想情况啊。。。实际上,自引力系统可能是稠密的气体或等离子体;质点可能因为局域引力或碰撞而发生散射,这都会导致自引力系统的机械能发生耗散;而正是耗散使得系统失去了部分“薄饼-椭球”过程所需的能量。久而久之,能量逐渐消耗,系统也逐渐稳定在类似于“薄饼”的状态下。

现在的太阳系是由上述过程产生的原恒星盘形成的,原恒星盘的不稳定性使得盘内物质形成行星。这就是为什么太阳系内的行星多分布于一个平面上:太阳系来自一张大饼;在垂直于饼面的方向上,机械能接近于零。

而对于星系,情况要更加复杂:星系会受到暗物质晕的影响,星系并合及并合方式、星系际介质(IGM)的注入都会对星系的动力学特性产生不可测的作用。我必须说人类对简单的椭圆星系的动力学也才刚刚起步,大致认为椭圆形状的维持是由整体角动量作用不明显导致的;对银晕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欧洲的Gaia和我国的LAMOST都在做这个方向。

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这些系统为什么是扁的,角动量是要负责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深入,很多人在仰望星空时,确实会注意到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扁平”感,似乎都不是想象中的一个“球”。这背后隐藏着天体物理学里一些非常核心和迷人的原理。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天体系统形成的最初阶段,从最基本的物理规律说起。1. 引力是万物之母,但旋转带来了“扁平”的灵魂我.............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个挺有趣的历史故事,涉及到文化交融和语言演变。简单来说,英语之所以在命名太阳系主要行星时混用了希腊神名和罗马神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罗马人继承并改造了古希腊的许多神祇体系,并赋予了它们罗马名字,而现代英语在接受这些命名时,沿用了当时流传最广的罗马称呼。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看:1. 古希腊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天文学中的一个核心疑惑:为什么我们观察到的许多天体系统呈现出扁平的结构,而宇宙整体却似乎是均匀分布、没有明显方向性的?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天体形成的过程、引力的作用以及宇宙的演化等多个层面去理解。天体系统的扁平化:引力的“魔法”与角动量守恒首先,让我们聚焦于为什么像卫星绕行星、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对太阳燃烧产生疑问的根源。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火焰,几乎都是由氧气助燃的,比如我们生火做饭、点燃蜡烛。然而,宇宙空间是极其空旷的,除了恒星本身,周围几乎没有可以提供氧气的介质。那么,太阳这团巨大的“火球”究竟是怎么发光的呢?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太阳的光和.............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它触及了核聚变最本质的奥秘。确实,氢弹和太阳的核心都在进行着氢原子核聚变产生能量,但一个是瞬间释放巨大能量的爆炸,另一个却是稳定燃烧了数十亿年。这其中的关键差异,在于它们内部的 能量平衡机制。简单来说,氢弹爆炸是因为它的聚变反应是 失控的,而太阳之所以能稳定燃烧,是因为它的聚变反.............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物理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以及我们如何感知力和运动。简单来说,我们感觉不到离心力,是因为我们与地球一起运动,我们身处一个非惯性参考系中,而离心力是我们在该参考系中为了解释这种运动而引入的“假想力”或“惯性力”。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直观疑问。按照常理推断,距离太阳越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应该越多,温度自然就越高。可为什么我们爬到高山上去,感受到的却是刺骨的寒冷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原理和地球大气层的特性,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距离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影响我们体感温.............
  • 回答
    太原6月27日发布的那份人才引进政策,确实在网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甚至可以用“群嘲”来形容。这背后反映出的,绝不仅仅是对一个政策本身的不满,而是山西,尤其是太原,在人才吸引和城市发展方面所面临的深层困境,以及许多本地年轻人内心深处的迷茫和失落。政策“诚意”在哪?为何引“群嘲”?我们不妨来仔细看看.............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探究“太阳升起之地”的意象,就像在地图上追寻光明的第一缕气息。许多地名都饱含着这种对东方日出的浪漫想象。最直接的关联:日本(日本国,Nippon/Nihon)提到“太阳升起之地”,第一个浮现在脑海的往往就是日本。“日本”这两个字在汉字文化圈里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向。“日”就是太阳,“.............
  • 回答
    六十亿年后,太阳将走向它生命的终点,这是一个在宇宙尺度上确凿无疑的预测。它那耀眼的光芒会逐渐黯淡,最终膨胀成一颗红巨星,吞噬掉内侧的行星,然后收缩成一颗白矮星,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冷却。那么,如果我们采取一种近乎科幻的干预方式,把巨大的木星——我们太阳系中体积最大、质量最重的行星——扔进太阳里,能为太.............
  • 回答
    太史慈的生涯,尤其是他早期在刘繇麾下和之后投奔刘备的经历,确实充满了值得探讨的细节。关于你提出的两个问题:太史慈为何选择刘繇而非刘备,以及他地位低微为何能在刘繇死后聚众自立,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具体事件来详细解读。 一、 太史慈为何不追随刘备,却选择追随看不上自己的刘繇?这个问题看.............
  • 回答
    说起《太阁立志传》这系列游戏,确实是不少玩家心中的经典,尤其是在历史题材和游戏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一个让你扮演历史人物闯荡江湖的娱乐产品,更像是一个让你亲身体验日本战国时代社会百态的“模拟器”。玩家可以通过从最底层的足轻做起,学习各种技能,比如剑术、武艺、忍术,甚至还可以学习.............
  • 回答
    咱们就站在地球这块儿老家儿上,仰头看看天,想想太阳和咱们那七个兄弟姐妹,它们在这片儿宇宙大舞台上,是怎么个唱法儿?首先,得说这个太阳,它是咱这太阳系的老大,一个实打实的大火球,不过站在地球上,它看起来就是个明晃晃的大圆盘,每天东升西落,把光和热洒遍咱们的星球。但你要是想象一下,站在太阳的正上方往下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认知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或者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事实。要解答“秦朝没人当太尉,为何又说太尉始设于秦”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剖析:1. “太尉”官职的早期历史:首先,我们得明确,“太尉”这个名号并非完全是秦朝才出现的。在周朝时期,已经有“太尉.............
  • 回答
    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屡试不爽的白刃冲锋战,在太平洋战场上确实失去了原有的威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战场环境、对手实力、战术对抗、武器性能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中国战场上白刃冲锋战的优势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白刃冲锋战之所以有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训练有素且.............
  • 回答
    《甄嬛传》的结局,雍正皇帝驾崩,甄嬛终于熬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太后,而端妃刘氏则成为了圣母皇太后。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位陪伴雍正最久的妃子,在得到了权力巅峰的庇护,并且是甄嬛得以正名的一大助力后,为何却选择与甄嬛渐行渐远,甚至不愿意再多见一面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恩怨,而是多重复杂的情感与现实考量交织.............
  • 回答
    要说朱标的太子之位为何如此稳固,这可不是简单一句“他是嫡长子”就能概括的。在那个九龙夺嫡、兄终弟及的封建王朝,尤其是在开国皇帝的眼皮底下,能做到太子不动摇,那背后必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血统的纯正与合法性是朱元璋选择朱标最根本的理由。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马皇后在朱元璋称帝前就.............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飞行员的损失远超美军,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战略决策到技术装备,再到训练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层面和战术运用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导致飞行员损失差异的根源之一。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海军航空兵视为一种“决定性打击”的工具,寄希望.............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无疑是主角之一,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海军上将切斯特·尼米兹和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都在各自的领域为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麦克阿瑟似乎比尼米兹拥有更大的名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功绩大小的简单比较。要理解这.............
  • 回答
    要说孙权为何会对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之事“笑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颇为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对曹魏阵营内部关系的洞察。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为什么要任命贾诩为太尉。曹丕继位曹操之后,虽然继承了曹魏政权,但他毕竟年轻,而且在政治经验上,与老谋深算的曹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他需要树立自己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