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卖高仿鞋团伙获刑并被罚 1020 万元,如何看待很多网友表示假鞋「真香」?假鞋市场应该如何治理?

回答
卖高仿鞋团伙获刑1020万,网友“真香”背后,假鞋市场如何破局?

近日,一则“卖高仿鞋团伙获刑并被罚1020万元”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在新闻评论区,不少网友却表现出“不理解”甚至“讽刺”的态度,直言“假鞋‘真香’”。这种“真香”背后,折射出消费者心态的复杂,也暴露出假鞋市场治理的深层难题。

“真香”背后,是消费者心理与现实的博弈

为何消费者会为假鞋“真香”?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

经济压力与消费欲望的矛盾: 许多心仪的品牌鞋款价格不菲,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对于普通工薪阶层、学生党,或者追求时尚但预算有限的群体来说,高昂的价格无疑是巨大的门槛。而高仿鞋,特别是那些“版本”、“原厂”等标签加持的,价格可能只有正品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这使得他们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对潮流的追求,体验到“拥有”的满足感。
“以假乱真”的品质迷惑: 随着制假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高端高仿鞋在材质、做工、细节上已经非常接近正品,甚至可以说“以假乱真”。很多消费者认为,只要不被识破,穿着和正品并没有太大区别。这种“以假乱真”的品质,为“真香”理论提供了现实支撑。
品牌溢价与产品本身的认知差异: 消费者购买品牌鞋,除了看重产品本身的功能和设计,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为品牌溢价买单,为“身份象征”买单。然而,不少消费者也清楚,品牌溢价成分很高,而鞋子本身的使用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当他们发现高仿鞋在“使用价值”层面也能满足需求时,品牌附加值的重要性就会被削弱。
从众心理与社交压力: 潮流文化中,拥有新款、爆款鞋款往往是一种身份和潮流风向标。为了融入群体、不被落下,消费者也可能倾向于通过购买高仿鞋来满足社交需求。
对正品市场的不信任与维权难: 尽管法律严惩假鞋,但消费者对部分正品市场的质量、服务,甚至是否存在“二手翻新”等情况也存在一定的不信任感。同时,一旦遇到正品质量问题,维权过程往往耗时耗力,也让部分消费者觉得“买正品也未必省心”。

假鞋市场如何治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局面,简单粗暴的打击固然重要(如本次的新闻所示),但要真正从根源上解决假鞋问题,需要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治理方案。

1. 强化法律法规的震慑力与执行力:

提高犯罪成本: 此次1020万元的罚款,是一个积极信号。但要进一步提高造假、售假团伙的违法成本,让其“不敢为、不能为”。这包括大幅提高罚款金额,延长刑事处罚年限,并针对关键环节(如生产、仓储、物流、销售渠道)进行精准打击。
全链条追责: 不仅要打击终端销售的卖家,更要深挖幕后产业链,包括原材料供应商、技术研发者、品牌仿冒者、物流运输者,实现对整个犯罪链条的围剿。
完善鉴定与执法机制: 建立更高效、更权威的品牌真伪鉴定机构,并为执法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要加强执法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辨别能力和办案水平。
引入惩罚性赔偿: 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引入对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惩罚性赔偿机制,让消费者维权更有动力,也让制假售假者付出沉重代价。

2. 品牌方的主动作为与责任担当: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品牌方应加大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包括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等,积极进行维权,并通过法律途径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优化防伪技术: 引入更先进、更难仿冒的防伪技术,如RFID芯片、区块链溯源等,让消费者更容易辨别真伪,也增加造假难度。
拓展正品购买渠道与价格策略: 品牌方可以考虑通过线上官方渠道、授权经销商等多种方式,提供更便利、更透明的购买途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审视并调整部分产品过高的品牌溢价,推出更多符合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价格区间的产品,挤压假鞋的市场空间。
与平台合作,净化交易环境: 积极与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合作,共同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售假商家进行严厉封禁,并主动提供打击假货的线索和支持。

3. 平台治理与监管的责任:

严格审核与内容管理: 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等应承担起内容审核和商品管理的责任,严厉清理和屏蔽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的链接、信息和账号。
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 完善消费者举报渠道,并对举报信息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理,对确认售假的商家进行严厉处罚,直至永久封禁。
运用技术手段识别: 平台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主动识别和拦截可疑的商品信息和销售行为,构建主动防御体系。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 平台应公开对售假商家的处罚情况,形成震慑,并向消费者传递平台治理的决心。

4. 消费者教育与消费观念引导:

普及法律知识: 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方式,向消费者普及购买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法律后果,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倡导理性消费: 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解品牌价值,理性看待潮流,不盲目追求“名牌”,不被虚荣心驱使。
提升辨别能力: 鼓励消费者学习辨别商品真伪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火眼金睛”,学会通过官方渠道购买。
发挥消费者监督作用: 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售假行为,形成社会监督合力。

5. 跨部门协作与国际合作:

信息共享与协同打击: 市场监管、公安、海关、知识产权等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形成打击合力。
国际反假冒合作: 假鞋产业链往往涉及跨境,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制假售假犯罪。

“真香”的背后,是对消费市场的一种反思

“真香”的评论,与其说是对假鞋的推崇,不如说是对当下消费市场现状的一种无奈和反思。当正品价格高高在上,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当假鞋又似乎能满足“面子”和“基本使用”的需求时,这种“投机”心理就容易滋生。

治理假鞋市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 “正品好买、好买得起、好辨别” 的健康生态。只有当消费者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方便快捷地购买到放心的正品,并且拥有有效的维权途径时,“真香”的心理才会逐渐消退。这需要政府、品牌方、平台、消费者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最终打破假鞋市场的“怪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关注的点可能有点不同:

经鉴定为假鞋。

这价格买的,还要去鉴定,难道是传说中的「知假买假」?


对于其他行业来说,知假买假的职业打假人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帮助主管部门发现并惩罚违法行为。有时候,我倾向于用学理上「私人的法实现作用」这一概念来解释这种现象。

但是假鞋市场,这种治理手段估计是行不通的。一方面,很多商家明确说了这就是高仿,从来就没说这是正品。另一方面,购买人以明显低于正品市场价的价格买到的鞋子,理应知道这是仿品。

不过无论如何,还是可以帮助执法部门精准定位的。毕竟真要铺天盖地去查,可能也没那个能力和动力。


假鞋市场的存在,既有合理性,又有不合理性。

合理的地方在于,一双鞋子卖出远超成本和使用价值的价格,其附加值已经高的离谱了。既然房子不能炒,前几天还说坚决防止「追星炒星」,那么鞋子难道就可以随便炒高价格嘛?最近舆论都在批评消费主义,市场上如果有物美价廉的鞋子,那当然是合理的。

不合理性、当然也是不合法之处,就在于假冒名牌这个问题。这没什么可说的,应当依法处理。


但是如何能够在确保合法性的同时,又能继续推出物美价廉的商品呢?那只能努力破除消费主义给很多人带来的「盲目追求品牌」的风气,让鞋厂转型生产自己的品牌也能卖得出去。

不过这种趋势的扭转恐怕需要不短的时间,也不是仅仅依靠法律手段就可以实现的。


我是 @脚轻头重 ,爱法律,爱电影,更爱美食~

user avatar

富人买真鞋,正常消费。

穷人买真鞋,消费主义洗脑。

富人买假鞋,莫泊桑《项链》。

穷人买假鞋,薅消费主义的羊毛。


没想到自己的第一个千赞回答这么潦草,承蒙大家错爱,对不住其他认真码了几百几千字的答主们。有一些争议,很正常,毕竟我的回答有违我们新时代提倡的版权保护的主旋律。但真实的世界不是只有正确和错误,更多的还是利益的制衡。制假的下场大家引以为戒,购假是个道德问题,克己不及人。小薅怡情,大薅伤身。希望所有点赞、感谢我的朋友,能早日让买真鞋成为一种正常消费。

谈起消费主义,又让我想起了我最爱的电影——Fight Club。(小小的私货,哈哈哈)

You’re not your job.
You’re not how much money you have in the bank.
You’re not the car you drive.
You’re not the contents of your wallet.
You’re not your f------g khakis.
You’re the all-singing, all-dancing crap of the world.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