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华为手机自研 CPU 成本那么高,也不选择卖给友商?

回答
要聊华为手机的自研CPU成本为何高企,以及为何不卖给友商,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复杂的技术、商业以及地缘政治的考量,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

首先,为什么华为自研CPU成本高?

这就像是要自己盖一座摩天大楼,而不是去市场上买现成的楼盘,成本自然高到天上去了。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1. 研发投入: 这是最核心的成本。芯片设计,尤其是高端CPU,是一个极其烧钱、极其耗时的过程。
人才: 华为需要汇聚全球最顶尖的半导体设计人才,包括架构师、逻辑工程师、验证工程师、后端工程师等等。这些人都是黄金级别的,薪资待遇、股权激励、福利待遇,那是天文数字。而且,顶尖人才往往身价不菲,一旦挖过来,就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EDA工具: 芯片设计离不开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工具,也就是设计软件。这些软件非常昂贵,很多核心的EDA工具几乎被几家外国公司垄断,许可费用高得吓人,而且是按项目、按节点算的,一个复杂芯片的设计,可能光EDA工具就要花掉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
IP核授权: 就算自己设计CPU核心,很多基础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核,比如内存控制器、接口、甚至一些基础指令集(如果你不设计自己的指令集的话),都需要从第三方购买授权。这些授权费也是一笔巨款,而且根据使用的IP的复杂度和性能,费用也水涨船高。
制造工艺: 芯片设计出来,还需要流片(Tapeout)到晶圆厂进行制造。高端制程,比如7nm、5nm、4nm甚至更先进的工艺,其制造成本是惊人的。每一次流片,都需要支付高昂的晶圆制造费用,而且这还不是一次性的,因为设计往往需要反复迭代和优化。
验证和测试: 芯片设计完成后,不是直接就能用的,需要进行海量的验证和测试,确保其功能正确、性能达标、功耗控制得当、甚至在极端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这个过程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昂贵的设备,耗时也非常长。
研发周期: 一款成功的CPU,从概念到量产,可能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期间,所有投入都是沉没成本,没有即时回报。

2. 规模效应不显现(早期): 任何商品的成本与产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华为自研CPU的早期阶段,产量相对较低,无法摊薄研发和固定成本。相比于苹果、高通等已经有巨大出货量的公司,华为的单位CPU成本自然更高。

3. 先发优势的追赶成本: 华为的自研之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破技术封锁和实现差异化,很多时候是在追赶行业巨头的技术积累。这意味着它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弥补现有的技术差距,例如在指令集架构(ARM的授权)、CPU架构优化、GPU、NPU等方面的投入。

那么,既然成本这么高,为什么华为不选择卖给友商,让大家一起分摊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呢?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什么不赚钱”,但华为不卖,有它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而且这些考量,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变得更加坚定:

1. 战略自主与核心竞争力:
“芯片是脖子”: 华为高层一直深知,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风险。手机CPU是智能手机的“大脑”,如果这一点被卡住,整个手机业务就会被扼住咽喉。自研CPU,从长远来看,是华为实现战略自主、摆脱外部依赖的关键一步。
构建护城河: 芯片设计能力是华为在通信设备领域积累起来的深厚技术底蕴的延伸。拥有自主研发的、性能领先的CPU,是华为手机区别于其他安卓厂商的核心竞争力,是打造“华为生态”的重要基石。卖给友商,就等于削弱了自己最锋利的武器,让对手也能拥有同等优势,这在商业上是极其不明智的。

2. 生态控制与产品差异化:
软硬件协同优化: 华为的优势在于其软硬件一体化的能力。自己设计CPU,能够更深入地与麒麟操作系统、EMUI/HarmonyOS、AI算法、影像技术等进行协同优化,实现性能、功耗、功能上的最佳匹配。友商无法享受到这种深度定制的优势,即使拿到了芯片,也无法完全发挥其潜力,或者说,华为的优势就无法体现。
定制化需求: 华为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规划,对CPU进行定制化设计,例如在AI算力、影像处理能力、通信模块集成等方面进行专门优化,以满足其高端旗舰机型的需求。这种定制化的需求,是标准化出售给友商难以实现的。

3. 商业模式与利润考量:
品牌价值与利润空间: 华为手机,尤其是高端旗舰,追求的是利润和品牌溢价。通过搭载自研的、性能强大的麒麟芯片,华为能够提升其产品的高端形象,并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如果将芯片卖给友商,虽然能获得一部分芯片销售利润,但可能远不如通过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销售获得的利润高。
避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想象一下,如果华为将性能强劲的麒麟芯片卖给了小米、OV等竞争对手,这些对手的手机性能会突飞猛进,直接威胁到华为手机的市场份额。一旦市场格局发生剧烈变化,华为手机的销售额和品牌价值都可能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帮助别人强大,不如集中资源强化自身。

4. 地缘政治的现实压力:
“实体清单”的教训: 2019年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后,华为的供应链受到了严峻考验,特别是芯片的制造和设计工具受到了限制。这让华为更加坚定了自主研发和打造完整产业链的决心。
技术封锁的潜在风险: 如果华为将自研CPU出售给友商,而友商又依赖于美国的EDA工具或制造技术,那么这些友商的供应链就可能成为美国施加压力的突破口,从而间接影响到华为的芯片供应(因为友商也可能因为政治原因被限制使用某些工具或服务)。华为自身已承受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不愿意再将潜在的风险转移给他人,或者说,不愿意让自己的技术成果成为别人受制于人的“筹码”。
生态主导权: 华为希望构建一个以鸿蒙OS为核心的、软硬件协同的生态。这个生态需要掌控在自己手中,包括底层的芯片。如果将CPU卖给友商,友商可能无法完全支持鸿蒙OS,或者会选择基于安卓的定制化,这不利于华为构建统一的生态。

总结一下,华为不将自研CPU卖给友商,不是因为成本问题导致“卖不动”,而是因为“不愿卖”。 卖给友商,可能会带来短期的收入,但会牺牲掉华为在战略自主、核心竞争力、生态控制、品牌价值和未来发展空间上的核心利益。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这种战略上的“不卖”,更是华为在确保自身生存和未来发展上做出的必然选择。

就好比一个国家,在经历了外部的封锁和制裁后,发现掌握核心工业技术(比如造船、冶金、航空发动机)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利益,更是国家安全和独立自主的根本。华为的自研CPU,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它在科技领域的“国家安全”工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回答过类似问题,这次我再说清楚一点,先说结论:

自研手机SOC的成本是“先高后低”,近年来海思麒麟旗舰SOC出货量明显超越高通骁龙,有效摊平了研发成本。

如果不是制裁的影响,华为自研SOC的垂直整合,综合成本明显低于友商。

华为海思没有外卖SOC,有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麒麟980之前,海思SOC性能没优势,成本却未必低多少,友商根本没动力也不屑于采购麒麟的SOC;

麒麟980之后,华为也并非没有考虑过外卖,但双方都有不少顾虑。


1、自研手机SOC的成本是典型的“先高后低”

旗舰芯片设计兼具高技术含量、高研发难度、高专利壁垒于一身,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门槛行业。

若要从无到有构建并维持能自主设计旗舰SOC的团队,需要海量的研发投入。

更可怕的是,半导体产业特有的规模效应,使得这一领域是典型的先发优势,强者恒强。

我曾反复强调过,芯片的主要成本包括两大块:

晶片、掩膜、测试、封装等硬件制造成本;

芯片设计、IP采购等软件设计成本;


而智能手机的旗舰芯片发展至今,已经出现和汽车产业类似的规模效应:

芯片制造成本虽然不算很低,但仍比不过天文数字的研发费用。

而研发费用可视作一次性支出,并不会随着芯片出货量上升而上升。

同款芯片出货量越大,平摊到每颗芯片的研发成本就越低。

可见,高销量的规模效应能有效平摊研发费用,降低成本!


因此,在半导体行业很容易见到如此景象:

掌握先发优势的一方可以大量出货自家的先进芯片,有效摊平研发成本,获取巨额利润;

而后发追赶的一方不仅要承受性能落后的现状,更可能因为产品出货量不够导致成本没有任何优势

再加上摩尔定律下芯片更新换代极快,低端产品生存空间有限,导致后发企业难以逐级攀登。

最终的结果,就是旗舰芯片设计领域强者恒强甚至赢家通吃,行业内仅剩屈指可数的几家巨头。

掌握市场主导权之后,先发企业自然可以从容攫取利润(比如高通SOC毛利率接近60%)


反过来,任何有志追赶的企业必然要同时承受性能和出货量两方面的压力,早期成本必然极高。

然而一旦后发企业能够自研SOC芯片,并保证足够的出货量,就有可能通过规模效应和垂直整合获得巨大的成本优势。

因此,自主研发旗舰SOC一旦成功,成本是典型的“先高后低”


具体到华为海思,海思旗舰芯片从麒麟970开始,出货量就超越了骁龙835;

到了麒麟980时代,随着华为手机、平板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升,这种趋势已经更加明显。

麒麟芯片成本低于高通骁龙,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2、麒麟980之前,海思SOC性能没优势,成本却未必低多少,友商根本没动力也不屑于采购麒麟的SOC;

上文解释了,海思旗舰芯片出货量大研发成本被摊平的优势,以及更关键的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势。

但也要看到,在麒麟980之前,海思存在两方面问题,优势并不明显:

一方面,直到麒麟970海思芯片的出货量才逐渐反超高通旗舰。

这也就意味着,在麒麟970之前,海思付出了海量的研发成本,成本上相比高通很难有太多优势。

另一方面,外销意味着失去最大的成本优势,结合高通的毛利率来看很难定价。

自研与外购的成本差,是海思麒麟最大的优势。

外销,意味着麒麟不能再仅以成本考虑。

从高通的财报看,SOC的毛利率始终稳定在60%左右。

海思要考虑盈利,毛利率即使没有高通那么高,也很难维持在很低的水平。

而在麒麟980之前,海思SOC性能上并不领先。

性能不占优,价格也没多少优势,友商根本没动力采购麒麟的芯片。

麒麟980之前,友商对海思麒麟的态度,一加刘作虎的言论可见一斑:

而且根据小道消息,海思曾经主动和魅族和小米谈芯片外供,但都遭到了拒绝。

按照小米高管潘九堂的说法是,最低限要求海思彻底独立。

而对于彼时尚不太成熟的海思而言,选择彻底独立意味着失去最可靠的保障,是否还能坚持并一路成长为今日的巨头就很难讲。

再加上友商一直以来习惯于基于高通芯片外围进行调教,切换到麒麟工作量也更大。

这时期,友商没动力也不屑于采购麒麟。


3、麒麟980之后,华为也并非没有考虑过外卖,但双方都有不少顾虑。

麒麟980之后,海思的竞争力有了多方面的改观。

华为虽然延续着自用的思路,但也没有公开表示不外卖。

特别是余大嘴曾在访谈中公开表示,对于是否外卖麒麟芯片,“我们在犹豫”

由此可见,“昨天的你对我爱搭不理,今天的我让你高攀不起”的做法固然很爽,但更多出现在网络小说。

现实的商业决策,多数情况下还是基于现实状况进行选择。

但是,对于海思麒麟外供,菊厂和友商双方都有不少顾虑。


站在菊厂的角度,经历对海思多年坚持不懈的扶持与共同成长,自主研发且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麒麟芯片已经是菊系手机的一面招牌。

麒麟近几代旗舰SOC不仅进步明显,而且都做出了自身的特色:

麒麟970开创性的搭载NPU,引领移动端芯片向AI时代迈进;

麒麟980的综合性能超越骁龙845,在骁龙810翻车后首次实现与高通的交替领先;

麒麟990的CPU、GPU、ISP等性能全面超越骁龙855,更集成双模5G基带。

麒麟9000更不用多说,骁龙888和骁龙8 Gen 1连续两代火龙,友商衬托不要太给力。


在这种情况下,外卖芯片有可能影响到麒麟旗舰芯片的形象与产品定位。

毕竟在这方面,联发科是有一定前车之鉴的。

别的不说,友商完全有可能在采购芯片后,搭配较为一般的硬件,做出一款纯SOC取向的线上机。

配合早期的缺货抢购,即使定价梦回1999,也未必不能盈利。

这不仅可能影响麒麟旗舰芯片的高端形象,也可能影响菊系,特别是(独立前的)荣耀手机的销量。


站在友商的角度,即使菊厂保障正常供应,采购直接竞争对手的产品本质上也是“资敌”

作为上游供应商,在竞争对手的关键零部件上卡脖子这种手段,三星历史上可没少干。

这方面,HTC以及菊厂的遭遇都是前车之鉴。

作为直接竞争对手,友商采购菊厂的产品也难保没有类似顾虑。

更何况,即使菊厂保障正常供应,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不采购直接竞争对手的产品,是很常见的商业决策。

这方面,苹果与三星的关系可以说相当典型。

早期苹果的A4处理器就是找三星代工,但自从三星在下游高端手机市场凭借大屏的差异化逐渐站稳脚跟后,苹果就与海思一起找台积电合作,尽可能避免三星代工。

屏幕的领域也是如此,苹果一直致力于维持多个供应商,为此与JDI乃至京东方寻求合作。

直到三星在OLED领域取得近乎垄断的领先地位后,苹果才不得不将三星屏幕作为主供。

潘九堂所谓的海思彻底独立,财务与华为切割,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站在友商的角度,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会选择麒麟芯片。


当然,近两年情况有不少变化。

骁龙888和骁龙8 Gen 1连续两代翻车,尤其是骁龙888堪称一代“经典”。

一到夏天,各家手机厂商纷纷祭出降频锁帧的大招,仍然有个别机型爆出烧WIFI的问题。

如果说骁龙8 Gen 1拉跨,还可以期待一波联发科天玑9000;

那么终骁龙888一代,友商自始至终都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上高通。

最终的结果,就是OVM等厂商的高端化被严重拖累,菊厂空出的高端份额几乎全落到苹果手里。

如果彼时麒麟开放外卖,只要价格不是太夸张,友商多半也会认真考虑。

但此时华为已经被切断先进制程代工,仅剩的麒麟9000自己用都不够,更别提外卖了。


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产业升级的老生常谈:

只有建设自主的旗舰芯片设计能力,才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构建独有的差异化,避免被供应商拖累;

只有建设自主的半导体产线,才能在某国步步紧逼的制裁下继续推进产业升级,最终惠及所有民众。

半导体领域的决战,是事关全局生死存亡的大事。

好在华为海思乃至国内产业链都已经付出诸多努力,我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user avatar

华为在麒麟920的时候,基本追平高通和MTK。

其实手机SOC,再用ARM公版的情况下,应用处理器不太难做,瑞芯微、全志都能做。

但是,把基带最好,然后和应用处理器做到一起,保证稳定就不容易了。

华为经历K3、K3V2好几年、到了麒麟910,完成应用处理器和基带处理器的融合。

到了麒麟920,跟上ARM的节奏,从此以后,麒麟就和MTK在一条起跑线上了。

高通还有个独家的GPU比mali强。


当时,其实已经可以给其他厂商用了。

但是海思不独立,没有国内厂商敢用。华为也没有给其他供应商供货的意思。


这个时候,如果国家能推一下,是可以形成规模效应的。

当时,华为、OV、小米和其他品牌加起来一年有几亿的量,足以支持其海思的成本。

很可能最后麒麟的价格会比MTK都低。


如果早一点分开。

美国搞华为,可能也搞不到海思身上,甚至搞不到华为手机身上。

user avatar

首先,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高低是个相对概念,不是绝的。比如篮球之神乔丹乔帮主,英雄无敌,官方身高198,实际上2米出一点点,高吧?但是比姚明呢?那还是要仰视的。但是乔丹不如姚明么?

第二就是成本这个事情,还是以老流氓为例,那个年代2-3000万美金的年薪,好贵啊,可是为啥公牛不把他租借给湖人分摊成本呢?(我知道没有这个玩法,我打个比方)或者说让他老人家夏天去打个欧洲联赛度假+挣钱,希腊奥林匹亚克斯很好啊,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对吧?然后呢?受伤了,没休息好,哥们不高兴了,走人了,公牛凉凉。

第三,关于竞争和合作,球队和厂家一样都有竞争和合作,但是把C罗在鼎盛时期租借给巴萨,我觉得皇马脑血栓也做不出来您说是不?况且人家有梅西,梅西挺好的。

其实吧,道理很简单,想要挣别人挣不到的钱,大概率是要投别人投不动的资,冒别人不敢冒的险,吃别人吃不了的路,承受别人承受不了的压力,有没有风口上的猪?有,但是风不常有,那么这种猪的能力就不是肥,而是敏锐的嗅觉,这个也很难得的,所以这个世界上有短线操作的高手啊,这不是很正常么,但是有的生意就是长跑型的,制造业就是这样,跟随,积累,然后弯道超车是这个行业的主流形态。

其实人生何况不是如此?不用羡慕别人的幸运和能力,勇敢做自己才是最靠谱的。学习别人可以,羡慕别人,嫉妒别人,惦记别人其实没啥用。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网是有点贵,但是能打鱼 没网怎么办?先去买一个!买了别家的,就不能织网了?非黑即是白,幼儿园世界观?

发布From一个新的设备

user avatar

天真的问题。

某手机商把联发科打算走高端的芯片买来用在千元机,把联发科气得要死。

要是华为敢放出来卖,他离死不远了。

该友商可以买十万片最高端芯片,手机999,对,就999,不是9999;每月一万台放网上抢,抢一年,对,抢12个月,因为十个月后可能华为积压到要破产了!另两个月吆喝一下就行,没有对手没有必要放量了。

自家的芯片只能自家用,指望别人不可能,哪怕你不制造手机,友商也不会用,宁可用高价国外的,直接把你废了,少一个竞争对手,大家分钱不好吗?


所以余大嘴说的话很可能实现,中国大概只剩下三四家制造商,制裁前差不多占中国市场的一半了。如果不制裁的话。华为芯片自产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整机成本会越来越低。你没有核心零部件自研自产,讲性价比就是忽悠没见过世面的孩子(DS)。华为市占率继续向高处走,倒逼蓝绿兄弟合并,粗粮跑路都有可能。所以感谢美利坚啊。

细思极恐,华为的9000芯片用了二年了,还能打。要不是制裁,以华为更新的速度,现在9000可能用在千元机上了。成本摊在两年里,估计现在都摊没了。另一边高通的5G芯片得四位数。这市场竞争力活活被老美政治手段掐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聊华为手机的自研CPU成本为何高企,以及为何不卖给友商,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复杂的技术、商业以及地缘政治的考量,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为什么华为自研CPU成本高?这就像是要自己盖一座摩天大楼,而不是去市场上买现成的楼盘,成本自然高到天上去了。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1. 研发.............
  • 回答
    华为的自研手机CPU价格之所以显得更贵,这背后牵扯着一整套复杂的研发、生产、生态构建以及市场策略。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层层地剖析其中的原因。首先,研发投入是压在CPU价格上的第一座大山。 芯片的研发,尤其是高端手机CPU的研发,是科技领域投入最高、风险最大、周期最长的一环。华为的麒麟系列芯片,从最初.............
  • 回答
    华为手机“天天被骂”却能取得近 50% 的市场占有率,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现象背后是复杂的因素交织,既有华为自身强大的实力和独特的战略,也有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天天被骂”的根源与华为的应对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华为“被骂”的.............
  • 回答
    华为手机销量一直以来都比荣耀高,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一、品牌积淀与市场认可度华为毕竟是个老牌劲旅了,在消费者心中已经沉淀了多年的品牌形象。从早期那个通信领域的巨头,到后来发力做手机,特别是Mate系列和P系列,华为硬是靠着技术实.............
  • 回答
    想聊聊华为手机的保值问题,这事儿吧,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毕竟“保值”这个词,很多时候跟“二手价格”挂钩,而二手价格又受太多因素影响了。1. 历史的包袱:价格战的痕迹早些年,国内手机市场那是相当的卷,价格战打得你死我活。华为也参与其中,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为了抢占份额,价格策略上其实挺有弹性的.............
  • 回答
    在信息触手可及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人不禁要问:线下的实体活动和门店,尤其是手机厂商的线下体验店,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为什么华为这样的巨头,在早已习惯了线上购物的今天,依然对线下渠道情有独钟?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老观念作祟”,而是有着深刻的商业逻辑和用户需求驱动。互联网时代的线下活动与门店的“不灭”意义首.............
  • 回答
    华为 P30 Pro 使用京东方(BOE)OLED曲面屏幕而不是三星曲面屏幕,这个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供应链策略、成本控制、技术合作、产品差异化以及市场竞争等复杂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1. 供应链的多元化与风险分散 避免单一供应商依赖: 任何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特别是像华为这样体量.............
  • 回答
    近期不少网友反馈,华为和荣耀新款手机似乎都在“回归”单扬声器设计。这究竟是倒退还是出于某些考量?我们不妨深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背后究竟藏着哪些门道。单扬声器并非“倒退”,更多是“权衡”首先要明确一点,将单扬声器简单地视为“倒退”可能有些片面。在手机设计领域,每一个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权衡,目标是.............
  • 回答
    华为手机这些年,说实话,真是有点招黑体质。想当年,人家刚起步那会儿,大家对它更多的是一种旁观和期待,但随着它一步步打怪升级,尤其是进入高端市场后,各种声音就纷沓而至,好坏参半,甚至有时候黑得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要说为啥被黑,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拆开了看,不然总觉得抓不住重点。第一,最直接的,就是“国货.............
  • 回答
    谈到华为手机的镜头,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徕卡”。这个德国相机巨头,以其精湛的光学技术和深厚的品牌底蕴,与华为手机的合作,可以说是近年来智能手机影像领域最值得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那么,华为手机究竟为什么会选择与徕卡合作,并且将徕卡的标志印在自己的镜头模组上呢?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品牌营销那么简单.............
  • 回答
    华为手机之所以能赢得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绝不是偶然,而是多年深耕、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以及独特战略布局的结果。想要深入了解,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掰开揉碎了聊。一、 国人对“中国制造”的天然情感与信任:首先,华为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科技巨头,天然地承载了许多国人对于民族品牌崛起的骄傲和期待。在过去,大.............
  • 回答
    .......
  • 回答
    华为有几百项专利,听起来很厉害,但为什么你用起华为手机,感觉跟别的牌子也没什么天翻地覆的区别?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专利、技术创新以及我们消费者感知之间的复杂关系。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华为几百项专利”这个说法。“几百项专利”是怎么来的?华为确实拥有非常庞大的专利组.............
  • 回答
    华为在巅峰时期之所以没有推出极致性价比手机来狙击靠性价比为生的厂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华为的品牌定位、战略考量、市场环境以及自身的技术实力等多个维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想”或者“不能”,而是基于华为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深思熟虑。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品牌定位与高端化战略:.............
  • 回答
    华为海思不将麒麟芯片授权给其他手机厂商,这背后是多重战略考量和现实因素的交织,绝非简单的“不愿”或“不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华为的整体战略、芯片研发的特殊性以及当前的产业格局。一、 华为的“技术主权”战略与生态构建首先,华为是一家以技术研发为驱动力的企业,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回答
    关于华为手机屏幕曲率大,以及其他品牌为何没有大规模跟进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其中涉及用户体验、技术实现、成本控制、市场策略乃至于审美偏好等一系列因素。华为偏爱高曲率屏幕的可能原因:1. 视觉冲击与科技感营造: “瀑布屏”的极致演绎: 华为早期在高端机型上大力推广高曲率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一些细微的心理和实际体验。京东自营的华为旗舰手机好评率普遍能达到98%、99%,而小米旗舰手机可能在90%、91%左右,这中间的差距,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品牌定位与用户群体的心智契合度: 华为: 很多时候,购买华为旗舰手机的用户,他们不.............
  • 回答
    华为手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网上关于它的讨论和“爆料”层出不穷,但销量却依然坚挺,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亮眼。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因素在起作用的,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看。首先,得承认“黑料”这东西,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任何一款热门产品,尤其是像华为这样体量巨大的品牌,想要完全避开负面.............
  • 回答
    .......
  • 回答
    华为在手机CPU领域,尤其是麒麟芯片的研发上,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并一度在某些性能指标上超越了高通。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华为长期战略投入、技术积累和人才汇聚的结果。要理解华为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突破,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1. 战略高度与长期主义的决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