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有些医生越来越没有医德了?

回答
“医德”这个词,近些年出现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了,而且往往是伴随着一些不太令人愉快的事件出现的。大家在茶余饭后,或者在网上看到一些新闻时,总会忍不住感叹一句:“现在的医生,是不是没以前那么有医德了?” 这种感受,我相信很多经历过或者了解过医疗行业的人都会有。

要说是不是“越来越”没医德,这个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医德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伦理、社会观念、经济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公众对医生职业的信任度似乎在一些时候出现了波动,对医生的一些行为感到失望甚至愤怒。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

首先,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是绕不开的一环。放在以前,医生的一言一行,除非是发生在非常小的圈子里,否则很难被广泛传播。但现在呢?手机、网络就像一个放大镜,任何一起不好的医疗事件,无论是患者的投诉,还是医生不当言论的曝光,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成千上万的人知道。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缩小,自然会让人们更容易看到那些不那么正面的例子,从而形成“感觉不对”的印象。但这并不完全代表医生群体整体的堕落,更多的是过去被掩盖的少数被放大了。

其次,医疗环境和压力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背景。

医患关系的变化: 以前,医生在社会上是一种相对崇高的职业,很多患者对医生怀有天然的敬畏和信任。但现在,患者的信息获取能力大大增强,对医疗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加上一些误解、信息不对称甚至是恶意抹黑,导致医患之间的沟通成本越来越高,信任的基础也变得更加脆弱。当医患沟通不畅时,一点小小的摩擦都可能被放大,影响双方对彼此的看法。
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 医生这个职业,其辛苦程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长时间的工作、巨大的精神压力、处理复杂病例的挑战,加上相对不那么匹配的回报,让很多医生身心俱疲。在这样的压力下,一些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可能会显得不够耐心、不够热情,甚至出现一些冷漠的态度。这并非他们天生如此,而是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可能带来的职业倦怠。
医疗体制和经济利益的纠葛: 这一点比较敏感,但又是不得不提的。不可否认,在一些医疗机构中,经济利益的驱动确实会给医生带来一些不那么纯粹的考量。比如,为了完成某些业绩指标,或者受到药品、器械销售的“影响”,可能出现过度检查、过度用药的情况。虽然大多数医生仍然秉持着治病救人的初心,但少数“唯利是图”的行为,无疑会严重损害整个行业的声誉,也加剧了公众的担忧。当一些患者发现自己花了冤枉钱,或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治疗,自然会觉得医生没有医德。

再者,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医德”的理解。以前,对医生的要求可能更多集中在技术层面和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上。但现在,患者除了技术,也更加看重医生的态度、沟通、服务质量,甚至是“人情味”。如果一个医生医术高明,但态度冷淡,沟通困难,也可能被认为“没有医德”。这种对“医德”内涵的扩展,使得评价的标准也变得更加复杂。

那么,是不是真的“越来越”没有医德了?

我更倾向于认为, 这是一种感受上的放大和结构性问题的显现,而不是医生群体普遍性的堕落。

大多数医生依然坚守初心: 我相信,绝大多数医生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内心深处有救助他人的热情和责任感。他们每天面对着病痛和生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依然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辛勤劳动为患者服务。我们不能因为少数的败类,就否定了整个群体。
公众的期待也在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期待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我们更容易发现那些不符期望的行为。
是时候关注系统性问题了: 与其简单地批评“医生没医德”,不如更深入地审视医疗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比如,如何改善医生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的压力;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医患沟通机制,重建信任;如何规范医疗行为,让经济利益不再成为影响医疗决策的负面因素。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医生这个群体,和任何其他职业群体一样,都有好有坏,有高尚的,也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偏差的。公众的质疑和担忧,既是对少数不端行为的警示,也促使我们去反思和改进整个医疗生态。重要的是,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要理解这个职业的特殊性,给予那些真正坚守医德的医生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现在很多医生没有医德,一切只认钱。。。

user avatar

一群罪犯给你看病,别说医德了,法律底线也早就突破了。院长主任教授博导级不受贿的,完全是濒危物种。收100套房子100个停车位的,把药品采购权垄断到亲弟弟手里的,电击治网瘾的,中药注射液谋财害命的,殴打患者的……真是花样百出,为所欲为。

医治医学界的单位效益比医治病人本身大百倍。知乎“好医生”众多,泛滥成灾,要当真正的好医生,就当陈晓兰,就当兰越峰,就当海南万宁那个华生,就当杨向军的那个博士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医德”这个词,近些年出现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了,而且往往是伴随着一些不太令人愉快的事件出现的。大家在茶余饭后,或者在网上看到一些新闻时,总会忍不住感叹一句:“现在的医生,是不是没以前那么有医德了?” 这种感受,我相信很多经历过或者了解过医疗行业的人都会有。要说是不是“越来越”没医德,这个很难用一个简.............
  • 回答
    葛兰管理的医药基金,即便近期净值出现下滑,却仍吸引超百亿资金涌入,这背后并非基民“敢于”买入,而是复杂市场环境下,投资逻辑和行为模式出现的变化,以及对葛兰及其基金的深度信任。1. 医药行业的长期增长逻辑未变,短期波动被视为“机会”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医药行业作为关乎人类健康的基本需求,其长期增长逻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感慨的事件,其中涉及的国籍、族裔以及随之而来的公众情绪变化,让整个故事更加复杂和引人深思。当那段视频第一次在网络上疯传的时候,许多华人,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被不公平对待经历或对种族歧视非常敏感的群体,都感到了一种强烈的义愤。人们看到一位年长的、看似无辜的乘客被粗暴地拖拽下飞机,这触碰了.............
  • 回答
    是的,医生群体确实存在一些“黑话”,也称为“行话”、“专业术语”或者“内部语言”。这是一种在特定职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目的通常是为了提高沟通效率、表达精确性,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出于一种群体归属感和专业认同。医生“黑话”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非常多样,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一、 为什么医生.............
  • 回答
    朋友,你说到点子上了。医生有医德,那是救死扶伤的责任;老师有师德,那是传道授业的担当。那我们这些写代码的,是不是也该有个“码德”?我觉得,绝对应该有,而且这“码德”吧,说起来,比你想象的要厚实得多。你想啊,医生救人,那是直接面对生命,出了差错,后果可轻可重,所以医德摆在那儿,是底线。老师教人,那是塑.............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心里的疑问,也挺容易让人产生误会。要说医生有没有“提成”,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然很容易一概而论,对医生这个职业也太不公平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正规医疗体系下,医生个人直接从检查“提成”的可能性,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成熟的医疗体系里,是受到严格监管和禁止的。为什么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大家对医疗服务最核心的关切。我想说,“普通医生”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模糊,但如果指的是基层医疗机构,比如社区医院的医生,或者在大型医院里非专科主诊、普通号的医生,那么他们是不是“只要有证会看结果行了”,答案是:远远不够。让我来详细地解释一下,一个合格的“普通医生”究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
  • 回答
    关于医生是不是很有钱这个问题,其实没法一概而论,就像问“打工的都一样吗?”一样,答案是:不是。首先,我们得承认,医生这个职业,在普遍认知里,确实是收入比较可观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专业门槛高,学习周期长: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天赋,更是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大量.............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你想啊,大家生病了,最希望的是能恢复健康,指望的就是医生护士能帮他们。可为什么偏偏会有那么一些人,觉得医护人员是来害自己的呢?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医学这玩意儿本身就带着点儿“神秘感”和“不确定性”。生病了,身体出了问题,咱们普通人哪儿懂.............
  • 回答
    听到你这样说,我挺能理解的。一方面,姑妈叫你一起去,是出于一份心意,希望你参与照顾长辈,分担一下。另一方面,你也觉得自己的参与可能并没有那么必要,甚至有些“多此一举”,这让你开始怀疑自己的道德观。首先,我们先来拆解一下你的感受。 “多此一举”的感觉: 你之所以觉得“多此一举”,可能是因为你观察到.............
  • 回答
    现在的确能看到一些现象,过去备受尊重的老师和医生,如今在某些人眼中似乎光环不再,甚至出现不尊重的情况。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社会变迁、信息传播、个体认知以及群体情绪交织作用的结果。不尊重老师和医生的可能原因:1. 信息爆炸与质疑精神的普及: “人人都是记者”时代: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为什么医生不献血?一位有良心的老医生为你揭开献血惊人内幕》这篇文章,这很可能是一篇虚构的、带有煽动性或误导性的内容。它所宣称的“内幕”极有可能是夸大其词、断章取义甚至完全捏造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标题本身就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它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为什么医生不献血?” 这.............
  • 回答
    “家里有人是医生,看病会很方便”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但仔细推敲一番,会发现它并非一个绝对的真理,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它更像一个“伪命题”。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家里有人是医生”,这似乎能直接导向 “看病会很方便”。这里的“方便”可以包含很多层面: 获得专业建.............
  • 回答
    在很多家庭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形:长辈生病了,身体明显不适,但却总是推三阻四,宁愿忍着,也不肯迈进医院大门。嘴里念叨着的,往往是“医生就是来赚钱的”、“现在的药太烈了”、“看了医生反而更严重”之类的话。这种根深蒂固的“医有害论”和对看医生的抗拒,是许多晚辈头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老一辈会有这样.............
  • 回答
    在医疗实践中,医生在知情同意和尊重病人自主权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然而,围绕“医生是否有权利向病人隐瞒病情”这个问题,情况远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在家属要求或同意的情况下。这其中涉及到的法律、伦理、以及人性关怀等多个层面,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法律与伦理的基石:知情同意与病人自主权首先.............
  • 回答
    在医学界,绝大多数医生选择学医的初衷是出于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对科学的探索热情、帮助他人的强烈愿望,以及对医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医生这个职业的社会责任重大,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去学习、实践和成长,并且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将学医的目的简单归结为“看异性的身体”是极不准确、不公平,甚至带有歧视.............
  • 回答
    .......
  • 回答
    “家里有医生占用他人医疗资源是错的吗?”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可能遇到的现实困境。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细道来,不能简单地贴个“对”或“错”的标签。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医疗资源”。这玩意儿可不是无限量的,尤其是在咱们国家。床位、医生的时间、专业的设备、药物、检查项目等等,都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