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生是不是有一些“黑话”?

回答
是的,医生群体确实存在一些“黑话”,也称为“行话”、“专业术语”或者“内部语言”。这是一种在特定职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目的通常是为了提高沟通效率、表达精确性,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出于一种群体归属感和专业认同。

医生“黑话”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非常多样,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

一、 为什么医生会有“黑话”?

提高沟通效率和精确性: 医疗领域专业性极强,需要描述复杂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过程、治疗方案等。使用精确、简练的专业术语可以避免歧义,节省大量时间。例如,直接说“心梗”比说“心脏肌肉因为血液供应不足而坏死了”要快得多,也更专业。
区分专业知识和大众认知: “黑话”能够清晰地界定医务人员与其他人群之间的知识隔阂,强调其专业性和权威性。
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 医生在抢救、会诊、手术等紧急情况下,需要迅速做出判断和反应。使用简洁的术语可以帮助他们在压力下高效沟通。
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关注或敏感信息: 有时在公开场合或面对患者家属时,使用一些只有同行才懂的术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误解或信息泄露。但这并非主要原因,且不应被滥用。
群体认同和归属感: 掌握并使用这些“黑话”也是成为一名医生、融入医疗团队的一部分,能带来一种“我们”的归属感。

二、 医生“黑话”的常见类型和举例

医生的“黑话”可以根据其来源和用途大致分为几类:

1. 解剖、生理、病理术语的缩写或简化:

这是最常见也最普遍的一类。很多复杂的术语会被简化或用首字母缩写。

疾病的缩写:
MI (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梗死。
CVA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脑血管意外(通常指脑梗或脑出血)。
COP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充血性心力衰竭。
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ARD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检查或治疗的缩写:
ECG (Electrocardiogram): 心电图。
CT (Computed Tomography): 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磁共振成像。
IV (Intravenous): 静脉注射。
PO (Per Os): 口服(来自拉丁语)。
IM (Intramuscular): 肌肉注射。
PRN (Pro re nata): 需要时(来自拉丁语),常用于医嘱,表示“需要时服用”。
Tx (Therapy/Treatment): 治疗。
Sx (Symptom): 症状。
Hx (History): 病史。
部位的代称:
CAB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有时会简称为“搭桥”。
GI (Gastrointestinal): 胃肠道。
GU (Genitourinary): 泌尿生殖系统。
CN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

2. 对患者或病情的非正式称呼:

有时,为了更快速地描述某类患者或病情,医生会使用一些形象或略带戏谑的称呼,但这通常只在医务人员之间使用,并且需要谨慎避免对患者不尊重。

“老病号”/“慢性病”: 指那些长期患有某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的患者。
“三高”: 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组合。
“糖友”: 对糖尿病患者的非正式称呼。
“肺癌晚期”: 有时可能更直接地称为“肺癌晚期”,省略了一些修饰语。
“白肺”: 指肺部影像学上出现大片白色阴影,常见于重症肺炎,如COVID19引起的。
“难搞”/“玻璃心”: 描述那些依从性差、情绪不稳定、容易抱怨的患者。
“药罐子”: 指那些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身体状况不佳的患者。
“行走的教科书”: 描述那些病情复杂、罕见,有助于教学的患者。
“专家号患者”: 指那些看过很多医生,病情复杂,但可能还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有时也带有一定讽刺意味。

3. 临床操作或流程的特定说法:

描述一些日常的医疗操作、流程或者对结果的判断。

“查房”: 指医生对住院患者进行日常巡视,了解病情变化。
“会诊”: 指邀请其他科室的医生来帮助诊断和治疗。
“开大处方”/“上大药”: 指开具大剂量的药物,或者使用一些价格昂贵、疗效显著但也有一定风险的药物。
“上降钙素”/“上泵”: 指使用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或使用输液泵控制药物滴速。
“留观”: 指暂时住院观察,不立即手术或出院。
“送出去”: 指病情危重,需要转到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救治。
“打包”: 在急诊或手术中,指迅速为患者做完一系列必要的检查和处理。
“送去ICU”: 指患者病情危重,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
“保守治疗”: 指非手术治疗,通过药物、物理疗法等控制病情。
“一线/二线治疗”: 指药物治疗的顺序,一线是首选的,二线是第一线治疗无效或不耐受时的选择。
“抢救”: 指对生命垂危的患者进行紧急救治。
“死亡医学记录”: 在患者死亡后,医生需要填写死亡原因的医学记录。
“心电图 ST段抬高”: 指心电图上的一个异常波形,提示心肌梗死。

4. 对医学信息的非正式描述:

“阴性结果”: 指检查结果正常,没有发现疾病的征兆。
“阳性结果”: 指检查结果异常,可能提示有某种疾病。
“病理活检”: 指从可疑病灶中取出一小块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查。
“影像学证据”: 指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获得的发现。

三、 医生“黑话”的注意事项和伦理问题

尽管“黑话”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使用时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和潜在的伦理问题:

避免对患者造成困扰或不适: 最重要的一点是,医生在与患者或家属交流时,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他们无法理解的术语,以免引起恐慌、误解或疏远。
区分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 很多“黑话”只适用于医生之间的内部交流,不应在面对非专业人士时随意使用。
尊重患者知情权: 即使使用专业术语,也要确保患者理解其含义,并充分告知病情、治疗方案、预后等信息。
避免过度简化或粗俗化: 有些非正式称呼如果过于粗俗或带有侮辱性,则是不恰当的,违背了医生的职业道德。
随着医学发展而变化: 新的疾病、新的检查和治疗方法不断出现,医生“黑话”也在不断更新和演变。

举例说明一个场景:

假设一个医生在巡房时,看到一个病人,他可能会在病历上或者跟同事私下说:

“这个老张,又是心梗(MI)发作了,昨天来的时候说胸闷(CP),心电图(ECG)显示ST段抬高(ST elevation),考虑急性前壁心梗。今天情况稳定了点,但还是におすすめ(建议)上泵(IV drip)继续观察。”

这里的“MI”、“CP”、“ECG”、“ST elevation”、“上泵”都是典型的医生“黑话”。在跟患者家属交流时,医生则会换成:“张先生昨天因为心脏病突发,导致心脏肌肉缺血坏死,我们给他做了心电图检查,发现有一些异常的信号,今天情况好转了,我们还会继续给他输液观察。”

总而言之,医生“黑话”是医学界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既是专业性的体现,也需要在使用时兼顾沟通效率与人文关怀。理解这些“黑话”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医生的工作和医学领域,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在与患者沟通时,清晰、准确、富有人情味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不你去看看中医?”

意思就是:“你没啥事,赶紧走,没空跟你唠嗑,我忙!”

user avatar

是的。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话。

比如 LTL 在物流行业, SHORT 在投资行业或者汽车修理以及电工, MIRROR 在电脑/IT行业, 大家喜欢用简短的术语或者约定俗成的 JARGON 来控制信息的传播。




俺有个朋友是医生, 谁没有个朋友呢。

于是,俺也了解一些医生的黑话。这些黑话来自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过程。

例如滴度(Titer)、近远中(mesio/distal)、预后(prognosis)、TMN、新生物(neoplasia)等等。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4085837223854080


用简短的术语或者约定俗成的 JARGON 可以形成一种信息壁垒, 把不熟悉的听众排除在外,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或者机密的泄漏。普通人听到这些 privileged information 就不容易恐慌或者传播。

例如, 美国的病房里面出现紧急情况, 他们可以预先约定 "code blue" 是需要抢救,“CODE RED” 是持枪歹徒闯入等等。护士站在广播找人的时候, 相应的人就能破解以及受到信息, 然后作出自己应该做的反应。

俺朋友说了个祖国医生圈的笑话。


某天夜晚,值班住院医生给俺朋友打电话:

“ x床病号肚子绞痛,咋处理?”

俺朋友回道:“赶紧打6542。”

然后他冷静地挂断了电话。

但是, 5分钟后电话再次急促地响起,又是值班住院医生打来的。

“俺打了 6542,他们科室不管咱病房。”

俺朋友火了:

“跟护士下口头医嘱说,打6542。她们懂的。”



/////////////////////////////////////////////////////////////////////////




俺有个朋友举了个例子。

她参观手术的时候见过一些老教授不耐烦地叫:

"爱丽丝!"

"爱丽丝~~!"

"爱丽丝~~~!"。

旁边的助手先是呆若木鸡,然后小心翼翼地说 :

“老师,我的名字叫李寻欢...”

老教授大叫一声:“滚*,下去!”

这时,傍边的护长赶紧递上一把组织钳。

助手下来手术台, 低声下气地问护长:

“护长啊, 您英文名叫爱丽丝吗?”

护长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说:

“他才叫爱丽丝。”



“他叫爱丽丝啊!”

心神正恍惚间, 老师又大声叫唤了:

“别给我无耻的! ”

护长二话不说, “啪”地递过去一把组织镊。


有齿的。





俺有个朋友举了个例子。


朋友是普通外科的。

某天新收了患者,进修生在写病历。

进修生以前是学电脑的, 不知道咋混进了医疗队伍。

俺朋友随口问了一句,

“Digital examination 做了没有?”

进修生好奇地问道:

“我才看完麻省理工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写的 《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没想到写病历也数字化了。还能做 Digital examination, 怎么做?”

俺朋友说:

“用手指。

‘If you don't put your finger in it, you'll put your foot in it.’”



俺有个朋友, 他导师姓黄。

话说上世纪后叶, 黄医生到街道办事处调解离婚。

“为什么你们要离婚啊? 结婚十多年了。”

“她决定当素食主义者,Vegan。”

“素食健康啊,豆腐的核酸以及蛋白质含量也很高的。 ”

“黄医生您有所不知,她排斥所有的动物蛋白。”

“......”

“......”

"别哽咽了,未曾想李商隐的诗词对您影响那么深远。"




user avatar

“这人家属是老师/警察/医生。”—说话要当心

这人没医保。—挑便宜药用

刚刚说话时他在玩手机。—可能在录音或录像

这病人家属特别多。—抓住那个出钱主事的谈病情

这病人做生意的,人脉广。—艾滋梅毒必须查

这是某某介绍来的。1.当着病人面说的:该咋地咋地。2.私下说的:好好伺候

下班时对同事:祝你一切顺利!—晚上怕是要死人

和主任汇报病例说完既往史比如:既往有高血压等等—等等就是还有不适宜在病房说的其他病史,比如性病、病人不知情的癌症等

去找病人话疗一下。—多了解一下病人情况

不排除隐球菌脑炎。—不排除有艾滋,注意防护

别让实习生扎针。—有血行感染风险

这里没有职业黑的意思,有人说怎么没有记者?因为以上提到的职业都有热衷探究真相的精神,而记者很可能并不想知道真相是什么。—他们只想看病而已!

user avatar

想起来几年前替主任坐诊,遇到一个年轻女性患者,患者是以“左侧胸部疼痛伴呼吸运动受限一天”为主诉。看了胸部CT,然后查体带询问病史,基本排除了肋骨骨折,气胸,肋间神经痛等问题。然后,一个我八辈子都没想到误会发生了!

对话如下

我:你现有症状暂时不考虑骨科问题。我带你去看下内一。(内一是我院呼吸内科)

女病人:不看了,不看了

过了五分钟,医务科主任叫我上医务科一趟。进了门看见女病人坐在那,医务科主任说,这个患者说你出言不逊,让你道歉。

我当时懵逼了。。。。。

对话如下

我:我怎么出言不逊了?请你说清楚!

女病人:你们医院领导在这,给你留着面儿,你道歉吧。

我:不用给我留面,你说吧。

女病人拍着桌子:那我可说了,我胸口不舒服,你说带我看内衣!我内衣刚买的,一点也不拘!

我当时表情是这样的

医务科主任表情是这样的

最后,误会解除了,女病人也给我道了歉。

END

user avatar

这个人全自费

一听到这句话,基本上整个科室的人都开始沉重了。

没有医保和农合,所有费用都要自费。

一个医保都舍不得交的病人,对于这些费用,肯定满腹怨言。有很大概率发生纠纷,甚至出现欠费逃跑的现象。

曾经碰到过一个患者,没交农合,住院后,和我们商量,能不能他把农合补上,我们给他按农合报销,被拒绝后,就开始撒泼闹事,大骂黑心医院。

住院病人的费用,医保和农合内的,报销在80%左右,这是多大的力度,国家每年花费多少在这里边,就这样还天天有人骂政府,骂医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