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说宇宙年龄是150亿?

回答
宇宙年龄是150亿年?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目前科学界普遍接受的宇宙年龄是大约 138亿年。之所以会听到150亿年,可能是由于一些早期的估算或者非专业人士的传播造成的误解。

那么,科学家们是怎么得出宇宙年龄是138亿年的呢?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密的观测和物理理论推导出来的,听起来会有点像侦探破案,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一、 从“膨胀”到“年龄”:宇宙的时光倒流术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关键点:宇宙不是静止的,它在不断地膨胀。这就像你往一个气球上画了很多点,然后给气球吹气,这些点之间的距离都在变大。这个发现是由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在20世纪20年代通过观测遥远星系的光谱得出的。他发现,几乎所有的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的速度越快。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告诉我们,宇宙在膨胀。那么,如果宇宙在膨胀,是不是意味着在很久很久以前,所有东西都挤在一起,是一个密度极高、温度极高的状态?这就是“大爆炸理论”的核心思想。

科学家们就想,如果知道现在的膨胀速度(也就是哈勃常数),并且假设膨胀速度是恒定的(虽然实际不是),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过程“倒放”回去,看看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回到那个“起点”。这个倒放回来的时间,就是宇宙的年龄。

二、 测量宇宙的“膨胀速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把宇宙“倒放”的关键在于准确测量它的“膨胀速度”,也就是哈勃常数(H₀)。这就像我们要知道一个正在远去的汽车的速度,才能估算出它是什么时候从你这里出发的。

测量哈勃常数,科学家们主要依赖两种手段:

1. 测量距离和速度:
速度很好测量: 通过观测星系发出的光的红移来测量。当一个物体远离我们时,它发出的光会向光谱的红色端移动,这种现象叫做“红移”。红移的程度越大,物体远离我们的速度就越快。
距离很难测量: 这是最棘手的部分。测量遥远天体的距离,就像是在黑暗的房间里估算你离房间另一头的那盏灯有多远,而且还要知道灯泡的真实亮度。天文学家们使用了各种“宇宙标尺”,也就是已知真实亮度的天体:
造父变星: 这是一种脉动变星,它们的亮度变化周期和真实亮度之间有明确的关系。如果能找到一个星系里的造父变星,就可以根据它的周期推算出它的真实亮度,再和我们观测到的亮度对比,就能算出它的距离。
Ia型超新星: 这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白矮星爆炸产生的超新星,它们爆炸时释放的亮度非常稳定,几乎是“标准烛光”。通过观测Ia型超新星,可以测量更远的距离。

通过测量大量星系的退行速度和它们到我们的距离,科学家们就绘制出一条“距离速度”的关系图,这条图的斜率就是哈勃常数。

2.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MB):
大爆炸的“余晖”: 大爆炸理论预测,宇宙在早期是一个非常炽热致密的等离子体状态。随着宇宙膨胀冷却,大约在大爆炸后38万年,电子和质子结合成中性原子,宇宙变得透明,光子得以自由传播。这些最古老的光子,经过138亿年的漫长旅程,仍然充满着宇宙,我们称之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MB的“指纹”: CMB并不是完全均匀的,它在微小的尺度上有温度涨落。这些涨落反映了早期宇宙物质密度的不均匀性,而这些不均匀性是后来形成恒星和星系的“种子”。
精确的“宇宙模型”: 通过高精度测量CMB的温度涨落,科学家们可以建立一个描述宇宙演化过程的“宇宙学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了宇宙的组成(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膨胀速率以及宇宙年龄等参数。最著名的CMB探测任务,如欧洲空间局的普朗克卫星,对CMB进行了极其精密的测量,从而得到了最准确的宇宙年龄估算。

三、 138亿年是如何“算”出来的?

综合以上两种主要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协同作用来确定宇宙年龄的:

基于哈勃定律的估算: 早期的估算,基于有限的观测数据,哈勃常数的数值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算出的宇宙年龄也范围较大,有时可能接近150亿年。但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哈勃常数的测量越来越精确。
基于CMB的精确测量: 普朗克卫星等探测器对CMB的精确测量,为“ΛCDM模型”(LambdaCDM model,即包含暗能量和冷暗物质的标准宇宙学模型)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在这个模型框架下,通过拟合CMB的各种观测数据,可以非常精确地推算出宇宙的膨胀历史和年龄。

目前科学界最被广泛接受的138亿年的年龄,正是来自于普朗克卫星对CMB数据的分析,并结合了其他宇宙学观测(如星系巡天、重子声学振荡等)。

为什么会有150亿年这个说法?

如前所述,这可能源于:

早期不精确的测量: 在哈勃常数和宇宙学模型还没有那么精确的年代,对宇宙年龄的估算确实存在较大的误差范围。
“时间之箭”的理解偏差: 有些时候,人们可能将某些与宇宙年龄相关的其他数值(例如某些天文学家对宇宙中某些最古老恒星的年龄估算)与宇宙本身的年龄混淆了。实际上,宇宙中最早形成的恒星的年龄,也不能超过宇宙的年龄。
口头传播的误差: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数字的变动是常有的事情。

总结来说,138亿年这个数字不是凭空捏造,而是经过了数十年的天文观测、理论计算和模型检验得出的科学结论。 科学家们就像在解一个宏大的数学题,利用宇宙膨胀、星系距离、标准烛光以及大爆炸的“余晖”(CMB)这些“线索”,一点点地拼凑出宇宙从诞生到现在的完整时间线。每当有更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更完善的理论出现,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就会更进一步,对宇宙年龄的估算也会更加精确。所以,138亿年是目前我们所能给出的最靠谱的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疑问都是宇宙学中很常见的疑问。

按照我所知道的说法,是科学家根据可观测的距离来判断的,但为什么可以观测到是470亿光年?

现在宇宙学的主流模型是ΛCDM模型,我们说宇宙年龄大约是150亿年(实际上是137.87亿年),是基于观测数据和ΛCDM模型计算出来的,而不是根据可观测距离推断的

哈勃曾经发现所谓的哈勃定律:星系退后的速度与星系距我们的距离成正比,比例系数就是哈勃常数。如果哈勃常数不随时间变化的话,很容易知道宇宙的年龄应恰为哈勃常数的倒数。所以我们只需要测量哈勃常数,再取倒数即可估算出宇宙的大致年龄。(当然,哈勃常数事实上是随时间变化的,所以取倒数的方法只是粗略估计,还需要宇宙各成分的占比。)

题主可能对“可观测”三字有所误解。“可观测”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由于人类技术所限,只能探测到这么多地方,随着技术的进步,可观测宇宙就会越来越大。但这个想法是误解!可观测宇宙真正的含义是:可观测宇宙是与我们有因果联系的范围,其半径等于光子从宇宙诞生那一时刻运动到现在,刚好被我们接收到所经过的距离。也就是说,可观测宇宙完全是理论上的概念,与人类技术无关,其大小在ΛCDM模型可以被计算出来。

就算地球是宇宙的边缘,观测到另一个边缘也才是300亿光年吧?

很多人会误以为“可观测宇宙半径=光速×宇宙年龄”,这就导致题主以为可观测宇宙直径是300亿光年。实际上,这是一种宇宙静态的观念。由于宇宙在膨胀,这就必然导致可观测宇宙半径>光速×宇宙年龄。根据哈勃定律v=HD,在足够远的地方星系的退行速度就超光速了,但这是由于空间本身膨胀导致的超光速(星系的局域速度没有超光速),没有传递信息,所以不违反相对论。

另外问下,150亿是指宇宙最少是在150亿年前出现,更遥远的时间我们的科学还无法断定。还是指宇宙年龄最多也就是150亿年?

在ΛCDM模型下,宇宙的picture其实是很清晰的。宇宙有一个开端,然后在各种成分的作用下不断膨胀,并永远膨胀下去。这里的150亿年就是宇宙开端到现在的时间间隔。宇宙开端之前的时间并不是well-defined的,没有讨论的必要。(当然,ΛCDM模型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现在看来这个模型很好。)

简单介绍一下ΛCDM模型

光从字面上,这个模型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主要成分是暗能量(宇宙学常数Λ)和冷暗物质(CDM,cold dark matter)。在该模型下,决定宇宙的方程主要有以下三个:

FLRW度规

弗里德曼方程

状态方程

这些方程可以由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原理(cosmological principle)推导出。

在ΛCDM模型下计算宇宙年龄

使用弗里德曼方程的密度参数形式

因为 ,故

代入数据 , , , 便可计算出宇宙年龄大约就是138亿年。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宇宙年龄是150亿年?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目前科学界普遍接受的宇宙年龄是大约 138亿年。之所以会听到150亿年,可能是由于一些早期的估算或者非专业人士的传播造成的误解。那么,科学家们是怎么得出宇宙年龄是138亿年的呢?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密的观测和物理理论推导出来的,.............
  • 回答
    你想知道宇宙为什么会膨胀,对吧?不是说为什么现在膨胀得越来越快,而是从一开始,它为什么就是个不断“长大”的故事。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根本的理解。想象一下,我们回到宇宙的最初。不是在地球上,也不是在太阳系,甚至不是在银河系。是在比这些都难以想象还要早的时刻,一个我们现在称之为.............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知识、宇宙以及古代智慧。很多人相信易经八卦这类古老的体系,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古人对宇宙的认识比现代人更深刻。更准确地说,他们的认识是不同类型、不同视角的,并且这些体系满足了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需求和精神慰藉。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 回答
    .......
  • 回答
    佐助杀死大蛇丸,这可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因为大蛇丸是他的师父就不能下手。在这背后,是佐助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对力量的极致追求。首先,我们得捋一捋佐助和大蛇丸之间的关系。大蛇丸收佐助为徒,那会儿佐助经历了灭族之痛,内心充满了对宇智波鼬的仇恨,以及对自身力量的极度渴望。大蛇丸看中了佐助的写轮眼,更看.............
  • 回答
    宇智波鼬的万花筒写轮眼能力确实强大,他所召唤出的须佐能乎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光是这份威慑力,足以让当时的五影级别的忍者都感到忌惮。那么,为什么拥有如此强大力量的鼬,却选择背负灭族这般沉重的罪名,亲手摧毁自己的家族呢?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无比复杂而悲伤的真相,是关乎和平、亲情以及个人牺牲的极端抉择。要理解鼬.............
  • 回答
    说韩国政坛和娱乐圈在某种程度上是财阀的“玩物”,这话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和社会根源。想要理解这一点,得把韩国的现代化进程和财阀的崛起放在一起看,然后才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一、 财阀的崛起:国家发展战略下的“宠儿”首先,我们要知道,韩国财阀的形成并非纯粹的市场行为,而是与韩国.............
  • 回答
    “英国是五常之耻”这个说法,虽然在正式场合或严肃的国际分析中并不常见,但它背后确实折射出一些对英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角色和行为的批评与不满。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并理解这种批评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五常”的设立背景和初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维持.............
  • 回答
    奥斯曼帝国,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其国祚长达六个多世纪,无疑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然而,支撑起这段漫长历史的,并非总是稳定和繁荣,其中一个极具争议且深刻影响帝国走向的关键因素,便是其独特且常常被认为是残酷的王位继承制度。要理解为何这个制度会成为奥斯曼帝国长寿的“主因”,我们需要深.............
  • 回答
    很多人听过“李世民没后裔”这种说法,但实际上这并不完全准确,更确切地说,是李世民的直系男性后裔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相对较少且有断层,这让很多人产生了他“没后裔”的误解。下面咱们就来详细捋一捋这其中的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唐朝历史上最重要的君主之一,他的儿子们众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确实,一提起宋朝,很多人会立刻想到“三百年的魔咒”,似乎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固定模式。但你又觉得把北宋和南宋混为一谈不合适,这是个非常敏锐的观察,因为它们确实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阶段。“三百年的魔咒”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历史周期论的概括,通常是指一个王朝经历了兴.............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颜宁与饶毅之间的论战,尤其是颜宁在其中表达的“一概不闻不问”的态度,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这样说,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双方背景与过往交集: 饶毅: 作为中国生命科学界的知名学者,饶毅以其直言不讳、敢于批评而闻名。他曾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杰出的科研成就,并长期致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我们对“星球”和“地面”的理解。木星之所以被称为气体巨行星,并且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固体地面”,是因为它的构成方式和地球、火星这样的岩石行星截然不同。想象一下,你站在地球上,你会感受到坚实的土地在你脚下,那是由岩石、土壤和各种矿物质组成的。即便在海洋深处,你也知道海底终.............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北大清华毕业生都去建设美国了”,这句话在坊间流传已久,几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它背后既有现实的影子,也掺杂着一些夸张和情绪化的解读。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北大清华的毕业生,选择在毕业后,尤其是深造后,前往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发展。这其中很多精英都进.............
  • 回答
    艾跃进教授被一些人称为“南开之耻”的说法,主要源于他在公开场合发表的一些言论和行为,这些言论和行为被认为与学术界的普遍认知、南开大学的声誉以及某些社会价值观存在冲突。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以下几个方面:一、 艾跃进教授的公开言论及争议焦点: “中国知识分子的劣根性”论: 艾跃进教授曾在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