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微软停产Kinect?

回答
微软停产 Kinect 传感器是一件颇具争议的决定,它标志着一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技术的谢幕。要评价这一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包括其最初的愿景、技术发展、市场表现以及对未来技术的影响。

Kinect 的辉煌与愿景:一次大胆的尝试

Kinect 最初的发布是在 2010 年,作为 Xbox 360 的配件,其核心理念是“无控制器游戏”。微软的愿景是让人们通过肢体动作、语音指令来与游戏和娱乐内容互动,彻底打破物理控制器的隔阂,让游戏变得更加直观、自然和富有沉浸感。

核心技术亮点:

动作捕捉: Kinect 使用了红外深度传感器和彩色摄像头,能够捕捉玩家全身的骨骼关节信息,从而实现对游戏角色的精确控制。这在当时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让玩家能够真正“化身为”游戏中的角色。
语音识别: Kinect 内置了麦克风阵列,能够识别玩家的语音指令,用于导航菜单、控制游戏角色或进行语音聊天。这进一步增强了交互的便捷性和沉浸感。
全彩深度感知: 结合了深度信息和彩色图像,Kinect 不仅能知道玩家在哪里,还能了解玩家的姿态、动作以及他们与环境的关系。

最初的吸引力:

Kinect 的出现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新颖的游戏体验: 《Kinect体育》等游戏凭借其独特的玩法,吸引了大量玩家,带来了全新的娱乐方式。人们可以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踢足球、打保龄球,这是一种非常直观和有趣的体验。
家庭娱乐的融合: Kinect 将游戏、健身、娱乐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家庭聚会和亲子活动的亮点。
技术前沿的象征: Kinect 代表了微软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大胆探索和技术实力,一度成为科技界的焦点。

Kinect 的困境与挑战: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尽管 Kinect 带来了令人兴奋的体验,但其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导致其市场表现不如预期,并最终走向停产。

主要挑战:

1. 游戏体验的局限性:
精度和响应速度问题: 虽然 Kinect 能够捕捉全身动作,但在某些需要精细操作或快速反应的游戏中,其精度和响应速度仍然无法与传统控制器媲美。这导致了许多游戏开发者难以将复杂的游戏机制移植到 Kinect 上,或者即使移植了,体验也可能大打折扣。
“体感疲劳”: 长时间的全身动作控制容易导致玩家疲劳,尤其是在需要大幅度动作的游戏中。
“学习曲线”: 对于一些玩家来说,适应 Kinect 的操作方式也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对于不习惯剧烈运动的用户。

2. 市场定位的摇摆:
强制捆绑 Xbox One: 微软一度将 Kinect 视为 Xbox One 的核心组件,并强制捆绑销售,导致 Xbox One 的初始定价过高,削弱了其竞争力,与索尼 PS4 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决定受到了广泛批评,许多玩家并不需要 Kinect,反而因为其捆绑而对主机产生了抵触情绪。
从核心到边缘: 尽管 Kinect 捆绑策略失败,微软后来也尝试将 Kinect 从 Xbox One 的核心移除,并推出不带 Kinect 的版本,但这已经错失了先机。

3. 开发者生态的不足:
开发难度: 开发支持 Kinect 的游戏需要专门的工具和技术,并且需要考虑到动作捕捉的特殊性,这增加了开发成本和难度。
缺乏杀手级应用: 尽管有一些不错 Kinect 游戏,但始终缺乏一款真正能够“改变游戏规则”的杀手级应用,能够充分发挥 Kinect 的潜力并吸引大量用户。

4. 技术瓶颈与竞争:
传感器技术的进步: 随着其他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例如更精确的 VR/AR 追踪技术,Kinect 的技术优势逐渐不再那么突出。
VR/AR 的兴起: 虚拟现实 (VR) 和增强现实 (AR) 技术的发展为更深度的沉浸式体验提供了新的可能,Kinect 在这方面未能成为真正的引领者。

停产的意义与影响: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种传承

微软在 2017 年宣布停产 Kinect 传感器,这标志着 Kinect 作为一款硬件产品的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评价这一决定,不应仅仅看作是一个失败的产品,更应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和其对未来技术的影响。

评价:

大胆的创新尝试,但执行存在失误: Kinect 代表了微软在人机交互领域的一次大胆且前瞻性的创新尝试,它为我们展示了未来人机交互的可能性。然而,在产品定位、市场策略和开发者支持方面,微软的执行存在明显的失误,尤其是强制捆绑策略,极大地阻碍了 Kinect 的普及和成功。
技术理念的传承: 尽管 Kinect 本身停产,但它所代表的“自然人机交互”理念以及相关的动作捕捉、语音识别等技术,已经被微软及其它公司吸收和发展。这些技术元素如今广泛应用于:
VR/AR 设备: 现代 VR 头显和 AR 眼镜都依赖于先进的追踪和交互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是 Kinect 理念的延续。
智能助手和物联网设备: 语音识别技术已成为智能家居、智能音箱等设备的核心功能。
电脑和移动设备: 微软的 Windows Hello 面部识别,以及一些应用程序中的手势识别,都离不开 Kinect 技术的积累。
专业领域: Kinect 的深度感知技术在机器人技术、医疗康复、安防监控等领域仍然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为行业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Kinect 的兴衰为整个科技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教育。它提醒我们,一项革命性的技术需要:
成熟的技术支持: 能够满足用户在各种场景下的需求。
清晰的市场定位: 理解目标用户并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强大的开发者生态: 鼓励开发者围绕技术进行创新。
合理的价格策略: 让用户能够接受并购买。

总结

微软停产 Kinect,不是对自然人机交互理念的否定,而是对一个特定硬件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Kinect 是一次超前的尝试,它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未来人与机器互动的新可能。虽然其市场化进程未能达到最初的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价值被否定。相反,Kinect 的技术和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当今的科技发展之中,并继续影响着人机交互的未来。

可以说,Kinect 是一颗闪耀但短暂的流星,它划破了科技的天空,留下了绚烂的光芒,也为后来的探索者指明了方向。它的停产是产品迭代和市场选择的必然,但它所开启的关于自然、直观交互的思考和技术积累,却会以不同的形式继续存在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梦想的萌芽到凋零:微软 Kinect 的前世今生

—— Kinect 的天胡开局与逐渐没落。

编者按:十年前,微软为 Xbox 360 推出了一款体感摄像头 Kinect,这款连接了 Xbox 360 与 Xbox One 的外设不止用于简单的体感游戏,其中蕴含的宝贵技术让微软不惜举全公司上下之力来研发推广。本文系 Polygon 采访 12 曾深度参与 Kinect 项目的业内人士,为我们带来了最全面的 Kinect 幕后故事。

乔·贝尔托拉米开始展望未来

2005 年伴随着市场上春风满面的 Xbox 360,微软高级工程师乔·贝尔托拉米开始构思下一代产品的模样。他与他的团队正在孵化 Xbox 的未来,探索此后几年游戏市场会发展成什么样,构思未来将要推出的产品。

他们进行的,是对未来的「窥探」。在与三星、LG 等公司的会面中,贝尔托拉米想看到的不仅是他们在商店中出售的产品,也不是未来半年将要推出的产品,而是与他们探索未来两年来将要发展的科技。「如果一切顺利的化,」他说。「他能从这些公司代表天花乱坠的聊天中看出他们将要拿出手的东西。」

「基本上,这些公司都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在那里工作的人们都渴望在科技上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贝尔托拉米说道,「如果去跟三星显示部门的人聊天,他们会告诉你很多有关高清显示的构想。但同时也会在不经意间和你聊音响、耳机等各种东西。从中你能看出微软和这些公司间的不同级别的合作关系。」

在这次会谈期间,一项技术在微软内部吸引了大量关注:深度感应摄像头,这种摄像头能识别出房间以及其中物体的大小。这并不是微软第一次研究基于摄像的科技,此前几年微软高级产品策划理查德·委拉斯开兹就曾计划为 Xbox 推出一款 3D 摄像头,最后这个想法与其他点子都被废除。

几年来,微软内部许多人都在思考深度感应技术,这项新兴技术迅速发展到从属地位,最后变成了 Xbox 最具野心的产品之一 Kinect 的核心科技。这是一款为 Xbox 360 推出的体感外设,主要目的是取代常规控制器。对微软来说这是一项巨大的投资,也是一项未来并不会成功的计划。

我们采访了 12 位曾经参与了体感设备研发的人员,访谈对象包括前微软雇员与第三方开发者,了解到方方面面的信息,为大家拼出了 Kinect 从萌芽到没落的第一手完整故事。

一切要从五名以色列退役士兵说起。

时值 2005 年, 艾维亚德·梅泽尔斯脑海中全是《忍者神龟》动画片。「我十岁的时候,我弟弟是五岁,他想看一集《忍者神龟》,」他在 2013 年接受 Engadget 采访时这样说道,「那一集动画有着特殊的标题,他告诉我将动画片写在录影带上。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我把动画片写在录影带上,机器就会播放我写上去的动画。现在看来这个想法天方夜谭,但这就是我们现在想达成的目标......我们想创造魔法。」

梅泽尔斯当时并没有工作,他的好友们奥菲尔·莎朗、亚历山大·石邦特、迪马·莱斯与塔默尔·柏林纳和他一样都是自由职业。因为以色列男子成年后必须入伍三年,他们几个得以在以色列国防军内相识。他们都有科技方面的背景,其中四人此前都在军方的研发部门工作,五人都有数学、工程学等相关学位。这帮好友决定不投简历,而是自己创业,正如梅泽尔斯接受 Engadget 采访时说的「要发明下一项重大科技」。

下一个重大科技是什么呢?「一个能让科技本身无地自容的科技。」

在早期的讨论后,五位好友决定将游戏产业作为初创公司的重点发展方向,用梅泽尔斯的话说是因为他们觉得游戏行业已经变得「停滞不前」充满重复。「通关一款游戏,又接着玩相似的另一款游戏,都是相似的故事,老套的桥段,」梅泽尔斯对 Engadget 的记者这样吐槽到。但是,吐过玩游戏时不用手柄会怎么样呢?如果人体本身就是玩游戏的控制器又会怎么样呢?

好友们将公司取名为 PrimeSense, 这家设立在特拉维夫的初创公司着重于深度感应与人体动作识别技术的开发。他们的突破性进展就是开发出了能在 3D 环境下识别人体与物体的摄像头,同时也能做到识别手势控制。在 2006 年三月,PrimeSense 在一年一度的游戏开发者大会上首次公开自己的科技,寻找合作伙伴。在会展结束后他们收获了许多有意向的合作方,其中科技巨头微软与 PrimeSense 一直保持紧密联系,并在展会结束和他们展开了第二次会面。

埃利克斯·季普曼在 2006 年洛杉矶 E3 现场。他后来在 Wired 杂志的文章里回忆道,当时心跳得非常快。

季普曼时任微软硬件孵化部门经理,他与 PrimeSense 接触后体验了他们的深度感应技术,了解了身体追踪技术的机制。「他当时就明白了我们的技术,并预见到这项科技的前景,」共同创始者塔默尔·柏林纳这样告诉 Wired 记者。

几年后,微软开发 Kinect 时两家公司将紧密合作,但这样的合作并没有马上展开。2006 年时,深度感应对微软来说还是一项未经检验的全新科技,最重要的是,价格非常昂贵。这项合作的展开必须伴随几个关键性的改变。首先,PrimeSense 的深度感应器又大又贵,消费者级的产品必须改变。「硬件对用户来说必须小到看不见才行,」微软前硬件用户交互经理 莫提这样告诉 Wired 记者,「这样一来,用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与系统产生交互。」

即便如此,PrimeSense 的技术本身也不足以让消费者掏腰包。如果微软想开发深度感应摄像头,那就必须开发出消费者所需的硬件。单这一点上就浮现出了许多问题,并且研发过程也耗时耗力。季普曼正是进行这项工作的人。

在合作启动之前,任天堂发售了一款新主机,将整个游戏界的方向转向了体感领域。

2006 年 11 月,任天堂的 Wii 革新了游戏产业的认知,一度成为市面上最畅销的游戏主机。

Wii 兜售了一个能通过身体与游戏互动的美梦。让人们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动,将一个次要的行为变为主动的动作。而 Wii 通过体感操控带来的便捷性,让这款主机更容易被家庭与老年用户所接受。随之发售的游戏都是运动与合家欢的作品,受众比 Xbox 360 与 PS3 上大多数单纯面向成年玩家的游戏更广。Wii 成为了当时老年疗养院的热门产品。

任天堂引领了一个潮流。微软已经开始考虑 Xbox 的下一步计划。另一方面,正好有一个深度感应技术摆在眼前。虽然很感兴趣,但在一番打量后,微软决定暂时不展开全面合作。这项技术尚未成熟,微软当时还没有做到无骨架服装的人体追踪。「我们能追踪到一些动作,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指令识别,例如一些手势动作」,微软前创意总监 & 游戏设计师布莱恩·墨菲这样描述尚处早期测试阶段的深度感应技术。「但这项技术与动作捕捉又截然不同。」

「(我们)只是简单处理深度感应数据和摄像机捕捉的图像。」他这样形容。

不过他们仍在不断深挖这项技术。贝尔托拉米和他的团队仍在不断研发新的摄像头,实验新的想法。2006 年夏季,微软推出了一款并不成功的 Xbox 360 摄像头外设,还随之推出了一款搭载基础深度感应与面部追踪的软件,这个程序由来自加利福利亚的一家公司 GestureTek 开发,不过这家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弗朗西斯·麦克道格尔并未想过要用深度感应技术与 Wii 抗衡,他在接受 Gamasutra 杂志采访时称:「这只是个演示程序」。

虽然微软一直抱有兴趣,但在这时深度感应还没有成为微软的下一步大棋。

不过,微软内部有越来越多声音认为面对任天堂的最新主机,公司需要一些应对的手段。由于深度感应技术还没有得到批准,微软转向了其他应对策略。

「我们对此有许多打算。」委拉斯开兹说道。

「手柄发展成双摇杆后,从此变成了大家的标准配置,」委拉斯开兹回忆道,「所以当时大家想的就是,这股 Wii 掀起的浪潮会是以后游戏界的发展方向吗?」

微软开始着手研发自己的体感设备,开始试验「摆动型摇杆」和「Xbox 型 Wii 遥控器」。微软也考虑过其他控制器方案,例如「一个可以随意投掷的坚固的控制器。」委拉斯开兹将这个想法比作碰碰球,「玩家可以随意把玩,无论是掉下还是扔出去都不会坏掉,不同玩家之间能够共享。」也有一些体感控制器,玩家要「像 PlayStation Move 一样两只手分别握住两个控制器。」委拉斯开兹这样告诉记者。

微软不断试验这些想法,直到两名新员工发掘出一些往日留下的点子。

多·兹诺达朝着电视扔过去一个橄榄球,电视中的角色又向他扔回来。虽然这个场景需要大量后期特效才能做到逼真,不过他本质上在没有使用任何控制器的情况下游玩了一个虚拟的投接球游戏。他本身就是玩游戏的控制器。

兹诺达和达伦·本尼特在 2008 年加入微软,时仍经理与创意总监。他们与季普曼合作,与一个小型团队一起研究深度感应技术。这次研发的不同在于他们基于 PrimeSense 的技术加入了机器学习用于感应人体骨架。制作出了几个不同的演示程序之后,正如 Wii 一样,他们找到了与游戏互动的全新形式,即抛开控制器直接用摄像头识别人体动作,然后将肢体语言转换为操作指令。

这几段演示改变了微软对未来的看法。在季普曼的带领下,这个小团队得以向上层演示这样一个深度感应设备蕴藏的游戏潜力。

「他在演示方面可谓信手拈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委拉斯开兹告诉 Polygon 记者。「能让人们亲身体验这样的技术非常重要,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个举措为他的团队拉到了资源和支持,得以全力开展研发。」

(编者注:微软无心参与这次专题,拒绝了我们对在职员工季普曼、 兹诺达等人的采访请求。)

这个团队有着一个「出奇准确」的未来产品规划,准确预估了上市时间。这项技术当时仍不完善,季普曼 的团队为了演示也许磨平了一些瑕疵,不过这个团队在当时已经打造了 Kinect 的核心算法,直到产品上市都沿用了这个技术。

「不得不说他们的成就令人惊讶,考虑到当时还是 2008 年,他们在没有任何额外帮助的情况下研发出了这项技术。」贝尔托拉米这样评价道。

演示包含深度感应、语音识别、以及人体骨架追踪,迅速吸引了微软高层的注意。他们也是恰逢良机,Xbox 的管理层当时已经开始放弃开发类 Wii 产品的想法。贝尔托拉米称,他们不想做一台「Wii 2」出来。

不过高层很快放话下来,虽然最初没有采纳深度感应技术,微软还是决定深挖这项科技。在 2008 年末的假日季,这个项目终于得到上层批准。研发动作控制器的人员全数并入兹诺达、 本尼特和季普曼的团队中,2009 年初便快马加鞭全力展开研发。

「(季普曼)是第一个构思出 Kinect 的人,」贝尔托拉米说道。「我首先考虑到的并是不 Kinect,而是其他一些应用方式。不过最早构思出 Kinect 这个想法的人非季普曼莫属。当他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并拉扯出一个团队后,大家都齐心协力,因为大家在研发过程中对深度感应技术都有了大量认知。不同方向的人才都齐聚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大量不同的人们参与了早期版本的开发,因为他不仅打造了一个核心团队,为 Xbox 开发深度感应摄像头的过程也涉及到了许多人员。」

Wii 不再是微软追赶的目标,而是启发新产品的信标,激励着他们拿出更强更好的产品。「我们不仅知道一根棒子(控制器)在 3D 空间中的移动轨迹,更能准确追踪身体骨架的运动轨迹,识别出你身体发出的信号。」贝尔托拉米这样说道。

Kinect 当时的代号为「Natal」,以 季普曼的巴西故乡命名。未来几年中,它将成长为微软的旗舰级项目。

2009 年,委拉斯开兹在世界各地穿梭,拜访陌生人的房子,并拍下他们客厅的照片。他脑中所想的全是 Wii。

他正在进行一项人类社会学研究,在美国、亚洲与欧洲各地观察人们如何使用 Wii,以此来决定 Kinect 需要做到什么样才能和人们的客厅融为一体。想要达成这一点并不轻松,因为 Wii 与 Kinect 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设备:Wii 只需感应控制器传回的数据,而 Kinect 不仅需要感应人体的动作,还需要感应进行游戏的房间。更复杂的问题在于每个人的身体与每个房间都是不同的,Kinect 如何识别高大的父亲和娇小的女儿?如何适应明亮客厅和昏暗的地下室?小城市宽敞的客厅与都市中紧凑的公寓又会带来什么的影响?

「我们拍下了不同房间的照片供工程部门参考,让他们知道玩家会有什么样的房间条件。」委拉斯开兹这样说道。

「比如,有人将 Wii 一直放在客厅中想玩就玩,而其他人在游玩时则必须挪开中央的茶几等家具。」

而微软给出的解决方案充满争议,而且相当昂贵。

「我们投入资金最多的设计就是在 Kinect 底部加入了一个电动马达,让摄像头可以自行调整方向。」委拉斯开兹说道,「我不会透露具体投入了多少,当然比一美元多。我们发售 Kinect 后头两个月卖出了 1000 万台设备,所以,我们单在这一项改进上投入的资金就超过 1000 万美元。」

Kinect 的早期理念之一就是让玩家沉浸在游戏中,用人体来代替手柄作为控制器。委拉斯开兹称如果玩家必须不断调整外设让摄像头感应自己的话,沉浸感就荡然无存了,「魔法的幻境破碎。」

「最终,上头决定加入这样的设计,我认为他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和投资。」

贝尔托拉米也在研究如何将先前演示的技术包装成消费者可接受的商品。贝尔托拉米团队的任务是检视早期成果,评估出如何将这样一个科技打造成「成千上万人都能购买的东西」。

「难题之一是性能问题,」贝尔托拉米说道。「我们很早就知道如果有比 Xbox 360 更强大的性能,一定会有更好的体验。」

这是团队早期就面对的问题,但在 Kinect 开发过程中一直没法解决。在大约 22 个月的研发周期中,微软产品部门不断调整优化 Kinect 的性能参数,最终效果只能检测到部分动作。其中包括调整摄像头的分辨率,与研发部门和游戏开发部门共同评估主机在游戏内如何运行这项技术,决定采用 GPU 还是 CPU 来运算等等,「做出了一项又一项调整优化」。

软件方面,微软的开发者们决定主打 Kinect 的体感功能,同时尝试着兼顾合家欢的便捷性。一位前首席开发者称 Kinect 的研发受这样一个内部原则主导,即:玩家和旁观者都能感到乐趣,必须易于上手,任何人都能轻松游玩。

「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拓宽市场」他补充道。「《Kinect 体感大冒险》最初的定位就是一款阖家欢游戏。和爸爸妈妈孩子们一起进行冒险,互相比拼。」

《Kinect 体感大冒险》由微软旗下工作室 Good Science Studio 一个 40 人左右的团队所开发,作为 Kinect 同捆游戏发售。其中包含五种不同的游戏模式,在《Reflex Ridge》中玩家们要在移动的平台上做出各种动作来躲避前方的障碍。之前那位开发者称,这款游戏受日本综艺节目启发,参与者必须根据前方的障碍快速做出反应,摆出相应的动作才能安全能通关。同时,这款游戏也能为开发中的体感游戏摸清方向。

「我们光是开发这个平台就下了大量功夫,」这位前首席开发者称,「当我第一次加入团队时,我们用大量时间来开发了不同的骨架识别系统,然后用不同的识别系统与核心系统匹配,看它们是否兼容。」

「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我们的研发技巧也在不断改进,」贝尔托拉米说道,「这可能是我参与过第一个研发与产品本身如此紧密联系的项目。」

在华盛顿的微软总部,集团项目经理理查德·欧文受命让 Kinect 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打一开始 Kinect 就是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这个设备力图结合深度识别技术、骨架追踪技术与语音识别技术于一体,集合到一款能以电子游戏售价发售的消费者级产品中去。此前,上述所有技术都没有如此大规模地生产推广。于是,微软从其他项目中抽调了欧文和其他领导者共同为 Kinect 的未来出谋划策。

「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将 Kinect 推向市面。」 欧文说道,「我们只知道这款产品将掀起轩然大波。」

事实证明,的确需要许多人手才能完成这个项目,成千上万的人共同解决了数以亿万计的各种毛病和问题。当微软开始考虑这款新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将面对的变量时,结果显而易见,解决方案不会简单。

「我们曾经进行过估算,若是要算出每种排列组合,需要运行上百亿种不同的测试方案,而且需要你在实验室里手动操作。」欧文回忆道,「在整个计算机历史上都没有足够多时间在实验室内手动算出这些可能的组合。所以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在时限内得知所有可能的情况。」

这个问题不仅在于客厅的大小或是人们的身高。微软想测试不同人种、口音、方言俚语、肤色发型、衣物风格以及其他所有可能的变量,甚至包括在室外使用 Kinect 的情况。欧文 称,这个解决方案是微软有史以来最大最复杂的「工作带回家项目」。不仅是 Xbox 部门,全公司的员工都受邀利用下班时间在家运行 Kinect 进行测试报告。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 QA 测试。

员工带回家测试的结果帮助研发团队找到了几个很难在公司内考量到的隐藏因素。一位前微软工作室的领导者因在职时签署的保密协议匿名接受了 Polygon 的采访,他称 Kinect 没法识别自己的高个亚裔妻子。这并不是肤色识别的问题,而是体型识别方面的问题。「许多早期骨架资料都是来自微软的志愿者提供的,而他们大多数都是白人。」

「我们发现不同阶段的孕妇识别出来的结果不同,这是因为(机器学习)没有孕妇的数据,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人体上的大肚子,」他接着说道,「我们还发现美式英语在语音识别中比其他口音的准确度高不少。」

「其中一个有趣的故事是,我们必须提醒测试人员影像其实都要经过审查,告诉他们『记住,不要在 Kinect 前秀裸体。』」

Kinect 很快就不再是一个 Xbox 部门的项目,变成了一个全微软参与的项目。公司的非游戏部门,例如微软的研发部门和 Windows 部门纷纷提供支援。必应搜索引擎团队帮助 Kinect 完善了语音识别功能,并打造了在线语言处理功能。不过与此同时,微软内部的许多子公司和部门也对 Kinect 占用的资源而烦不胜烦。

就像软件测试工具要不断迭代,微软必须想办法大量生产这个全新的设备。PrimeSense 公司带来的这项技术此前从未以消费者级产品的规模大量生产过。所以必须发明新的生产过程、技术与设备。为此,微软专门打造了一个设施不断测试完善 Kinect 的生产工艺。

「在每一个研发周期中,硬件都有一个少量预生产的阶段,」欧文说道,「他们用这个阶段来测试 Kinect 的可生产性。」

参与采访的人都说,万众一心打造 Kinect 的过程让人激动不已。这也说明了微软对 Kinect 给予的厚望。

「从微软的角度来看,这个产品不止是个游戏设备。它代表了计算机技术的未来,」欧文 这样说道,「你想想,游戏产业虽然很大,但游戏只占微软的一小部分。如果微软愿意举全司之力来打造 Kinect 这样的产品,那意味着他们想打造未来的计算机技术。」

在洛杉矶的盖伦中心,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站在唐·马特里克(时任 Xbox 部门主管)身旁。这位擅长叙事的传奇导演被微软请上舞台,在 2009 年 E3 展前发布会现场向全世界展示代号为「Natal」的 Kinect。

「两个月以前,唐与我分享了 Natal 的体验,当我亲身体验这项科技后,我心中的玩家之魂在熊熊燃烧,」斯皮尔伯格对台下的观众们宣布,「我的思绪更加飞扬,仿佛身处一个重大的历史瞬间。仿佛体验到了正方形屏幕演变成宽银幕再到 IMAX 的飞跃。作为一名创造者,我能预见到个性化的玩法,这个东西甚至能改变传统的叙事手法与社交方式。」

「在我看来,微软推出的 Kinect 不是在重新发明轮子。而是让轮子遁于无形。」

斯皮尔伯格说出的台本高亮了 Kinect 所有优点,尤其突出这个外设对那些不习惯传统手柄的人会非常友好。按他的话说,在 2009 那样一个电子游戏盛行的年代,仍有 60% 的家庭没有购置游戏主机。

「唐和我的观点达成了一致,如果想让这样一个交互娱乐设备走进千家万户,唯一的途径就是将这个科技隐藏在你的房间中。」斯皮尔伯格接着说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样的尖端技术焕发光彩,才能让一个能够识别全身动作的高科技为你带来欢乐。」

整场展前发布会微软用了 25 分钟来介绍 Kinect。展示了一款玩家能用手在虚拟帆布上手绘油画的游戏,以及一款用手来守住虚拟足球的游戏。发布会以传奇开发者彼得·莫利纽克斯新作《Milo & Kate》的演示结束,据称这将是一款「电子娱乐界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款作品最终取消。

仿佛是天赐良机,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Kinect 获得了 Harmonix 工作室 CEO 亚历克斯·雷格普洛斯的青睐。

2009 年 Harmonix 旗下《摇滚乐队》系列热度正慢慢消退。开发者正拼命构思下一个大受欢迎的系列。他们的最终决定制作一款全身游玩的跳舞游戏。最初,他们想让玩家在手腕和脚踝上绑上追踪器,但这些追踪器不是自己开发的半成品就是市面上的替代品。两个选择都不理想。

「但这时,在《摇滚乐队》时期有过合作的微软出乎意料地联系了我们,在 Kinect 开发早期就与我们达成了合作,」雷格普洛斯说道。「我们当时倍感震惊,因为这简直就是为我们游戏量身打造的完美技术,他们还要帮我们做游戏然后作为第一方游戏发售,省下了我们自己来宣发的麻烦。」

Harmonix 工作室从此投入到了 Kinect 的大业中。

帕特里克·哈克特对 Kinect 的印象并不好。他称 Kinect 不过南柯一梦,是一件「会马上失败的恼人外设」德鲁·斯基尔曼对此并不反对。

「作为一名理智的消费者,你能察觉出一些东西是否能获得成功。我感觉这个东西(Kinect)不会成功,」哈克特回忆起自己对 Kinect 的第一印象。「但我终于上手体验这个东西后,接下来的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来自旧金山工作室 Double Fine Productions 的哈克特,在看见高级玩法设计师斯基尔曼和首席美术师用 Kinect 制作游戏原型后,对这个设备的兴趣大增。他此前从未见过深度感应摄像头,甚至都不知道有这样的东西存在,但在亲眼见识斯基尔曼将这个设备当作一项高科技设备而不是游戏工具来使用后,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纽约大学互动电信研究所的一帮人留言建议将 Kinect 当作一款高科技设备来使用。就像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一般,我们许多人都觉得『我去,深度感应摄像头加上骨架追踪带来了太多可能。』」

「也正是这时我开始醒悟,『我的天,以前从没听说过深度感应摄像头,现在它们就要无处不在了。』」哈克特回忆道。

对开发者们来说,打造一款 Kinect 游戏通常意味着从根本上改变设计思路,连菜单这样的简单东西都要重新设计。对 Harmonix 工作室来说,这一方面意味着大量实验与革新。雷格普洛斯说单纯菜单这一栏,就要从零开始重新设计,更换新的用户交互界面;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艺术手法的解放,工作室能打造出全新的玩法体验。

「在开发一款常规主机游戏时,这并不是一件难事,」雷格普洛斯说道,「突然切换到全新的输入方式后我们就想『不错,不如就把浏览菜单做成一趟冒险吧。』」

在运用常规按键输入指令的游戏中,识别「跳跃」指令轻而易举。而在微软工作室带来的《Kinect 体感大冒险》中,工程师们花了两年才做到这一点。

上文中那位前首席设计师称,这个问题与之前大规模 QA 测试的问题类似,Kinect 的输入识别因人而异。距离老说,如果体型较重的人不愿跳起来,传感器就会失去玩家腿部的骨架追踪。如果 Kinect 无法看见地板,它就不知道玩家的脚是否离开了地面,这也是微软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考虑到一些玩家没法跳起来,Kinect 必须感应到那些没有发生的跳跃指令。据那位设计师说,解决感应跳跃的问题「超级烧钱」。

许多员工在 Kinect 上测试游戏时开动脑筋活用创造力。微软的游戏用户研究员克里斯蒂·费舍尔邀请了一帮愿意签署保密协议的朋友来测试《舞蹈中心》这款游戏。在她相对狭小的公寓内,朋友们在游戏中模拟出了开派对的情景。有人用等身纸板人像来代替真人进行骨架追踪测试。「我们买了许多甘道夫、猫王和达斯·维达的纸板人像,在我们忙不过来时用它们来进行骨架追踪测试。」Double Fine 的联合创始人蒂姆·沙菲尔这样说道。而在微软,他们将 Kinect 安装在微软校园内的员工吃饭逛街做头发的购物中心 The Commons 中进行测试。

「(在测试游戏上)我猜你必须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力」哈克特这样说。

「没错,」一旁的斯基尔曼接过话头,「我感觉在这个潮流中,大家都在尝试一些疯狂的开创性的点子,而不是整天埋头研究传感器的原理。Kinect 完全胜任了这个角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意萌发的平台。而我们只用再这个平台上随意绽放,这一点也与我们 Double Fine 的开发理念不谋而合。」

Double Fine 的开发者们在为 Kinect 制作游戏时收获了许多欢乐。为了测试游戏,员工们把自己的孩子都带来上班;把 Kinect 带到公众场所,将开发中的游戏带到酒吧和餐厅测试。有时服务员都被 Double Fine 的员工所吸引,放下工作加入他们一起玩乐。他们甚至还打算 Kinect 放入一辆皮卡的后部带着它环游旧金山,但是因为内置的红外感应器被太阳晒爆而搁置。不过他们依然发现了许多与 Kinect 交互的有趣方式。

「我们有一次发现,如果你在摄像头前扔一个瑜伽球,Kinect 会认为这是一个人以奇怪的姿势上下弹跳。」哈克特说道。「渲染出来的图像看着非常渗人,诡异到了极点。」

哈克特和斯基尔曼制作出了许多原型产品,包括一些「永远不会被批准」的点子,以及一些创意与 Kinect 定位不符的点子。

「所有工作都是我们独立完成的,直到现在我们都为此感到自豪,我们打造了一个能分离出玩家动作的背景板,玩家在游玩时会识别出背景的像素,这样我们就能做到完全移除画面中玩家的身体等各种神奇的事情。甚至还做出了一个被狙击手爆头的体验,如果你被击中我们能让你在画面中的脑袋开花。当然了,这种体验是不可能做出来发售的。」

微软的计划是在 Kinect 发售初期用大量阖家欢游戏护航,像 Double Fine 和 Harmonix 这样的工作室无疑是开发此类游戏的理想人选。欧文称家庭向游戏是 Kinect 首秀和发售初期的策略。

「向市场上投放这样一款消费者从未见过的产品,挑战就在于告诉人们它能用来做什么,并且在发售后一步步加深人们的印象。」他这样说道。

「所以,即便 Kinect 能用来做很多很厉害的事儿,我们决定先向消费者普及站立式的全身追踪的体感功能。刚好有许多游戏是用到站立式全身追踪的,其中大多数都是家庭向游戏。」

欧文接着说道,「当我们完成市场调研和用户测试后,发现这些游戏与消费者和产品的特性最吻合。」

任天堂的 Wii 也是很大一部分因素。欧文指出,Wii 的成功出在两点:其一是让人们从沙发上站起来玩游戏;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不玩游戏的人玩游戏。Wii 比传统游戏主机受众更广。微软希望 Kinect 也能达成同样的目标。

「本来就没把它设计成一款硬核游戏外设,」委拉斯开兹这样形容 Kinect,「它就是为了让那些不接触 Xbox 的家人和朋友一起参与到游戏中。」

这就是为什么 Kinect 的首发游戏是《Kinect 体感大冒险》和 Harmonix 的《舞蹈中心》这样的游戏。不过既然设备和游戏的受众是儿童,就意味着需要小孩参与测试游戏。这可一点也不轻松。

没有做完的游戏意味着要在漏洞频出的情况下进行测试,但孩子们不一定能理解这一点,他们在玩游戏时可没有一丝同情心。对游戏用户研究员费舍尔来说,与孩子们一起参加 QA 测试就像同时兼职学前班老师和家教。「兄弟姐妹之间会互相打闹,有的孩子会哭个不停,工作的氛围有时非常沮丧。」她这样说道。

「小孩其实挺好的,」一位匿名接受采访的游戏设计师这样说道,「他们愿意尝试任何事情,但他们会直白地告诉你游戏的缺点,完全不会加以修饰。」

「有时你演示游戏时会出岔子,只好在一个大电视上投影出 Kinect 观察到的图像,」斯基尔曼说,「那些孩子们总是忘记测试冲到电视跟前去,每一次都会。」

不同寻常的用户定位还不能确保微软成功。游戏外设的销量和做工一项太好,此前用于室内体感游戏的设备是 Wii 和索尼的 PS2 外设 EyeToy,这些设备与 Kinect 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同。为了让消费者愿意购买 Kinect,微软必须向人们宣传这个产品,而委拉斯开兹需要做一些数学计算。

在雷德蒙德的办公室内,委拉斯开兹 不断运行估算,眼前的结果让他吃惊。

为了激起民众对 Kinect 的兴趣,微软举办了一次环美商场巡回试玩展,人们可以在一个大型空间内进行试玩活动。许多人对 Kinect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愿意为这个东西掏出钱包。

委拉斯开兹作为产品策划的部分工作就是预估 Kinect 的销量,以及如何合理定价。最初公司给出的定价是 100 美元,定价与销量都和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当。公司内部许多人都希望能以这个价格上市,因为这个定价「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价位」。但随着发售日期临近,他们发现随着试玩的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当人们看见别人游玩 Kinect 后,他们对 Kinect 的兴趣和购买意愿都会随之增长。」而当他们亲身体验之后,民众的购买倾向瞬间暴涨。

微软在发售时将定价从原本的 100 美元提高到了 149 美元,报告中显示定价还能比这个价格高得多。他称上层之所以这么决定,是因为定价 199 美元的 Xbox 360 街机版。人们觉得如果一款外设与一台主机定价一样很是奇怪。在谈及 Kinect 定价改动时,欧文 称微软为了造出 Kinect 花了不少钱。提高定价能平衡其中一些昂贵设备(深度传感器)的成本。微软为了确保玩家愿意在 Xbox 360 主机的基础上再购置这样一个设备,以及一个高质量的形象,最终将价格定为 149 美元。

不过在当时,149 美元对于一款电子游戏外设来说也不便宜了。索尼的 EyeToy 只卖 49 美元。在 Kinect 一年之前发售的音游巨作《吉他英雄 5》也只卖 99 美元。为了提高 Kinect 在消费者眼中的价值,微软把它跟多款体感游戏一起捆绑销售。

「(我们)的初衷是通过低售价加速人们接受这样一个新鲜装置,」欧文 接着说道,「不过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明白如此大规模地推广一个东西需要多少资源,实验了单独销售、Kinect + 游戏同捆与主机 + Kinect 同捆等多种销售模式,才找到一个既能满足消费者心理价位,也能让微软不亏本的价位。」

「在零售行业,价格从高降低肯定较为容易;发售以后再提价基本上是不可取的,」 委拉斯开兹 说道,「所以问题就来了,我们是否采用传统主机的营销策略?大概是这样,先亏本倒贴最早发售的产品,积攒足够的用户之后再通过贩卖游戏来盈利。Kinect 本来要采用这样的销售策略,不过我们发现人们的购买意向太过强烈,于是就采用了现在的那种策略,的确带来了不少盈利。」

2010 年九月,微软预计能在假日季卖出三百万台 Kinect,将当时已经五岁的 Xbox 360 产品周期再延伸五年。

「我们将 Kinect 当做一个新的平台来看待,几乎是次世代产品,」时任 Xbox 产品总监的亚伦·格林伯格接受 Gamasutra 采访时这样说道。「对我们而言 Kinect 确实拓展了 Xbox 360 的生命周期。」

为了增加人们的关注度,微软四处大力宣传 Kinect。他们通过「你就是控制器」的标语重点宣传 Kinect 的便易性。Kinect 的形象贴上了无数百事可乐瓶身;《人物》与《InStyle》杂志上都有相关专栏;热门电视节目上也投放了宣传广告;奥普拉·温弗瑞在她的脱口秀上现场赠送 Kinect 套装。微软还请《歌舞青春》中的明星富家女阿什丽·提斯代尔在比弗利山庄举办了一个名流云集的宣发派对。在 Kinect 发售前夜微软还请上百位舞者在纽约时代广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这一系列宣传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吸引新的受众,保障 Kinect 发售后依然保持热度,」时任 Xbox 全球营销经理的罗伯特·马修斯这样描述铺天盖地的广告活动,「我们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通过营销手段让这股热情持续下去。」

「无论从宣传的广度还是深度上来看,Kinect 都是 Xbox 历史上营销最全面的产品,其中衡量的参数包括合作对象的数量、数字社交媒体的整合度与消费者推广度等。」罗伯特补充道。

Kinect Xbox 360 广告 https://www.zhihu.com/video/1205204287372283904

Kinect 于 2010 年 11 月 4 日在北美市场发售,一个月内在全球所有市场开卖。正如微软预计的一般,人们确实很想购买这个高科技外设。在发售两个月内,平均每天能卖出 133000 台 Kinect,总销量达到了八百万台,获得了「最畅销的消费者级电子产品」吉尼斯世界纪录。截止 2011 年 3 月,微软宣布他们卖出了1000 万台 Kinect 与 1000 万款单独售卖的 Kinect 游戏,宣布这个外设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再多钞票也扶不上墙的 Kinect,无论是微软用来研发、营销的钱还是消费者们用来购买的钱。

然而,Kinect 首发的 15 款游戏并没有带来巨大轰动,评分最高的作品《舞蹈中心》在 Metacritic 上获得了 82 分,评分最低的游戏只有 26 分,其余大多数游戏的评分都在 40 到 70 之间,平均分只有 57.6 分。

第三方开发者对开发 Kinect 游戏并没有太多兴趣。虽然 Kinect 热卖,但比起 5500 万台 Xbox 360 来说 1000 万台 Kinect 还是小巫见大巫。一款 Kinect 游戏只有 Xbox 360 平台五分之一的受众;接受 Kinect 也意味着完全修改开发逻辑,许多第三方大厂都表示没有兴趣,仍然只开发 Xbox 360 游戏。

就算第三方工作室决心开发 Kinect 游戏,他们还要面对这个设备的性能问题。Kinect 并没有带来那种能从 Xbox 360 游戏中获得的体验,给人一种 Kinect 不过是花拳绣腿的感觉。

「一旦下决心投入 Kinect 游戏开发,你就要做好目标玩家受众变少的准备,」欧文说道,「如果你是一家大型工作室,或是要制作一款大作,那你就必须瞄准尽可能多的玩家群体。」

当然了,微软在开发 Kinect 时的策略是吸引家庭用户而不是普通玩家。然而十年后的今天,接受采访的众人对这个决定无比表示心情复杂。

「我认为某些程度上来说,我们给用户带来了一个错误的期望,」费舍尔这样告诉我们。她补充道表现最好的 Kinect 游戏都是那些将设备性能发挥到极致的作品,以及那些家庭游戏和派对游戏。「我认为 Kinect 发售初期的目标是让人们觉得未来能够用手来代替控制器,所以人们的脑海中想象出了许多复杂的玩法。但我认为他们的期望与实际情况并不相同。」

「如果《使命召唤》和《战地》系列入驻会让 Kinect 更成功吗?也许吧。但这些 IP 都是出了名的依赖手柄操控。玩《使命召唤》的玩家与习惯用 Xbox 手柄的人重复度很高,所以我们就设想,射击游戏和其他游戏可以用 Kinect 服务更高龄的玩家群体,让他们用 Kinect 的语音识别与各项功能来玩游戏。不过我对没有更多游戏采纳 Kinect 一点也不遗憾,毕竟这些游戏用手柄玩体验已经非常好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开发者与玩家都不愿接受 Kinect。但微软仍然坚持为 Kinect 提供支持服务。考虑到研发、宣传和发售已经花了大笔资金,微软想让 Kinect 连接下一代主机。

这个外设曾经是微软未来规划中的一部分。

最后并没能实现。

为了完善下一代 Kinect,微软对以下几个亟待改进的地方做出了修改:更好的语音识别,更低的输入延迟与新的深度感应技术。从硬件方面打造了新一代外设。

「基本上,(微软给我们提供的)是一款做工与深度感应性能都更好的 Kinect,」Harmonix 工作室的雷格普洛斯说道,「初代 Kinect 上你需要排除许多感应杂质的干扰,而新的 Kinect 识别的图像就清晰很多。」

不过最大的改变就是 Kinect 的销售方式。微软在 2013 年五月公布新主机时,Kinect 原本要搭载在每一台 Xbox One 主机上发售。不仅如此,玩家必须连接 Kinect 才能使用主机。微软称新的 Kinect 是 Xbox One「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称「创作者们能够打造出利用声音、手势与体感互动的体验,带给玩家高度便捷性与无与伦比的沉浸式交互。」

「最初将 Kinect 与每台 Xbox One 同捆是为了给开发者们打造玩家受众,如果每个 Xbox 玩家都有 Kinect,那么他们就会投入精力与资源来打造 Kinect 游戏。 」委拉斯开兹如是说。

在 2013 年 8 月,因为玩家高声反对,微软撤回了 Xbox One 必须全程连接 Kinect 才能使用声明,宣布主机可以单独使用。但每一台 Xbox One 都会同捆搭配一个体感摄像头,新的同捆将于 2013 年 11 月 22 日推出,售价 499 美元,比同期发售的 PS4 贵上 100 美元。2014 年五月,微软取消了这一决定,宣布次月将推出售价 399 美元的单独 Xbox One 主机。

而迫使微软砍掉 Kinect 的原因与强制同捆的原因是同一个:Kinect 缺少开发者的支持。

欧文不是做下取消捆绑销售决定的领导者,不过他见证了整个过程,他告诉我们这是出于两个原因。其一便是将 Kinect 与每台主机捆绑销售导致价格高昂。「如果投资人能从中获利的话,我们当然能接受高售价带来的损失。如果他们不满意的话,那我们就得好好反思自己了......同捆销售真的能为我们带来好处吗?」

欧文提到的第二个原因涉及到人们为什么购买 Xbox One,他们究竟是为主机、Kinect 和游戏而来,还是其他一些原因。

「最终一些开发者开始改变,一些开发者还是原封不动。有的消费者喜欢这个,有的消费者又不喜欢。最终我们将决定权交给了开发者和玩家,问他们真的需要 Kinect 吗?最后发售了一款不带 Kinect 的 Xbox One。」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单独售卖的机器确实比同捆卖得好,」欧文这样说道,他在 2016 年离开了微软。

雷格普洛斯说,这个新闻让他透心凉。

Harmonix 工作室正在与迪斯尼合作开发一款叫做《幻想曲:音乐进化》的体感游戏。其中包含人气明星 Lady Gaga、Nicki Min、皇后乐队等艺术家的曲目。这是一款耗资巨大、野心勃勃的游戏。雷格普洛斯称:「而这个项目的底气来源于 Kinect 将与每台 Xbox One 同捆售卖。」

「不是我在埋怨他们,」他接着说道,「这确实是他们当时必须做出的一个决定,从微软那边来看合情合理。不过对我们而言,这个决定让我们的开发过程变得无比艰难。」

在《幻想曲:音乐进化》开发期间,Harmonix 工作室还构思过其他新的 Kinect 游戏,不过不久后都被弃置,直到他们发现 Xbox One 平台还保留有相当数量的 Kinect 用户才重拾开发。「不过赚不到多少钱。」雷格普洛斯这样说道。

2015 年 E3,微软对 Kinect 只字未提。2017 年,微软宣布将停止为 Xbox One 制造 Kinect,市面上的 Kinect 卖光为止。Xbox One S 与 Xbox One X 都不再自带 Kinect 接口,必须使用特定的 USB 转接口才能使用,而微软在 2018 年便已停止售卖这种 USB 转接口。

从游戏界的角度来看,Kinect 已死。

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山景城,德鲁·斯基尔曼不停看向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他在自己的 Vimeo 视频中不断提到 Kinect。

斯基尔曼与 Double Fine 工作室的前同事帕特里克·哈克特,现在都在谷歌工作。他们一起创立了 Tilt Brush,一款用于房间粉刷的 VR 软件。当哈克特听说微软将停止支持 Kinect 后,他马上购买了一台设备并下载了在 Double Fine 工作时开发的《Kinect 体感派对》。他现在还留有这款游戏,并且经常和自己的孩子们一起玩。

对斯基尔曼来说,Kinect 在他心中有着一个特殊的地位。

「说来还挺逗的,看着自己以前的视频,我发现 Kinect 铺就了我的整个职业道路,」

克里斯蒂·费舍尔现在也在谷歌任职;理查德·委拉斯开兹现在亚马逊工作;理查德·欧文之前去了 Hulu,据他的领英资料显示现在他正与一群「Xbox Live、Kinect Xbox 360 的创建者组成的团队」一起工作;乔·贝尔托拉米目前在 Snapchat 母公司 Snap Inc. 上班;亚历克斯·雷格普洛斯仍是 Harmonix 的 CEO;蒂姆·沙菲尔仍是 Double Fine 的领导人,他们的工作室去年被微软收购;布莱恩·墨菲与别人合伙创立了 VR/AR 开发工作室 Drifter Entertainment。

本文中的许多受访者都指出,Kinect 对科技产业有着巨大影响。

「总是得有人第一个站出来吃螃蟹,其他人才知道好不好吃。」斯基尔曼笑着说道。

虽然 Kinect 走了下坡路,但现在的虚拟现实游戏也包含了体感技术。在雷格普洛斯看来,VR 带来了 Kinect 无法做到的体感体验。「Kinect 是让你透过电视屏幕进入这个虚拟的世界,而 VR 的妙处在于你就身处这个世界中。」

「我把 Kinect 看做一次跃进,纵使它不够完善,但仍为体感游戏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我认为 Kinect 为许多未来将要到来的 VR 体验铺平了道路。」

亚马逊已经售出超过 1 亿台 Alexa 智能语音助手,它和 Kinect 一样用到了语音识别技术。最新的 iPhone 都带有能够识别人脸的深度感应摄像头,它能将人脸作为解锁设备的密码。而 Kinect 是第一款大规模生产的消费者级深度感应摄像头。

许多人在之后的工作中又接触倒了 Kinect,不过很少跟游戏相关。「微软之后,我加入了一家名叫 OTOY 的公司,」贝尔托拉米说道,「OTOY 在摄像、AI 与渲染技术方面非常前卫。我们的工作中曾经用到过 Kinect,当时要评估 Kinect 与自己的产品谁能更好地识别出测试人员的身体形状。而 Kinect 是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

Kinect 被用于中风康复;NASA 用它来识别手写的指令从而控制机器臂;甚至还被用于监视南北朝鲜之间的非军事区。虽然 Kinect 在游戏界已死,但它仍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019 年二月,微软公布了一款新 Kinect,不过这款设备没有任何游戏功能。Azure Kinect 是一款 PC 开发设备,这款人工智能传感器能让电脑感知周边的环境。

「Kinect 做大的作用是让我和我的朋友以及整个游戏产业深思,我们通过游戏主机和其他外设得到的体验有什么不同?」欧文这样说道。

「我认为 Kinect 的历史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故事的核心是微软中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了这样一个厉害的设备(他们绝对不会因为游戏而联合起来)。」

「没有任何参考设计和框架限制」斯基尔曼说道,「根据我们的经历来看,开发(Kinect 游戏)过程中的每个决定和设计,我们都开创了先河。」

「没错,这样的体验既奇怪又新鲜。」哈克特这样说道。

文/ Blake Hester
译/ IbaHs 校/ Leo
Polygon 中华地区独家授权,转载请征得同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软停产 Kinect 传感器是一件颇具争议的决定,它标志着一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技术的谢幕。要评价这一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包括其最初的愿景、技术发展、市场表现以及对未来技术的影响。 Kinect 的辉煌与愿景:一次大胆的尝试Kinect 最初的发布是在 2010 年,作为 Xbox 3.............
  • 回答
    对新浪微博热搜榜被停更一周事件的评价与看法新浪微博热搜榜被停更一周,这无疑是一件在中国社交媒体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暂停,更是对平台内容管理、社会舆论导向、乃至信息生态的一次深刻拷问。 一、 对“停更一周”事件的评价:从多个角度来看,这次停更事件可以被视为:1. 监管的常态.............
  • 回答
    卫龙官方微博宣布停止与乐天的合作,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的商业判断、舆论风波以及更深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考量。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意味着什么。事件起因:乐天的“萨德”风波遗留影响要评价这个决定,首先得回顾一下卫龙和乐天的合作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闹出停止合作这一步。乐天,这家韩国零售巨头,在.............
  • 回答
    Qlib:微软研究院的AI量化投资平台深度评析微软研究院开发的Qlib平台,作为一款开源的、端到端的机器学习量化投资平台,在量化投资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它旨在降低AI在量化投资中的应用门槛,提供一套完整的工具链,涵盖数据处理、特征工程、模型训练、回测和交易执行等多个环节。要评价Qlib,我们需要从其.............
  • 回答
    微软亚洲研究院提出的LightRNN是一种用于自然语言处理(NLP)任务的模型,它在传统循环神经网络(RNN)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旨在提高模型效率和性能。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评价LightRNN:1. 背景与动机:RNN的挑战与LightRNN的出发点传统RNN(如LSTM、GRU)在处理.............
  • 回答
    微软人工智能部门在成立短短一年内就汇聚了超过 8000 名员工,这无疑是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也预示着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壮志和巨额投入。要评价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规模与增长的背后:战略决心与市场机遇 微软的战略转型: 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
  • 回答
    微软豪掷 687 亿美元,将动视暴雪这家游戏巨头纳入麾下,这笔交易无疑是游戏行业乃至整个科技界的一场地震。要评价这笔交易,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带来的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买买买”。首先,从 规模和财务角度 来看,这无疑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重磅收购。687 亿美元是什么概念?这是微.............
  • 回答
    微软收购 GitHub:一次深刻的产业变革与战略布局微软收购 GitHub,无疑是近年来科技界最引人注目的交易之一。这次收购不仅对微软自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全球开发者社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了更全面地评价这次收购,我们需要从用户和微软两个维度进行详细剖析。 一、 对用户(全球开发者社群)的意义.............
  • 回答
    微软推出的麻将 AI,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它不仅仅是关于人工智能在游戏领域的进步,更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智能”本身的有趣讨论。先说结论,它是一个相当出色的麻将 AI,但要说它“完美”或者“超越人类”则还需要审慎看待。从技术层面来说,微软的麻将 AI 展现了相当高的水平。 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
  • 回答
    微软推出的 Surface Headphones(通常指 Surface Headphones 2 或最新的 Surface Headphones 3,具体评价会根据型号有所差异,我将综合两者来详细评价)是一款定位高端的无线降噪耳机。它凭借微软在微软生态系统中的优势、不错的设计以及强大的功能,在市场.............
  • 回答
    一场墨西哥的狂欢:关于《极限竞速:地平线 5》的一些看法要说眼下最能代表“欢乐赛车”这四个字的游戏,那《极限竞速:地平线 5》(Forza Horizon 5)绝对是绕不开的。微软在墨西哥这片土地上,为我们铺陈了一场规模宏大、色彩斑斓的汽车盛宴,从我个人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游戏实在是让人欲罢不能,但也.............
  • 回答
    微软 Surface Laptop 4 的到来,对于不少期待已久的粉丝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作为微软自家 Windows 设备生态的旗帜,Surface 系列一向以其精良的做工、出色的屏幕和独特的触控体验著称。那么,这次的 Surface Laptop 4 究竟带来了哪些惊喜,又有哪些地方值得商榷呢.............
  • 回答
    微软正式推出 Windows 365 云电脑服务,这绝对是微软近年来在云计算领域的一次大动作,而且影响深远。在我看来,这次的推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PC”的定义和使用方式。 以前我们提到PC,总觉得它是个实实在在的硬件,有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但 Windo.............
  • 回答
    微软市值突破万亿美元,这绝对是个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大事件。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里程碑,更是这家科技巨头多年来战略转型、技术深耕以及市场洞察力的一个集中体现。这次破万亿,对微软本身意味着什么?首先,印证了其战略转型的成功。想想看,微软曾经被很多人贴上“老旧”、“错失移动互联网”、“依靠Windows.............
  • 回答
    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公开表示“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是一次失败”,这无疑是对科技界一次振聋发聩的评价,也标志着微软对过去一段重大战略失误的彻底反思与切割。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和背后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次收购的始末、失败的原因以及它给微软带来的长远影响。收购的背景:一个移动时代的无奈之举21世纪.............
  • 回答
    微软推出名为 VS Code 的全新集成开发环境(IDE),并同时为 Linux 和 macOS 平台提供支持,这无疑是业界一件颇具影响力的大事。此举不仅为广大 Linux 和 macOS 用户带来了福音,更标志着微软在开发者生态系统构建上的一个重要战略转向,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考量和长远的市场布局。.............
  • 回答
    关于微软中止华为笔记本Windows授权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去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这不仅仅是两个科技巨头之间的商业决策,更是全球科技供应链、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国家安全考量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首先,从商业和合同角度来看,微软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基于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
  • 回答
    微软下调Win10商店和Xbox商店的游戏抽成,这项调整无疑是游戏界的一件大事,其背后影响深远,值得我们好好梳理一番。首先,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个天大的好消息。长久以来,30%的抽成比例是整个数字发行领域默认的“行规”,从Steam到App Store,再到主机平台商店,几乎所有开发者都得接受这.............
  • 回答
    微软的下一代Xbox主机,代号“Project Scarlett”,在2019年E3展会上正式亮相后,无疑在游戏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作为Xbox One系列的继任者,它承载着玩家对未来游戏体验的无限期待,也肩负着微软继续在主机大战中占据一席之地的重任。那么,这款备受瞩目的新主机究竟有何亮点?又存.............
  • 回答
    关于微软机器翻译在 WMT2017 中英翻译任务中声称达到“人类水平”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评价。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其中的技术背景、评估方法以及“人类水平”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类水平”在机器翻译领域是一个极其诱人但也非常难以界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