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接受我说《阴阳师》这款游戏不好玩。
我理解,我非常理解。
我举一个恰当的例子,不拿吃屎举例。
一个人吃惯了快餐,每天都吃。
它不仅喜欢吃,而且从吃当中,领悟了自己的道。
他能从一根薯条当中尝出这根薯条炸了几分钟,
他能从一杯可乐当中尝出这杯可乐加了多少糖精,
他甚至能从一个汉堡当中尝出这个汉堡的肉排,到底是放了一年,还是一年半。
因为这肉排臭了……
总之,他十分厉害,能够只吃一口,就对这份快餐了解的八九不离十。
有一天,他品尝到了一份快餐的时候,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他品尝到了,这份薯条使用的土豆,是选取了来自阳光最充足的撒哈拉大沙漠里面最干涸的土地,在第5月份生长出的沙窝土豆。炸土豆用的油,是来自地中海沿岸新榨的橄榄油。就连番茄酱,都是选取新西兰当地最新鲜的树番茄自制的酱料,比起其他番茄酱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他品尝到了,这杯可乐的糖浆,是来自1968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制作的最纯正的可乐糖浆,搭配拥有三百年苏打水制作历史的苏打水家族制作的传统气泡苏打,只喝一口,就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他品尝到了,汉堡的小麦面包,是选用北欧高山顶级小麦粉搭配法国巴黎皇家面点师最地道的面包制作手艺,蔬菜则是来自南美洲热带雨林最深处的原始生菜,肉饼更是不得了,日本最著名的新鲜雪花和牛犊制作的牛肉,经过反复捶打挤压工艺制作成的肉饼,然后再加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调味料,才制作出这么美味的汉堡。
然后他把这份快餐高高举过头顶,对大家说:看啊,这是神赐下来的美食,你们快点来叫爸爸。
你猜我会不会叫?
总之,这份快餐确实不错,但是无论做的多好,它还是快餐,跟它用了什么材料制作的,关系真的不大。
不知道我这么说,那些喜欢喊网易爸爸的玩家们,明白了没有?
PS:这答案也放了一个多月了,还有人质疑我没有回答《阴阳师》为什么成功,我回答的还不够明显吗?它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一个优质的快餐游戏。比起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垃圾快餐游戏要好,所以它成功了,难道非得我把所有东西都说出来你们当中的一些人才明白吗?能不能稍微用点脑子?
友善地删除了答案。
需要转载地看链接:
《阴阳师》为什么能成功?转载条件:
关于转载 - 简书_
其实我本来想和大家好好交流这个问题,评论区里面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回的,后来发现大部分人也不看评论,甚至连答案也不看,我还得一个人一个人地讲道理,这根本不可能嘛,就算我乐意说,时间也耗不起啊。
其实新一代知乎用户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别人喂的糠麸狗粮吃多了,像牲口一样被商业环境养大,除了情绪之外一无所有,稍有不适就血口喷人。我写下的东西凭你们的智商和自省水平老死之前能有所醒悟就已经大幸了,我根本没指望能跟你们有什么交流,也不指望你们道歉,本来写这个答案也就是抱着吃亏的觉悟,指望着能提醒一部分人,现在我的目的达到了。
以你们短浅的目光,大概意识不到有人是真正上知乎上来分享知识的(比如我),说真的,我拉黑一个赚一个,你们快滚,少来污染我评论区。
手游运营有两个很有趣的现象
1、渠道取胜。在各大分发渠道大量的强推,并占据重要流量入口。腾讯玩这一手非常了得,并顺利吃下了盛大系的大量精品,靠着远超其他分发渠道的微信和QQ两大入口,完胜。
2、质量取胜。在早年,安卓手游较少的时候,常常会引进一下iOS游戏,这些在iOS上非常出色的游戏引入后,大量渠道商会自行找内容商去分发。而网易走的就是这一手。
当然,更重要的是游戏品质,《阴阳师》摈弃了大量手游惯用的诱导消费(比如首冲)模式,(评论提到有首充,但是入口太弱,而且没有诱导)并且消弱了竞技性,降低了大R砸钱拉开差距的方式,加上优美的画质和可玩性的游戏品质,能如此也算情理之中。
1.魔灵很成功
2.魔灵没人敢抄,大家都觉得太核心向啊,太肝啊,不符合国内短平快节奏啊
3.网易抄了个魔灵,砸美术,砸CV,砸推广
4.火了
国内的游戏业界我能说啥??
-------
至于魔灵为什么成功,已经有很多大牛分析过了;在我个人认为,不过就是一个相对优秀(对比其他手游)的、不那么同质化的核心,加上come2us的其他游戏导流。
。。。其实玩家的想法很简单的,真的
触乐上有篇制作人访谈,记者劈头就问核心系统借鉴魔灵是什么体验,制作人转头就谈剧情谈CV去了。。真是谜之尴尬
诚然我认可阴阳师的美术和剧情表现,也认为这是它比魔灵优秀的地方;但要说这就是它成功的依仗,那我还是很难认同。
抄个优秀的核心,包装上知名的IP或者优秀的美术,加上适当力度的推广
国内游戏不就是一直这样赌的吗
哪有那么复杂啊
—————————
至于为什么是网易敢赌这一波而别人不敢,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内业界渠道导向的问题,在
@孙志超的回答中有详述
我没玩过这个游戏。只是这个问题下的一些回答快让我笑死了,必须来吐个槽。
一天,一个西装革履的人走进了麦当劳,点了一份巨无霸套餐。
吃了两口,对服务员说:「叫你们经理过来」。
经理来了,问:「先生,请问您用餐遇到了什么问题?」
这人说:「你们这个汉堡,用的肉都是养殖场里的速生鸡,这种肉是上不了台面的」
又说:「薯条没有使用任何香料,就是随便撒了一下盐,简直让人难以下咽,这里至少要使用香芹和迷迭香才行」
还说:「饮品怎么能用可乐这种低俗的大众饮料呢?我要求不高,2009 年的 Chateauneuf-du-Pape 就可以了。」
说完这些,严肃地盯着店长,沉痛道:
「你们这个样子啊,连米其林一星都混不到!」
扒开黑马手游《阴阳师》的皮相,是文化、世界观
端游ip把持App Store畅销榜的今年,原创ip《阴阳师》可谓游戏圈一股清流。但平心而论,黑马手游《阴阳师》玩法平平无奇,未有多少创新。其广被人称道的是游戏的精美皮相、稳准狠的题材定位。
那《阴阳师》皮相何以动人?真的只是因为精美的人设、和风画面、知名声优的配音?这些部分,网易做到了业内顶配,但不足以支撑《阴阳师》成为爆款。
我初玩《阴阳师》,打动我的地方,是给我读古典文学之感,日式神怪典故一一展开,能联想到的同类作品,是中国古代神怪典故《山海经》。所以我想写写《阴阳师》皮相背后的内核:文化、世界观。
游戏产品的本质是文化产品
游戏产品的本质,和电影、小说、戏剧等一样,属于文娱产品。而所有堪称经典的文娱作品,无一例外有个打动人的故事。《阴阳师》随着剧情的铺陈,一位位性格迥异的式神出场,他们有着自己的羁绊和爱恨情仇,每一位式神还拥有符合其人物性格色彩的技能设定,因为这样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存在,在日式“山海经”的大世界观背景下,阴阳师的世界就“活了”。这就像仙剑里的“李逍遥、林月如、赵灵儿” ;金庸笔下的“令狐冲、东邪西毒、东方不败”。文娱作品一旦塑造出鲜活、立得住的人设,就能俘获大量粉丝,这种精神上的共鸣是强粘性的,官方引导得当的话,还能正面循环出“同人文化”,玩家KOL们自发创作出衍生的同人文、同人漫、cosplay等UGC作品。
国内泛二次元产品的误区,往往只满足了用户的表层需求,画面要好看、配音要好听。也知晓人设重要性,但又一知半解,给主要人物大段背景性格介绍。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合理的剧情、玩法机制、世界观使得人物丰满,人设依旧空洞浮于表面。也有投机取巧,找B站up主等KOL宣传产品人设,给产品营造出同人文化的氛围来造势,产品本身的故事却乏善可陈,本末倒置;更有玩粉丝经济,找个已经形成文化的IP,改编成手游,售卖现成人设给粉丝。
但静下心来认真编故事、琢磨人设、甚至背后人性的,却是寥寥。中国有太多好故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同是文娱产品,其从传统文化作品中汲取创作养料的方式,实在值得国内游戏圈借鉴。何况游戏不局限于电影小说的视听语言,还有人机交互、人人交互,本该更有想象空间才是。
文娱产品有走肾和走心之分
以小说为例,有以网络修真小说为代表的走肾文,代入男主身份,不断打怪升级开后宫,毫不抑制体内的肾上腺激素,任其肆意奔走。走肾文不过脑,纯粹的感官刺激,内里空洞、看过就忘,读多了也就毫无趣味。这和多数国产RPG网游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有走心文,有金庸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也有情感细腻动人的纯文学小说。早年的国产三剑《仙剑》、《轩辕剑》、《剑侠情缘》,也算单机游戏中的佼佼者,打动过一代游戏玩家。
就国产网游而言,有着某一种精神内核的端游,在网游最兴盛的时代,攫取了大量金钱。这种内核,是古惑仔式的打打杀杀,快意恩仇,以暴制暴,杀伐虐人的快意感;是兄弟抱团一起打天下的江湖情谊。代表作有《征途》、《传奇》等。
这让我联想到今年奥运会走红的傅园慧,这是个颇有时代意义的事情,往年奥运会的关注焦点在于运动员为国争光,夺得了多少金牌,今年对奥运会的关注,实则是从“国家意志”转向“个人意志”。
那游戏作为文娱作品中的某一品类,如今游戏人呈现的作品,又是否有符合当代青年人的精神诉求?
深恶痛绝的中国式粉丝经济
回想初入游戏行业,时值手游兴起,零星玩过几款网游,对单机游戏甚是痴迷。说来也是幼稚,当年从乙方广告人身份,转做游戏市场,有这么一层考量,13年移动互联网兴起,手游作为互联网变现的“黄金一代”,如火如荼。在这个大背景下,关于手游,我有个不成熟的看法。缘于小时候痴迷剧版《仙剑奇侠传》,后来入坑仙剑系列单机游戏,顿感游戏ip可谓不可多得的矿藏,若能将其中性格饱满、有血有肉的侠客英雄搬上大荧幕,必定及其动人。而不同于端游、单机游戏,手游研发周期相对较短,这便使得塑造一个新ip成本更低,此外相较电影、小说等文娱作品,手游还不局限于视听语言,还有人机交互、人人交互,更有代入感,这或许会是热爱游戏的创作人的“黄金时代”,涌现多元、经典的原创游戏作品,未尝不可能。
但现实残酷地证明是我想太多,国产手游基本都是消费ip,美其名曰“ip经济”,遥想国产单机时代,游戏自成ip,那一代人的游戏创作情怀,在今天弥足珍贵,也是感慨良多。而提到IP经济,不得不提的是,支撑这一模式运作的文娱圈毒瘤:粉丝经济。这两年,电影行业最是深谙其道,只要拿下有粉丝基础的大IP,再找有影响力的小鲜肉,在粉丝的号召力下,收入量级似乎已经确定,成了稳赚不赔的生意。赚了,同行会眼红,资本也是逐利的,就会有更多热钱涌向IP和明星,一旦陷入了这个怪圈,泡沫就会越滚越大。游戏圈改编热门IP的法门,也是不遑多让,美其名曰“影游联动”。
闲扯这么多,或许只想牢骚下:任何做内容创作的,无论是影视、游戏、写作等等,如果丢掉了创作好作品的初心,心里总不是滋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