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时期,众多势力中,哪个势力最有可能彻底把清军赶回老家?

回答
明末那段纷乱岁月,群雄逐鹿,要说哪个势力最有希望将满洲铁骑赶回关外老家,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话题。毕竟,历史的车轮最终滚向了清朝的统一。但要是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站在当时的角度,仔细审视一番,我认为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尤其是其在攻克北京前的那段势头,是最有那么一点“理论上”的可能性。

当然,这并非说李自成拥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或者他的政治抱负能完全实现。而是从当时的 军事态势、政治基础、以及能够调动的资源 来看,他确实抓住了那么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为什么是李自成?

1. 军事上的锐气与组织性:
久经沙场,战斗力强: 闯王李自成的军队,经过多年与明军、蒙古部落、甚至其他农民军的反复拉锯战,其核心骨干已经锤炼成了令人生畏的精锐。他们有严密的组织,号称“军纪严明”(至少在攻城掠地时是这样),并且有统一的指挥体系。不像其他一些地方势力,可能更侧重于割据一方。
战略上的主动性: 闯王并非一味地在北方游荡,他在中原地区打开局面,建立根据地,并且有着相当明确的战略目标——直捣黄龙,推翻腐朽的明朝。攻克北京,正是这一战略的高潮。
强大的吸纳能力: 农民军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人民性”(即便其本质是农民起义)。它能不断吸收饥民、溃兵、甚至一些被压迫的官僚地主。这使得其兵力能够持续增长,尤其是在占领了中原腹地之后,兵源更是如同活水。

2. 政治上的(短暂)号召力:
“均田免赋”的口号: 在明末那种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到人民难以忍受的时代,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赋,免除三年苛捐杂税”等口号,是极具吸引力的。尤其是在他占领的地区,能够赢得一部分民心,至少在初期能得到一定的支持。
“打富济贫”的心理: 许多被官僚士绅剥削得走投无路的百姓,看到农民军推翻这些压迫者,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释放和期望。这种心理上的支持,虽然不一定转化为长期的忠诚,但在特定时期却能凝聚起相当的力量。

3. 军事行动的 tempo:
顺流而上: 当李自成挥师北上,兵临城下时,明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天灾人祸不断,朝廷腐败不堪,边防空虚。更重要的是,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一部分被调往南方去镇压其他反明势力,另一部分则被困在山海关,未能及时支援京师。
北京的陷落: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宣告灭亡。这标志着农民军达到了其力量的巅峰。此时,理论上,他掌控了全国的中心,并能调动原明朝的官库、兵器,以及一部分明朝官僚的支持。

为什么说是“最有可能”而不是“一定”?

尽管李自成拥有上述优势,但他之所以未能成功,原因同样十分致命:

1. 政治根基不稳,缺乏长期统治的合法性: 农民军毕竟是以暴力起家,其政治理念和统治模式,并没有在占领区建立起稳固的制度。一旦失去军事上的压制,这种“合法性”就很容易动摇。
失尽民心: 攻克北京后,闯王军纪开始败坏,对北京城内的富户进行抄家,征收巨额“军饷”,这极大地伤害了许多本可能支持他的市民阶层,也让他们看到了农民军与之前的压迫者并无本质区别。
缺乏人才: 农民军中缺乏能够管理国家、制定政策的专业人才。他们更多的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对于如何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显得捉襟见肘。

2. 战略上的失误:
急于称帝: 在北京城内,李自成并没有急于巩固统治、收拢人心,而是很快就称了“大顺皇帝”,将自己置于明朝皇权的对立面,也失去了许多反对满清的明朝遗老遗少的支持。
对吴三桂的判断失误: 最终导致他惨败的,是对吴三桂这个人以及其背后关宁铁骑的低估。他以为可以通过招降和恩威并施来拉拢吴三桂,却没想到吴三桂宁愿投降满清,也不愿臣服于一个他认为“粗鄙”的农民领袖。

3. 来自清朝的致命打击:
关宁铁骑: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忽视关宁铁骑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并且在与满洲人的长期征战中,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战术。当这些精锐在多尔衮的指挥下,与李自成的疲惫之师在山海关外对决时,胜负的天平就此倾斜。
满洲骑兵的野蛮与高效: 清军不仅仅是骑兵,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极为高效的指挥体系和极为残忍的战争意志。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集结力量,并且在战场上拥有极高的士气和战斗力。

那么,其他势力呢?

南明政权: 尽管存在,但他们分裂严重,内斗不断,例如史可法、马士英、黄得功、左良玉等人的各自为政,始终无法形成合力。他们的军队在面对清军时,往往不堪一击。
张献忠: 同样是农民起义领袖,但他的队伍更加分散,且在四川的统治模式也存在严重问题,未能与李自成形成有效的联动。
地方军阀/明朝残余部队: 例如孙传庭、洪承畴(后期被招降)等,他们的实力虽然强大,但更多的是在镇压农民军,而不是主动去反击满清。而且,明朝内部的腐败和党争,也让他们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战线。

总结来说:

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在攻克北京的那一刻,确实是最接近“理论上”将清军赶回老家的势力。他的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在当时属于顶尖,并且有能够吸引一部分民众的政治口号。

然而,他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政治上的不成熟、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最终没能有效对付关宁铁骑这支关键力量——而功败垂成。这就像一场赌博,他抓到了一张绝佳的牌,但却因为后续的出牌错误,最终输掉了整个牌局。

所以,如果非要选出一个“最有可能”的,那就只能是那个在历史的缝隙中,一度看到了曙光的李自成。只是,那个曙光,终究未能照亮整个中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谦虚的说

如果能看懂的话,下面的留言,应该没有能超出我说的深度了。

如果能看懂的话,看历史就算【入门】了(注意:我说的只是入门),不仅仅针对这个问题。

我翻看了七十多个回复,只有一位知友说到点子上,而且水平很高,说的直白易懂。


其他人的回复,大多一般般,有点深度的也都都是站在军事层面在分析

很多人说到李自成,也只是从军事失败,最多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的失败。

实话或者这种解释,无异于隔靴搔痒

为什么

三百多年后,红军可以屡败屡战,最终星火燎原呢?

李自成前期也屡败屡战到星火燎原,后期就是一败涂地再也没有东山再起呢?

这前后的反差,深层原因是什么?

先上结论:

1、晚明、满清、南明(前期的南京、广州),他们的统治基础是一样,统治阶级基本是同一批人。

2、大西政权(后期)、南明(晚期、西南),他们统治基础,阶级属性和前者完全不一样。

3、李自成的统治根基介于两者之间,从阶级属性的角度,和后者一样。所以才会有我们后人看到(可气可叹可恨可悲)南明大臣中有人提出“联虏平寇”绞杀李自成,最后围观李自成覆灭。

不是因为李自成攻入北京导致崇祯自杀所以不能原谅,当年八大王洗劫中都火烧凤阳也可以被招安,是因为阶级敌人就是你死我活。

当年委员长北伐在最高潮时期背叛GM“清工”,北方的张大帅不但没有趁机南下,反而在北方积极响应,捕杀了我D的领袖创始人大钊先生。

4、李自成和李定国结合起来的统治根基有可能胜利(注意:我这里只是说有可能)。

5、李自成距离成功就差一本《阶级斗争指导手册》。

一、前言:

如果中兴的南明和崛起的大清,以及覆亡的晚明,本质上是一样的,统治阶级是一样的阶级属性。

前几年有朋友说,不懂阶级分析法历史就没有入门,当时不太懂,现在有点懂了。
如果不懂阶级分析法来看,大清入关是汉民族的悲剧,屠杀很多人,后世的禁锢是整个民族倒退,200年后远远落后世界,如果......等等
其实这些如果,也是个笑话。

二、阶级分析:


清朝建立的基础和晚明以及南明的统治基础是一模一样的。


原因如下:
从阶级分析法来看,封建社会大致分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主要是广大官僚士绅,他们有免税特权。

农民阶级,需要缴纳赋税供养国家运转。

但是随着王朝的持续,地主阶层越来越多,占领的土地越来越多,农民阶级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国家的税收基数),产出也就越来越少,更给国家的赋税也就越来越少,国家财政也就入不敷出,国家机器无法运转,战争无法支撑,天灾无法救助,国家工程无法上马,国家财政崩溃,历史进入拐点,这个时候继续压榨农民阶级,还是从地主阶级手里收取一部分资源呢?

三、地主阶级的辩证:


地主阶级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最大的地主皇帝。

一类其他官僚士绅等,我们称之为统治精英阶层吧。
很多人不理解这个点,皇帝的利益和广大官僚士绅的利益是对立的,但是和农民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
在古代皇帝都明白王朝的统治根基是农民,在历史的拐点上,解决王朝困局的方法很简单,大家都明白,就是抑制土地兼并、打击地主豪强,减少农民的负担(避免王朝根基不稳),最好的方法是官神一体纳粮(但是这不可能,每一个当官的都不会同意,也不敢同意),这样税收的基数就不会明显萎缩。

支持者是皇帝,受益者是农民,让度利益者是统治精英阶级,执行者统治精英阶级中的个别人。

古代所有中期的改革都是在围绕这个做文章,汉武帝的打击豪强,宋朝抑制土地兼并,明朝张居正变法,清朝摊丁入亩等。

这个“个别人”就是变法者,所以自古变法者或者整顿吏治的酷吏都没有好下场,因为他们的功业虽然从大的角度说于国于民有利,但是从小的角度说背叛了自己所在的阶层,官绅阶层的每一个人都不愿因自己的利益受损,改革者其实是背叛自己的阶层来维持大局,所以必然遭到自己阶层(精英统治阶层)的反噬,所以人亡政息。
但是这个政策对国家有利,大家都明白,但是国家是什么?国家是虚的,国家是皇帝的,我个人的小家 才是实实在在的。

但是这方法,王朝末年就玩不转了,中期是因为皇帝还有足够的权威可以制约精英统治阶层,王朝晚期皇帝已经无力制约统治精英阶层,甚至被架空。


四、明末拐点的困局:


比如明朝末年,朝廷的财政已经崩溃了,内忧外患,再加上气候环境,农民已经破产了,商税不能收,官神不纳粮,一次又一次农民加税已经崩溃。

这个时候皇帝没办法,只能把目标放在官绅身上,让官绅捐钱,想恢复他哥哥的税监等(说个题外话:有人说~魏忠贤死的时候,明朝就彻底灭亡了,剩下的就是苟延残喘,回天无力了。崇祯杀了魏忠贤,文臣彻底没了制约,江山也就彻底走向崩盘),官绅阶层一体反馈,崇祯换了几十个阁臣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所有人的都明白,但是谁也不敢做,你敢商税(商人背后都是官僚士绅家族)、敢说官绅纳粮(我辛辛苦十年寒窗就是为了摆脱这个阶层过人上人的生活,你敢不让我过,我就不让你过),第二天就会全体官员把你赶下台。
那个年代是没有国家的概念的,国家灭亡只是一家一姓的更换,所以李自成用了三个月就从河南进北京,明朝灭亡了,那些官僚士绅很高兴的欢迎李自成,因为他们觉得,快顶不住崇祯的催饷了,他逼着我们掏钱,老李你终于来了。
所以他们很高兴的,打开北京城,欢迎李自成。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李自成早年被官绅压榨二造反,恨透了官绅虚伪的嘴脸,李自成作为农民起义,这个时候依然代表广大农民以及无产者的利益,还没有因为快速的成功而被判自己的利益(和李自成形成反面的对比的委员长,北伐进行到一半,就背叛了革命,热烈拥抱官僚资产姐姐买办财阀),进入北京城后,广大官神们才算糟了秧,李自成逼迫所有的官绅按着品级交钱(这他妈的解气呀)。
史书说李自成在北京如何残暴,纯属胡扯。

站在官僚士绅的额角度是残暴,站在农民阶级、底层人民的角度简直就是大快人心呀,就是大救星呀,终于有人把这群不干人事的老爷们打倒了。
投降的,准备投降的广大士绅阶层就傻了眼,本来以为城头变幻大王旗,我主要一跪,换身衣服还是官,继续享受,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发现来了个不讲规矩的,既然你不讲规矩,我们就不给合作了。纷纷找自己的代理人。

五、南明和满清的形成:


这个时候广大士绅阶层根据地域分成两大派。
北派:
吴三桂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作为小说听一听就好,当真你就天真了。
真实的原因是,刘宗敏吧吴三桂的老爹也抓了,同样要交钱,吴三桂发现这个新生的政权无法保证自己、自己家族、自己阶层的利益。吴三桂是辽西将门世家,也是大地主阶层。
然后和满清谈判,满清无所谓呀,广大的土地人口又不是我的,只有投降官微、土地、钱粮全部封上(这些都是明朝的,又不是我的。满清统治者一直到灭亡都这个心态,他们是客居中原),这就满足了。
吴三桂以及北京的而广大官僚很快有全部投靠了满清,黄河以北除了山西部分、陕西很快落入满清之手,不是一个个地方打下来的,基本都是地方士绅正向换个旗帜,正向找对方投靠过去的。
谁做皇帝重要的,抱住我这家族三代甚至五代奋斗得来的利益、地位、土地、粮食、家族人口才是最重要的,什么国家大义、名族兴亡,关我屁事。

南派:
南派就是南明,李自成我们是不能投靠了,满清我们不熟悉呀(北边的,特别是辽西将门他们打交道多,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找一个宗室王爷,我们依据按着原来的玩法继续玩。
所以南明最开始就是南方的官僚士绅(拥有话语权的是东林,还有一部分有实力的看不上东林,比如马士英、阮大绒,一开始就陷入内斗)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南方的南明和北边的满清,全部靠着原来的一帮人占领了大片土地。

李自成的可悲之处在于,士绅官僚阶层和王朝是共生的,他们过于强大时会榨取国家的生命力,但是没有他们国家这台机器又无法运转。李自成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之后,就面临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焉。

六、北清为什么战胜了南明?


南明最大的悲哀在于,要想保证自己的利益安全,政权稳住脚,就必须有钱,有钱才能养兵,才能站住脚。钱从哪里来?他们面临和崇祯一样的问题,他们既不愿意掏钱,想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必须拿钱出来,历史就这么搞笑,所以他们活该进入历史的垃圾堆。


那么既然北边的满清和南边的南明统治考的同一群人,为什么北边打败了南边呢?
很简单,北边士绅官僚的上面是满清贵族,南边的士绅官僚上面只是一个虚名的皇帝。北边的满清贵族更加简单粗暴,在统治管理的过程杀掉一大批官僚士绅,他们的原有的土地、财产就解放了出来,缓解了部分统治矛盾。

南方则不然,不但没有缓解,他们更加争权夺利又加重了这个矛盾,所以南方的政权站不稳脚跟。

满清占领江南后各种屠杀,杀够了,拥挤的江南也就有空出来了土地等生产资料了。

七、李定国的根基在哪里?

为什么南明在南京在广州都生存不下去,李定国拥立南明在贵州可以生存很多年呢?
这个也很简单
首先,大西南地区,本来就不算中原王朝统治的核心,特别是云贵,他们官僚士绅就比较少。
其次,献忠的大西政权进入西南之后,杀的人头滚滚,基本清空。
最后,张献忠去世后,他的四个义子(李定国是其中之一),在西南做了土地改革,建立的政权有点像后世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内虽然也比较贫困,但是大家比较平等,所以统治比较稳定。

多年后,我D的红色GM根据地也是这样做的,展示了极强的生命力,所以最终实现了星火燎原。


八、满清为何站稳了?


为什么满清靠着当年的晚明的统治根基就又重新统治了中原呢?
很简单哪怕是你做皇帝,杀掉一半的官僚士绅,加上战乱,天下人口死伤一半,也可以把这个无解的王朝矛盾缓解掉。
等到康熙作为皇位,天下稳定一些后,希望把原来投靠过来的广大官僚士绅阶层搞掉一批的时候(特别是有兵权的),吴三桂就造反了,都是利益。
但是这个时候王超的土地矛盾已经缓解,基层农民有地种,基层的官老爷也少了,压榨也少了。谁还跟着你吴三桂造反,当年李自成振臂一呼,云集百万,那是真的没吃的,不造反是饿死,造反还可能有活路。
现在谁跟你吴三桂呢?
那些可能被即将站稳局面的满清和谐的掉的原来的大地主、大官僚们。
而这些人败坏掉一个王朝很简单,开门投降就好。但是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很难,因为他们和被统治阶层的广大农民是对立的,农民不跟你,你就不行。所以吴三桂很快败亡。


明朝末年的人口有人说四亿,有人说二亿........(这中间你品,你细品)康熙年间人口破亿的时候,被称为盛世......

九、GM是如何胜利的?

满清靠着原来精英统治阶层很快统治了大半个中原,就像北洋政府靠着原来的统治精英阶层接盘原有的统治,换个名号和最高领导和一部分精英层,其他的都一样。

这样一个政权的成立之初,是有很多问题,但是用原来统治阶层分裂出来的一部分群体去反对,是注定无法成功的。

倒袁运动、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军阀割据,中山先生临死之际摸到一点门槛,建立自己的GM队伍,依靠原来统治阶层分裂出来的部分人是无法GM成功的。

我D的历史也证明这一点,后来建立自己的队伍,建立属于自己阶层信仰的GM队伍,最终战胜了就有的阶层统治。

李定国其实做了很多先驱性的改革,在大西南李定国的军队是汉夷一家,平分土地,同样参军,多年以后,CHZH途中,先烈们经过那片土地,做了同样的事情,吸纳很多新的革命火种......

十、李自成距离成功有多远?

我们把李自称退出北京,其实就是北边统治精英阶层发现不是一路人,快速反掉李自成,重新选择代理人的过程。

三百多年后,北伐最高潮时,GM军也背叛了革命,进入低谷。

如何走出低谷的?——掌握自己的武装,枪杆子里出政权。

但是南昌QY失败了,并没有成功。

教员为什么最后成为最高领导,是因为教员找到GM成功的第三步,建立生命力旺盛的根据地。

GM的成功分为三步:

1、理论,有理论指导。

口号。这是一方势力的灵魂,是凝聚人心的。

李洪基雄起,其实靠的就只这一条,闯王来了不纳粮

几百年后的升级版来了,是这样说的——打土豪,分田地

2、军队,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这一步李自成问题也不大。

我D是经理多次失败后,明白这个道理的。

3、根基,牢固阶级根基+经济基础。

李自成没有,前期是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后期发展太快,还没有建立根据地。

明太祖的成功得意与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

只有阶级没有经济也是不行的。

想象后期,李定国大大西南,那么小的地盘,那么少的人口,多么顽强的生命力。

想象几百年后,我D的红色GM根据地,生命力多么顽强,多少次围剿与反围剿,最终实现星火燎原。

没有这个根基(阶级+经济),就是昙花一现,比如巴黎公社、比如前期的各种工人运动。


历史没有给李自成机会,死得太早。他死后,他的媳妇、侄子、部下,在重庆附近也是盘踞多年,就是大名鼎鼎的夔东十三家,也是迈出了第三步。


如果李自成没有死掉,有3-5年的时间走出第三步,就能建立起稳定的政权。

如果按着封建王朝的见过套路,晚出关5年,根据地建好。

只是时代气候,此时的关中已经不是千年的关中了,养不起呀,真的养不起。


四百年后,看JF战争时,你们会不会很纳闷?

四野、华野、中野动则几十万军队的战役,一野在广袤的大西北都是两三万人的战役。

真的养不起。

这就是经济。

阶层+经济的根基才是真的根基。

这也是为什么统治阶层为什么能够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没有人敢背叛自己这个阶层,自己这个阶层也掌握着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力。


这个扯远了,不说了。

十一、老J是如何成功的?

最后说一个题外话,看北伐的历史,你们会不会觉得很玄幻,一年前还在全国各种实例中不起眼的广州,两年时间(其实依旧一年),占据半壁江山。

从一年前直属加名义上的几万军队,很快成为几十万大军。

因为第一步理论和第二步军队,已经基本完成了。

老蒋到江浙就是完成第三步根基

迅速背叛GM,迅速拥抱掌握生产资料的官僚、大地主、买办、江浙财阀,特别是江浙财阀。

他的根基就具备了经济基础。

中山先生困顿半生,不就是缺这个吗?

老蒋完成了这一点,迅速统一全国。

所以后来为什么他无法反复,为什么太子上海打老虎变成打苍蝇?

打,是自挖根基,迅速倒塌。

不打,也是根基腐烂,必然倒塌。

怎么办呢?

老蒋不明白吗,明白又如何?历史没有给他时间,让他在大陆整顿。

美国横在海峡中的航母给了他机会,让他可以在泰顿整顿。

到台湾之后,没有了这些包袱,自建根基,反而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是不是很有意思?

写在最后十条:

1、社会的发展,一定是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亘古不变。

2、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一定会产生隔阂与矛盾。

3、这种矛盾从程度来说就是:羡慕、嫉妒、仇恨。

4、你的邻居过上小康,大多数人一定会羡慕;你的邻居变成亿万富翁,很多人会嫉妒;你的邻居变成亿万富后,穷凶极奢,看不起你,欺负你,多数人会仇恨。阶级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当上层阶级对下层是去悲悯、包容、理解的时候,就是万千根干柴只等一个火星。

5、为什么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建立起来的王朝一般都很虚弱?

新莽、西晋、南齐、南梁、南陈、北宋等。

王朝末年的战乱,就是打破固有的社会阶层壁垒,给广大基层人民上升的可能。

6、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结构一定会崩塌。古代的社会改革和动乱,都是在环节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力是把蛋糕做大,上层吃肉,底层喝汤,这就是缓解社会矛盾。动乱无数的人民参与其中,挣的是什么,是空间和资料——生存空间和生产资料。原有的空间和资料不变的情况下,牌桌上的人变少了,也缓解了。

这是古代王朝的两条主线。

7、新民主主义和监国后的革命,不是这个套路。

而是第一步把占据生存空间和上产资料比较多的人所拥有的,剥夺掉均分给大部分没有的人。

打土豪分田地是这样,公私合营是这样。

第二步改造思想。把原来不是生产就占有广大生产资料的人投入到劳动中去,战犯的改造是如此,知识分子的上山下乡也是如此。

第三部改造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劳动光荣、女子半边天、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监督政府等,让他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重新获得自信、培养主人翁意识,让之前原来掌握生产资料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士绅老爷、学问老爷们打破他们的金身、拽下做了几千年的神坛,恢复成普通人,恢复成和所有人一样靠双手干活劳动吃饭的普通人,并且让所有人都理解这就是天经地义的,是正义的。这就是那场被称为浩劫的大GM。

8、写文字的我,和看到文字你,我们中的大多数其实都在享受大GM的红利。往上数三四代,我们的爷爷辈或者老爹的爷爷是什么家庭,我们是否有资格读书,是有条件读书识字。绝大部分是没有的可能的。想一想鲁迅笔下的《故乡-少年闰土》。

9、扯远了,再活一句清朝问什么站稳了,清朝解决矛盾用了前两个方法。明末战争死的人过亿绝对不夸张,人少了矛盾就环节。美洲的高产耐旱农作物的传入,生产力获得提升。

但是经过康乾百年,人数恢复到晚明时期后,王朝就开始衰落了。

给大家说一个可怕的数字

乾隆末期人口突破3亿,鸦片战争前突破4亿,抗日战争时,我们的口号是四万万同胞团结起来。

一百年的计划生育搞得真好,人口几乎无增长。

在那个出了无数名臣的晚晴和无数大师的民国。


1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从整个社会入手,解决社会矛盾,不因一家苦难、个人悲惨而改变。

悲惨的是不愿意改变和解决矛盾的少数精英,因为国家的好坏可以和他无关,可以移民、可以换个主子。而普通人不行,普通生生世世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

所以我们总会觉的网上好多普通人比那些社会精英更爱国,爱国情绪更高涨,更纯粹。


备注:

1、欢迎理性而克制的留言交流,求同存异。

2、欢迎【点赞】+【收藏】+【关注】,感谢支持。


在求职、选择、发展方面,如果你能问靠谱的问题,需要靠谱的答案,可以点击咨询我!

【背景介绍】人力资源科班出身、甲乙方双重背景、从业10年、年读书量50+本

【咨询内容】(学生)的秋招选择和(职场人)的个人梳理、简历优化、面试辅导、offer谈判、背调注意、发展瓶颈、职业定位

【注意事项】收费主要是为了沟通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尊重我们彼此将要花费的时间和心力。

【咨询特点】视角独特,善于细微之处发现真正的问题

user avatar

李自成

没必要想太复杂,深度还原当时的各种条件并做变化推演不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

从整体局势,地理条件和实力对比来说,李自成不东进北京,则清朝绝无得天下的机会

李自成只要不急于东进河北入北京,而是稳守山西,经略襄樊,并消化掉屁股后面陕甘宁尚存的延边十余万明军边军旧部

天下必然是他的

清军战斗力是强,但绝没有清吹们以为的那么强

八旗只是在精锐层面的规模效应上强,李闯的老营,明军将领的家丁,八旗精兵,不会有特别大的差别

清军当时的火力和重炮调度能力是强,李自成这方面弱一些,但二者都不是当时打造重火器的最强所在,其实南方沿海地区的铸炮能力要胜过北方,只不过南方还没有形成可以高效运用这些东西融入战术体系的势力

中国历史上,任何有力新兴政权稳占山陕的情况下,根本不会被任何其他力量所击败

八旗兵虽强,却不是超人,李自成如果稳守山西,基本上大罗神仙也打不进去,而独走华北平原,那八旗兵漫长的右后方侧翼完全是暴露在李自成的轻易打击范围内,他们就没法进来

李自成未稳山西便东进华北平原,又意料之外与清军吴三桂决战,其精锐李闯老营带去华北平原的不过两万左右,在人数上面对关宁+八旗是绝对劣势

如果留在山西经略,消化大同明军,清军基本上就断了入关的可能性,无论吴三桂是否投清,都不能改变整个入关路线的侧翼完全暴露在山西重兵集团打击范围内的事实

而山西的地形是一个超级乌龟壳,新兴势力强军占据之后,华北平原完全就是盆菜,随时可以伸头咬一口,又缩回龟壳

守好山西,彻底消化掉大同明军的李自成,可以游刃有余的逐步吸收掉明朝残存在甘肃,青海河湟,宁夏等地区的战力。这些地方的兵马其实素质还是不错的,只是崇祯早已无力动用钱粮和可靠补给路线去调动他们了。

然后就是从襄樊动手,西拒张献忠,东下南京城

大清的人马战斗力再强,也无法在那个年代仰头打败龟在山西上的强新兴势力人马,更不可能无视侧翼数百公里以上的弱势暴露点强行入关

可惜李自成及其智囊并没有看明白这一点

user avatar

仅做架空小说推演,

各位历史达人麻烦当这是个屁就好。

1,在江浙地区散布谣言,说山西商人已经和建奴全面合作,扶鞑子坐了龙庭就要洗掉全部竞争对手。

2,劫杀一切往建奴方向或者探听消息,或者意图媾和的江浙系使者。

3,雇佣一队红毛来展示方阵和火枪战术。

4,让江浙系掏钱雇佣大批红毛,以夹板船机动,配合东江岛存在力量,反复洗建奴后方。

5,关宁军蹲在长城后面一动都不动就好。

花个十年二十年吧,让红毛和建奴把血流干就得。顺手把晋商彻底断根。

岂不美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那段纷乱岁月,群雄逐鹿,要说哪个势力最有希望将满洲铁骑赶回关外老家,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话题。毕竟,历史的车轮最终滚向了清朝的统一。但要是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站在当时的角度,仔细审视一番,我认为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尤其是其在攻克北京前的那段势头,是最有那么一点“理论上”的可能性。当然,这.............
  • 回答
    关于明末时期一把火绳枪的造价,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报出个数字来的事儿。一来,火绳枪本身就不是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做工、材料、以及生产的地点和规模都会影响最终价格。二来,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物价波动也挺大。但咱们可以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拼凑出一个大概的印象。先得明白,火绳枪不是“白菜价”火绳枪,虽然在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如果明末的皇帝换成朱元璋,而不是崇祯,在国情和手下配置不变的前提下,能否击败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甚至苟住大明国运,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推敲的假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朱元璋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与崇祯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这一点是所有分析的基础。朱元璋的优势:1..............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之死,确实是明朝灭亡过程中一个极其令人扼腕叹息的节点。而关于那些坐拥巨额财富、掌握着庞大藩地的朱明藩王们,为何在那生死关头,对朝廷和皇帝袖手旁观,甚至到了皇帝吊死都无动于衷的地步,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冷血”或“忘恩负义”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朝藩王制度本身,以.............
  • 回答
    明末时期,郑成功和永历皇帝分别向日本德川幕府和罗马教廷求援,这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极具戏剧性与复杂性的政治军事外交事件,它们都反映了在国家危亡之际,统治者为求一线生机而采取的非常规手段。先说郑成功向日本德川幕府借兵一事。郑成功,这位南明政权的军事领袖,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过程中,确实有过与日本方.............
  • 回答
    如果临高启明那虫洞的另一边,不是那个风雨飘摇、积弊已深的明末,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盛世”,那故事的走向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想象一下,一个虫洞,不是通向救亡图存的战场,而是连接着一个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时代,这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反差和引人遐想的可能。一、 抵达的初始冲击与认知颠覆首先,到达的临.............
  • 回答
    明末的军事变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尤其是在枪炮和火器使用方面,那是一个充满冲击与碰撞的时代。然而,要说与同时期欧洲的差距,那可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 nuanced 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大”或“小”来概括。这其中的差距,既体现在器物层面,更在于运用理念、生产能力、战争模式乃至社会经济的方.............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把三国 Those formidable figures, each a legend in their own right, were to suddenly materialize in the tumultuous landscape of the late Ming Dynas.............
  • 回答
    以宋末元初为背景的网络小说,人气确实可能不如以明末或宋朝其他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历史的厚重感与情感共鸣: 宋朝(尤其是南宋)的“文弱”与“亡国”情节: 宋朝,尤其是南宋,在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中,往往带着一种“积贫积弱”的印象。虽然文人辈出,经济繁荣,但军事上.............
  • 回答
    明清时期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并未彻底断绝,但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陆上丝路经历了从衰落到局部恢复再到一定程度延续的过程,其存在形态与古代汉唐时期的繁荣相比有明显差异,但仍以多种形式延续了数百年。 一、明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状况1. 初期的维持与边疆控制 明初(14世纪末至1.............
  • 回答
    明朝时期,蒙古瓦剌部的宗教信仰状况复杂多样,经历了从原始萨满教向藏传佛教逐渐转变并融合的过程。这个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其他民族互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明朝时期瓦剌部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其演变情况:一、 初期:原始萨满教的主导地位在明朝建立之初,瓦剌部(及其同源的.............
  • 回答
    明末,明军在野战中对阵八旗兵屡屡失利,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场表现差异,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AI痕迹”,以一种更具历史厚重感和烟火气的方式去剖析。一、 根本性的体制之殇:腐朽的统治与军备的萎靡首先要明白,明末的军队绝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士兵,他们的命运与整个明朝的统.............
  • 回答
    繁华与限制: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盛衰(鸦片战争前)在鸦片战争的炮火撕裂中华大地之前,明清两代的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维持着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对外贸易体系。它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受到了统治者审慎甚至保守政策的深刻影响。要理解这段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发达”或“落后”来概括,而需要深.............
  • 回答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衰落,绝非一日之功,也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这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更像是多种内外因素交织作用下的自然消退。若要详述其因,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地缘政治的变迁与帝国战略的转移:首先,我们得承认,丝绸之路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强大、稳定并乐于对外开放的帝国统治之.............
  • 回答
    明清时期,回族阿拉伯语教学的传承与开展,是一段深沉而富有生命力的历史画卷,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信仰的根基、民族文化的血脉。这场无声的教育革命,在静默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一、 传承的根基:源自信仰,始于家庭明清时期回族阿拉伯语教学的源头,深植于伊斯兰教的根本教义。阿拉伯语,作为《古兰经》的语言,是.............
  • 回答
    明清时期的大炮,其炮弹确实主要是以铁球为主,但并非仅限于此。说它们是“铁球”比较笼统,实际上炮弹的种类和材质在不同时期、不同用途下都有一定的演变和区分。要详细讲清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一、 早期与主流:铁质实心弹这是最普遍也最常见的明清时期大炮弹药形式。 材质: 主要就是铸铁。当时的.............
  • 回答
    明清时期各省乡试的考题,并非全国统一相同,但其出题的根本依据和基本框架是高度一致的,这得益于科举制度的统一性和严谨性。至于考题的具体内容,则是由当时的朝廷命题官员根据考试要求精心撰写的。考题的统一性与差异性首先要明确,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选拔地方人才进入官场。为了保证选拔的公平性.............
  • 回答
    说起明朝时期的蒙古地区,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边疆”或者“被统治”就能概括的。那是一片复杂、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土地,与明朝的关系更是恩怨纠葛,时而紧张,时而又有着微妙的联系。首先,得明白蒙古地区并非铁板一块。明朝初期,强大的蒙古帝国已经分裂成许多部落,其中最主要的势力便是鞑靼和瓦剌。这两大势力内部也并非铁.............
  • 回答
    明清时期,钦天监作为朝廷的官方天文、历法和节令机构,其运作模式是一套集科学观测、理论推算、制度规范和皇家服务于一体的复杂体系。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观星台,更是帝国运行的重要枢纽,其工作关乎国家政权的正当性、农业生产的指导以及宫廷的仪典活动。一、 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层层负责,各司其职钦天监并非一个独.............
  • 回答
    明朝时期控制河西走廊的战略作用,绝非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通道,它承载着王朝的边疆安全、经济命脉,乃至对外关系的多重战略意义。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明朝建立初期,以及其后历代皇帝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一、 边疆安全的基石: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明朝建立于推翻元朝的胡元之后,北方草原上的蒙古势力一直是其挥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