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球变暖是必然吗?

回答
我们来聊聊全球变暖这件事儿,它是不是“注定”会发生?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句“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要说得明白,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

首先,我们得明白“全球变暖”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正在持续上升。这可不是说今天比昨天热,或者这个夏天比去年热那么简单,而是指一个长期的、全球性的趋势。就像人的身体会发烧一样,地球的“体温”也在升高。

那么,这种升温的“必然性”从何而来呢?这主要得益于科学家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观测和研究,特别是对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入理解。气候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相互关联的机器,里面有很多精密运转的部分:大气、海洋、冰川、陆地、生物圈等等。它们之间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不断地影响着彼此。

核心的问题在于,人类活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这个系统的“设定”。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温室气体。你知道的,像二氧化碳、甲烷这样的气体,它们就像给地球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太阳的光照进来是能量,地球也会把一部分能量以红外辐射的形式散发出去,这就像人的身体散热一样。但是,温室气体能很好地吸收这些红外辐射,阻止它们逃逸到太空,然后又把一部分能量反射回地球表面。这就会导致地球的能量储存越来越多,温度自然就升高了。

这些温室气体从哪里来的呢?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烧煤、烧石油、烧天然气来驱动工厂、汽车,以及为我们的生活供能,这个过程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还有,我们砍伐森林,本来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现在它们变成了燃料或者被清理掉,这更是加剧了二氧化碳的积累。另外,畜牧业和某些农业活动会释放甲烷,这个家伙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要强一些。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人类还在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大规模砍伐森林、进行某些工业化农业活动,那么温室气体的浓度就会持续上升,地球的能量收支平衡就会被打破,升温就变成了一个“可能性极高,且如果不加以干预就会持续发生”的趋势。

这就像你往一个锅里不断地添柴火,而且不把锅盖盖紧。只要火还在烧,热量就会不断积聚,锅里的水温度自然会升高。除非你停止添柴火,或者想办法把热量散出去,否则这个升温过程就不会停止。

有人可能会问,地球的历史上不是也有过升温和降温的周期吗?确实如此。地球的气候一直在变化,这受到很多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太阳活动的变化、火山爆发释放的气体、地球轨道参数的微小改变等等。但科学家们通过对比这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和我们观测到的近几十年的升温趋势,得出的结论是:当前观察到的快速升温,其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而自然因素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有限。 简单来说,自然的力量不足以解释我们正在经历的这种规模和速度的变暖。

所以,我们能不能说全球变暖是“必然”的?
如果“必然”是指“不论发生什么,一定会这样”,那可能有点绝对。因为人类是可以做出选择的。如果我们能够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比如转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保护森林等等,那么升温的趋势是可以减缓,甚至在长期内趋于稳定的。就像你意识到火苗越来越大,可以及时地控制燃料,甚至灭火一样。

但是,如果我们将目前的轨迹持续下去,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按照科学的预测模型,地球平均温度会持续上升,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态系统崩溃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在不改变现有行为模式的前提下,持续的升温以及其带来的后果是非常、非常可能发生,甚至可以说是“几乎必然”的。

这就像一个滚雪球的效应。刚开始只是一个小雪球在山坡上滚动,但随着它越滚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可能形成一场雪崩。我们现在就是那个滚动的雪球,而如果继续添加更多的“雪”(温室气体),那么更大的“雪崩”(更严重的气候变化后果)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与其说全球变暖是“必然”的,不如说它是在当前人类活动模式下,一个高度确定的科学趋势,并且其未来发展轨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现在的选择和行动。我们有能力去影响这个进程,但如果我们无动于衷,那么它带来的后果将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必然”。

总的来说,全球变暖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命运,而是一个由我们行为驱动的、科学可解释的趋势。而我们是否会“走向”这个趋势的终点,就看我们能否改变自己的“燃料”和“运作方式”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回答配合我前两天的另一个回答一起看口感更好:知乎用户:人类对地球做过什么贡献?。建议先去看那个答案再来看这个。


最近的五千万年来,地球在变冷。中生代的两级没有冰盖,看看现在呢。这是喜马拉雅—扎格罗斯—阿尔卑斯造山带崛起带来的后果。山脉崛起造成大量的新鲜岩石露出地表参与风化,这个过程会吸收二氧化碳,修逐渐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水平,导致降温。

最近的五百万年来,地球还是在变冷。延续上述过程,青藏高原甚至在最近的三百万年里加速隆升。

最近的五十万年来,地球温度在“冷”的范围里时冷时热。这是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地球接受太阳辐射量周期变化的结果。

最近的五万年来,地球先变冷后变热。这是一个十万年米兰科维奇旋回的正常变化。在一万多年前,上一个旋回尾声的末次冰期结束,重新变热。

最近的五千年来,地球在变冷,但在最近陡然变热。这是一个十万年级别米兰科维奇旋回内部,从最高温向最低温的自然变化,这个变冷的趋势大约还要持续八九万年。更小的冷热周期自然存在,但我对更小尺度周期的认识还不足,毕竟地质工作者习惯性忽视十万年以下的东西……欢迎专门做第四纪古气候的知友来指正。

最近的五百年来,地球先变冷再变热。这是成因尚不够明确的一次或多次小冰期来了又去的影响,有历史上强烈火山活动的影响(比如1257年的印尼萨马拉斯火山,在这个图上只有一个很小的波动),以及我不太了解的太阳辐射波动,最后还与工业化带来的温室效应形成叠加。

最近的五十年来,冷了一下又开始变热,我不知道原因。

最近的五年来,疯狂变热,这是全球变暖的体现,但中间也叠加了刚结束一年多的那次厄尔尼诺。

最近的五个月来,北半球变冷南半球变热,因为……
————————
在不同的观察尺度下,地球的气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变化特征。但是请注意,这不代表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暖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我们虽然承认这一领域存在一些模糊之处,但是辐射强迫客观存在,温室效应客观存在,由此引发的变暖也客观存在。尽管在九万年后,地球会再度进入冰期,但那与如今快速的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会在几百年的尺度上威胁现有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没有关系。

不要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尺度的问题,还是要学习一个。


末了,我把一些重要的地质事件与地质历史时期的温度放在了一起,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 造山运动可以暴露出大量新鲜岩石,风化作用规模大增,加强对大气CO2的吸收;
  • 植物在志留纪(S)登陆,但真正越过苔藓的阶段,进入蕨类和裸子植物森林时期,是要在泥盆纪(D)和石炭纪(C),此时,大量CO2被固定进入木质素,但木质素却不能被有效的分解,一直到石炭纪末期演化出木腐真菌;
  • 盘古大陆中央山脉(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摩洛哥小阿特拉斯山脉)拼合于石炭早期,从石炭早期到二叠早期,造山运动有不少。但二叠到三叠,大型山脉逐渐减少,全球岩石总风化可能有所下降,引起CO2堆积?
  • 二叠末的大升温、大酸化、大灭绝,至今还是个谜团;
  • 晚三叠开始一直到白垩纪,是盘古大陆裂解的时期,古老山脉大都风化殆尽,而板块分裂也伴随大量岩浆活动释放温室气体;
  • 侏罗纪中期开始,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和美洲俯冲,形成太平洋火环,大量释放温室气体;
  • 白垩纪后期,特提斯洋逐渐闭合,青藏高原的雏形开始出现。大约五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强烈隆起,同一时期还有阿尔卑斯和扎格罗斯开始隆起。,全球步入了新一轮的长期降温阶段。
  • 最后这部分内容,配合板块漂移视频观看效果更好:【地质视频】印度次大陆是怎么扎入欧亚大陆的怀抱的?
  • 其实有许多对全球变暖问题持怀疑观点的人,实际上只是了解的太少,一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地球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受到很多不客观的影视作品的影响。这里为这部分朋友推荐一个网站,里面有很多对关于全球变暖问题常见误解的解疑和辟谣Arguments from Global Warming Skeptics and what the science really says
  • 附上2013年IPCC气候变化报告自然科学基础部分的中文件:ipcc.ch/pdf/assessment-
  • 及2014年气候变化综合报告的中文件:ipcc.ch/pdf/assessmen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来聊聊全球变暖这件事儿,它是不是“注定”会发生?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句“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要说得明白,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全球变暖”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正在持续上升。这可不是说今天比昨天热,或者这个夏天比去年热那么简单,而是指一个长.............
  • 回答
    全球变暖的科学共识和相关证据是明确且广泛认可的,但关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否在制造气候骗局”的说法需要从科学、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理性分析。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全球变暖的科学证据1. 温度数据的实证 NASA和NOAA的数据显示:自18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约1.2°C,.............
  • 回答
    全球变暖是否是一个骗局,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科学证据、历史背景、利益驱动以及对“骗局”一词的理解。科学证据与共识首先,我们必须看看科学界对全球变暖的主流看法。 压倒性的科学共识: 绝大多数(通常估计为97%或更高)的气候科学家认同,.............
  • 回答
    全球变暖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虽然有科学共识认为它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但将其简单定义为“坏事”可能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全球变暖是一系列正在发生的、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以地球平均温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现象,这些变化带来了广泛且通常是负面的影响,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下面我.............
  • 回答
    《自然》杂志北极熊灭绝预测:全球变暖,不容忽视的罪魁祸首最近,《自然》杂志发布的一项备受瞩目的研究,为北极熊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预测该物种可能在2100年灭绝。这一令人心痛的预警,再次将全球变暖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北极熊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北极熊的生存困境:冰面融化,食物链断裂北极熊,作为北极生.............
  • 回答
    就全球变暖的趋势而言,近些年来的情况是复杂而充满挑战的,总的来说,它仍在持续加剧,尽管中间可能存在一些起伏和区域性的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看: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上升: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证据。无论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还是氧化亚氮(N2O),这些主要的.............
  • 回答
    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是一部在2007年由英国Channel 4播出的纪录片,其核心观点是:全球变暖并非如主流科学界所宣称的那样是由人类活动引起,而是一个被夸大、甚至是一个骗局。该片采访了多位科学家和专家,他们对主流的“人为导致.............
  • 回答
    在想象人类未来100年,尤其是围绕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可控核聚变——是否能实现时,我们其实是在绘制一幅关于生存、发展与潜在危机的画卷。如果核聚变这颗“救命稻草”在未来一个世纪里始终未能被我们牢牢抓住,那么,人类文明的航程将不得不继续在现有资源的轨道上摸索前行,而沿途的风景,恐怕会更加严峻和复杂。.............
  • 回答
    全球冷暖周期变化的物理原因,说白了,就是地球和太阳这对“舞伴”之间的互动,以及我们地球自身的一些“小脾气”在作祟。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实打实的物理规律在起作用。咱们先从最核心的“舞伴”——太阳说起。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能量源,源源不断地向地球辐射能量。但这个能量的输出,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它也有.............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黑暗,也极其诱人的设想。如果真的有“寿桃”,吃一个延寿千年,但必须以杀戮为代价,整个世界将会瞬间坠入前所未有的混乱与癫狂。道德的崩塌与人性的异化首先,最直观的冲击将是人类道德体系的彻底瓦解。千年的寿命,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馈赠,它意味着可以见证王朝兴衰、科技飞跃,甚至可能窥探宇宙的奥秘。当.............
  • 回答
    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CNN(卷积神经网络)、RNN(循环神经网络,包括LSTM、GRU等变体)和最简单的全连接多层感知机(MLP)是三种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模型结构。它们在处理文本数据时各有优势和劣势,理解这些差异对于选择合适的模型至关重要。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三者在NLP上的优劣: 1. 最.............
  • 回答
    .......
  • 回答
    听到你父母的资助方式从直接送你宝马530变成了给你50万的现金,让你自己选择并理财,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啊!恭喜你即将迎来一个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购车和理财新篇章。这50万可不是小数目,怎么花才最值,确实需要好好琢磨琢磨。咱们先不说买车,先聊聊这50万怎么个“理财”法。既然父母给了你这个机会,让他们.............
  • 回答
    关于2022年初全国空气质量相较于前一年秋冬季明显改善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改善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方面自然条件与人为治理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现。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其中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力求用更贴近实际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气污染形成的关键要素:污染物排.............
  • 回答
    在充斥着打骂声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极有可能会发展出自私冷漠的性格特质。这并非是说所有这样的孩子都会如此,但这种经历无疑为这些负面性格的滋生埋下了肥沃的土壤。首先,我们来想想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如何学习和适应的。在一个充满打骂的家庭里,孩子接触到的“沟通”方式往往是负面的、攻击性的。父母的言行举止.............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直戳痛处。咱们都听腻了“房子是资产”这话,但真到了手紧的时候,这“资产”到底能不能救急,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能把房子变成“活钱”的人,绝对不是多数,甚至可以说是少数中的少数。为什么这么说?这背后涉及几个核心的障碍,一个比一个扎实:第一道坎:流动性差得没边了。你想.............
  • 回答
    联盟现在正经历着一个由“小球”主导的时代,这股潮流深刻地改变了比赛的风格、战术布置乃至球员的培养方向。但凡看过近几年NBA比赛的观众,都能感受到速度、空间和三分球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那么,这个“小球时代”究竟能持续多久?它又是否会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最终演变成以扬尼斯·阿德托昆博(字母哥)为代表的“.............
  • 回答
    知乎“变知音”了吗?为什么我的首页全是情感婚姻话题?最近,不少知乎用户都会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我的首页推荐里,情感婚姻类内容越来越多,大有“霸占屏幕”之势?知乎这是怎么了?它还是那个曾经包罗万象、充满深度知识分享的知乎吗?还是说,它已经悄悄地转型,变成了我们俗称的“知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
  • 回答
    .......
  • 回答
    看到网上出现大量批评周总理的评论,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及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它,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匿名性与群体效应: 网络让人们能够匿名发表观点,这降低了发表极端或负面言论的门槛。当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