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2 月 15 日起央行将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到 9%,这将产生哪些影响?

回答
从12月1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从现行的7%上调至9%。这一调整是央行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为了加强对外汇市场的管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此次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我国金融机构和外汇市场可能产生以下多方面的影响:

一、 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可用于外汇信贷的资金规模收缩

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压力增加: 准备金率上调意味着银行需要将更多持有或吸收的外汇资金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央行,这部分资金将暂时无法用于发放外汇贷款、购买外汇资产或其他经营活动。对于那些外汇业务占比较大、外汇资产负债匹配度要求较高的银行来说,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流动性管理压力。
外汇信贷成本可能上升: 为了弥补可贷资金的减少,银行可能会考虑提高外汇贷款的利率,以吸引更多的外汇存款或者对冲流动性压力。这将导致企业和个人的外汇融资成本有所上升。
外汇资产配置的调整: 银行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其外汇资产的配置策略,可能会减少一些收益率较低但流动性要求较高的外汇资产,转而配置收益率更高或者更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资产。

二、 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可能加大,但中长期趋稳的可能性增加:
短期内: 准备金率上调是一个收紧外汇市场流动性的信号,可能抑制人民币的过度贬值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然而,如果市场解读为央行对经济前景担忧的信号,或者此前人民币升值势头过猛,也可能短期内引发市场情绪的波动。
中长期: 总体来看,这一举措旨在引导市场理性看待汇率波动,避免过度的单边升值或贬值。通过增加银行持汇成本,减少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即期和远期买入行为,有助于削弱外汇供求失衡的影响,促进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双向波动。
跨境资本流动可能有所趋缓: 准备金率的提高会增加金融机构持有外汇的成本,从而可能降低其持有和运用外汇的意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短期内大规模的资本跨境流动,特别是那些主要依赖银行渠道进行的外汇借贷和投资活动。
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微妙变化: 银行需要更多的外汇来满足央行的准备金要求,这会增加银行对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需求。同时,如果银行对外汇信贷收紧,也可能减少其在市场上的外汇供给。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将对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
远期结售汇可能受到影响: 准备金率上调的信号作用,可能使得部分企业和个人对未来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发生调整,从而影响其远期结售汇的行为。例如,预期人民币升值动力减弱的企业可能会减少远期购汇。

三、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外贸企业面临的融资成本和汇率风险:
成本上升: 对于需要办理外汇贷款以支持进口或生产的实体企业而言,融资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增加其运营成本。
汇率风险管理: 准备金率上调对汇率双向波动的引导,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加重视汇率风险的管理。那些以外币结算的进出口企业,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汇率避险工具(如远期结售汇、期权等),以锁定成本和收益。
吸引外资的潜在影响: 总体而言,准备金率的调整主要针对境内金融机构,对吸引外资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然而,如果准备金率上调导致整体融资环境收紧,或者市场担忧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可能会间接影响外资的流入意愿。
企业跨境投融资的考量: 对于计划进行对外投资或融资的企业,其成本和决策可能会受到影响。银行在外汇资金的融出意愿和成本上可能发生变化。

四、 政策意图的解读:

防范外部风险输入: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这些因素都可能通过汇率和资本流动传导至国内。上调外汇准备金率是央行“工具箱”中一个较为温和但有效的工具,旨在增加境内金融机构持有外汇的成本,平抑过度的外汇流入或流出,从而增强宏观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引导市场预期,抑制“羊群效应”: 过去一段时间,部分月份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快升值,可能引发了一些市场主体的单边预期,即过度集中于在某个方向上进行外汇交易。上调准备金率,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央行不希望看到人民币汇率出现过度的单边波动,意在纠正市场可能存在的“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预期,引导市场主体理性看待汇率波动。
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任何一个市场的健康发展,都需要供求关系的相对稳定和预期的平稳。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央行希望引导外汇市场参与主体更加理性,减少投机行为,维护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为宏观调控留出空间: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中国专注于国内经济建设,实施更加自主的货币政策。

总结来说, 此次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是一项旨在加强外汇管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引导市场理性预期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短期内,它会增加金融机构持有外汇的成本,可能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和外汇信贷业务产生一定影响,并可能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一举措有助于维护中国外汇市场的稳定,防范外部风险,并为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企业需要更主动地管理汇率风险,并关注融资成本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央行对RMB升值的调控措施。

但调控既然是针对趋势进行,那就说明趋势是升值。

央行只是在缓解RMB升值的过程和速度,而不是在改变它。

就比如,央行今年5月31日有过同样的操作。

5月31日央行公告称,6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5%提高到7%。

它的背景是,在此之前的5月28日离岸、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分别突破6.35、6.37关口,双双刷新2018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

之前一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442点,幅度0.69%,创近20周最大单周升值幅度。

但在这之后的汇率走势是下面这样的:

你可以看到公告之后,RMB确实贬值了。

但对比一下美元指数:

你会发现,RMB贬值不光有降准时影响,也有美元升值的影响。或者说降准没那么大作用。

尤其是7月以后,美元虽然在升值通道,但RMB仍然保持坚挺,甚至12月8日再创新高,走出了跟美元走势完全相反的趋势。

一句话,外汇存款降准充其量刺激一下短期汇市的情绪,但长期还是要回到趋势上来。而人民币的趋势就是升值。

至于为什么要升值,前段时间有过很多讨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知友的留言:大灾之年没听说屯粮的商人还能亏钱(大概意思,原文不记得了)。

我深以为然。

疫情时代的特点是世界经济停滞,生产节奏被打乱。

需求侧倒还好说,因为美国一直放水,需求始终都在。但供给侧却由于疫情的干扰,生产跟不上了。

这种灾年情况下,中国手中的粮票势必升值。

这就是人民币升值的依据。

说来也挺有意思。

咱们都知道西方国家一直苦受需求不足的影响——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就是1929年大萧条。

除了他们,我国也在这十年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

2017年的十九大判断我国社会目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不再是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1年十一届六中)。

到这里,整个世界就集体进入供大于求的状态了。需求不足或者产能过剩成为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接下来我国会跟西方一样,该周期性地遭遇经济危机了,这会给我们的转型升级造成巨大的障碍。

但没想到的是,疫情的出现居然改写了宏观经济的供需特征。

在疫情的干扰下,世界各国的生产纷纷停工,这个供大于求的世界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居然出现了供给不足的情况。

再说一遍,疫情深刻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

说句不厚道的话,役情何止是中国出口的机会,简直就是中国改革攻坚的天赐良机!

因为有疫情,其他国家的生产都在给中国让路,缓解了中国的产能压力。而老百姓也因为疫情降低了自己的预期,使得即使GDP下降,上峰也能顶住压力,不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

国人对经济转型转轨的成本容忍度大幅度提高,大大降低了改革的阻力和压力。

就目前来看,疫情的结束遥遥无期。

因为西方消极防疫模式和病毒演化的环境要求简直是完美契合。

病毒的变异需要环境的支持。它需要足够的数量来保证基因变异的小概率一定会发生,需要足够的数量来对变异进行生存优势筛选。

而欧美的躺平养蛊恰恰就给了新冠变异提供了完美的生态环境,使得新冠能够在数量巨大的环境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进化尝试。

其实欧美执政精英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是他们在资本对生产的压力下,没法做到严防死守,只能被迫后退,把抗疫前线从预防退到治疗。

所以,他们只能把希望放在疫苗身上,于是抓紧时间研发疫苗,希望能够依靠群体免疫或者疫苗免疫来消灭新冠。

但两年来的实践结果证明,群体免疫和疫苗免疫是没有用的,只有严防死守+疫苗免疫才能降低新冠的威胁。

你看看新冠的这些变异,从阿尔法、贝塔,到delta,再到奥密克戎全都是出现在欧美那些经过群体免疫和疫苗免疫的国家,这充分证明仅凭疫苗的免疫力量不足以遏制新冠的进化。

而在严防死守的我国,新冠在经历了第一波攻势之后,就被压制住,尤其重要的是从未出现过新冠的变异进化案例。

中外两方面的案例说明,只有通过“严防死守+疫苗免疫”来降低新冠变异的数量条件,远离变异阈值,才能最终实现对新冠的压倒性胜利。

在可预见的未来,新冠和欧美的博弈会不断升级,西方的生产也就不会真正恢复,而中国的战略转型窗口机遇就一直都在,汇率的升值压力也会一直存在。

在这种背景下,即使人民币未来破六,大家也不要感到奇怪。

最后,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就是为了压汇率,不要再升值了,再升值外贸企业太惨了

我在知乎说过很多次中国有很多放水加杠杆手段,但是每次说到这个话题,就会有一堆人嘲讽我说不要汇率了?

这些人的经济知识是十分朴素的,在他们眼里放水就会有通胀,中美利差变小就会贬值

但是实际上今年下半年中美利差一直在缩小,但是RMB却一直坚挺,而且不但坚挺,还双顺差,贸易项和资本项都是顺差

不是利差减小应该会导致资金流出么,为什么反而会双顺差,而且大家会发现最近外资加快购买A股的节奏,每天都是大量流入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海外经济有极大不确定性,比如如果omicron最终被证实致死率极高怎么办,又或者美联储明年上半年提前加息怎么办?所以现在海外资产价格有极高不确定性

但是中国资产呢,恰好相反,无论omicron是否致死率极高,反正就算很厉害,中国受损封锁的企业也就这样了,如果不厉害,那就可以涨了(所以最近有人抄底这些),而无论美联储是否加速TAPER或者提前加息,反正PBOC一定会放水,而且是持续放水。所以现在A股的确定性远高于美股,A股最多就是短期博弈是买高位的还是买低位的,但是整体肯定是放水涨股票,而美股你不但要考虑是买科技还是买复苏,还要考虑是不是会提前收紧货币

所以不要再随便YY中国放水会导致RMB汇率崩盘了,制造业强国,汇率下跌对国家竞争力都是提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不希望大幅升值,而美国则一直不让中国贬值的原因,中国也愿意不大幅贬值的唯二原因不过是如果贬值厉害,国内通胀会起来,另外就是会妨碍RMB国际化。

user avatar

姿态大于实际意义。

由于美帝退出量化宽松,美联储鹰派发言,且美帝释放石油储备,欧佩克也稳定供给,没有减产,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被打压,我们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减小了。这时适当的表态,减弱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从而减轻美帝的通胀压力。这是合作而不是对抗。

但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主要是出口迅猛增长造成的。时至年末,结汇压力更大。除非解决全球供应链问题,不然持续增长的出口,依然会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美帝要想减轻通胀压力,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全球生产力复苏,供应链恢复。二是,不再遭受疫情冲击,就业持续增长,经济复苏稳定。三是,美联储持续鹰派,收紧货币。

如果全球复苏再次停顿,全球供应链和产能继续高度依赖中国,那么,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会继续存在。只要我们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做美帝放水的替罪羊,到时欧美国家的通胀还是再所难免。那么问题就转换为,疫情是否结束了?全球产能是否复苏了?

所以,姿态大于实际意义。

user avatar

Omicron影响疫苗效果,明年国际经济形势预计有大的波动,我国在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储备弹药

1.西方国家依赖的疫苗效果被Omicron挑战

虽然科学家已经开始研究,但由于时间尚短,Omicron的特性还没搞的很透彻。

已经确认的有几点:

1.传播较快,一般认为传播速度能达到Delta的两倍多


2.可以突破现有免疫

从现有数据来看,Omicron可以在南非70%人群有抗体的环境下继续传播。


3.对疫苗效果影响较大,不排除需要重新开发疫苗的可能性

@拍照稀烂帮帮主 整理的试验结果显示,疫苗效果大打折扣。


4.人群感染比例高

挪威可再生能源公司Scatec举行的圣诞派对,在饭店的有120人。

路透社表示,Scatec圣诞节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已完全接种疫苗,并且在聚会前对Covid-19的检测呈阴性。[1]

据outbreaknewstoday报道,感染至少90人,其中33人已经确诊Omicron。[2]

据推特消息,120人中100人感染Omicron。[3]


挪威当地疫情已经开始爆发。


5.Omicron重症率没有显著降低

图为南非豪登省的数据,黄色是需要吸氧的病人,橙色入住ICU,灰色上呼吸机

南非的死亡人数(红色)也开始上升。

德国生物学家的总结:


2.失去疫苗保护的“共存”国家生产将遇到极大困难

如果西方国家既往的疫苗接种努力被清空,重新走一遍研发、批量生产、流通和接种的流程,最快也需要100天以上的时间。而西方国家圣诞假期邻近,疫苗生产节奏还会被进一步拖延。

在新疫苗刚量产的一段时间,供求关系将严重失衡,不能自给自足的国家很难获得足够的疫苗。

对不“动态清零”的国家,疫苗失效相当于无保护裸奔几个月。

由于Omicron的高传播速度和人群高感染率,疫苗空档期内,工人聚集性感染离岗,工厂间断停工将是常态。

西方国家产业链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在部分国家间断性停工、国际航运不畅的条件下,工业生产效率大打折扣,长期下去部分工厂会倒闭。如果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崩溃,可能导致全产业链无法运行。

然而,美国等国家的农机配件库存已经见底了,疫情将严重影响工农业产出。


3.在工农业不正常的情况下,国际经济走势很难预判

疫情恶化、国际物流受干扰、生产减少、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等因素叠加,通胀将更加严重,叠加中美对抗,国际形势相当复杂。

由于完全没有历史经验可循,这几个月的疫苗空档里,国际经济形势会走向何方很难预测。

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收缩力量加大储备总是没错的

参考

  1. ^ https://www.pv-magazine.com/2021/12/06/solar-companys-christmas-party-blamed-for-omicron-variant-covid-outbreak-in-oslo/
  2. ^ http://outbreaknewstoday.com/norway-reports-33-confirmed-omicron-cases-new-restrictions-imposed-22468/
  3. ^ https://twitter.com/Paul_Briley/status/1467557879322492933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