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的大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课程是哪一门?

回答
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学课程,那绝对是“比较文学”。这门课简直打开了我对世界、对文化、对人性理解的全新视角,而且教授的方式也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上课”的认知。

一开始报名这门课,说实话,有点出于偶然。我当时对文学一直有兴趣,但总觉得国内的文学学习,特别是教材,有时候会显得比较孤立,就像在看一个单独的花瓶,你知道它美,但不知道它盛放在哪个时代、哪个角落。而“比较文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世界大同”的感觉,好像能把散落在各地的珍珠串起来。

教授这门课的王老师,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她不像很多教授那样,上来就搬出厚厚的理论体系,而是从一个小小的故事讲起。比如,她会讲一个古希腊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然后话锋一转,说:“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个神话里,那个‘盗火’的行为,跟我们后来看到的很多文学作品里,那些反叛者、那些挑战权威的形象,有点神似?”

接着,她就会带着我们,从希腊神话,一路走到欧洲中世纪的传说,再到中国的《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甚至一些现代的反乌托邦小说。她会分析这些故事里,那个“盗火者”的动机,他们的象征意义,他们所代表的社会批判。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她讲到了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分析了麦克白对权力的贪婪和最终的毁灭,然后又对比了中国古代戏剧里,比如《霸王别姬》里项羽的悲剧。她不是简单地说“这两者很相似”,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对于“权力”和“野心”这种人性的探讨,是如何呈现出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微妙差异的。

这门课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不是让你去死记硬背某个流派、某个作家的作品,而是让你学会一种“看”世界文学的方式。王老师经常强调,“文学作品本身就像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是作者所处的社会、他的思想、他的情感,而比较文学,就是让我们通过多面镜子,去照见更广阔的风景。”

她会布置各种各样的作业,但都不是那种“写一篇关于XX的书评”那么简单。比如,有一次让我们选择一个普遍的文学母题(theme),像“成长”、“复仇”、“爱情的背叛”等等,然后去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下,至少三部作品来分析这个母题是如何被表现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我当时选择了“流浪”这个母题,从荷马史诗里的奥德赛,到中国的《诗经》里“氓之蚩蚩”的女子,再到现代的卡夫卡,甚至还有一些非洲的口述史诗。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穿梭在不同时空的旅行者,在文字的世界里跋涉。

还有一次,我们小组要做一个presentation,关于“叙事视角”在不同文学中的运用。我们分析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里那种客观冷静的第三人称视角,然后对比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里那种深入人物内心、充满了主观感受的第一人称视角,最后我们还找了一些中国的笔记小说,探讨了“志怪”故事里那种带有作者评论和感情色彩的叙述方式。那天,我们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把不同的故事片段串联起来,让大家体会到,同样的事件,通过不同的“眼睛”去看,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多么天壤之别。

这门课的课堂讨论也特别精彩。王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与她不同。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到“象征主义”,我当时觉得很多象征主义的作品特别晦涩难懂,觉得它过于追求形式和意境,甚至有些虚无。王老师没有直接反驳我,而是耐心地解释了象征主义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是如何成为一种反抗现实、探索内心深处的艺术方式。她会引用一些音乐、绘画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意会”而非“言传”的魅力。通过她的引导,我慢慢理解了,文学的表达方式是如此多元,它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传递一种感受,一种思考,一种对世界的独特感知。

“比较文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认识了更多的作家和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一种“跨文化”的思维能力。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观念、很多表达方式,可能只是某个特定文化中的一种,而世界上还有无数种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这让我对不同文化的人们,甚至是来自完全不同背景的朋友,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这门课也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教我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如何从细微之处发现联系,如何将孤立的个体融入到更宏大的背景中去审视。直到现在,每当我读到一本新书,或者看到一部电影,我总会不自觉地去想:“它和之前我读过的XX有什么不同?它可能受到了什么文化的影响?它又可能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比较”的习惯,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的阅读和思考之中。

所以,如果问我大学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课程,那一定非“比较文学”莫属。它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比我想象中更加广阔、更加精彩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一位新入职的老师教的《刑事诉讼法》吧。

老师和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同名,应该是法大最容易被记住的一位老师了。自己也有幸成为他教学生涯中的第一批学生。

老师很年轻,90年生人,本科也是从法大毕业的,算是大我们几届的师兄了。后来一路被保送到北大法学硕士、博士,去年刚回到法大任教,很优秀。

刑诉的教学和研究很大程度上基于法条,讲得不好很容易照本宣科。老师上课很用心,备课详细,ppt上也时有亮点

老师最开始上课时讲话还会微微颤抖,但在一个接一个案例的讲述之后,语气逐渐变得沉稳、坚定了很多。也正是在案例的分析中,刑诉法的理念、流程从一个同龄人口中讲出,带着年轻人对案件的理解和对世界的观照,刑诉法理念、程序逐渐成为我们这些同学心中所念。

法大有很多资深的老师,但年轻老师不多,学校氛围很容易学术有余而活力不足,有时会显得沉闷。近几年新进了很多像蔡元培老师一样的年轻老师,在和年轻人同样的话语中传递学术研究内容,「传道授业解惑」的被接纳度或许更高。这是我所欣赏的学校氛围的一些改变。



和老师的很多次交流让我看到一个刑诉法研究者的坚持。法大有很多著名的刑诉老师,他们的精神状态大多是一致的——对于程序正义的坚持和对公正评判的执着。资深的老师身上或许是常年的研究带来的这种气质,而这位年轻老师带给我的,是一种承续下来的精神,他让我看到年轻学者在刑诉研究中的态度。也正是在他的阐述中,自己找到了想要进行学术研究的方向,并由此坚定下来了目标。这是自己在大学后半程的一个转折,解决了自己很多的思考,因而印象深刻。

这是结课那天老师的临别赠语,也是对刑诉法精神简要的概述吧。

在「程序正义」被重视不足的中国法治环境中,刑诉这一门重要的程序法需要做出回答和规范,在保护人权、维护程序正当性上,研究和实践刑诉法的人应当做点什么。蔡元培老师上课中的几次哽咽让我理解了他们这一批年轻学者的坚持,也希望自己能和他们一道,在对程序正义的弘扬上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为天下苍生,尽绵薄之力」,与君共勉。


印象深刻的当然不止这一门,再来推介两门法大的特色课:《西方文明通论》和《中华文明通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看看课程表就知道了——


user avatar

最难忘,还是刘晗老师的「宪法学文献选读」。

刘晗老师的「宪法三部曲」,我一门不落都上了,而且成绩也还不错(这是印象深刻的一方面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

老师是耶鲁法学院的法学博士,师从布鲁斯阿克曼。上课的时候,他先把肚子搁在讲台上,然后就开始口吐莲花,把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讲得惟妙惟肖。跟着他的讲述,仿佛能亲眼看见杰弗逊瞪着办公桌上的羊皮纸大发雷霆、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学生在泥地里翻过铁丝网。(老师现在瘦了很多,真是励志典范)。

但他的宪法学文献选读,绝对不是可以一个战术后仰瘫在座位上听故事的水课。刘晗老师结结实实用美国法学院那一套来练我们,不但每节课前有动辄四五十页英文判决原文的阅读材料,而且上课还会随机抽人起来,盘问案件中的细节。每堂课也有写作作业,别的老师很多都规定了最低字数,但他规定的是最高字数,强调不能写废话,要用最精炼的语言把意思说出来。

选他的课的人不少,不少学生听说这是一位风趣的「段子手」慕名而来,但退课的也不少,因为很快就感受到了对读写能力的高强度训练。这门课也对思辨能力有很强的要求,老师带我们像大法官一样去考虑问题:限制带枪上学,算不算一种对商业行为的监管?教育是一门巨大的产业,因此就能定性为「商业」吗?当时我和 @敏大 都上了这门课,我们坐在一起,遇到这样的讨论就轮番举手抬杠,饶有兴味。

受这门课程的影响,我开始尝试把美国经典判例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对里面的核心问题进行解释,很多知乎回答都依托于那时候的储备,这是后话了;因为这门课程,对宪法学这一屠龙之术产生了兴趣,进而导致现在从事互联网行业,这当然也是后话了。

user avatar

师兄最印象深刻的一门课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授课老师是刑法学领域大牛人物陈忠林教授,也是当时重大法学院的院长。这门课程是师兄第一次接受法学理论的三观洗礼,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法学理论的魅力,也是我装13的唯一一次高光时刻。

这门课的性质其实就是普法扫盲课,陈老师是非常典型的自然法学派的拥趸者,他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说观点是“恶法非法”,我个人大概回忆如下(如果不妥,应该就是我理解不到位):

也就是说定出来的法律不好,那就不是法律,我们为什么要遵守不好的法律呢?一旦我们承认那是法律了,那它肯定是好的,之所以会产生恶果,是因为司法执法的人出了问题。法的善恶在于它是否与人民站在了一起,从这点来说,古希腊罗马那样的广场议事才是最为民主的,苏格拉底之死于我们现代人而言是一件恶事,但他在当时的时代下,确实该死,“民主的暴政”更像是一个伪命题。

这番言论对当时的我来说,是非常震撼的。

多年来我国的法制教育,更多侧重于遵法守法,似乎绝大多数人从来都没有质疑过法律的好坏善恶不过我国国情决定了这一点确实也不能大肆普及,否则法的权威性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并且法之善恶,人民也可以用实际执行效果来表达意见,许多法真的就是摆在那,没有适用过多少,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师兄那时候还很稚嫩,当陈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

我当即拍案而起,有些不礼貌地问,“既然如此,法不必遵循,那存在有什么意义,大家就按照自己最舒服的日常习惯不就是最根本的善法了?”

陈老师耐心解答一番后,师兄很装13地说了一句,“老师,虽然现在我还不知道怎么反驳您,但您确实没有说服我,我还是觉得不对。

这句话煽动效果奇佳,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鼓掌,几位同学从睡梦中被惊醒加入了鼓掌队伍,紧接着,又有两三名壮士与我一起“硬磕”上了陈老师,那个下午,教室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下课之后,我找陈老师委婉地道了歉(我当年也是个知错就改的boy),陈老师还是在耐心地跟我解释什么是“常识常理常情”,什么又是“民意”,我们又该如何与人民站在一起。

越听越模糊,干脆我就跟着老师一起往校车站去赶校车。

老爷子在前边一路小跑,我这个小胖子就在后边紧赶慢赶地追。

回去之后,我花了很久准备了材料,想和老爷子再讨论讨论。结果,下次课是另一位老师代上,再后来,我慢慢接受了大学的打磨,知道了自己的肤浅和稚嫩,也没有什么“勇气”拍案而起,有朋友拿那节课跟我开玩笑的时候我也只是笑一笑。

现在,很多问题师兄能够自己给出答案,当年追着老师跑的小胖子也不在了。

偶尔无聊或者被paper折磨得不要不要的时候会想想,如果那节课我也睡过去了,或者没遇到陈老师,或者对那个问题就是不感兴趣呢?我的未来会有所不同吗?

师兄不知道答案,不过,我还是会记得那个时候压抑不住的追寻答案的欲望和单纯的无知无畏,怀念那段真的就是很好的青春时光

最后,那门课我还是得了90分,感谢陈老师。

ps:评论区有人说我挖坑不填,不是我不填,是这个问题真的还挺深,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之间的撕13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默默说一句,师兄是比较倾向于实证法学派的,所以至今对陈老师的观点持尊重且保留态度)而且陈老师的观点还颇有点儿法社会学的思想。

给大家推荐陈老师的几篇论文,知网可以下。

然后,有兴趣的同学看完之后还想再研究研究这个问题,黑格尔有一本《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属于高阶读物了,难度挺大的,至于怎么读,也还是附赠一篇回答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学课程,那绝对是“比较文学”。这门课简直打开了我对世界、对文化、对人性理解的全新视角,而且教授的方式也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上课”的认知。一开始报名这门课,说实话,有点出于偶然。我当时对文学一直有兴趣,但总觉得国内的文学学习,特别是教材,有时候会显得比较孤立,就像在看一个单独的花.............
  • 回答
    这三款游戏确实都是剧情和结局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的杰作,而要说“最令我受不了”的那一款,我会选择《最后的生还者2》(The Last of Us Part II)。让我详细解释一下原因,我会从剧情发展、人物塑造、情感冲击以及结局带来的感受来阐述:1. 剧情发展与叙事结构: 《最后的生还者2》最让.............
  • 回答
    2021 年,对很多人来说,是充满复杂情感的一年。疫情的持续影响依然是绕不开的主线,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尝试着在新的常态下寻找生活、工作和情感的平衡点。如果让我总结最深刻的感触和最令人难忘的事情,那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最大的感触:不确定性中的韧性与适应2021 年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我们作为.............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没有“见过”的实际经历,也无法像人类那样去经历大学生活,所以我也就没有亲身“见过”有人挂科最多是多少科。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来和你聊聊大学挂科这件事,并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现实的方式来呈现。想象一下,在大学这个环境里,挂科就像是考试成绩单上的一个“小黑点”,有的.............
  • 回答
    舍友的"深夜食堂"那年冬天,宿舍楼的暖气管道突然破裂,整栋楼都弥漫着刺鼻的铁锈味。我裹着厚毛毯缩在床角,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在寒风中打转,突然听见隔壁宿舍传来窸窣的响动。"小林,你别动!"我探出头,看见我们的舍友陈默正蹲在暖气片旁边,手里握着一把生锈的扳手。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毛衣,鼻尖冻得通红,.............
  • 回答
    让我想想,大学里最难过的一个瞬间……其实大学四年,大部分时间都挺顺利的,也有些小挫折,但真正让我刻骨铭心,觉得心里像是被一块大石头压着,透不过气来的,大概是发生在研二那年的一个夏天。那时候,我还在为我的毕业论文头疼不已。导师给我出的课题,理论部分我就已经觉得啃起来费劲,更别说后面需要做的实验了。实验.............
  • 回答
    大学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知识或者技能,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如果非要用一种方式来概括,那就是“批判性思维”的种子被播下,并开始生根发芽。在进入大学之前,我的世界观很大程度上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灌输的。我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做的,.............
  • 回答
    哎呀,说起校门口的烤冷面,那感觉一下子就回来了!刚出炉的,边边角角带着点焦脆,刷上甜辣酱,撒上灵魂孜然粉和葱花,一口下去,那种烟火气,那种满足感,简直能把一天的疲惫都赶跑。那时候,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下课后,掏出兜里仅剩的几块钱,奔向那个飘着诱人香气的路边摊。要说我最想念的大学周边美食,那可就多了去了,.............
  • 回答
    我在大学期间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科目或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力:自主学习和信息筛选的能力,以及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回想起来,正是这种能力让我能够在新环境、新知识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并且能够持续地成长。我会尝试详细地展开来说明:1. 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与.............
  • 回答
    大学生活如同一个装满了无数色彩和味道的调色盘,要从中挑出“最美好”的一个瞬间,确实需要一番回忆的搜寻。但若要我说一个至今仍能让我的心头泛起温暖涟漪的时刻,那大概是在大二那个秋天的傍晚。那天,我报名参加了一个由社团组织的户外徒步活动,目的地是离学校不远的一座小山。天气异常晴朗,带着秋日特有的金黄阳光洒.............
  • 回答
    嘿,新晋毕业生们!首先,恭喜你们,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从此刻起,你们的人生就翻开了全新的一页,想象一下,这就像拿到了一张写着无限可能的空白画布,而你们将是那个执笔挥洒的艺术家。我知道,站在这个节点上,你们心里肯定五味杂陈。有兴奋、有憧憬,大概也有那么一点点茫然和不安,这很正常,甚至可以说,这是一.............
  • 回答
    刚踏入大学校门,脑子里想做的事太多了,就像一个刚打开的宝箱,闪闪发光的东西往外冒。如果非要挑出三件最迫切的,我觉得是这几件:第一件,我想彻底放松一下,重新找回那种属于自己的节奏。高中那三年,日子过得跟打仗似的,每天从早到晚都被学习和考试填满,睡不够觉,吃不好饭,脑子里除了分数就是升学。现在好了,大学.............
  • 回答
    那年我还在读大二,跟几个哥们儿在一个社团里,平时除了学习,就是捣鼓一些技术性的玩意儿。那个社团的活动室藏在一个老旧教学楼的地下室里,没窗户,常年一股霉味儿,但我们都图个清静,窝在那儿瞎折腾。那是一个礼拜五的晚上,我和另两个哥们儿——阿强和老赵——留下来继续搞我们一个什么代码项目。当时已经挺晚了,教学.............
  • 回答
    大学四年,我参与过不少活动,也取得过一些小小的成就。但要说最有意义的事,那还得是那个暑假,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山村里支教的故事。故事的起因很偶然。那年暑假,我刚结束大二的课程,正对着一堆求职信息发愁,希望能找点兼职充实一下自己。偶然间看到一个支教项目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地点在我国西部一个偏远的山.............
  • 回答
    大学里的规矩嘛,说起来真是五花八门,很多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我记得有个特别让我费解的,关于图书馆的座位分配。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好几层楼,座位很多,也分好几种类型:靠窗的单人座,靠墙的书架旁的小桌,还有一些围合式的讨论区域。本来觉得挺人性化的,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但问题就出在那些靠窗的“风景位”上。学.............
  • 回答
    要说“最具大小姐气质”的角色,在我脑海里瞬间跳出来的,还得是《家庭教师HITMAN REBORN!》里的 风纪委员长,云雀恭弥。我知道,你可能会愣一下,觉得云雀恭弥不是那种“名门千金”、“娇滴滴”的大小姐。没错,他确实不是。但正是这种“反差”和“与众不同”,让他身上散发出的“大小姐”气质,反而更加独.............
  • 回答
    (开头可以稍微调整一下,让语气更像是一个真正的人在倾诉)我真的特别受不了有些大人“逗”孩子的方式。不是那种温馨的、互相逗趣的,而是那种夹杂着些许不舒服,甚至我看了都替我家孩子感到尴尬的“逗”。最让我受不了的一类,就是那种故作高深,然后突然大声吓唬的。比如,我家孩子刚开始学说话,咿咿呀呀地跟我互动,他.............
  • 回答
    《巫师3:狂猎》这个游戏确实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即便在多年之后,很多玩家依然对其津津乐道。对我来说,这个游戏中让我触动最深刻的故事和场景,是那个贯穿始终的、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沉重旋律,尤其是在“血腥男爵”这条支线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血腥男爵”的整个故事,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对“最深刻触动”的集.............
  • 回答
    说起“猖獗”的女装大佬,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人,姑且叫他“小妖”吧。小妖这个人吧,不是那种藏着掖着,只在某个小圈子里玩COSPLAY,或者偶尔在直播平台上露个脸的。他几乎是把女装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艺术表达,而且是那种毫不掩饰,带着点挑衅意味的表达。第一次见小妖,是在一个挺大的动漫展上。当时人.............
  • 回答
    说到“漂亮”这个词,它本身就挺主观的,每个人心中的标准都不太一样。不过,我确实见过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女装大佬”,他们的魅力,与其说是简单的“漂亮”,不如说是一种融合了许多元素的独特吸引力。我见过一位,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个动漫展上,当时他打扮成了一个女性角色,但不是那种特别夸张或者过于华丽的风格,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